第2章 辨识小人之术
谁都知道,小人最难提防。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小人从实力上比正人君子强多少,而是由于小人从不在自己脸上刻字,他们的小人勾当,也多是在阴暗角落里干出来的;到了人前,他们也许比君子装得还要像“君子”。这就给我们出了一道大大的难题,究竟什么人才是小人,又该怎样去识别形形色色的小人?本章正试图解开这道难题,教给你一套办法,让你身边的小人曝光。
须将锐眼识小人
人生活在世界上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这是说的普通百姓;至于社会的管理者领导者则更有个用人的问题。用人恰当不恰当,于个人来说关系其前途命运,对于集体则关乎其胜败得失乃至关系到更多人以至国家的前途命运。而要用人则必须先要知人,知人是善任的前提。如何知人短长呢?这在于知人者的敏锐洞察力,在于多方面的长期的考察了解,对了解的事情还要做到穷根究底,这样才能分清是非。如何获得这种敏锐的观察力呢?这全凭从实践中去获得。
周武王曾向姜太公问策道:“君王起兵准备选拔英雄,了解士兵的才能高低优劣,你认为应该如何去做?”姜太公说:“人的外貌与内质不相一致的有十五种情形:有表面庄重严肃而行为却不检点的,有外表温良敦厚而偷鸡摸狗的,有貌似恭敬而心怀轻慢的,有外表廉洁谨慎而内心虚伪的,有看似真诚专一而实际无情无义的,有貌似品性忠厚而并无诚意的,有看起来足智多谋而实际上缺乏主见的,有表面上敢作敢为而实质上什么也不敢做的,有貌似诚恳而不讲信用的,有表面上迷糊不清而实际却忠实可靠的,有貌似奇异偏激、言行悖离常理,而实质上能建功立业的,有表面勇敢而内心怯懦的,有貌以威严而实质上却是容易应付的,有表面严酷而内心却谨慎真诚的,有外表虚弱、其貌不扬但出外却什么都干而且干什么都如愿以偿的。天下人所看不起的,却为圣贤之人所看重,原因就在于一般人不了解其中奥妙,没有极强的洞察力,是看不到边际的。以上就是人的外表与内心世界不相一致的种种情况。”周武王又问道:“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这些表里不一的情况呢?”姜太公回答说:“要了解这些表里不一的情况,真正看清一个人的本质有八种方法:一是和他交谈,考察他的言辞谈吐;二是循着话题,刨根问底,来观察他的应变能力;三是和他就某件事情进行密谋,观察他的诚信程度;四是当面表彰他的学问来观察他的德性;五是给他钱财,来观察他是否廉洁;六是用美色来考验他是否贞洁不淫;七是告诉他某处出现了危难,看他是否勇敢;八是让他喝醉酒,看他酒后情态。用这八种方法考察一番,他的贤能与否就能够区分得一清二楚了。”
直钩子钓鱼,斜眼睛看人
姜太公姜尚,是辅佐周文王打天下的能臣,据说他对于辩识小人有着一些很为中肯的看法,我们不妨引之鉴之:
其一曰“同床”。即君主大都具有,爱孺子,贪美色,喜荒嬉的弱点。奸臣通过买通这些人,使其惑主于宴娱酒色之中,然后趁机提出自己的请求,在君主不注意之时,达到窃权弄柄的目的。
其二曰“在旁”。君主身边常会有一些优伶侏儒来供君主娱乐。这些人善于察言观色,讨取君主欢心。奸臣通过贿赂他们,来充当自己的耳目、说客,以达到自己欲想达到的目的。
其三曰“父兄”。在中国古代,宗法血缘关系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以血缘构成的亲族关系,以婚姻构成的姻亲关系,在古代政治生活中有着巨大影响。这些与君主有亲族血缘关系的人,是君主主要依赖和重用的对象,他们大多为朝中的权贵。奸臣往往用声色财宝迷惑他们,结成联盟,以期共享荣华,同分权力,实际上是相互利用。
其四曰“养殃”。奸臣用声色狗马以乱君主之心,用楼台宫榭以纵君主之欲。这样,既达到取宠谋权之目的,又可遂贪污谋利之野心。
其五曰“民萌”。奸臣用国家或自己家财来取悦于民众,广施小恩小惠,进而树立自己的声望,并借此谋取更大的权利,乃至威胁到君主的地位。
其六曰“流行”。君主深居九重深宫,容易为所听到的舆论所蒙蔽。奸臣便广寻能言善辩者,以巧饰之言,广为传播,流行于朝野,以达到蒙蔽君主、为自己歌功颂德、邀取声名的目的并期待更大的权益。
其七曰“威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主一般都知民众力量的威慑性。奸臣通过自己掌握的权力,威胁民众,把自己的意志转化为民意,进而用民意来挟制君主。
八曰“四方”。奸臣在国内重赋穷敛,浪费府内资财,消耗国力使国穷民贫不得不依赖于大国再通过结交大国,来压服挟制君主。
所谓术臣“五术”,即:①使用大量财货贿赂以捞取声誉。②使用嘉奖赏赐以获取众人拥护。②专门结交朋党,以尊士为名,实欲擅逞其志。④使用解免、赦罪、兴狱等手段以树立自己威信。⑤假意顺从民意,装成正人君子,以能言善辩来眩惑百姓耳目。
所谓忠臣“事君三道”,即:①事圣君,应该是恭敬谦让,思维敏捷,不以自己之私来决断和选择政事,不以自己之私来剥夺和结与官爵,专心顺从君主。②事中君,应该是忠信而不阿谀,谏诤而不谄媚,刚强果断而无私心杂念,是非清楚。②事暴君,应该是顺从而不随大流,柔顺而不屈从,宽容待人而不违反原则,用正确的道理来感化君主。
由上可见,无论是君,还是臣,都处在君臣上下左右的政治关系和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之中,处处是陷阱,步步有危机,稍有松懈,便有罹难致祸的危险。为了应付这种局面,首要的问题就是认识人,鉴别人。
他总有蛛丝马迹
辨识小人古圣先贤有古圣先贤的理论,更有其实践经验,有其可以供操作的方法。这些方法体现社会的复杂和人生的智慧。有道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小人再聪明再狡猾,总有让人可辨之迹。
西汉御史大夫张汤为人狡黠多诈,滥施刑罚,办事专门迎合皇帝的心意;对于皇帝不喜欢的人,就妄加诬蔑,任意诽谤;对于皇帝喜欢的人,就胡乱吹捧,极力美化。他利用任御史大夫的职权,经常随意罗织罪名,弹劾大臣,残害同僚。
张汤对他的副手御史中丞李文怀有宿怨。张汤最宠信的小吏鲁谒居,为了替主子铲除政敌,邀功献媚,就悄悄地派人上书皇帝,用罗织来的罪名检举李文。于是,皇帝命令张汤来审理这个案件。张汤借机滥引法律条文,施以酷刑,终于诛杀了宿敌李文。后来皇帝偶尔问起案发原因,张汤假装自己并不知情,故作吃惊地说:“可能是李文的仇家干的。”
其实,张汤做贼心虚。退出之后,急忙赶往鲁谒居家密商对策。此时,正赶上鲁谒居卧病在床。当张汤看到鲁谒居的两脚红肿时,就亲自给他按摩双脚。这事正好被赵王刘彭祖看见了,心想,从没听说过一个大衙门的主管长官竟然如此伏侍一个小吏,判断其中必有隐情;加上刘彭祖素来不满张汤的残暴,于是,向皇帝告发说:“张汤身为国家重臣,竟然给一个卑贱的小吏按摩双脚,我认为其中有不可告人的勾当。”皇帝将此事交给司法部调查。调查期间,鲁谒居正好病死,事情牵连到他的弟弟身上,因而被囚禁了起来。一天,张汤恰好去监牢里提审犯人,看见了鲁谒居的弟弟。张汤本打算暗中营救,所以表面上假装不认识。这样一来,鲁谒居的弟弟误解了张汤的意思,心中既害怕又愤怒。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教他的家人上书皇帝,揭发了张汤与他哥哥鲁谒居共谋陷害李文的经过。皇帝得到举报,命令立案审理。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盗取了汉文帝刘恒墓的殉葬品。宰相庄青翟和张汤一同晋见皇帝请罪。想不到见到皇帝之后,庄青翟请罪,而张汤在一旁不说话。皇帝下令要张汤审查庄青翟在刘恒墓被盗中应负的责任。原先,张汤就与庄青翟不和,此刻,张汤正好乘机罗织庄青翟“知情不报”的罪名,企图将庄置于死地。此时,庄青翟也与宰相府的三位长史(秘书长)秘密商量对策,一边派人逮捕了与张汤关系密切的商人田信等人,一边四处散布消息说:“张汤向皇帝奏报的任何事情,田信都事先知道,所以囤积居奇,成了富豪,然后再分给张汤。”消息传到皇帝耳朵里,皇帝问张汤:“我做什么事,商人们都先知道事先就动手脚,好像有人把我的话告诉他们了。”张汤明知说的是他,却故作惊讶,回答:“能有这回事!”后来,皇帝看到鲁谒居弟弟的口供,认为张汤心怀狡诈,欺君罔上,就派人向张汤严厉诘责问罪。张汤自知有罪,就写下遗书,向皇帝请罪自杀身亡。
这是见于《资治通鉴》的一幕官场上权力斗争的闹剧。这里引述意在说明赵王刘彭祖能够见微知著,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张汤为小吏“摩脚”一事,洞察其中的阴谋。这确是一种较为高深的知人谋略。
听话听声,锣鼓听音
听言观行,是一种由表及里的知人方法。但若能够从人的欲望、抱负,去进一步观察言行,就更不失为一种窥探他人内心世界的高招。奸诈狡猾之徒,往往善于掩饰他们的本质,给人以假象。但是,欲望这东西,一般是不容易完全隐匿的。所以,知其欲望,是防止受骗上当,识别奸人的极好方式。春时期,管仲识别奸诈小人开方、竖刁、易牙三人,就是运用以欲识人的最好例证。
据史书记载:管仲病重之时,齐桓公十分焦虑,亲往探视之际,向管仲咨询道:你老的病如此沉重,万一不幸一病不起,我将把国家大事交给谁去管理呢?此时,齐国贤臣宁戚、宾须无已先后逝世了。管仲叹息说:“可惜啊,宁戚不在了。”齐桓公说:“除宁戚以外,难道就没有人才了吗?我想委任鲍叔牙,你看怎么样?”管仲回答说:“鲍叔牙是位贤德的君子呀。虽然如此但是要让他主政还是不恰当的。这个人爱憎过于分明。好善固然是好事情,但对坏人坏事痛恨超过极限,连对一般性的错误处理也十分严厉苛刻,那谁能受得了呢?鲍叔牙看到别人的一点缺点,就会终生不忘,这是他的不足啊!”
齐桓公又说:“隰朋这人怎么样?”
管仲说:“基本上可以的,隰朋善于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即使人在家里,心也在操劳着国家的大事呀!”说着,长叹一声,接着又说:“天生隰朋,像是把他当作我管夷吾的舌头呀!身体既然已经死去,舌头又哪能单独存在呢?恐怕您任用隰朋是不能长久的!”
齐桓公又问:“既然如此,那么您看易牙怎么样?”
管仲答道:“君王您就是不问,我也是要说到他的。这易牙、竖刁、开方三个人,是一定不能亲近的!”
齐桓公又说:“易牙曾烹煮自己的儿子,以迎合我的口味,这是爱戴我超过爱他的儿子的,难道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吗?”
管仲回答道:“人间之情没有比爱怜儿女的情更深了。易牙连儿子都能舍弃,又哪里会在乎舍弃您君王呢?”
齐桓公又说:“竖刁自愿接受宫刑,侍奉于我,这是爱我胜过爱惜自己的身体的,难道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吗?”
管仲说:“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不会比自己的躯体更重要吧,连自己的躯体都能割舍,又哪里会在乎割舍一个国君呢?”
齐桓公又说:“卫国公子开方,抛弃他千乘之国的太子地位,甘愿做我的臣子,把我对他的垂爱当作他最大的荣幸,这是对我虔诚地顶礼膜拜的缘故所致。就连他的父母去世也不去奔丧,这是爱戴我胜过爱他的父母的。这是丝毫也没有怀疑的了。”管仲回答说:“人间恩情没有比父母的养育之情更亲的了,他对父母养育的恩情尚能割舍,又哪里在乎割舍一个君王呢?再说,千乘之国的封地已是人们极为向往的了,而开方抛弃千乘之封的地位投奔归附于您,这说明,他的欲望远远超过了拥有千乘之国的。君王您呀,千万要除去此人,不可重用他。与他亲近,必然会导致国家大乱。”。
齐桓公在管仲死后,并没有听取管仲临终前的谆谆奉告,而是重用了“三小”——竖刁、易牙、开方。结果,在齐桓公死后,这“三小”果然兴风作浪,招致齐国大乱。
看准他是什么德行
人都有优点有缺点,对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也都要一分为二区别对待。但这决不是说,人就没有差别,没有办法区分,因而也就没有办法区别对待使用了。恰恰相反,人的优点与缺点之大小多少实在有着极大的差别。君子具大德有小过因而可谅可用,相反,小人则是缺大德因而不可信、不可用而必须提防之压制之。识人用人,不言而喻要体现在对这种根本问题的把关上。在封建宫廷内部,既有知人之明,又能处事得当的人是很多的。以宋真宗时期的王旦为例,也许能看到些什么。
宋真宗想拜王钦若为相,王旦制止说:“王钦若受陛下赏识提拔,地位与待遇已相当优厚,我还是希望他能留在枢密使的位置上,这样,枢密府与相府之间也可以保持平衡。我朝从太祖开国以来,还没有任用南方人当宰相的先例,虽然古人说唯才是举,但也必须是真正的贤才才可以破例提拔。我身为宰相,不敢压抑贤才,但不同意王钦若当宰相,这是公众的意见。”由于王旦反对,真宗便暂时放弃了自己的想法。直到王旦去世后,王钦若才被放手使用,因此,王钦若逢人便说:“是王旦使我当宰相的时间延迟了十年!”当初,王钦若与陈尧佐、马知节同在枢密院任职,因为汇报工作,当着皇帝的面发生了争吵。真宗把王旦叫来处理纠纷时,王钦若还在大骂不已。马知节哭着说:“我愿与王钦若一起到御史府对质,请求公正评判。”王旦怒叱王钦若退下,才平息了这场纷争。事情发生后,真宗非常愤怒,立即下令要将王钦若三人投入监狱。王旦严肃地说:“王钦若等人多年来一直凭借着陛下的特殊宠爱,所以才敢如此肆无忌惮。陛下要责罚他们,也应当选择公开正式的场合。今天,您暂且回宫休息,明天我再来领取圣旨。”
真宗召见王旦,问他是否安排了处罚王钦若的事情。王旦回答:“王钦若等人理当处罚,但不知陛下要冠以什么样的罪名?”
真宗说:“判他们忿争无礼的罪名。”
王旦说:“陛下治理着天下,却用忿争无礼的罪名将大臣入狱,如果这件事传到国外,恐怕会因处罚失当而损害您的威信。”真宗问:“你说该怎么办呢?”王旦说:“应该通过中书省传达您的旨意,把王钦若叫来宣布陛下对他们宽大为怀的态度,同时对他们予以警告。等过一段时间,再将他们罢免也为时不晚。”真宗同意了王旦的处理办法,并说:“如果不是您说了话,我真是难以容忍他们这样放肆。”一个多月后,王钦若等人都受到了免职的处分。
王旦曾经与杨亿在一起品评当朝人物,杨亿问:“丁谓这个人日后的前途和表现会是什么样子?”王旦评论说:“丁谓是个有才华的人,但在品德修养上还有所欠缺。日后担任了高级职务,假使有品德高尚的人帮助他,可能会有一个好的晚节;如果是他单独掌权,一定会给晚节带来不幸。”后来,丁谓的发展果然证实了王旦的预见。
王旦作为皇帝使者负责修理衮州景灵宫,太监周怀政与他一起同行。有一次,周怀政趁便请求与王旦相见,王旦却一定等随从的人都来到后,才穿着官服在大庭广众下与他见面,说完了正事就立即告别。后来,周怀政因为策划政变而被杀,众人才知道王旦识人之准与深谋远虑。另一名太监刘承规因为忠厚老实受到真宗的喜爱,在他将要病死的时候,请求皇帝能封他做节度使。皇帝对王旦说:“如果不答应他,刘承规会死不瞑目的。”王旦却执意不批准,并说:“如果今后有人临死前请求封为枢密使,难道也要答应他吗?”刘承规的遗愿终于没有实现。而且自此以后,北宋的太监们没有一个人做官到枢密使这一级别的。
今天看来,王旦并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也算不上千古留名,但他在处理日常事务中能够时时处处以知人为先,又能有理、有利、有节地具体安排每件事的处理方案,把事情做得既符合公忠体国之道又稳妥有条理,从中可以看出王旦的水平。对我们来讲,也极富有借鉴意义。
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极其注意收罗人才,能否收罗住人才,在其有无德行,但能否认识人才,却在于其智识了。所以,得人在其德,知人在其智。仅能得人而不能识人,则所得皆庸才;只能识人而不能得人,则人才皆为他人所用。所以,得人与知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但在用人上面,却以知人为首。无其才而使当其任,必遭摧折;有其才而不便当其任,则必不能久居。无其德而使居其位,则必败亡,有其德而不使居其位,则必远遁。若在征战之事、权力之争中,一旦知人有误,必有大祸,这样的例子,也就不必再举了。百智之首,知人为上。若能知人善任,事业自成功了一半,再兼有雄才大略,就不虞其他了。
日久才能见人心
正与邪、奸与忠之对立斗争不但不可避免,甚至有时惊心动魄,并且常常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小人主动出击,花样翻新。在这种情况下正人君子就不能太单纯、太天真而处处以己之心去度量别人,应当多个心眼对复杂事以复杂心。害人之心不可用但防人之心却是不可无的。不能人云亦云听任小人的摆布。这样做就常常能避免不少祸患,挫败不少小人的伎俩。北宋时期的大臣丁谓本是寇准推荐的官吏,但他是个小人,却反过来陷害寇准,欺骗皇帝,将寇准贬到道州。被贬之后的寇准,心潮却无时不在汹涌回荡。范仲淹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正是此时寇准心声的写照。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常常驱使他翘首北望,向往日后再次秉政,施展自己的才学和抱负。他在道州时所写的《春陵闻雁》,就倾吐了难以名状的怅惆心情,其诗说:
萧萧疏叶下长亭,
云澹秋空一雁轻。
惟有北人偏怅望,
孤城独上倚楼听。
然而,“怅望”总归“怅望”,在云淡秋高时节,萧萧疏叶只有籁籁坠落一途,北归宏愿充其量只能成为憧憬和梦思,挥斥朝堂也只能是对往事的回味而已。
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病危。起初,寇准罢相之后,目昏耳聩的宋真宗并不知道他月内三黜,还时或问道:“我为何久久不见寇准?”群臣畏惧丁谓权势,无人敢如实奏述。及至临死,真宗又想起当年贤相的谆谆嘱托:“唯独寇准、李迪可托大事。”
李迪仍将寇准引荐于新皇,与之共掌朝政。丁谓见李迪现为首辅,与寇准心心相印,担心日后大局陡变,于是,便勾结刘皇后,在当年四月,再贬寇准为雷州司户参军。与此同时,又凭空诬陷李迪私结朋党,将他贬为衡州(今湖南衡阳)团练使。
为把李迪驱逐出京,丁谓竟致不择手段。有人颇觉不忍,对丁谓说:“李迪若死贬所,丁公如何受得了士人的舆论!”丁谓一声奸笑,肆无忌惮地回答:“他日好事的书生记述此事,也不过写上‘天下惜之’四字而已。”
丁谓必欲将二人置之死地而后快,便挖空心思地想出一条毒计:在传达刘皇后懿旨时,故意在中使(太监)马前悬一锦囊,内插一把宝剑,并有意使剑穗飘洒在外,以示将行诛戮。李迪憨直,一见这般场面,误以为降旨赐死,便主动要去自裁。幸遇其子和宾客悉心救护,才不得枉送性命。
中使来到道州,也想如法演试,加害寇准。此时,寇准正与郡中僚属在府内聚饮。众人一见中使杀气腾腾的样子,十分惶恐,无不手足失措。寇准却神色自若地对中使说:“朝廷若赐寇准死,我须亲看圣旨。”中使窘态百出,只得如实宣旨:敕贬寇准为雷州司户参军。寇准异常镇定地叩拜于庭,然后升阶继续宴饮,直至日暮才罢。次日,寇准打点行装,再赴雷州贬所。
明察不如暗访,暗访最见真情
有一位名叫胡世宁的曾说过;
“人非按其貌,听其言,无以察其心之邪正,才之短长。若屏绝大夫,徒按考语,则毁誉失真,而求激扬之,难当矣。”意思是说,要想对人的品行和才能有一个正确把握,就必须亲自接触被考核对象,了解有关人的反映和意见。如果高高在上不做实事,只是在那些档案评语中过日子,势必脱离实际,导致失误。
在中外历史上有许多实地考核下属的方法可供借鉴。其中微服出访就是较好的一种。微服出访,是领导者以非领导者的身份,深入到群众或被考核对象之中,调查了解有关情况的方法。这一方法,避免了被考核对象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制造的虚假成分,也排除了与其有关的人们的顾虑和担心,从而看到对象的真实客观的面貌。
明朝的周新做浙江按使察,曾经巡查下属的一县。他换了便服,故意触怒县官,被抓进狱中。在狱中他和囚犯们谈话,知道了一县百姓的疾苦。第二天,县官迎接按察使,周新竟然从狱中走出来。县官又惭愧又害怕,就交出大印,解下绶带,自动离职。从此,各郡县的官吏闻风恐惧,没有敢于不忠于职守的。十分明显,假如周新不去微服私访,而是临驾县衙,等待他的只能是一派花言巧语、一堆胡编乱造的官样文章。而他伪装囚犯在监狱里待那么一会儿,就吓得县官交印挂职而去,可见私访的作用之大。
清朝吏部尚书宋牧仲的事迹,更有典型性。
一天,宋牧仲身穿布衣在街头走访,突然,某县令的轿子迎面走来,差役组成的盛大仪仗队前呼后拥,好不威风。百姓见状纷纷躲到一边,宋牧仲却不顾差役的喝止,直向仪仗队走去,结果被抓到轿前,硬让他向县令请罪。县令从轿里向外一望,见是巡抚大人。吓得急急忙忙跳下轿来,跪下请罪。宋牧仲笑着扶起县令说:“这不怪差役们,他们不认识我。”他邀请县令换上陈旧的便服,一同去乡下酒店喝杯酒,县令唯唯称是。走出城门,过了小桥,渐渐来到一个村庄,见僻静处有一家酒店,俩人走进店内坐下,店主人马上端来酒菜,宋牧仲和县令对饮起来。饮过几杯之后,宋牧仲问店主人:最近有什么新闻?生意做得怎么样?每天能卖多少钱?有喝酒不给钱的吗?有没有官吏差役到店里骚扰?等等。店主人随问随答,越说越气,不由地诉起苦来;“唉!最近新到任的那位县太爷,太凶横了。常常纵容手下的差役欺压百姓,我们小民百姓真有说不出的苦啊!”县令听到这里,满脸涨得发紫,又不好发作。宋牧仲看在眼里,心中已有几分明白,只是默不作声,算过酒钱,离开酒店,原路返回。
途中,县令神情紧张,局促不安。宋牧仲婉言相劝道:“店主人讲的话,你又何必介意呢?乡下百姓骂当官的,到处如此。我哪能以此给你定论!天晚了,我们彼此分手吧!”县令走远以后,宋牧仲急忙返回那家酒店,对店主人说:“今晚你家将有大祸,我特意来救你们的。”他说服半信半疑的店主,穿上杂役人员穿的带裆的裤子,睡在酒店的柜上,还说“半夜有什么响动,千万不要作声,更不要出来。”过了一会儿,果然有几个差役铛锒一声撞开大门,怒吼而入。见柜上有穿带裆裤的人,以为是店主人,不由分说绑起来就走。宋牧仲一言不发,由他们押到县衙,低身伏在阶下。大堂之内灯火通明,县令威严地坐在堂上,脸色铁青,一拍惊堂木,骂道:“你这个混蛋酒保,竟敢辱骂本官,知罪不知罪?”这时,伏在阶下的宋牧仲突然站起身来,脱去那条破裤子,仰着脸慢条斯理地说:“原来如此!你看看我是什么人!”
县令凝目注视,发现站在阶下的又是赫赫有名的抚台大人,不由得“啊”了一声,慌慌张张地走下堂来,跪在宋牧仲面前,连连磕头,几乎把地磕出个坑来。宋牧仲看看县令的丑态,挥挥手说:“现在我才认识你!白天酒保骂你,我并没全信。现在我信了。你竟然这样作威作福,无法无天,黎民百姓不知被你欺压到什么地步!好吧,我也不难为你,把大印交给我,我转交布政使!”接过大印之后,宋牧仲走出县衙,回到行辕。
第二天,布政使的官府门前贴出一张告示:某县令开缺,罢官回原籍。百姓见此,纷纷奔走相告,无不拍手称快。
学会看他脸色
人之喜怒哀乐难免形诸于色。尽管有人城府很深,深藏不露,但总不能没有蛛丝马迹。为此,察颜观色就成为了解他人的一个通用方法。
齐桓公早朝时和管仲商量要攻打卫国。退朝回宫后,一名从卫阁献来的妃子看见了他,就走过来拜了他,问齐桓公,卫国有什么过失。齐桓公很是惊奇,问她为什么问这件事。那个妃子说:“我见大王进来,脚抬得高高的,步子迈得大大的,脸上有一种强横的神气,这都是要攻打某个国家的迹象。并且在看到我时,脸色全变了,这分明是要攻打卫国。”
第二天,齐桓公早朝时朝着管仲一揖召他进来。管仲说:“大王不想攻打卫国了吗?”齐桓公问:“您怎么知道的?”管仲说:“大王上朝的时候,做了一揖,并且很谦恭,说话的声调也很是缓和,见到我面有愧色。我由此判断您改变了主意。”
春秋末年,智伯向韩赵魏索要土地,唯独赵国的赵襄子不给。于是,智伯率韩魏之师伐赵,围困晋阳(今山西太原),引水灌城。智伯和韩康子、魏桓子约定,城破之日,三分其地,各得其一。可赵襄子却暗中派使者张孟谈和韩康子魏桓子合煤。灭掉智氏,三分其地。一天,赵襄子谋士张孟谈访智伯回来,在门外遇见了智伯的谋士智过。智过入见智伯说:“韩康子和魏桓子要变卦!”智伯问:“怎么知道?”智过答道:“我在辕门外遇到了张孟谈。我发现他步子迈得高高的,一副自信得意的样子。”智伯说:“不能。我和韩魏两国约好的,一旦破赵,三分其地,绝不能言而无信。你这些话千万不要向外说。”
智过离开智伯,去面见韩康子、魏桓子。回来又对智伯说:“这两个人见到我,颜色都变了,肯定背弃了您,不如现在杀了他们!”智伯说,“我们围晋阳城三年了,用不了多久就攻克获胜,得到土地。他们怎么能有别的念头呢?你千万不要再说了!”智过说:“要是不杀,那就应该和他们进一步搞好关系。”智伯问:“怎么个搞法?”智过说:“魏桓子的谋臣赵葭,韩康子的谋臣段规,都有能力改变他们君主的意志。您应该和他们约定:一旦破城,就封给他们一人一个有一万户的县。这样,可以靠他俩控制他们的君主,使其不改变主意,而您的计划也可实现。”而智伯却说:“这不行。本来我就只得到三分之一,又给他们拿出去两个万户的大县,我得到的太少了!不行!”智过见智伯根本听不进自己的主张,觉得大势已去,就改姓辅氏,逃离出去,谁也找不到了。
赵襄子谋士张孟谈听到这个消息对赵襄子说:“智过觉察了我们的动向,但入见智伯之后更名改姓,逃离外地了。今晚是进攻智伯的最好时机,错过今晚,恐怕要麻烦。”赵襄子说:“好。”就让张孟谈联络韩康子、魏桓子,夜里行动,杀了守河堤的将士、引水灌智伯的军队。智伯的军队被大水淹了乱作一团。韩、魏的军队在侧翼杀来,赵襄子的军从前面杀来,智伯大败被擒。智伯身死国亡,土地被人瓜分。智伯的宗族被消灭了,只有改为辅氏的智过一支生存了下来。
三国的时候,有一位客人来到刘备的住处,主客二人谈论得十分愉快。诸葛亮突然走进来,客人马上起身上厕所。刘备对诸葛亮夸奖客人,而诸葛亮却说:“我看这人脸上眉飞色舞,而神情似有所畏惧;眼睛看着低处,眼珠子却四处乱转;外形露出了奸心,内里包藏着邪念。我估计此人可能是曹操的刺客。”刘备急忙派人去追拿,可是,那人已经翻墙逃走了。
从如上事例说可以看出,心力高超的主人公们都是通过察颜观色去把握他人的心理秘密的。这一方法之所以行之有效,原因在于表情,特别是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我们通过这一窗口,可以洞悉人内心的大千世界。比如,嘴角后拉,脸颊向上隆起,眉头舒展,眼细眯,是愉快心情的外现。反之,嘴角下落,面颊下垂、拉长,眉皱成八字形,则表示痛苦、悲哀、愤怒、恐惧的心境。正因为表情和人心是一体的,所以我们可以据此察彼,并在清楚掌握他人心计的基础上,决定自己行为的方向。
透过现象看本质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的行为大多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的行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人的心理藏于内心深处,如果本人不愿流露,很难把握。但心理总要通过一定的迹象外现出来,“寓于内心必形之于外”,而人的行为就是心理迹象之一。为此,从现象发现本质,从行为观察心理。就成为领导者的一条重要方法。
韩晃在吴地做官,在他身边的下属和宾客,都能根据不同的能力和水平而被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有一位老朋友的儿子来投奔他,可一无所长。在一次宴会上,韩晃发现了这人的一大行为特点:整个宴会期间,一直端端正正地坐着,没有同邻近的人说一句话。他由此断定,这人肯定性格内向,心理沉稳冷静,不易受外界影响。为此,他就安排他跟随自己,专门看管仓库。这个人每天很早早地就进入库房,老老实实地坐到晚上,那些军卒没有敢随意进进出出的。
庞仲达做汉阳太守。汉阳这地方,有一个名叫任棠的人,知名度很高,隐居不仕,以教书为业。庞仲达特意去拜访他,等了半天,他也不说话。他只是把一根极大的薤(多年生宿根草木植物)和一盆水放在窗前,自己抱着孙儿倚在房檐下。仲达手下的人以为任棠太骄傲,很不满,可仲达却说:“他是以这样的方式向我说话。水,意谓让我清白:大大的薤,意思是让我打击列强;抱着孩子,是想让我抚恤孤儿寡母!”于是。仲达叹息着离开了。他按着任棠的嘱托,抑强扶弱,廉洁如水,深受百姓喜爱。
宋朝人陈权在一次朝会上,偶然发现了蔡京。只见蔡京眼睛盯着太阳,很久很久,眼睛都不眨一下。为此,他总是对人说:“以蔡京这种精神状态,以后肯定能够升为显贵。但他目空一切,居然敢于和太阳为敌,恐伯得志之后,要独断专横,肆意妄为,心中没有君主。”后来,他做了谏官,就不断地攻击蔡京。可因为蔡京的面目还没暴露,人们都说陈权有些过分。而陈权则常常用“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诗句自励,愈攻愈激烈。后来事实证明,蔡京真的像陈权说的那样。这时,大家才想起陈权的话。
三国的时候,东吴武陵郡守樊仙,诱使附近的外族作乱。州都督发兵万人征伐他们。孙权召问潘睿,潘睿说:“容易对付,五千人足够了。”孙权问:“你为什么这么轻视他?”潘睿说:“樊仙善长于夸夸其谈,实际上并无真才实学。过去,他曾经为州里人整治酒饭,等到晌午,酒饭还没吃到嘴里,他十几次站起身来观望,这个小问题可以验证出他是个侏儒。”孙权听了大笑起来,随即派遣潘睿率兵出征。果然用五千人斩了樊仙。
伟人和凡人,心力高超的人和智力平平的人,差别只在尺寸之间。就是在那很微小的地方,有的人发现了重要的甚或令石破天惊的事件,有的人却一无所见。为此,我们活在世上,且不可忽略小事。往往就在小事上,就在对一个人举手抬足的认识上,一失误终成千古恨!
欲知心腹事,且听口中言
言谈话语,也是了解人的重要途径。
明洪武初年,浙江嘉定安亭有一个名为万二的人,他是元朝的遗民,在安亭郡堪称首富。一次,有人自京城办事归来,万二问他在京城的见闻。这人说;“皇帝最近作了一首诗。诗是这样的:‘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万二一听叹口气道:“唉,迹象已经有了!”他马上将家产托付给仆人掌管,自己买了一艘船,载着妻子,向江湖泛游而去。两年不到,江南大族富户都分别被收缴了财产,门庭破落,唯有万二逃之于外。
三国才子杨修,也很懂得通过言谈话语理解人的意思。
杨修做魏武帝曹操的主簿时,修建相国门。刚刚开始兴建时,曹操亲自查看一番,然后,在门上写了个“活”字,就离开了。杨急忙命人将门拆毁,说:“门中加‘活’字,是个‘阔’字,他这是嫌门太阔太大了!”有人献给曹操一杯酪。曹操喝了一点儿,再盖上杯,题了个“合”字展示给众人轮看,人家都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等轮到杨修时,杨修便喝了一点儿,说:“曹公叫每人喝一口,还有什么可疑惑的呢?”曹操扫平汉中,要去征伐刘备,但不得进军,要守又难以成功。护军不知进退,曹操出口令说:“鸡肋”。外曹不知此为何意,杨修说:“鸡肋,要吃没吃头,要扔掉又有些可惜。曹公决心要退兵了。”于是,私下告诉营中准备行装。不出杨修所料,曹操果然班师回朝。
事实证明,分析判断人的言语,也是洞察人的心理奥秘的有效方法。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言语是一种现象,人的欲望、需求、目的是本质。现象是表现本质的,本质总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言语作为人欲望需求和目的的表现,有的是直接明显的,有的是间接隐晦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对于那些直接表达内心动向的语言来说,每个人都能理解,正常的、普通的人际交往,就是以这种语言为媒介进行的,无须赘述。而那些含蓄隐晦甚至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心理动向的言语,就不是每个人均能理解,人与人的差别,大多也就发生在这里。这是创造思维的用武之地。若能够知一反三、触类旁通,反过来想想,倒过去看看,增加点儿参照物,减少些虚假的东西等等,最后透过言谈话语,发现人的深层动机,那就说明,你比别人聪明的多。而这种知人的方法,也就是言语判断法。
不可放过反常现象
正常人的行为,一般都是合乎情理的,而那些不合情理的事情,其中必有原委。为此,诉诸于情理的分析和判断,也是辨识小人的一个方法。
齐国攻打宋国。宋王派藏孙子向南求救于楚国。楚王很高兴,答应得也很痛快。然而,藏孙子却很忧虑地回去了。他的车夫问:“您求救成功了,怎么还面有忧色?”藏孙子说:“宋是小国而齐是大国。为救一个小国而得罪一个大国,这是人们所不愿的。然而,楚国很高兴地答应了。这不合情理。他们一定要想以此坚定我们的信心,让我们同齐国抵抗,以此削弱齐国,这样,对楚国有好处。”
藏孙子回国后,齐国攻占了宋的五座城池,而楚国的援兵真的没到。
长州一位姓尤的富人,开了一家典铺。年底的时候,忽然听到外面乱哄哄的,出外一看,原来是一些邻居在围观店伙计和一个人吵架。店伙计告诉他说:“他把衣服典当在这儿,今天空着手要取衣物,还出言不逊,哪有这样的道理?”那个人也恶狠狠地大吵大嚷。尤富慢慢地对那个人说:“我知道你的意思,不过是想过新年嘛!这样的小事,吵什么?”他让伙计找出那人的典当之物,指着棉衣说:“这是挡风御寒的东西,少不了。”又指着道袍说:“这给你拿去拜年用。别的东西不等急用,就暂时放在这儿吧!”那人拿着两件衣服,悻悻地走了,夜里死在别人家里,官司打了一年多。原来,那人负债太多,就服了毒药。他知道尤翁有钱,想坑他一下,没有成功,就换了别家。有人问尤翁:“您是怎么知道这个阴谋的?”尤翁说:“凡不合情理的行为,其中一定有原因。对那些不讲理的行为,如果不能忍耐,就会招来祸害。”苏涣在衡州做知州时,有一个耒阳人被强盗杀害,凶手逃脱。一天,他手下的人抓住一个人,说就是那个凶手。苏涣经审查觉得可疑。苏涣问是怎么抓获的。那人答道:“有一个弓手在草地里发现一件血衣,呼喊同伴来看,后来抓住血衣的主人,送交我们。”苏涣说:“弓手看见血衣,应当自己拿着去报功,谁肯呼喊别人?这里肯定有假!”经审讯,那位弓手承认报的是假案,并交待了罪犯的踪迹。后来,抓住了那个强盗。
单县有一个种田人,他的妻子送饭到田间,他吃完饭就死了。他的父亲认定是儿媳有意谋害亲夫,告到官府。妇人经不住严刑拷向,被迫招供。许襄公当时在山东做官,为了解此案实情,亲自到了单县,提出狱中囚犯,逐个审视。审视到了那个送饭的人,就说:“夫妻相守,白头偕老,是人们的最大愿望。用毒药杀人,应该秘密用计,哪有自己把饭送到地里,又把药放在饭里去毒死丈夫的道理?这太不合情理了!”于是,询问妇人送的什么饭食,走的哪条路。妇人答道:“送的鱼汤米饭,穿过了一片荆树林,此外,没有遇到别的事情。”许襄公就派人买鱼做饭,把荆树花拌在鱼汤米饭里,拿狗和猪做试验,狗、猪吃了,都立刻死了。为此,妇人的冤屈得到了昭雪。所谓究之情理,就是考察事或行为是否合乎规律。事物的存在和运行都是有规律的,也就是说,各个事件之间都有着统一的内在联系。当你发现一个事件或行为和其他事件或行为是统一的时候,就可以断定其是合乎规律的。反之,当你发现一个事件或行为和其他的事件或行为是矛盾的时候,则可以断定它是不合规律的,是反常的。既然是反常的,那肯定还有另外的原因,如果找到了另外的原因,便发现了事物的本来面目。这就是究之情理方法的机制。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事物的运行和发展,都有其惯常的秩序和规律性,无缘无故、杂乱无章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常识。
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作为本质范畴的东西,人是无法用感官直接把握的。但并非不可知。因为事物的规律性总要通过各种现象表现出来。如果我们善于发现、收集并分析整理事物的现象,就能见人所末见,知人所未知,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和结局有一个大体清楚地把握,即高瞻远瞩、预知未来。
周朝的时候,太公被封为齐国的诸侯。周公被封为鲁国诸侯。周公问太公怎样治理齐国,太公说:“尊重贤者,崇尚功劳。”周公说:“这样的话,以后肯定有篡权弑君的臣子!”太公问周公怎样治理鲁国。周公说:“尊重贤者,崇尚亲近。”太公说:“这样做,肯定力量要削弱!”太公和周公的这段对话,具有千载不朽的永恒价值,是由近察远的典型例证。崇尚功利,将功利作为最高价值尺度,势必导致见利忘义的结局,为获取物质利益,不择手段,不讲道德,篡位弑君的事也就毫不奇怪;相反,将尊重长者,亲近兄弟姐妹作为最高价值指标,维护宗族内部人和人的和谐亲善关系,发展到极端势必限制每个个体的生机和活力,进而使整个国家的竞争能力削弱。以后鲁齐两国的发展,充分证明了周公和太公的预见。范蠡住在陶地,生了个小儿子,小儿长大以后,二儿子在楚地杀人,被抓获下狱。范蠡说:“杀人偿命,这是应该的,但我有钱,可以买一条命。”于是,拿上一千两黄金,想让小儿子去楚国奔走。大儿子非得要去,不让去就要自杀。范夫人也为他说话,范蠡不得已,派遣了长子。他给长子带上一封信,说:“这信是给我的老朋友庄生的。到了以后,就把千金放在他家。听他怎么说就怎么办,一定不要争吵。”长子按范蠡的话做了。庄生说:“快点回去,不要停留。这样,你弟弟就出狱了,别问为什么。”长子假装回去,暗地里住在一个贵人的家里。庄生很穷,但廉洁耿直,楚国上下,都很敬重他。范蠡给他的金子,本无意接受,准备事成之后还回去。但范蠡长子根本不理解。庄生找个机会面见楚王,说:“天上有个星宿,对楚不利,应做些好事消去这灾祸。”楚王对庄生深信不疑,准备举国大赦。长子知道这个消息,以为弟弟自然会被放出来,原来花那一千两黄金不是浪费了么?于是,重新去见庄生。庄生一见他,惊问道:“你没回去?”长子说:“没有。我弟弟快要被赦免了,不用努力活动了,所以,现在想回去。”庄生明白了他的意思,就让他自己把金子带回去。庄生对此很气愤,觉得被这个年轻人玩弄了。马上又向楚王说了些话,楚王听后,下令先杀了范蠡的儿子,然后下令大赦。
最后,范长子竟然带着弟弟的尸体回到家里。全家上下都很悲痛。范蠡却说:“我事先就知道,他肯定坏事。他不是不爱弟弟,而是太看重金钱了。他小的时候和我一同受苦,深深体验了生计的艰难。所以重财。至于小儿子,生来所见,就是富裕的生活,他哪知道生计的艰难!我想让他去,就是因为他不怜惜钱!而长子做不到,所以杀了弟弟。”
编个小品让他演
即制造一定的事件,试探人的能力和德行。但这一方法的最大特点是,所设计的事件一般都是虚假的。韩昭侯手里拿一个瓜,却假装丢了一个瓜,十分急切地寻找。左右侍从有人急忙从园中摘一个瓜送给他,说这是他丢的瓜,找到了。韩昭侯以这个办法来考察左右侍从的诚实和虚伪。还有,子之在燕国做宰相。一天,他坐在府内忽然说谎道:“怎么从门内跑出去一匹白马呀?”左右侍从都说没看见。其中有一个大臣跑出去追,回来说:“是有一匹白马从这里跑出去了。”子之以此能察知属下的臣僚哪一个诚实。
寿春县有个叫荀泰的人,有个三岁的儿子,被盗贼拐走了,一连几年不知下落。后来,他发现自己的儿子在本县赵奉伯的家里。于是,就把此事告到县里。县里审讯时,荀、赵二人都说儿子是自己的,又都有邻居作证,郡、县两级都无法判决。后来,李崇受理了这个案子。他让荀泰、赵奉伯和这个孩子分别住在三个地方,故意拖延了一段时间,不加审讯。忽然,有一天派衙役分头通知荀泰和赵奉伯说:“那个孩子不幸得暴病死了。”听罢此讯,荀泰立即跳着脚大哭,悲痛万分;赵奉伯只是哀叹而已。李崇察知这一情况,就把儿子还给荀泰。李崇要赵奉伯交待诈骗荀泰儿子的罪行。赵说,自己先丢了一个儿子,所以,冒认了荀泰的儿子。
这位李祟还有一个假戏真唱的故事。
定州人解庆宾、解思安犯了罪,被流放到扬州。弟弟解思安忍受不了劳役之苦,逃回定州去了。哥哥庆宾担心人们发现此事,买通有关人等,认领城外的一具死尸,说是弟弟被人所杀。那个人长得很像思安,人们都看不出来。还有一个女巫杨氏,说看到了鬼,还说思安被害时极其痛苦等等。庆宾诬告一同流放来扬州的苏显甫、李盖是凶手。经过州里审讯,这两人难忍苦刑,被迫招供。这个案子就要定下来的时候,李崇知道了,他有些怀疑。李崇秘密地派两个本州内谁都不认识的人,假称从外地来,对庆宾说:“我俩是北州人,曾经见过一个人,一同寄宿。夜里一块闲谈时,发现他有些可疑,就盘问他,他说是流人解思安,是逃跑苦役到达里的。我们想把他押送到官府,可他苦苦相求,说:‘有个哥哥,住在扬州城内,嫂嫂姓徐。如果您们不交我到官府,那么,见到我哥嫂,说明原委,他们一定重重酬报。假如他们不酬报您们,马上回来再押送我也不迟。’所以,我们就造次拜访。您的意思怎么样?如果满足了我们的要求,我们就放了你的弟弟。若是不信,可以一块看看。”解庆宾很为难,颜色大变,要求他们待一待。这两人将此情如实报告给了李崇。李崇抓获庆宾审讯以后,庆宾就服罪了。又向李盖等人说是本无此事,也平反了他们的冤案。
嫉贤妒能,小人惯行
世界上的一切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其缺点和不足,这正是社会之复杂多样之所在。世界上只有人有其个性有其特点,只有人和人的这种不同才是有意义的: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嘛!人类就是这样高于动物不断前进的。胸怀坦荡的人见贤思齐,敬重人才。记得一个哲人说过:对于别人的优点,我们除了表示敬仰之外,没有其他更为合适的办法。然而有的人不是这样,小人们不论自己有才无才,差不多都是见不得容不得才能超过自己的人而必欲毁之除之。人才是一面镜子,对人才才能的态度可以照出人的品位高下来。当然由此也造成了千百年来无数的悲剧和损失。我们这里说的是李斯害韩非的故事。
秦王政英明果决,命令李斯谋划灭韩。韩王十分恐慌,便与公子韩非商讨救亡图存之策。
韩非系韩国贵族,早年曾与李斯一同师事荀子,攻读刑名法术之学。韩非口吃,不善于演讲,但擅长著述,李斯自以为才学不如韩非。可是,由于两者在人生道路的抉择上大相径庭,致使结局殊不一样。李斯能择地而处,择主而仕,涉足于蒸蒸日上的秦国,投靠雄才大略的秦王政,终能大展奇才,立下不朽的业绩。韩非念念不忘故国,情牵于贵族世家,身归于江河日下的韩国,希图挽狂澜于既倒。结果,他见韩国日趋削弱,屡屡以书进谏,昏聩无能的韩王却每每不能听用。韩王不尽心修明法制,昧于求才任贤,不能力图富国强兵;宽缓时宠信沽名钓誉之徒,紧急时才征用甲胄之土,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令国贼禄蠹凌驾于功臣斗土之上,使廉直之臣不容于邪恶小人。韩非对此真是痛心疾首,悲愤莫名。于是,他总结古今得失,奋笔撰写《孤愤》、《五蠹》、《内储》、《外储》、《说林》、《说难》等五十余篇,计有十余万言。秦王政读过韩非著述,连连拍案叫绝,赞叹道:“寡人得见此人,与之(交)游,死不恨矣!”也因为仰慕韩非之才,秦国更加急攻韩国,以求虏取此人。
韩王起初不信用韩非,及至情势危急,才想到韩非的用场,并于秦王政十四年(前233年)派他出使秦国,劝秦存韩。韩非至秦,眼见万象峥嵘,耳目为之一新,知是来到英雄用武之地。于是,他当即上书秦王政,说道:“如今,秦地数千里,雄师百万,号令赏罚严明,天下不及。臣冒死求见大王,进献计谋。大王诚能听臣之说,必一举而破天下合纵,亡韩,克赵,降服楚、魏,亲附齐、燕,使秦成霸王之名,君临四境诸侯。否则,大王斩臣示众,以戒为王谋划而不尽忠之人。”这话说得斩钉截铁,使秦王越发敬重韩非,便把他羁留在秦国,以备后用。
这一来,却触犯了大臣李斯和姚贾的私利。李斯一则嫉妒韩非的才学,恐怕他夺走自己擅宠的地位,二则更怕他破坏先取韩以威胁他国的战略计划。姚贾则纯系私人仇怨。当初,秦王政封姚贾千户之土,拜为上卿,韩非很是不满,说道:“姚贾是魏国的大盗,赵国的逐臣,秦用此人主持国政,何以勉励群臣?”李斯、姚贾同声相应,便交互在秦王面前毁谤韩非,说道:“韩非身系韩国公子,终究是心向韩国,必不肯为秦国效力,这是人之常情。日后放他归国,定然贻害不浅,不如寻其过错,依法诛杀了事。”秦王对这个不速之客也难以深信不疑。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韩非很快就被囚入狱中。
李斯尚怕秦王反悔,急忙派人送毒药予韩非,敦促他速速自杀。
韩非初入狱中,还想上书自辩其冤。久而久之,哭诉无门。一代才人,怨愤不已,只得服药自杀。过了一些时候,秦王政猛然悔悟,派人去赦韩非,为时已经晚矣。
司马迁一再悲叹韩非不能自脱其难,说道:“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其实,这既不足为怪,也不足叹。韩非是卓越的唯物主义者,是杰出的思想家,却不是个高明的政治家。他能批判地吸收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不同流派的法学理论,融“法”、“术”、“势”三者于一炉,成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他并未能将自己的理论运用于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去。因为认识同实践并非天然联接在一起的,思想家与政治家终究有很大的距离。
李斯害死了韩非,却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贯彻了韩非的基本思想。二人倘能联珠合璧,无疑更能完善法家流派。但是,历史是无法随意假设的。本来,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既饱含着合理的内核,又充满了谬误和悲剧。
此后仅三年,秦正式灭韩国。
拉拉扯扯,好人不多
人和人之间应该搞好关系,包括上下级之间自然也包括与上司的家人之间,不管怎么说无端地得罪人既不应该也无好处。但是正事公事自是在上下之间公开场所进行的,人们没有必要和上司的家人(主要是夫人)拉关系套近乎而达到个人目的。凡是热衷此道依靠此道者罕有君子。古代是这样,就是今天我们不是也能够看到这条法则仍然是正确的吗?
审食其,沛郡(今江苏沛县)人,与汉高祖刘邦同乡。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原为沛县亭长的刘邦,也在家乡组织了一支队伍,举起了反秦的旗帜。不堪忍受秦朝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各阶层人士,纷纷投入刘邦的队伍,审食其就是其中之一。他投到刘邦门下,开始只是一个舍人。因服侍吕后得宠,被封为辟阴侯。吕后称制时,任他为左丞相。
审食其虽然貌不惊人,才不出众,但口齿怜俐,善于逢迎,还有一套办事能力。刘邦率兵东征西讨,家中无人照料,就委派审食其代管家务,听候吕后使唤。刘邦不在家时,吕后主持家政,审食其唯命是听,并察颜观色,曲尽殷勤。他善于捉摸女主人的心意,在女主人的心意尚未表达时,就能按其意图行事,因而吕后对他格外喜欢和信任,日久天长,情笃谊密,审食其便成了吕后的私宠。
陈胜、吴广牺牲后,项羽、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成为反秦的主力。当时楚怀王曾同反秦诸将约定:谁先破秦入咸阳,谁就先称王。刘邦在黄河以南作战,乘虚西进,于公元前206年先入咸阳,秦王朝宣告灭亡,接着刘邦退出咸阳,还军霸上。这时项羽也在黄河以北摧垮了秦军主力,率40万大军西取咸阳。当他听说刘邦已先入咸阳,便勃然大怒,立即率军入关,进驻鸿门,要向刘邦发起攻击。在万分危急的情势下,刘邦为避其锋芒,采取以退为守的策略,亲赴鸿门谢罪,避免了一场灾难。项羽进入咸阳,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封刘邦为汉王,居巴蜀汉中之一隅。汉元年(公元前206年)8月,刘邦乘机进入关中,消灭了关中三王。接着又率军东出,远袭彭城,结果被项羽打得惨败。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吕氏在逃难途中也成了项军的俘虏。审食其念与吕后的情谊,不肯独自逃生,宁愿同为囚俘。他们在楚军营中被拘禁三年,审食其昼夜不离吕后,服侍周到,关怀备至。刘邦在彭城兵败后,退守荥阳、成皋之间积蓄力量,与项羽相持。后来刘邦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迫使项羽不得不放回押在楚营的全部俘虏。刘邦的父亲、吕后、审食其也安全无恙地回到了汉营。公元前202年,刘邦与韩信、彭越等联合攻打项羽。项羽兵败垓下,退至乌江自刎。刘邦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角逐中成了胜利者,同年6月登上皇帝宝座。次年刘邦对跟随他打天下的功臣论功定封,封王者七人,封侯者一百四十三人。而这个仅以舍人起家,侍奉吕后、孝惠帝(刘邦儿子刘盈)的审食其,并无攻城略地之功,竟被封为辟阳侯,为列侯中第五十九位。这既是阴谋家审食其取媚吕后的目的,又是野心家吕后今后施展手腕的需要。从此审食其荣耀起来,对吕后更加殷勤献媚,勾结紧密。
溜须拍马,小人不假
人们知道拍马屁历来是小人们的拿手好戏,也是小人们的最最基本的基本功,所以我们要用一些篇幅介绍这项功夫。马屁人人会拍,小人更是善拍,但是拍马屁的技术也有上下高低之分,这清朝的太监李莲英的技术那算是炉火纯青,少有人比了。
太监李莲英先是在清宫梳头房当一“侍奉巾栉”的小太监,他一直在寻找暴发机会,他深深地知道,只靠这样一天天地熬下去,是无论如何也熬不出头的。所谓皇天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了。
一次,慈禧想改造一种新的发型,弄来弄去不满意,一连几天,梳头的太监挨骂挨罚,无计可施,回到房里成天垂头丧气。李莲英一听,计上心来,立即跑出宫去,钻入妓院。妓院原是他过去经常光顾的地方,此次前来,决非为了领略妓院风光,而是由于他深深地知道,妓女们是最会打扮,也是最赶时髦的女人。他在妓院里刻苦学了三天,掌握了几种最新最漂亮的发型。
回来之后,他恳求专门替慈禧梳头的大太监向慈禧推荐自己。开始,梳头太监怕再挨罚,不敢推荐,经李莲英再三恳求,并亲做了示范表演,梳头太监这才敢向慈禧报告,再加上李蓬英的老乡沈兰玉也向慈禧吹风说李莲英心灵手巧,慈禧就同意让他试一试。
李莲英知道,此后半生全在这次梳头上了,这一宝如果押得好,就可飞黄腾达,如果押不好,那就鸡飞蛋打。他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把从妓院里学来的本领尽数使在慈禧的头上,给她梳了一个当时妓女中最流行的发式。梳完以后,慈禧左照照,右照照,十分满意,心情也就好了起来。一高兴,就让李莲英当了梳头太监。
李莲英的第一步是成功了。他知道仅靠第一步成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继续努力,尤其是必须取得慈禧的信任,成了她的心腹之后,才能长期受宠。他无时无刻不在寻找这样的机会。这个机会终于来了。咸丰皇帝知道慈禧十分能干,又有权力野心,怕自己去世以后慈禧会专权。于是,他跟当时的权臣肃顺商议,把她比作汉武帝的钓弋夫人,其意是打算把他废掉后处死。钓弋夫人是汉武帝最为宠爱的妃子,是汉昭帝刘弗陵的生母,武帝临终前,怕自己死后立弗陵为帝,钓弋夫人母以子贵,再加上十分年轻容易干政专权就把她处死了。咸丰皇帝想借鉴前朝故事,其用意是十分明显的。
真是天赐良机于李莲英,咸丰皇帝的这些话,却偏偏被李莲英听见了。他知道机会来了,便连夜出宫,跑去告诉了慈禧的妹妹。慈禧的妹妹是一位亲王的老婆,听了这一消息,吓得连站都站不起来了,第二天一早,她就赶进宫中,报告了慈禧。慈禧是个十分沉着老辣的女人,经过一番周密的策划以后,使用各种手段,调动各种力量,对咸丰皇帝施加影响。真可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咸丰皇帝终于把处置慈禧的事搁了起来。咸丰死后,同治即位,他只有五岁。慈禧太后搞了一次政变,杀掉了咸丰临死时指定的三个“顾命大臣”,罢免了其他“顾命大臣”的职务,掌握了宫廷权力。从此,慈禧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统治生涯,李莲英由于这次告密和在政变中出力,被慈禧太后视为心腹之人,并逐渐取得了政治上的信任。
但李莲英从始至终都贯彻他的四字方针:一是谨慎,一是奉迎。一次,慈禧出宫,路过李莲英的府第,李莲英的府门上挂着“总管李寓”的匾额,慈禧凝望了片刻。李莲英虽是太监总管,但挂上这种牌匾,未免招摇。李莲英没有忽视慈禧的这一神情,等回到宫以后,即刻向慈禧请了一会的假回到家中,摘下匾额,撕下上面的金字,跑到慈禧面前说:“奴才不常回去,小太监不知好歹,居然在我家门上写了‘总管李寓’的匾额,我这是头一回看见。我刚才回家一趟,摘下了匾额,撕了金字,把那个混帐小太监狠打一顿,送内务府查办了。”慈禧心里本来有点不高兴,经他这么一说,便烟消云散了,就让他放了那个小太监,不必送内务府查办。李莲英之谨慎,一至于此。
一次,一位大臣买了一件西洋钟,想献给慈禧,又怕不中慈禧的意,就请来李莲英,让他先看看这钟到底如何。原来,这是一件做工精巧、价值昂贵的自鸣钟,每当报时之时,钟内神龛会自动开启,走出一个小人,小人展开条幅,条幅上写有“万寿无疆”四字。这钟的设计,不可谓不极尽巧妙了。李莲英思索了一会,还觉不妥。他说:“万一这机器出点毛病,小人手里的条幅只展开了三个字,成了‘万寿无’字样,你的身家性命还保得住吗?”那大臣一听,即刻吓出了一身冷汗,连忙去退了自鸣钟。后来,李莲英又把自鸣钟弄来,把小人手中条帼上的字换成“寿寿寿寿”四字,即使发生任何故障,也不会出现“万寿无”的咒骂之语了。李莲英处处小心,时时在意,这两件事可见一斑。
至于奉迎,李莲英可谓是挖空心思了,中国历史上,似乎还没有哪个太监能够像李莲英这样奉迎有术的。他当了梳头太监之后,不久就把慈禧的好恶摸得一清二楚,往往不待慈禧开口,他就能事先替她安排好,弄得慈禧十分舒服。在李莲英休假时,别的太监服侍慈禧,简直是动辄得咎,受够了责罚,以至许多太监跪请李莲英不要休假。那些对李莲英有怨恨的太监,见除了李莲英实在无人能使慈禧满意,也就不再想扳倒他了。
关于李莲英奉迎事例,那实在不胜枚举,兹举几件小事来看一下。慈禧经常到太监值班的屋子去坐一会,慈禧走后,李莲英就把她曾坐过的凳子用黄缎子布包起来,从此再也无人敢用屁股去沾一沾这凳子。日子一长,屋子里的十二把凳子竟有八把包上了黄布,慈禧太后见了,觉得李莲英真是又细心又忠诚。
最有传奇色彩的是两次放生。慈禧爱别人称她“老佛爷”,当然要做做不爱杀生、行善积德的样子给人看看。特别是六十大寿之际,更要做出一番“功德”来,好让天下世人都知她慈禧有好生之德。
李莲英见拍马的机会又到了,就绞尽脑汁地想出一些绝招来奉承慈禧,这些“招”在今天看来都还有些难解之处。在六十大寿这一天。慈禧按预先安排好的计划,在颐和园的佛香阁下放鸟,一笼笼的鸟摆在那里,慈禧亲自抽开鸟笼,让鸟儿自由飞出,腾空而去,李莲英让小太监搬出最后一批鸟笼,慈禧抽开笼门,鸟儿纷纷飞出,但这些鸟儿在空中盘旋了一阵,又吱吱喳喳地飞回笼中来了。慈禧又惊奇又纳闷,还有几分高兴,便问李莲英说:“小李子,这些鸟儿怎么不飞走哇?”李莲英跪下叩头道:“奴才回老佛爷的话,这是老佛爷德感天地,泽及禽兽,鸟儿才不愿飞走。这是祥瑞之兆,老佛爷一定万寿无疆!”
一般说来,李莲英的这个马屁可谓拍得极有水平,但这次却拍马屁拍到了驴腚上。慈禧太后虽觉拍得舒服,但又怕别人笑话她昏昧,要显示一下“英明”,于是怒斥李莲英道:“好大胆的奴才,竟敢拿驯熟了的鸟儿来骗我!”李莲英知道慈禧不会把他怎样,别人十分害怕,他没有慌张,反而大有应变之才。他不慌不忙地躬腰禀道:“奴才怎敢欺骗老佛爷,这实在是老佛爷德感天地所致。如果是我欺骗了老佛爷,就请老佛爷按欺君之罪办我。不过,在老佛爷降罪之前,请先答应我一个请求。”在场的人一听,李莲英竟敢讨价还价,吓得脸都白了,哪个还敢吱声。大家知道,慈禧虽号为老佛爷,实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许多因服侍不周或出言犯忌的人都被她处死,哪个敢像李莲英这样大胆。慈禧听了这话,立刻铁青了脸,说:“你这奴才还有什么请求?”
李莲英说:“天下只有驯熟的鸟儿,没听说有驯熟的鱼儿,如果老佛爷不信自己德感天地,泽及鱼鸟禽兽,就请把湖畔的百桶鲤鱼放入湖中,以测天心佛意,我想,鱼儿也必定不肯游走。如果我说错了,请老佛爷一并治罪。”慈禧也有些疑惑,便来到湖边,下令把鲤鱼倒入昆明湖边。真也奇了,那些鲤鱼游了一圈之后,竟又纷纷游回岸边,排成一排,远远望去,仿佛朝拜一般。这一下子,不仅众人惊呆了,连慈禧也有些迷惑。她知道这是李莲英在糊弄自己,但至于用了什么法子,她却一时也猜不透。
李莲英见火候已到,哪能错过时机,便跪在慈禧面前说:“老佛爷真是德配天地,如此看来,天心佛意都是一样,由不得老佛爷谦辞了。这鸟儿不飞去,鱼儿不游走,那是有目共睹的,哪是奴才敢骗蒙老佛爷。今天这赏,奴才是讨定了。”李莲英说完,立刻口呼万岁,舞拜起来,随行的太监、宫女、大臣,哪个不来凑趣,一齐跪倒,真乃人、鱼、鸟共贺。事情到了这份上,慈禧太后哪里还能发怒,满心欢喜,把脖子上挂的念珠赏给了李莲英。
据后人回忆说,李莲英先把鱼虫放在纱笼里,固定在岸边水中,鱼虫慢慢地从纱笼网眼里钻出来,便在岸边布满了一溜,鲤鱼要吃鱼虫,当然就会游到岸边来了。要说这是小的奉迎的话,那大的奉迎可就祸国殃民了。
颐和园的修建耗资三千万金,这些巨款,从何而来呢?原来,自从中法之战中国在马江失败之后,福建水师就丧失殆尽,清政府决定大办水师,这事由李鸿章主持。但李鸿章接连奏请朝廷,筹集军费,却是总不获准。李鸿章无奈,只得亲自到朝中打探消息。李莲英便传出话来,对李鸿章说:“太后近年老想找个地方静居,要造个园子,只愁没有款项,时常感到烦躁,所以遇到各省筹款的奏折,往往不许。”李鸿章听了这话,知道李莲英的意思,两人就密商起来。于是,他们两人定议,借建海军筹款的名目,责成各省每年定期定额输款,就中提出一半,做筹建颐和园的经费。慈禧太后听说了这一消息,当然十分高兴,连连夸奖李莲英忠心能干。
李莲英也深深地知道,慈禧如果失去了权势,自己就首级难保。于是,他开始经营“三窟”。他见光绪帝即位,气象不凡,便想把自己的妹妹献给他,光绪帝看透了李莲英的用心,不加理睬,但慈禧却非常喜欢,竟昵称她为“大姑娘”。后来,李莲英又巴结上了光绪帝的隆裕皇后,在光绪帝要处置他时,隆裕皇后从中劝阻,终于使李莲英老死家中。
李莲英可以说无恶不作,他干预军政大权,做了许多祸国殃民的多,公开卖官鬻爵,肆意收受贿赂,积累了巨额财富。在他死后,宫中的存银未及起出,很多人为侵吞他的财富而争得你死我活,后来被隆裕皇后据为私有。他历年来搜刮的财富,宫内宫外加起来,达上千万两银子之多。李莲英可谓是一个“成功”的太监,他既有权、有钱,罪恶昭彰,又能得以善终,在中国历代太监中,实属少见。其实,他的秘诀就在谨慎和奉迎两点上。奉迎使他发迹,谨慎使他长保富贵,尤其在经营退路上,他和以往的权监都不相同。李莲英实在是一个在宫廷内部能够游刃有余的人。
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人人都喜欢奉迎,更何况有些奉迎并不仅仅是空口说白话呢?所以善于奉迎之人往往易于发迹,但善于奉迎之人又往往一旦发迹便得意忘形,所以不能保持长久。像李莲英这样以谨慎贯穿始终,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就显得弥足珍贵了。所以,李莲英能寿终正寝。
李莲英之善于奉迎,恐怕也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之一,也许只有能够不受奉迎之人,才能真正保持清醒的头脑,立于不败之地。
献媚取悦,小人本色
竖刁是春秋时期齐国人。他少年时进宫伺候齐桓公,深得齐桓公的宠爱。长大后更是显赫于齐宫内外。他利用伴君受宠之机,一方面小心谨慎竭力设法取悦于桓公,稳定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拨弄是非谗毁忠良、制造矛盾,图谋得到更高的权位,最终达到篡夺国家政权的目的。他媚君乱政的行为,在我国春秋史上留下了丑陋的一页,成为后人认奸识佞、防微杜渐的反面教材。
竖刁由侍人到专权害国是有一个不断渐进的发展过程的。他侍君,就千方百计设法得到君王的宠幸;受宠之后,他所需要得到的是权力;得到权力之后,他所需要的就是掌握国家命运的王权了。竖刁那不断膨胀的野心,正是从他做身世低微的侍人时开始的。
竖刁出身贫寒,入宫后,他就极力设法进内廷做近侍。可是,宫廷之路,甚为深远,难以急成。于是,他便由外廷做起,时时小心,处处谨慎。加之他天资聪颖,手脚伶俐,渐渐受到桓公的注意,不久就把他调为近侍。在桓公身边,他处处留心观察桓公的生活习性和内心活动。不久,他就把桓公的各种嗜好摸得一清二楚。于是他事事投其好、足其欲、迎其欢使桓公非常满意,所以常得到桓公在众人面前的夸赞。天长日久,他也就成了桓公日常生活中不可须臾离开的人物了。
竖刁深知桓公有两大嗜好,一是喜食美味、奇味;二是喜好女色。于是,竖刁就着力从这两方面下手,投桓公之所好以取悦于他。宫中有一个叫易牙的人,为人奸诈,精于烹调之技。竖刁就设法与他结为朋友。易牙也深羡竖刁显赫之势,不久,两人遂成莫逆。有一天,竖刁向桓公举荐了易牙,桓公听说他很擅长烹调,就问易牙:“我对人间的鸟、兽、虫、鱼都吃腻了,只是没吃过人肉,不知人肉的味道如何?”这本是桓公的一句戏言,可是,言者无心,闻者有意,易牙便把这件事牢记在心,总想着怎么才能给桓公做顿人肉宴,来博得桓公的赏识。思来想去,他忽然眼前一亮:用自己的儿子不正好吗!几天后的一次午膳上,桓公吃到了一盘嫩如乳羊、鲜美无比、从没吃过的菜,当桓公知道这是易牙儿子的肉时,虽然心里感到很恶心,但又觉得:易牙杀子是为了自己,可见他爱我胜于爱他的亲骨肉啊。桓公同时也觉得推荐易牙的竖刁确有识人之才,此后,桓公不仅宠信易牙,他对竖刁也更是恩宠有加了。
宫中有一个叫开方的大夫,也是竖刁的好朋友,为了得到美女,竖刁就和开方计议要把卫懿公的女儿推荐给桓公。果然,桓公得到这个美女后非常高兴。竖刁就是通过这些手段,博得了桓公的宠幸,使他在官中身价日增。后来这三个小人狼狈为奸,在桓公死后大乱齐国,为害非浅。
口蜜腹剑,准是坏蛋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口蜜腹剑”,以形容人之嘴甜心辣,生动之至,深刻之至。而这个成语所由来之的生活来源就是大唐权臣李林甫。一个人狠毒到这个份上,狡猾到这个份上,是让人防不胜防的。不过人们一旦知道某人有这样的名声,或者发现某人之过度热情精明,远离他一些还是不会有错的。中国人自有敬鬼神而远之的传统。斗不过或不屑于斗之人远离他就是了。
李林甫,生年不详,小字哥奴。因厚结武惠妃和武三思女,于开元二十二年(753年)任礼部尚书,旋封晋国公,其权势颇盛,但政事甚坏。其待人表面和善,而暗中却加以陷害,被称为口蜜腹剑之人。尤为罪孽深重的是,他为了争宠固权,排斥异己,居然极力主张重用吐蕃族人为将,使安禄山等得掌重兵。他死后不久,便发生了安史之乱。
李林甫是平长肃王李叔良的曾孙。而李叔良又是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的堂弟。无疑,李林甫是沾了皇亲的。李林甫的父亲李恩海任杨府参军。舅父姜皎为玄宗时秘书监,受封楚国公,并与执政的侍中源乾曜联姻。显然,李林甫是朝中有人的。李林甫就是利用这些关系,投机钻营而步入仕途的。
开元初,李林甫由千牛仗迁太子中允。李林甫嫌官职太低,但又因不学无术,难以登科入仕,于是他便利用舅父的关系,巴结源乾曜之子源洁,请源洁向其父代求司门郎中。岂知源乾曜待李林甫“素薄之”,说:“郎官应得才望,哥奴岂郎中材也?”只给他安排为谕德,继而迁为国子司业。开元十四年(726年),在李林甫的不断钻营下,御史中丞宇文融将其引荐为御史中丞。后又进为刑部,任吏部侍郎。
李林甫任吏部侍郎不久,吏部置长名榜,遴选官员。善于钻营的李林甫,把此视为官场交易的极好机会。唐玄宗之兄宁王李宪私下来见李林甫,拿出一个十人名单,请其优先选补为官。李林甫毫没犹豫,满口应允。不过,他也对宁王提出一条件:“愿绌一人以示众。”发榜之日,李林甫要从这十人中挑出一个,指出其托王爷讲情之举,公开宣布:“放集”(留待冬选再议)这样,李林甫不仅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宁王的要求,结交了皇兄,而且还闹了个公正的美名,真可谓既当了婊子,又立了牌坊。
李林甫不仅善于巴结权贵,还善于巴结权贵的夫人。当时,“武惠妃宠倾后宫”,其子寿王、盛王也因母受宠而被皇帝宠爱。皇太子李瑛则被冷落。李林甫经过一番思谋,便通过宦官对武惠妃说:“愿护寿王为万岁计。”谋废太子,以图另立,实属冒杀身之祸的险举。当然,李林甫清楚,巧妙地利用皇宫内潜在的太子之争,不仅不会有险,而且反会有利。果然,武惠妃对他颇为感激,时常在皇帝面前替他美言。朝中侍中裴光度夫人,乃是武三思之女,李林甫便对其暗中献媚,以致使裴妻武氏“尝私林甫”。待裴光度死,李林甫便迫不及待地欲继相位。武氏更是鼎力相助,请深受皇帝宠幸的宦官高力士帮助达此目的。高力士本出自武三思家,对武氏所求自然非常效力。不过,此等大事,高力士也不敢与皇帝直言,只好见机行事。而皇帝听信了萧岂的建议,决定任用韩休为相。李林甫虽未如愿,但足见其野心勃勃,且又善于走权贵夫人的门路。古往今来,走权贵夫人的门路,往往比直接走权贵的门路还要奏效。李林甫深谙此道。
事未如愿,李林甫并未心灰意冷,由于高力士是在任命韩休和诏书未下之时向武氏及李林甫传出这个消息的,所以给善于钻营的李林甫又提供了一个投机的机会。李林甫变自己欲求相,而改请韩休为相,以此讨得了韩休的欢心。韩休任相后,便向玄宗荐举李林甫,说其“有宰相才”。武惠妃又在宫中相助。终于,李林甫官拜黄门侍郎,后又任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位列朝中三宰相之一。
玄宗欲用李林甫为相之时,曾向中书令张九龄征求过意见,张九龄说:“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玄宗没有听从。李林甫知道此事后,对张九龄非常恼恨。但是,张九龄“以文学为上所重”,李林甫对其虽恨,亦无可奈何。于是,善于伪装的李林甫将其怨愤深藏于心,表面上对其,“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张九龄关系很好,因此李林甫对裴耀卿也非常恼恨。是时,玄宗在位已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每逢议事,无论大小,张九龄常与玄宗力争。李林甫则利用这个机会,“巧伺上意”,夺得玄宗的欢心,并想方设法地中伤张九龄。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十月,玄宗巡游到东都洛阳,欲还长安。裴耀卿、张九龄说:“今农事未毕,请俟仲冬”。裴、张二相考虑到时值秋收大忙季节,皇帝若返驾归京,沿途迎送,势必影响秋收,所以建议玄宗推迟至初冬再归。待裴、张二相退去,李林甫装作脚疼,落在后面。玄宗问其故,李林甫说:“臣非疾也,愿奏事。二都本帝王东西宫,车驾往幸,何所待时?假令妨农,独赦所过租赋对也。”玄宗大悦,立即西还。
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勤于政业,能节用度,仓库充实,器械精利。玄宗对其极为赞赏,欲拜其为尚书。张九龄反对,说:“不可。尚书,古之纳言,唐兴以来,惟相及扬历中外有德望者乃为之。仙客本河湟使典,今骤居哺要,恐羞朝廷。”玄宗改变了主意,决定对牛仙客加以“实封”。张九龄依然反对,玄宗听后沉默无语。李林甫趁此机会,对玄宗说:“仙客,宰相材也,何止于尚书!九龄书生,不达大礼。”李林甫一番话,既博得了玄宗的欣悦,又进了张九龄的谗言。第二夭,玄宗复又提出此事,张九龄固执如初。玄宗非常恼怒,变色道:“事皆由卿邪?”事后,李林甫向玄宗奏道:“天子用人,有何不可!”这话显然会进一步激怒玄宗,从而离间玄宗和张九龄的关系。
玄宗原来对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皆宠幸,丽妃生太子李瑛,德仪生鄂王李瑶,才人生光王李据。待玄宗即位后,唯武惠妃专宠,惠妃所生寿王李瑁,在诸皇子中也最受宠爱。太子李瑛与李瑶、李据也都居禁中,因为受到冷漠而常发怨语。驸马都尉杨回是武惠妃的女婿,他经常刺探三位皇子的言行,并立即告秉惠妃。专宠的惠妃本来就想日后让自己的儿子李瑁登基称帝,便利用太子的怨言,诬陷太子。她哭泣着对玄宗说:“太子阴结党羽,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玄宗大怒,想要废掉太子及另两位王子,张九龄坚决反对,力陈不能废掉太子之理,最后说:“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玄宗非常不悦,李林甫当面不发表意见,背后却向玄宗宠幸的宦官说:“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其意甚明,既表白他是赞成废黜太子的,以取悦于玄宗和惠妃影射张九龄干预皇家私事。玄宗愈发不悦,李林甫趁机在玄宗面前日夜说张九龄的坏话,渐渐地,玄宗疏远了张九龄。不久,张九龄、裴耀卿被罢政,李林甫取代张九龄为中书令。牛仙客升任相职。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夏,监察御史周子谅上书弹“牛仙客非才,滥登相位”,结果是惨遭“杖之朝堂”,后又被流放攘州,至落田而死。李林甫独占了相位。
征敛求宠,必定奸雄
拍马屁者有各种手法:或以语言,或以媚态,或以美色,或以明帮,或以暗助,总之是投人所好,尽己之能。那真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极尽谄媚之能事了。
阿合马(?—1282年),生年不详,回回人,出生于花刺子模细浑河畔的费纳克忒城。他把持元初朝政二十年,千方百计讨得忽必烈的欢心,在得到皇帝的宠信后,大肆网罗党羽,耍弄权术,阴险奸诈,打击、陷害异己,倒行逆施,胡作非为,是元初历史上罪孽深重的人物。
在元朝的历史上,忽必烈可以说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从小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逐渐认识到统治汉地应用汉人和汉法。于是召聘汉族儒士和官吏,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汉儒幕僚班子。在南征北战中,忽必烈勇猛善战和政治家的才能逐渐展现出来,1260年3月,忽必烈继承汗位,积极推行汉法,重用一大批汉族官吏,按照汉法建立政权机构和官职制度,实行劝农政策,承认和提倡以儒学为主体的汉族传统文化。这体现了蒙方游牧民族在征服中原后,必然要适应发展程度较高的汉族封建文明的历史趋势。在此基础上,忽必烈进而灭亡南宋,稳定了庞大的元朝大帝国的统治。
1262年2月,发生了李旦兵变事件。李旦时任山东益都(今山东省寿光县)行省长官、江淮大都督。虽然蒙古族统治者招纳和任用汉族地主官吏,在中原地区建立了蒙古族贵族和汉族地主阶级的联合统治,但是在权益上仍然存在着民族矛盾。李旦作为汉族官僚,不甘心屈服于蒙古汗权之下,而且,他统治山东益都一带长达三十余年,重兵在握,一直在等待时机。后乘忽必烈与其弟阿里布哥争夺汗位、内地防务空虚之机,发动叛乱,并将海州、涟水等三城(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至涟水沿海一带)献给南宋,挥兵北进。忽必烈得知消息后,即命诸王哈必赤率领各路蒙汉军从北方前线转师南进,讨伐李旦。这时,李旦犯了战略性的错误,占据济南后,错过了军机,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李旦兵变给忽必烈很大的刺激。他感到汉族官僚是不能完全信赖的,于是采取措施,削夺汉人公侯的权力,重用西域人。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形势下,阿合马开始得势。由于连年战争,朝廷国库空虚,忽必烈迫切需要增加财源,于是阿合马从一个小官吏被越级提拔为中书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一下子掌握了财政大权。由此可见,阿合马被委以重任,是与忽必烈改变了用人政策和当时的局势有密切关系的。
阿合马为了取悦忽必烈,在朝廷站稳脚跟,用尽心思揣摩忽必烈的心理,摸透了他嗜财贪利的特点,使出浑身解数来满足忽必烈的贪欲。阿合马不是靠发展生产来增加财政收入,而是采取横征暴敛的手段。首先是向农民增加赋税。由于不断的战争,农民困苦不堪,一些地方不得已减免了赋税。阿合马下令追征赋税,不予减免。盐、茶、酒等的税更是猛增无止。农民和其他阶层庶民的负担日益加重。由于交不起赋税,有几十万农民逃到江南,流离失所。其次是实行官办矿冶,以冶铁的规模最大。原来主要是私人冶铁,阿合马把私人冶铁收归官办,铸造农具高价官卖,继续在农民身上进行榨取。第三是实行盐法和钞法。阿合马在产盐地区专门设置了巡禁私盐军以缉私盐。1275年3月,元军攻克建康,长江流域全部被占领。阿合马立即在江南实行盐和药的官卖。大量发行无本的纸钞,搜刮财富,导致“钞轻物重”,物价飞涨,百姓更加贫穷,饥寒交迫,民不聊生。
阿合马这些横征暴敛的措施,赢得了忽必烈的赏识和宠信,于是阿合马官运亨通,青云直上。1264年,左右部并入中书省,阿合马升为中书平章政事。又兼制国用使。1270年,设立尚书省,阿合马任尚书省平章政事。1272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他仍任中书平章政事。操纵朝廷二十年,直至被杀。
媚主为官,小人手段
哈麻(?—1356年),字士廉,是元朝末年臭名昭著的阴谋家和野心家。他早年充当顺帝宿卫,靠取媚顺帝和丞相脱脱而逐步高升,累迁为殿中侍御史,又升为中书右丞。后来,见顺帝“怠于政事,荒于游宴”,更投其所好,专门引导顺帝以淫亵,使本来就已走向衰落的元朝统治更加腐朽不堪。在国家走向危亡之际,哈麻仍然热心于权力争夺,捏造罪名,陷害脱脱,从而爬上中书左丞相之位。继而又阴谋废掉顺帝,另立太子。阴谋败露,被杖而死。哈麻的胡作非为,进一步激化了元朝的社会矛盾。加速了元朝的灭亡,成为千古唾骂的罪人之一。
元朝末年的一天,在一个名叫秃鲁的康里族家庭,一个婴儿落地,秃鲁非常高兴,便给这个婴孩起名为哈麻。据《元史》记载,“康里”是由汉朝的高车族发展而来,高车族是因其族使用的车轮高大而得名,在历史上也称丁零、敕勒、铁勒等,南北朝以后为突厥所兼并,成为突厥部落之一。突厥灭亡以后,他们游牧于乌拉尔河以东至咸海东北一带。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俄罗斯获得胜利,回军时征服康里族全境,并将其地分封给长子术赤。其后,康里人不断被蒙古人征发为兵和承担各种劳役,并随同蒙古军大批进入中原。哈麻的祖先大约就是这一时期进入内地的。
元朝统治时期曾把辖区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等,对四等人的政治地位、法律待遇和经济负担等都按照不同的等级作了不同的规定。康里人属于第二等的色目人,虽然地位比汉人、南人为高,但终究不如蒙古人优越,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要想出人头地、掌握国家大权,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说来也巧,哈麻出生不久,就遇到了一个能够攀附皇族往上爬的机会,那就是在他出生前后,元宁宗懿磷质班也出生了,宁宗出生后,要寻找一个乳母,找来找去,便选中了哈麻的母亲。这样,哈麻便与宁宗同饮其母之乳,逐渐长大起来。靠着这种特殊的关系,哈麻同皇族的一些人日益亲近起来。
至顺三年(1332),元文宗病死,文宗皇后卜答失里害怕自己的儿子燕帖古思年纪幼小被遭折而死,主张立宁宗懿磷质班为帝。但宁宗是一个短命皇帝,即位仅五十三天就死了,所以,在宁宗时期,哈麻并没有借上多少“力”,沾上多少“光”。
宁宗死后,由其兄顺帝妥欢贴睦尔继位。哈麻靠其母为宁宗乳母的关系,与其弟雪雪很快被选为宿卫进入宫中,得到了经常与顺帝见面的机会。
有了同顺帝见面的机会,不等于就能马上高升,还要善于利用这个机会,才能事事如意。哈麻就是这样一个善于抓住机会的人。他利用自己能说善辩的口才,采用不断变化的花言巧语去讨好顺帝,顺帝喜欢什么,他就说什么;顺帝不喜欢的东西,他绝口不提。所言所行无不符合顺帝的心意。顺帝刚一接触这个伶牙俐齿、说话痛快的小伙子,就觉得他特别善解人意,便不知不觉地喜欢起来。哈麻得到顺帝的喜欢,自然官运亨通,不断被提拔,很快就当上了殿中侍御史,成了管理宫中事务的主要官员之一。
哈麻靠其巧舌如簧的口才和善于揣摸人意的本领,步步高升,便更加注意利用起自己这个“特长”来了。他特别注重察言观色和了解众人的好恶,然后投其所好,谄媚得宠。如,他见到顺帝喜欢玩双陆游戏,便苦心钻研,学会了一套玩双陆游戏的本领,然后,去接近顺帝,与其展开对弈。哈麻与顺帝玩双陆游戏也很有招法,他见到顺帝不甚高兴之时,就输一盘,见到顺帝高兴时,就赢一次,当然,也有旗鼓相当的时候。哈麻这样做,既讨了顺帝的喜欢,又弄得顺帝的心里痒痒的,愈发愿意找他一起玩双陆游戏。这样一来,两人便逐渐成了双陆“棋友”,随着双陆游戏的频繁,哈麻所受顺帝的宠幸也逐步升级,很快就超过了身边的任何人。据《元史·哈麻传》记载,一天,哈麻与顺帝在内殿玩双陆游戏,哈麻穿件新衣服站在旁边。顺帝一边下棋一边喝茶,由于全神贯注于棋盘之上,不小心把茶吐到了哈麻的新衣服上。哈麻一边抖掉新衣服上的茶末,一边笑着说:“做天子的就应该这样么!”在封建社会中,皇帝说一不二,人们只能谄媚逢迎,而不能稍有违抗。哈麻虽然是在说笑中夹杂指责之意,也可被看成是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可顺帝毫不介意,一点儿没有生气,只是一笑而已。这说明哈麻同顺帝的关系已非同一般,无与为比。
哈麻还知道,要想步步高升,仅仅讨好顺帝一个人还不够,还应该取媚于其他当权者,才能事事如意。于是哈麻又开始打起王公大臣们的主意来了。
当时,在王公大臣中,权力最大、声望最高的是脱脱丞相。脱脱在后至元六年(1340),大义灭亲,驱逐了专权害政的养父伯颜,于至正元年(1341)出任中书右丞相,为扭转伯颜专权时造成的社会混乱,进行一系列改革。他重新恢复被伯颜废弃的科举取士制度,加强对人才的选拔;建议编修辽、金、宋三史,总结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崇儒重道,倡导文化和思想教育;修订法律,加强对各级官吏的考核;开马禁,减盐额,免除旧欠赋税,鼓励发展生产等等。脱脱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就,史称“更化”。脱脱“更化”,深得社会和各阶层人士的拥护,一时号称为“贤相”。
哈麻见脱脱声望日高,就想巴结他以为进身阶梯,遂频繁出入脱脱之门,曲意逢迎、点头哈腰的谄媚相,用语言是难以表达出来的。说来也怪,那样精明的脱脱,对哈麻的一系列献媚活动不但没有反感,反而日益喜欢起来。哈麻博得脱脱的好感以后,又遍贿王公大臣之家,赢得了一片“喝彩”。
哈麻官运亨通,声势日盛,越发肆无忌惮起来。他借助于皇帝的宠爱、大臣的信任,利用手中的权力,大干结党营私之事。在他管辖范围之下,谁若向他贿赂巴结,立刻就会得到好处;谁若秉公办事,不去谄媚他、顺从他,谁就会被抓小辫、穿小鞋,甚至掉乌纱帽。因此,想求个一官半职的人,开始纷纷出入于哈麻之门,送礼、贿赂等乌七八糟的事情便接踵而来。哈麻更是来者不拒,遍受贿赂,甚至连宣让王的驼马等物也敢收下,妄作威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巧言令色,小人一个
清朝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其文治武功,彪炳史册,他开创了大清帝国的全盛之世,但在他的后期统治中,清帝国走上了下坡路,由全盛局面逐步进入了衰落时期。而在边个由盛转衰的过程中,被人称为“乾隆朝第一权臣”的和之专权乱政、祸国殃民则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和(1750—1799年),字致斋,钮枯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其父常保本是不知名的副都统,和少年时贫穷而无所依恃。至乾隆中叶,还不过是八旗官学生,只中过秀才。以这样的基础,和要出人头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和却沾了祖上的光,而开始摆脱困境。由于他的高祖尼雅哈那有军功,故他在父亲死后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之爵。这个世爵给和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入。三等轻车都尉的岁俸为银一百六十两,米一百八十石,和有了这笔固定的收入,就可以安享中等以上的生活了。但这还不是主要的,这一世爵给和在政治上带来了更大的好处,为他提供了一条接近万岁爷的便捷之径。因为他的高祖是开国功臣其后人就有可能随侍帝君,因此和袭三等轻车都尉不久,便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授三等侍卫,旋补粘竿处(其正式名称是“上虞备用处”)侍卫,其职责是协助侍卫处侍从皇帝。
乾隆四十年(1775年),是和一生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一年,和巧逢机缘,得见天颜,奏对称旨,甚中上意,从此便攀龙附凤,飞黄腾达。这种突然的时来运转,连和自己也未曾料到。
一日,乾隆帝大驾将出,仓猝间求黄龙伞盖不得,乾隆帝发脾气,问道:“是谁之过也?”皇帝发怒,非同小可,一时间,各员瞠目相向,不知所措,而和却应声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他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语言干脆。
乾隆皇帝不禁一怔。循声望去,只见说话人仪态俊雅,气质不凡,乾隆帝不仅更为惊异,叹道:“若辈中安得此人!”问其出身,知是官学生。虽然学历不高,但毕竟乃读书人出身,这在侍卫中也究属凤毛麟角了。乾隆皇帝一向重视文化,尤重四书五经,对一些读过四书五经的满族生员,当然更另眼相看。所以一路上便向和问起四书五经的内容来。这和原本不学无术,可对四书五经倒稍能记忆,居然“奏对颇能称旨”。至此,和进一步引起了乾隆帝的好感,遂派其总管仪仗,升为侍卫。从此官运亨通,扶摇直上。一次偶然的机遇使这样为和铺平了升迁之路。耐人寻味的是,和登上政治舞台之前的第一声叫喊,便是整人之语。仓猝间一时未能找到黄龙伞盖,这本为小事,然而和却小题大作,以义正辞严的架势指责起典守者来。“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一语双关,它不仅是对“典守者”的指控,也有自荐其能的含义。和在乾隆面前的第一次亮相,便已表现出不善品性,露出踩着他人肩膀往上爬的端倪。可惜,此时的乾隆帝对此已不可能有所觉察了。过了几十年天皇老子生活的乾隆帝,此时更是充满虚骄之气,对一些生活琐事变得更加挑剔了。可能和对此已先有所闻,因而才敢于放胆而言。结果倒真地获得了皇帝的眷顾,并取代了原来的仪仗“典守者”。
陈悼之《归云室见闻杂记》中也载称:“和起自寒微。……扈从上临幸山东。上喜御小辇,辇驾骡,行十里一更换,其快如飞。一日,和侍辇旁行,上顾问是何出身,对曰生员。问汝下场乎?对曰庚寅(乾隆三十五年)曾赴举。问何题?对孟公绰一节。上曰:能背汝文乎?随行随背,矫捷异常。上曰:汝文亦可中得也。其知遇实由于此。比驾旋时,迁其官,未几列居卿贰,派以军机,凡朝廷大政俱得与闻,朝夕论思,悉当上意。”
“巧言令色,鲜矣仁”,熟读四书五经的乾隆帝当不会不知孔夫子的这些教诫。按照传统的看法,和的“矫捷异常”本非什么好兆头,可乾隆帝恰恰欣赏这一类人。这也正是和后来专宠擅权的客观条件。和自从随驾蒙皇帝赏识,便很快青云直上,连连升迁。和虽然既无资望,又无治国才干,但他却有一套远非他人可比的特殊本事,即长于揣摩窥测,谄媚逢迎,玩弄权术。此等人虽不堪治国,但却善为身谋。
乾隆皇帝虽称“英明老练”,但在其统治后期,随着年事已高,骄心暮气日渐滋长。他曾自诩建立了“十全武功”,认为历代帝王都不能与自己相比。前期的一些成就,后来几乎都成了乾隆皇帝自我陶醉的资本。这样,乾隆帝本来早年就有的骄傲和挥霍倾向,后期则更趋严重。如果说早期的乾隆帝是“英明干练”的话,晚年的乾隆帝则是昏愦怠倦的。他好大喜功,喜谀恶谏,贪财好货,爱摆阔气。而和正是在准确地揣摩把握乾隆帝心理意向的基础上,投其所好,曲意迎合,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所以才取得乾隆帝的欢心和宠任,并将其一直保持到乾隆帝升天之日。
乾隆四十六年,乾隆帝意欲增兵,曾征询军机大臣阿桂意见。阿桂认为,“国家经费,骤加不觉甚多,岁支则难为继。此项经费岁增三百万,统计二十余年即须用七千万两,”请求不再增兵。这意见本来是很有道理的。而和因深知帝必欲增兵,故与阿桂相反,而极力赞成之,因而使乾隆帝大为欢心。
乾隆帝喜欢游山玩水,和便极力迎合和诱导之。他为皇帝监造龙舟,穷极华丽;巡游江南,铺张备至,挥霍银钱无数,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乾隆皇帝玩得很高兴。
和亲自主持备亦乾隆皇帝七旬、八旬两次万寿庆典和千叟宴,规模盛大。为了备办贡品,“督抚取之属员,属员必取之百姓”,给全国人民带来很大的骚扰和痛苦,但却使得乾隆皇帝大为开心。
和利用手中掌握的户部尚书、崇文门税务监督等权力盘剥商民,将勒索所得解送内库以供乾隆帝任情糜费。皇帝恣意挥霍,不乏财源,对和所出之力,深为感念。
至于自己的行为会给国家带来什么影响,和是不会考虑的。只要使皇帝欢心,能给自己带来好处,他什么事都肯干,什么手段都肯使。
和已经做了军机大臣,但却仍像当年担任皇帝的近身侍从那样,对乾隆帝的生活起居照样关心并亲予其事,无微不至,备极殷勤。“皇帝若有咳唾之时,和以溺器进之”。“言不称臣,必曰奴才,随旨使令,殆同皂隶”。和本来相貌俊雅,口齿伶俐,其谄笑奉迎之态,定当甜蜜可人,这对于已具老年心境的乾隆皇帝来说,其感化力量可想而知。和的悦耳之言、悦目之态,给这位老人带来了莫大的抚慰,他不但在政治上,而且在生活上也越来越离不开和了。和本来机灵乖巧,再加上对乾隆帝长期的细心观察研究,因而他对皇帝心理的揣测,几乎达到了细致入微、出神入化的程度。
阿谀奉承,人品自明
小人的一个特点,就是阿谀奉承,无原则地讨好和巴结别人。我们不反对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搞好关系,世界上也的确有不少人比较具有亲和性和粘合力,他们一般不与人计较名利,也不愿与别人勾心斗角,往往显得人缘比较好,不轻易得罪人。这样的人应该说是好人,而且是难得的好人,值得人尊敬和学习。但是有一条,这样的人从来不主动讨好别人,在和人的交往中没有什么私心杂念,而且一般说来他们和一切人的关系都是友好的、等距离的。对比之下,佞者则不具有这样的特点,他们是只认有权的有钱的有用的,这就注定他们是抱着个人的丑恶目的与人交往的。人都有自己的尊严、思想、利益,无原则地迁就、服从别人,不是有私心者,谁能如此?所以,只要看到一个人具有拍马屁的特点,就足以断定他的人格人品了。
公元前522年的冬天,有一次,齐景公打猎归来到达湍台,当时晏子在一旁侍候,梁丘据也驱车匆匆忙忙地赶来。此时,景公对晏子说:“只有梁丘据与我比较和谐啊!”晏子回答说:“你们之间只是‘同’,不是‘和’。梁丘据只是一味迎合您,和您保持一致而已,怎么谈得上是和谐呢?”景公奇怪地问道:“难道和谐与保持一致还有区别吗?”
“当然有区别。”晏子答道。“和谐就像做羹汤一样,用水、火、醋、肉酱、盐、梅来烹调鱼肉,先用火烧煮,再由厨师搅拌把它们揉合在一起,使味道适中,太淡了再增加调料,太浓了就加水冲淡。这样,人们吃起来才会津津有昧,身心愉快。君臣关系也是同样的道理。君主认为是正确的,要是意见中也有不正确的成分,当臣下的就应该贡献出自己的意见,否定君主意见中不正确的部分,使合理的部分更完善;被君主否定的东西,也可能是正确的,臣下就应陈述可以肯定的理由,帮助君主改正他的错误决定。这样,国家才会政治稳定,减少失误。所以《诗经》说:‘又有羹汤实鲜美,五味齐全散芳香,心中默默暗祷告,无人争吵秩序良。’先王调和五味,谐调五声,就是用来稳定人们的内心,以完成政事的。音乐的作曲和厨师作汤,就是同政治活动一个道理,味道有五种,音乐也有五种,声音相配合才能成曲调,使人们听起来悦耳,感到心平气和。”
最后晏子把话题转到梁丘据身上,他说:“梁丘据这个人,可不是这样。他对君主的话随声附和,君主认为是错的,他就说‘不对’;君主认为是正确的,他就连声说‘是’。这样,就好比在水里面加进水,毫无味道,谁会去吃它呢?又好像琴瑟,只弹一个声音,谁会去听它呢?可见,在君臣关系上,不能一味地逢迎和保持一致,就是这个意思。”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晏子是主张“和”而反对“同”,也就是主张君臣之间的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达到和谐,反对君臣关系中的唯唯诺诺,盲目的保持一致。在我国古代,“和”“同”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同时,将这一问题的哲学认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又是重要的谋略思想。“和而不同”,既是治国谋略,又是用人谋略。
贪财好色,必为小人
人生活在世界上,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君子不能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活神仙,因而也未必不要财不爱财,不近色不爱色。“食色,性也”。这是孟老夫子早就教导过的。不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无非分之求,弃不正之道,任何时候都能自己把握自己,做物质财富的主人。相反,小人则不是这样。他们是物欲的奴隶,诱惑的俘虏,欲求之大之多,往往几近无限。这就使得他们很难保持清白,很难不做坏事。当然,这也就给了一个人们认识他们的机会和标准,占用他们的一个途径和突破口。
“美人计”是用软刀子制服敌人的一种有效方法。在现代激烈的竞争中,美人计实际也成为某些商人们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惯用计谋,私心妄念多一点,就有可能落入网中。
某日下午,一个妙龄女郎用娇滴滴的声音在电话中向一家高级饭店服务员预订了房间。深夜12点左右,一位绝色丽人仅带着一只手提包出现在前厅,自称是白天订房的客人,她照章预付了租金后,请了一名男侍者带她到预留的房间。她边走边和侍者搭讪,一反刚才故作高雅的姿态,显露出风骚的表情,挑逗得老实而幼稚的侍者有点神魂不定。他按工作程序向这位女客人说明了电灯开关位置,冰箱和冷暖气机的使用方法之后,刚要离去,那个女人嗲声嗲气地说道:“多谢您的照顾!现在夜深了,你的事大概也忙完了,能和我聊会儿天吗?我热得实在睡不着。”侍者手足无措地说了句:“饭店有规定,不允许我这样,对不起,失陪了!”便要出屋。突然,那女子的玉臂挽住了他的手:“你真好!我看见你头一眼就动心了。要不你忙完了,再到我房里坐坐,今天夜里我就在这儿等你,你一定要来啊!”侍者对美貌女郎的调情惊讶不已,支支吾吾后,便飞也似地从客房里溜了出去。
午夜过后,忙活了一阵子,那侍者到值班室歇息抽烟。吞云吐雾中,忽然想起那美人儿——刚才忙得晕头转向,已经忘了这件事,现在脑海中总有她卖弄风情的影子晃来晃去。侍者暗自想:“她那样勾引大概不是出于真心,怕是想捉弄人吧。”他越想越情不自禁地要弄个究竟。
侍者蹑手蹑脚地走到那女子房间一看,不觉吃了一惊:房门虚掩着,从外面望进去,可以看见那美貌女郎,穿着鲜艳的睡装,酥胸微露,斜椅在大床的靠背上,正目不转睛地向门这边看着。当那女子看准是他之后,马上显出高兴的样子,向他招手,嘴里还不停地说:“一直等着你哩。”侍者心想:难道她真的在等我?犹豫了片刻后,终于悄悄地溜进屋去。
刚一进门,那女子就迅速地锁上了房门,口里嘟哝着:“真叫人好等啊!”说着,一把搂住他,翻倒在床上。这位一向老实的侍者,在妙龄女郎肉感的诱惑下,也无法控制男子汉的本能了。那女子喃喃地催促着:“快点快点。”随手将早就放在桌上的剪刀硬塞到侍者手里,“行啦,我等不及了。”就用剪刀把衣服从下往上“嘶”地一铰,不等侍者从困惑中醒过来;她已经用手把着他提剪刀的手,开始“嘶啦嘶啦”地铰了起来,事已至此,服务员便一口气把女子上装的前身全铰开了,然后把自己的上衣甩在地毯上……。
不料此时,那女子却偷偷地松开手,按下床头柜上录音机的录音键,并抄起床边的电话听筒,拨通了夜间值班室经理的内线电话,大呼:“××房间有流氓!强奸啊!救命啊!”说完,便摔掉听筒,一把扭住侍者的手腕,当经理急匆匆地赶到房间时,侍者茫然地呆立着。美女胸前的衣服被铰开了,正发疯似地喊着:“快快抓住这个色狼!他要对我非礼。”
“由于一时马虎,好像是忘了锁上房门。我正睡得迷迷糊糊的,这个人闯了进来,袭击了我,还用这把剪刀,就这样……现场你们都看到了。这个流氓是你们店的服务员吗?你看怎么办吧!”经理受了这顿抢白,怒气冲冲地对干了混帐事的服务员追问道:“喂,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完全是一派胡言,是她主动勾引我,又将这把剪刀硬塞给我,强行让我铰开她的衣服。”“你说什么?这个不知羞耻的坏蛋。”那女子愈发火冒三丈起来。
经理对下属了如指掌,经初步考虑断定,这个一向老实的侍者绝不敢做出这种事来,这里面定有什么蹊跷,便一面诚恳地道歉说:“唉!真对不起您了。”一面又劝慰激动的女郎:“不管怎么说,天夜里已经太晚了,我们还要向这个职员了解事情的原委,明天早晨再拜访并协商处理办法,现在请您先休息吧!”
女郎似乎怒气未消:“经理先生,这种精神上、肉体上的打击我实在无法忍受,而且这套法国巴黎高级时装店最好的礼服也撕成这个样子,简直难以置信,这一切是你们这家第一流饭店的职员干的!我一定要起诉,索赔!”
经理再三道歉:“实在让您受委屈了,明天我们一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忙乱中,他根本不知道这一切已经原原本本地录到了磁带上。
回到自己的房间,经理向侍者询问了事情的全部过程,又让饭店保卫人员连夜进行调查,了解到那女郎就是附近一个中等俱乐部的服务员。此刻,他对事件的原委已经明白了八九分,当即把想法报告了总经理。
原来那个俱乐部因为管理混乱,经营不善,服务水准太差,生意清淡,几乎要倒闭。而俱乐部的经理认为连年亏本的原因是这个一流饭店抢了他们的生意,多次派人上门找岔子,这一次竟用了“美人受辱计”,想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第二天早晨,妙龄女郎果然威胁饭店经理,要到法庭告状,并让记者曝光,而且还提出了一笔令人咋舌的赔偿费用。饭店经理断然拒绝:“我们不可能接受你无理的要求,悉听尊便,请到法庭上见吧。”女郎气冲冲地离开了饭店。
不出所料,俱乐部的经理下午打来了电话:
“听说你们店里昨晚出了点麻烦,要是丑闻让公众知道了,恐怕对你们不利吧!”
“贵经理的消息真灵通啊!不过,我们不在乎。”
“实话告诉你吧,那个女子是我派去的。如果贵店不想让事情闹大,就如数付款吧。”
“如果我们否认此事,你拿得出证据吗?”
“我这里有当时的全部录音,要放给你听听吗?”
于是,一场敲诈与反敲诈的商业纠纷开始了。
沽名钓誉,值得警惕
隋朝第二任皇帝隋炀帝杨广,是个重美人不重江山、好纵欲不顾人伦的彻底享乐主义者。为了美人和纵欲,他敢作敢为,无所顾忌。他以弑病父、淫庶母作为当皇帝的开端;曾经不惜工本开辟三百里地的“西苑”,内五湖、十六苑、三大山,专门用来安置从全国各地采选来的美女;曾经整日转悠在户户西施、室室王嫱的“迷楼”里,天天用“御女车”来广试童女;曾经特地开凿运河,直通扬州,命五百名少女为他牵船巡幸;最后把乃父隋文帝毕生经营下的富冠历代的隋朝断送在奢侈享乐之中……如果谁要数一数在古今中外的封建帝王中,谁最豪华奢侈、工于享乐而又大逆不孝,那么冠军恐怕非杨广莫属。
然而,就是这个嗜欲如命、大逆不孝的隋炀帝杨广,他的一生中却也有过一段戒色戒欲、忠厚仁孝的时日。
那是杨广当晋王的时候。隋文帝有五子;都为独孤皇后所生。长子是杨勇,次子便是杨广。杨坚篡周为帝之后,按照立长不立幼的老规矩,立长子杨勇为皇太子,而杨广以下当然只能封王。杨广被封为晋王。
从近期看,太子与晋王都是皇帝的儿子,地位和权利相差无几。但是,太子是下一任皇帝,到那时候晋王的地位便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了。杨广深知,只有当上皇帝,才能肆意纵欲,乐到极地。他不甘自己只得王位,一心要取代哥哥成为皇太子。但太子换人,事关朝政大计,只有他父亲才能决定。而他父亲杨坚是历史上少有的开明皇帝,聪明过人,井非三言两语可以蒙骗得了的。于是他又想到了他的母亲。
杨广的母亲独孤皇后,家世贵盛,资质颖慧,在杨坚代周建隋的过程中也曾立下过汗马功劳,深得隋文帝的宠爱。每当隋文帝临朝,她总是并车随行,一直送到朝阁门外。又在皇帝身边,密布心腹,随时了解各种大事;一旦发觉朝政大事有失妥当,便等隋文帝退朝回来,在枕头边婉转规谏,隋文帝当然是言听计从。朝廷内外都知道独孤皇后对朝政以及皇帝的重大作用,所以都把独孤皇后也当“皇帝”看待。她和隋文帝被合称为“二圣”。
杨广想取得太子之位,最后当然得由父亲做主,但如果能说动母亲,感化独孤皇后为他去吹枕头风,其效果实际上是完全一样的。于是,杨广一方面委屈自己去迎合隋文帝崇尚俭朴的性情,另一方面把重点却放在独孤皇后身上,密切关注他母亲的性情脾胃。独孤皇后对隋文帝温柔体贴,但有一点却做得空前绝后,那就是生性奇妒,满腹是醋。她绝不容许隋文帝拈花惹草,用情不专,甚至要隋文帝发毒誓不准有异生子。隋文帝也学得乖巧,甘做“气管炎”(妻管严)丈夫,后宫佳丽,成群结队,却只能悦目,不敢染指。
皇后还推己及人,痛恨男子宠妾姬,谁要是冷落结发之妻,她便要横目怒斥。平时听说某大臣娶小老婆,或者小老婆怀孕生育,更是咬牙切齿,坚持要隋文帝加以惩戒,甚至免去官职。母亲性情如此,正好是杨广嗜好美人的克星。但要感化母亲,杨广居然忍痛割爱,表面看去,已全然换了一副模样。
晋王府中本来美姬如云,现在却只剩一些又老又丑的宫女;杨广本是日日歌舞、天天宴乐,现在却学而不倦,清茶、淡饭;本来朝朝选美、夜夜新郎,现在却只与王妃日日相伴,如胶似漆,就是以前多如牛毛的异生子,现在在晋王府中一个不存,只报独孤皇后“从无生养过”。隋文帝和独孤皇后视察晋王府,见只有又老又丑的宫女充当侍役,晋王、王妃只穿粗布衣杉,一切陈设更是因陋就简,豪华乐器,厚积尘垢。更兼小夫小妻恩恩爱爱,依依左右,曲尽孝道。隋文帝素性节俭,最恨奢华,当然惬意。独孤皇后见晋王能如此专情于王妃,自然更是心欢。从此老夫老妻,特别喜爱杨广,常遣亲信左右到晋王府第探视。杨广早有准备,不论来使显贵低贱,一律携王妃亲自迎候奉送,盛宴款待,殷勤劝酒,另赠金帛。如此甘心委屈自己,迎合众人,朝廷中哪有不说好话的人?独孤皇后只听到一片赞声地说晋王如何贤孝,如何宠爱王妃。隋文帝只听到独孤皇后及大家都盛赞晋王俭朴无华,宽厚有才,谦和懂礼……
慢慢地,隋文帝心动了,竟私问上仪同三司韦鼎:“诸王谁能当得大任,足以立嗣?”好像早就忘掉太子早已确定这一事实。杨广苦心经营的第一步终于达到了目的。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立的性情、目的和行为方式。如果个体与个体之间毫不相干,绝无瓜葛,那么大可不必顾及别人的反感而我行我素。然而社会上的个体,或多或少总是与他人有联系的,尤其是自己要完成一个重大的目标任务时,更需要赢得别人的好感、支持。要赢得别人的好感和支持,像杨广那样甘于暂时委曲自己,收敛自己的个性,主动迎合他人脾性的做法应该是最为明智的一种。
杨广由于别有用心,所以才这样苦心孤诣故意做作,相比之下,太子杨勇就不是这样了。皇太子杨勇是隋文帝杨坚的长子,性情坦荡,不尚矫揉造作。常参与决定军国大事,言论多被采用。但因隋文帝崇尚俭朴,而杨勇却喜欢豪华,杨坚便当面劝责:“从古帝王,好奢必亡,汝为储君,当先知俭约,乃能奉承宗庙。”还特地送给太子一件自己所穿的旧衣服,一柄旧刀,一盒普通豆酱,希望太子能常服食,体会他的良苦用心。杨勇虽然当面答应,但时过境迁,便早把父亲的教导丢于脑后,一如既往地讲排场摆阔。隋文帝于是开始怀疑太子继承皇位的能力,渐渐疏远了太子。
杨勇既被排斥于朝政大事之外,更加肆情声色,恩宠姬妻。他特别喜爱姿貌殊丽的云昭训(昭训为东宫女官名)。云昭训不负太子厚爱,连生了三个儿子。另外,太子宠爱的高良娣、王良娣、成姬等,也纷纷为隋文帝增加了一大批异生孙子。唯独太子的嫡妃元氏,性情恬谈,不为太子所爱,也就从无生育。对于这些,隋文帝当然无暇计及。偏偏皇后独孤氏生性奇妒,最恨男人宠妾忘妻。皇太子不知深浅,居然敢撞她枪口,怎不使她气愤难抑?
还有更凑巧的事,那太子的嫡妃元氏,突然心脏病暴发,御医救无可救,不到两天便命归黄泉。太子对元氏本无可无不可,当然没有哀伤,反而因此感到无所羁绊了。便大胆让云昭训来掌管东宫内政,视如嫡妃,宠爱有加。独孤皇后更气得差点炸破肚皮,怀疑元嫡妃暴死,定是太子与云昭训下的毒手,只因为没有确凿证据,满腹不平也就无处发泄。每当太子前来省视,总是用冷淡来克制暴怒,在心里暗暗咒骂。太子漫不察觉,一如既往。独孤后便常遣内侍去东宫侦察,要找证据好好处置太子。
杨勇的弟弟杨广,一门心思想夺取哥哥太子的宝座,且他处心积虑施用的一套把戏,即佯装勤勉俭朴,故意藏起成群结队的美姬,只拿出又老又丑的宫女在晋王府中撑台面,日日与嫡妃厮守,早已骗得独孤皇后和隋文帝的欢心。但偏爱归偏爱,废长立幼毕竟是件大事,而且长的幼的都是自己的亲生骨肉,父母亲不到迫不得已、不下狠心的话,再偏爱也是无济于事。所以杨广在诱取父母欢心之后,更加注意寻找现太子的缺点失误,以便给予致命一击。然而却没有找到。杨勇心地坦白,行事光明,与世无争,并无大过。杨广正大失所望之际,猛听说太子的正妃元氏暴亡、母后生疑的事情。杨广便下决心要拿这件事来做篇大文章。
本来,为攻伐南陈,杨广当时被派在扬州镇军。可他见哥哥的结发之妻元氏暴死,有机可乘,他到任不到两个月,便要求觐见父母。隋文帝夫妇既已偏爱此子,当然允准。杨广来到都城,言行举止更加谨慎。就是对待普通朝臣,也分外谦和,恭敬到家。惹得大臣小吏都纷纷为他到隋文帝面前“说谎”:“晋王堪承大器!”
到了辞行还镇那天,杨广特意赖在母亲房里,罗索半日,反复唠叨“远离膝下”、“常怀孺慕”,说得独孤皇后几乎要把他搂到怀里、含到口里。天色重暮,不得不分手了,杨广却故意装出欲行又止,欲言不言的样子,别有一番神情。独孤皇后当然诧异,问他原因。杨广更是神色惨淡,似有难言苦衷。皇后即屏退了左右宫女,反复询问原因。杨广才猛地伏地泣诉:“臣儿生性愚蠢,向来不知忌讳,奉命出镇,毫不介怀。因为常念双亲,才未及二月即递上觐见朝表。原想一见父皇、母后,亲聆训诲,哪知竟触犯了长兄太子的忌讳。”
独孤皇后听扬广说到太子杨勇,赶忙问:“他敢怎么样?”
杨广诚惶诚恐地说:“他竟然怀疑臣儿不愿久居外地,是觊觎他的太子大位,要加害于我。还扬言说……”
独孤后正要寻找处置杨勇的把柄,又怜惜杨广,更加急迫:“他说什么?”
“对付嫡妃元氏的手段灵验异常,长兄说要拿同样的手段在臣儿身上试试,是否也同样管用。”杨广信口开河,却字字击中独孤后的心扉:“臣儿因此惶恐至之。念臣儿今远到外藩,而东宫太子日侍左右,如果谗惑交加,父皇岂是容易辨别的?臣儿更不知兄长将用何等手段,只怕莫名暴死,魂归异乡。从此一别,再难见到母后慈颜了!”
杨广说毕,早已涕泪纵横,呜咽不止了。皇后好生怜惜,愤然切齿道:“他这是实在荒诞。我替他娶了元氏女,向来身体健全,竟会一旦暴亡。他却毫不悲伤,反与妖姬云氏等淫乐。我也早疑惑元氏被他所害,只是查无实证,尚未穷追。而今他却越发狂妄,竟自供口实,还欲如法炮制到你的身上!我尚在此,他已是如此,往后真不堪设想了!”
皇后说到这里,也已泫然泣下。杨广见母亲虽已心动,但还没往他的心里想。便佯装劝慰,继续“点拨”:“臣儿自是不肖,未感化长兄,反使母后因此伤感,徒增臣儿罪戾!母亲只管放心,只要母亲健在,臣儿一时难被加害。异日兄长登基,臣儿必尽臣道。只要母亲愿认云昭训为儿媳,臣儿也一定依礼跪拜皇后大嫂。相信兄长会被臣儿的忠愚所感化的:若兄长仍不见容,但只要他能做好皇帝,臣儿死亦何憾!”
皇后一听,竟半晌说不出话来。她岂肯容纳贱妾云昭训之流成为将来的皇后,与自己一般平起平坐,还要承受爱儿杨广的跪拜?一跺脚,竟恨恨说道:“汝尽管放心还镇扬州,我自有处置,决不会亏待我好儿!”独孤后下定决心要废去杨勇,而让杨广承太子大位了。杨广闻言见状,心头暗喜,但依旧作了惨容,依依拜别而去。皇后却开始日紧一日地刮她那法力无边的枕头风了。隋文帝本对杨勇不满,偏爱杨广,那还经得住皇后的整日缠磨?杨广能谋取哥哥的太子大位,独孤皇后起了关键的作用。皇后喜欢什么他就做什么,成功地欺骗了他的老娘,只做她喜欢的事,只说她喜欢的话,当然是在表面上而不是背地里,是一时而不是时时。
假阳行阴,务必当心
人们都讨厌小人,憎恨小人,但是真正的小人头上并没有贴着符号,而且就是小人在你的身旁,你也未必就能识别出来,憎恨起来,相反倒是可能十分高兴十分欣赏地对待他们。这一方面因为小人有故意做假的一面,背地里做的心里想的事是你所不知道的;另一方面让你知道和看到的又都是十分符合你的心意和你的需要的东西。人就有这样一个弱点:喜欢听奉承话,贪安求逸,怎么舒服怎么来。所以预防小人也要注意从自己方面找原因。在一定意义上说,小人也未必就是天生的坏蛋小人,有时也是欣赏小人的人制造出来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11月9日,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率所部及一些少数民族军队十余万人,号称二十万人,由范阳(今北京)急速南征。大军所到之处,绝大多数州县望风瓦解,或降或逃或被杀,毫无抵抗能力。12月,安禄山已抵达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利用河水结冰迅速渡过黄河,克陈留、陷荥阳,直逼虎牢(今河南汜水)。
直到此时,安禄山才遇到唐朝由封常青率领的6万官军的阻挡。可是,封常青所率官军都是仓猝征集,未曾训练的新兵,哪里经得起安军铁骑的冲杀。封常青大败于虎牢,再败于洛阳城郊,三败于洛阳上东门内。百般无奈只得以退为进,与陕州的高仙芝合军,弃城让地,退守潼关,企图据险抗击,防止安军进入长安。唐玄宗心急火燎要反攻,怒斩后退避敌的封常青和高仙芝。派哥舒翰将兵八万前往潼关替代。一面敕令天下四面进兵,会攻东都洛阳。
安禄山本拟从洛阳亲攻潼关,以便一举夺下西京长安推翻唐朝。不料河北军民在颜杲卿、颜真卿的带动下奋起抗击,声势浩大,切断了洛阳安军与范阳老巢的联系。加上李光弼、郭子仪两大将及时率朔方兵出井陉,与河北军民声气相连,对安军形成了很大的威胁。安禄山只得退回洛阳重作部署:派猛将史思明回救河北,令儿子安庆绪攻夺潼关。无奈河北军民尤其是名将李光弼、郭子仪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史思明连连败退。而哥舒翰则凭潼关天险,只守不出,安军根本无法西进。唐朝终于稳住阵脚,有了抽调优势兵力以一举灭敌的机会。安禄山则前阻潼关,后断归路,虽迫不及待地在洛阳当起了大燕皇帝,实际上已心虚途穷,无所作为了。
不料正在安禄山日夜担心的时候,唐玄宗为迅速平叛竟听信杨国忠的片面情报,下令哥舒翰急出潼关,进灭安军。哥舒翰只得放弃天险冒险进攻。十余万唐军将士,即此丧命于安军的伏杀之中。长安的屏障无端落入叛军之手。
潼关失守,长安乱成一团。原本怒不可遏,急于迅速平叛的唐玄宗,此时已志丧神靡,只带了杨贵妃姐妹及皇子皇孙,颤抖着乘夜溜出长安,逃奔西蜀。公元765年6月,安禄山又轻轻巧巧地夺取了西京长安。这就是使唐朝由强盛的顶峰走向衰败之深渊的关节点——“安史之乱”的第一个阶段。
人们不禁要问:大唐帝国正处最强盛之际,虽然朝政已开始衰败,但依然拥有八十万雄兵、一大批忠于皇室愿意效死疆场的将帅和历史上最辽阔的国土以及取之不尽的战略资源;而区区安禄山虽性甚狡诈,但并无雄图大志,虽控兵近二十万,但仍不足唐军1/4,且反叛朝廷不得人心,却为何能势如破竹,瞬间攻占唐朝两京,逼得唐玄宗屁滚尿流闻风而逃呢?这里的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安禄山成功地运用了“假阳行阴,乘疏击懈”的计谋。
戒备疏忽松懈,势必思想麻痹,斗志涣散,指挥不力,协同不好,反应迟钝,战斗力弱。如果出其不意地在这种时机向敌人发起猛攻,会使敌人措手不及,神志混乱,失去抵抗能力。但在一般情况下,敌人不会麻痹松懈。因此在发起猛攻之前,往往要通过“假阳行阴”来迷惑敌人,使敌人麻痹,使自己养精蓄锐。“阳”是公开、暴露,“阴”是伪装、隐蔽。“假阳行阴”就是用公开的行动来掩护隐蔽的企图和行为。
安禄山在发起攻击之前,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来施行“假阳行阴”的计策。安禄山的“假阳”就是故意装出痴直、笃忠的样子,赢得唐玄宗百般信任,对他毫不防备。公元743年,安禄山已任平卢节度史,入朝时玄宗常常接见他,并对他特别优遇。他竟乘机上奏说:“去年营州一带昆虫大嚼庄稼,臣即焚香祝天:‘我如果操心不正,事君不忠,愿使虫食臣心;否则请赶快把虫驱散。’下臣祝告完毕,当即有大批大批的鸟儿从北下来,昆虫无不毙命。这件事说明只要为臣的效忠,老天必然保佑。应该把它写到史书上去。”
如此谎言,本十分可笑,但由于安禄山善于逢迎,玄宗竟信以为真,并更加认为他憨直诚笃。安禄山是东北混血少数民族人,他常对玄宗说:“臣生长蕃戎,仰蒙皇恩,得极宠荣,自愧愚蠢,不足胜任,只有十为国家死,聊报皇恩。”玄宗甚喜。有一次正好皇太子在场,玄宗令与安相见,安故意不拜。殿前侍监喝问:“禄山见殿下何故不拜?”安佯惊道:“殿下何称?”玄宗微笑说:“殿下即皇太子。”安复道:“臣不识朝廷礼仪,皇太子又是什么官?”玄宗大笑说:“朕百年后,当将帝位托付,故叫太子。”安禄山这才装作刚刚醒悟似地说:“愚臣只知有陛下,不知有皇太子,罪该万死。”并向太子补拜。玄宗感其“朴诚”,大加赞美。
公元747年的一天,玄宗设宴。安禄山自请为胡旋舞呈献。玄宗见其大腹便便竟能作舞,笑着问:“腹中有何东西,如此庞大?”安禄山随口答道:“只有赤心!”玄宗更高兴,命他与贵妃兄妹结为异姓兄弟。安禄山竟厚着脸皮请求做杨贵妃的儿子。从此安禄山出入宫禁如同皇帝家里人一般。杨贵妃与他打得火热,玄宗也更宠信他,竟把天下1/4左右的精兵交给了他掌管。
安禄山的叛乱阴谋许多人都有察觉,一再向玄宗提出。但唐玄宗被安禄山“假阳行阴”之计所迷惑,将所有奏章看作是对安的妒嫉,对安禄山不仅不防,反而予以同情和怜惜,不断施以恩宠,让他由平卢节度使再兼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及闲厩、群牧等节度使。
安禄山见假阳行阴之计得手,唐玄宗对他已只有宠信毫不设防,便紧接着采取“乘疏击懈”的办法,搞突然袭击。他的战略部署是倾全力取道河北,直扑东西两京(即长安和洛阳)。
这样,安禄山虽然只有十余万兵力,不及唐朝1/4,但唐朝的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对安禄山毫不防备,广大内地包括两京只有八万人,河南河北更是兵稀将寡。且承平已久,武备废弛,面对安禄山一路进兵,步骑精锐沿太行山东侧的河北平原直逼两京,自然是惊慌失措,毫无抵抗能力。因而,安禄山从北京起程到袭占洛阳只花了三十三天时间。
唐朝毕竟比安禄山实力雄厚,惊恐之余的仓猝应变,也在潼关阻挡了叛军锋锐,又在河北一举切断了叛军与大本营的联系。然而无比宠幸的大臣竟突然反叛,唐玄宗既被“假阳行阴”之计所震怒,又被“乘疏击懈”之计的高速度刺伤自尊心,变得十分急躁。而孙子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安禄山的计谋已足使唐玄宗失去了指挥战争所必需的客观冷静,又怒又急之中,忘记唐朝所需要的就是稳住阵脚,赢得时间以调精兵一举聚歼叛军之要义,草率地斩杀防守得当的封常青、高仙芝,并强令哥舒翰放弃潼关天险出击叛军,哪有不全军覆灭,一溃千里的呢?安军占领潼关后曾止军十日,进入长安后也不组织追击,使唐玄宗安然脱逃。可见安禄山目光短浅,他只想巩固所占领的两京并接通河北老巢,消化所掠得的财富,好好享受大燕皇帝的滋味,并无彻底捣碎唐朝政权的雄图大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目光短浅的无赖之徒,竟然把大唐皇帝打得溃退千里,足见“假阳行阴,乘疏击懈”计谋的效力了。
可怜巴巴,心术不佳
“同情心”,古往今来,人皆共有。
皇宫深处,一位丽人轻轻地揉着玉臀,恨恨地咬着银牙。杏眼中带着三分怒意。她长得轻重合度,修短适宜,面容艳若芙蓉,腰身纤如杨柳,既可与褒姒,昭君媲美,又令杨玉环、赵飞燕稍逊风骚。此人便是深得宋哲宗宠爱的刘婕妤。此时,她正恼羞成怒,在心中暗暗地骂着皇后。
宦官郝随在旁劝慰道:“娘娘不必生气,宫里谁不知皇上疼爱,总有一天,皇后宝座还不归娘娘。”
刘婕妤说道:“有我无她,有她无我,她让我猝不及防,摔倒在地,这个耻辱,我怎么也得报复!”
原来,这一天是冬至时节,孟皇后带领众妃嫔去拜见太后,因皇后还未上殿,大家在殿下就坐,按规矩,只有皇后才能坐朱漆金饰的椅子。内侍郝随为了讨好刘婕妤,便撤去了原来的椅子,换来一个和皇后所坐相同的朱漆金饰的椅子。刘婕妤刚坐定。忽听有人传呼道:“皇太后上殿!”孟后和妃嫔们,立刻起身站立,刘婕妤也只好起身。哪知站了好一会儿,却不见太后上殿,后妃等都是莲足,不堪久立,便陆续坐下。刘婕妤也向下坐去,不料坐了个空,一时收缩不住,顺势仰天跌了一跤。妃嫔们见了,都偷偷地笑起来,连孟皇后也觉得有些忍俊不止。刘婕妤认为,这是孟皇后耍的把戏。但因在太后宫中,不便发作,她便忍下了这口气。
正当刘婕妤在生气时,一位小宫娥进来传告,皇上驾到。
这位皇上便是哲宗,他是在神宗去逝后即位。
刘婕妤知道哲宗优柔寡断,今见哲宗前来,心里便有了主意。
哲宗走了进来,刘婕妤装作没有看见,不上前接驾,直到哲宗走到身边,才慢慢地站起身来,而且一句话也不说。
哲宗仔细一瞧,见她眼里含着泪滴,两肩不住地耸动,不由得惊讶地问道:“今天是冬至节令,朝见太后,想必是太后有什么斥责?”
刘婕妤呜咽着说:“太后有训,理所当然,怎敢生气?”
“那还有谁能惹着你呢?”
刘婕妤见皇上关切地询问自己,陡然跪了,连哭带泣地说道:“臣妾被人家欺负死了。”哲宗道:“何人欺负?”
刘婕妤只是哭泣着,索性不回答。郝随见此情景,忙从旁跪奏,讲了大致的情况,并一口咬定是孟皇后的阴谋。
哲宗听后疑惑地说:“皇后处事小心谨慎,一切皆按宫规为之,不至于有这种事情吧。”
刘婕妤当即接口道:“都是臣妾的不是,望皇上把臣妾撵出宫去。”说罢,竟枕着哲宗的膝盖,一味娇啼。
哲宗见她愁眉泪眼,仿佛一枝带雨梨花,心里十分怜惜,于是软语温存,好言劝慰。
刘婕妤见此,便停住啼哭,装作凄楚的样子说:“皇后仗着自己是后宫之主,倨傲无礼,全不将臣妾放在眼里,往后还将遭其羞辱,请皇上为臣妾做主。”
哲宗连忙说道:“朕已知,待明天训诫皇后一番。”说罢,哲宗把她扶到一边,唤内侍取来酒菜,与刘婕妤对饮消愁,并令人取来一些珠宝,赐给刘婕妤。
第二天,哲宗把皇后训了一通。
其实,孟皇后性情温和贤慧,刘婕妤倒是飞扬跋扈,傲慢无礼,此次摔倒在地,那是活该,宫廷规矩,怎可擅自改更。但她颇有心机,做出一副弱者姿态,引得哲宗爱怜,反而让孟皇后遭到一通训斥,这一计谋着实厉害。
人都具有怜悯之心,引发这种怜悯之心,便是以哀攻心的方法。
在现代社会中,以哀攻心,利用“同情心”,抓住人们幼稚善良心理大做文章的也比比皆是。
施展该计最有效的应数日本千代田生命株式会社的“寡妇大进军”。千代田生命株式会社为在人寿保险市场上独领风骚,高薪聘请了大批寡妇进行专门培训,授之以“寡妇拉保秘诀”。如此一来,该会社的营业额连续以40%左右的速度上升。
有如此高的效率,全在于寡妇们投保险时,能够以现身状况打动顾客,她们常常对顾客说:“假如我的丈夫在生前投保人寿险,现在我也不至于为了谋生如此东奔西走不得安宁。”
话外之音是“可怜可怜我吧”,面对这些寡妇,顾客的同情心油然而起,毅然参加了保险。
不但如此,她们还向客户大“吐”其丈夫死后生活的艰辛和独力持家的“苦水”。这种利用“未亡人”来进行自揭伤疤的痛述,听了能不让人大发慈悲吗?
尤其是那些身为人妻者,更是毫不犹豫地掏钱投保。
贪生怕死,难成君子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人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人又不能以时时处处以保全自己的性命为最高目的。西人有诗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就点出了自由解放尤其是国家的自由解放是更为重要可贵的东西,而且这本身也是以牺牲少数、暂时的利益而为民族国家的长远的根本利益着想。在生死考验的关头,在对敌斗争中能不能经受住这种考验就非常重要的了。这是敌我忠奸的分水岭。
自徽、钦帝被金兵掳走时,秦桧也跟随前行。当徽宗得知康王赵构当了皇帝时,便写了一书给粘罕,要求议和。信写好后,徽宗便交给秦桧,请他润色。秦桧看了,觉得徽宗的信引用历史太多,写得罗索,便替他重新修改,并送至粘罕府上。
粘罕接过信来,见此信写得字文皆佳,料定不是徽宗手迹,就向秦桧问道:“上皇乃是六十老翁,兼之一目已盲,怎么能够写这蝇头小楷?”
秦桧答道:“是秦某奉命代笔,亲呈大帅察阅的。”
粘罕含笑道:“状元手笔,毕竟不凡,愿不愿在北朝为官呢?”
秦桧答道:“若蒙大帅汲引,愿效犬马之劳。”
粘罕将秦桧带至金太宗之前,金太宗询问宋朝的一些情况,秦桧对答如流。金太宗又问:“愿不愿在我朝为官?”
秦桧答道:“亡国奴隶,得蒙圣恩知遇,敢不竭尽全力,供圣上驱使。”
金太宗便把秦桧交给了挞懒,让他做了挞懒手下的转运使。
秦桧从此死心塌地地为金朝卖命了。金军攻打楚州,多次攻打不下,挞懒便让秦桧写了一篇奉劝楚州军民投降的檄文,广为散发。秦桧的妻子王氏做了挞懒的厨役,夫妇二人都尽力报效金朝。
这年十月,在挞懒的派遣下,秦桧带着老婆和奴役,来到了越州。
秦桧从北到南数千里,怎么这么容易逃回!朝中大臣们纷纷议论。参知政事范宗尹,同知枢密院事李回,一向与秦桧气味相投,就主动地向群臣解释、辩解。这两人还对昏庸的高宗禀奏道:“陛下,秦桧不辞兵戈之险,风霜之苦,风尘仆仆、千里迢迢从北国返回本朝,全凭了一片忠心。在此兵连祸结之日,朝廷正宜重用这样的忠臣!”
高宗听范宗尹、李回这么一说,立即说:“召秦桧上殿!”
秦桧一进殿,扑通跪倒在地,眼泪鼻涕流了满目,泣不成声地说:“臣在北国,无一日不思皇上,无一日不念我大宋江山……”
接着,秦桧毫不掩饰地告诉高宗,如南宋愿意降服,自己可以担任说客,并把早已拟好的向挞懒求和的“国书”呈给高宗。
这位被金国势力吓破了胆的皇帝,觉得秦桧很了解自己的心事,竟然高兴地对左右说:“桧忠诚,机智,朕得之,高兴得都睡不着觉。”于是,下诏任命秦桧为参知政事。
秦桧做了半年的参知政事以后,就被提升为宰相。从此开始肆无忌惮地实施挞懒交给他的阴险恶毒的计划。
1135年,岳飞巧使反间计,使挞懒废除了北齐伪政权。随着北齐被废,中原百姓和伪齐将士们,有的也打算反正归宋。临汝的崔虎和蔡州的刘永春,在绍兴八年正月,先后率领部队投了岳飞军队。这时,正是南宋恢复中原的大好时机。但秦桧见此却大肆鼓动高宗投降金国。
在秦桧的鼓动下,高宗派人去与金国“议和”。
南宋的文武官员听说高宗要派人与金议和,纷纷上奏章表示反对。枢密副使王庶,大将韩世忠等都上疏反对投降,另一位宰相赵鼎也表示反对,后见劝说无效,便自称有病,罢相辞职了。枢密院编修官胡铨气得火冒三丈,上疏要求立即斩杀秦桧等人,然而,秦桧不但未被斩杀,还代替赵构,对胡铨的奏章写了批示,一下子把他贬到广州,去监管盐仓。
在秦桧的促成下,南宋终于与金达成了名为议和,实为投降的协定。公元1139年,秦桧代表赵构跪拜接受了丧权辱国的“诏书”。根据协定:金朝把陕西、河南等地“赐”给南宋,南宋向金称臣,每年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金朝归还徽宗和皇后的棺木。这样,高宗在抗金得胜的有利形势下,反而成了金朝的臣属。
秦桧不仅促成赵构向金国投降,而且还陷害忠良。岳飞连败金兀术,正在收复大好河山时,秦桧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让岳飞班师,使岳飞已经攻占的郑州、蔡州、颖昌等地,被金军重新夺了回去。接着,秦桧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的兵权,使宋军无力抵抗金兵,而且还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秦桧当了十九年宰相,对金朝屈膝投降,残害忠良,好多弹劾忠臣良将的奏章,都是出自他的手笔。十多年中,参知政事换了二十八人,贿赂公行,贪污腐朽。这些阴谋诡计的实行为金朝带来了极大的好处,许多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都被秦桧这个奸细办到了。
由此可见,内奸是极为可怕的。秦桧被挞獭派遣回南宋,做出了出卖民族利益的勾当,让世人唾骂。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谋略,一种内间之计。不得不承认内间之作用巨大。说起内间,人们自然就认为是下流之作,不足挂齿。其实不然,这是一个中性计谋,如“二战”时著名间谍左尔格,就是为了消灭法西斯而英勇奋斗的。
在现代欧美一些国家、一些公司为了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也频频使用此计,或在对手营垒中用威胁、利诱手段收买人员为我所用,或派人悄悄打入。
美国一家汽车公司对大批轻捷灵巧、耗油量小的日本汽车,占领原来属于他们的加利福尼亚巨大汽车货运市场,深感不满乃至愤慨。该公司的智囊团建议收买日本这家汽车厂的职员充当间谍,让他为自己服务,从内部毁坏他们产品的声誉。公司总裁一听此计,非常高兴,当即拍板,派出一个精干的行动组前往日本,执行这项任务。
行动组到达日本后,发现完成这项任务十分困难。日本这家汽车工厂的老板很会管理属下员工,不仅重视员工的思想教育,而且以物质鼓励员工,让员工安心工作,因此,这家工厂的“企业凝聚力”较强,收买关键岗位上的人物极难成功,搞得不好反而会弄巧成拙,给人家抓住话柄作文章。
行动组费尽心机,花了好大力气,才同该厂的一位工人接上了线。此后,美国人常给他钱,并指示他如何爬上去。不久,这位工人果然当上了检验员。美国人立即秘密派人给他一些超微定时干扰器,要他在检验时悄悄地把这些类似垫圈的小玩艺拧入汽车电脑控制器旁边的螺丝中,他依计照办了。
后来,这批汽车运抵加州后屡屡出现故障,但原因又翻来覆去查不到。后来,飞抵加州的日本专家费尽心血才找到了原因,但产品声誉已大大下降,这家美国公司自然乘虚而入,重新夺取了市场。
残害忠良,小人之王
“正邪自古同冰炭,于今毁誉定是非”。记得这是杭州西湖岳王庙前的一副对联,说出了一个千古真理和人们的心里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说从一个人读什么书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味来,那么,我们就更可以从一个人拥护什么人、反对什么人看出他是一个什么人。英雄所见不一定处处相同,但是在关系军国命运大事上不会有大的差别;而小人在这样的问题上则必定与君子、与忠臣格格不入、针锋相对。如果说在一些枝节问题上可以和忠臣良将们意见不完全一致,但如若处处作对时时捣鬼,那除了说明在根本利益上格格不入外,还说明其只能是国家民族之蟊贼!
绍兴十年六月初一,南宋朝廷把岳飞的官位升为少保,下了好几道“御札”,要他出兵援助刘琦,岳飞不但一一照办,而且还照自己的意图,“从头收拾旧山河”,去收复河朔的大片土地。在颖昌,岳飞率领岳家军把金兀术打得落荒而逃,岳飞乘胜追到离东京只有四五十里的朱仙镇,在这里准备联络各路兵马,直捣黄龙。
然而,高宗和秦桧不是想乘胜前进,而是要趁机求敌。高宗怕他真的打到金国,迎还钦宗,他这个高宗皇帝就当不成了。秦桧本来就是金朝放回来的奸细,如岳飞抗战成功,不但他的相位保不住,恐怕小命也得丢掉。因此,这两人狼狈为奸,连发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
岳飞想不到高宗竟下了这样的诏令。面对那些唉声叹气、坐立不安的部将们,发出了绝望的哀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无奈之下,岳家军只得挥泪班师。
金兀术被岳飞打得大败,曾哀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他深知要灭宋朝,必先除掉岳飞等抗金将领。
他派人传话给秦桧这个内奸,命他除掉岳飞。
秦桧这个卖国贼早对岳飞恨之入骨,此时听到兀术的指令,便着手开始残害岳飞。
岳飞、韩世忠、张俊这三员大将手握兵权,猛将如云,尤其是岳家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秦桧深知,岳飞手持兵权,待在军中,要残害他十分不易,说不定会遭岳飞的反击。因此,他决定来个“调虎离山”,让岳飞离开岳家军,老虎离开深山,还有什么招数呢?他向赵构奏明,借口是对这次拓皋大捷论功行赏,将三员大将调入朝内,把他们改任枢密使或枢密副使。
赵构早就担心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员大将的兵权越来越大,不好控制,现在见秦桧提出这一计,也非常赞同。
于是,他们以犒拓皋大捷有功之臣为名,要韩世忠、岳飞、张俊回朝。
韩世忠与张俊的驻地距离杭州较近,他们见了诏书,很快地来了杭州。岳飞驻军在鄂州,刚刚把部队安置好,自然来得较迟。秦桧和他的几个死党惴惴不安,生怕这只老虎离山前弄出什么变故。
过了六七天,岳飞终于来到了。
秦桧以盛宴招待三员大将,赵构又亲自召见他们,宣布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留在朝内。两天后,又宣布将三将的宣抚使一律废罢,把他们所有的军队,统归南宋朝廷直接统辖。从此,岳飞再也没有返回岳家军。
秦桧使诡计,把岳飞调离了军队。从此便肆无忌惮地残害起这位忠良了。“虎落平阳遭犬欺”。岳飞离开了自己的队伍,来到满是秦桧党羽的朝中,只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岳飞来到杭州不久,秦桧一伙的右谏议大夫万俟卨上书弹劾岳飞,诬蔑他在拓皋之战时,迟迟不出兵,又根据张俊的造谣,说岳飞曾主张“楚不可守,城安用修”,是“沮丧士气,动摇民心”。万俟卨提议罢免岳飞的枢密副使职务。高宗和秦桧还没来得及采取惩办措施,御史中丞何铸和殿中侍御史罗汝揖又相继上疏,重复万俟卨弹劾奏章中的内容,催促高宗、秦桧对岳飞“速赐处分”,“以为不忠之诫。”
岳飞想到自己一片忠君爱国之心,竟受到这样的污蔑攻击,便多次上书,请求辞职。高宗立刻批准。岳飞的亲信,幕僚十一人,也被派到江、湖、闽、广的州郡去了。
岳飞被罢官出朝,到庐山他母亲的墓旁住下来。
然而,事情还没有完,兀术要求秦桧将岳飞杀死报仇,光有上面几个人的诬告,还不能达到目的。他们千方百计引诱岳飞的部将来告岳飞。他们知道王贵在颖昌保卫战时,曾有些胆怯,战后岳飞要将他杀头,亏了众兄弟求情,才放了他。王贵的一个士兵因偷了百姓的柴草、竹筏,让岳飞撞见。为严肃军纪把这士兵斩了,并责备王贵管军不严,打了他一百军棍。可是,当秦桧、张俊等要王贵诬告岳飞时,王贵反而说:“岳将军身为大将,对人难免有赏有罚。如果受了罚就怨恨,那么怨恨的人太多了。”
他们看王贵本人不上圈套,张俊又打听到王贵与张宪感情上不够融洽,就找到了张宪手下一个名叫王俊的副统制,外号“王雕儿”。雕是一种嘴尖又凶猛的大鸟,能够捕食小鸟儿。人们这样称呼王俊,是因为他为人刁钻,常常喜欢出卖同僚,是一个害群之马。他在张宪手下,又贪又奸,受过张宪不少斥责,早对张宪怀恨。这回张俊派人来找他,要他“告首状”,诬告岳飞重用张宪,要他领兵去襄阳造反,这样就可把岳飞牵连进去,嫁祸于岳飞。王俊一想,升官发财的机会来了,就一口答应了下来。
状子早由张俊找人写好,王俊不管上面有无根据就签字画押。他们在状子里,编造了许多没影儿的事。王俊说,8月2日二更天,他到张宪家里去,看到张宪正与和尚何泽一秉烛谈话。他一到,和尚就藏到黑影里去了。张宪就过来告诉王俊,朝廷已将岳飞赶出朝去,以后恐怕要加害于他。为了救岳飞,张宪准备领兵去襄阳。这样一来,朝廷必须派岳飞前去镇压,若岳飞果真来襄阳,他便得救了;若不来,张宪就可据守襄阳。到了万不得已时,还可让金国“发人马相助”。
王俊的为人同僚皆知,张宪与他素无友谊,张宪真要造反,也不会与王俊透露私情;张宪不去与岳飞的亲卫军头领商议,偏让王俊与他们联系,更不可能;张宪在临颖、颖昌等地多次拼杀,更不可能找金人出兵相助。因此,这份“告首状”的内容是无法让人相信的。
但张俊拿到这份“告首状”后,先将张宪逮捕下狱,后又将岳飞的儿子岳云逮捕,将这二人严刑拷打,逼他们招认,但两人谁也不曾招认谋反。
于是,秦桧假传圣旨,去庐山逮捕了岳飞,将他送进了大狱。
审讯岳飞的御史中丞何铸在仔细审查了王俊的“告首状”等有关这个案子的全部文件后,觉得都诬枉不实,他便去找秦桧说明实情,秦桧不假思索地说:“皇上的意思是这么办。”
何铸虽然有时也要逢迎秦桧,但对于目前这个案件,他认为都是诬陷捏造,无中生有的。因此,他对秦桧说:“现在大敌当前,如果这样把一员大将置于死地,一定会伤将士们的心。从国家的长治久安着想,不应该这样做。”
秦桧的脸色红一块白一块,答不上话来。此后不久,何铸就被派出使金国,秦桧改用万俟卨来审问岳飞。
抗金名将韩世忠自从岳飞被关进大狱后,就自动罢官不做枢密使,回家闭门谢客,对于用兵作战,一概不问,以防秦桧一伙对自己也下毒手。可是,对于岳飞身遭横祸,他再也无法容忍了。他去质问秦桧:“王俊在《告首状》中所告的一些事,究竟有多少是靠得住的?你们查问清楚没有?凭什么将他父子打入监牢?”
秦桧支支吾吾地应付说:“岳飞给张宪的信,虽然没有证据拿到手,恐怕那是莫须有的事情。”
韩世忠愤然地瞪着他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望丞相慎思为是。”
秦桧无言可对。
万俟卨对岳飞父子与张宪施以酷刑,每人都多次被打得皮开肉绽,可谁也不曾招认共同谋反。岳飞还用绝食来表示反抗。
对于这些捕风捉影的“罪证”,岳飞一条条地进行了批驳。万黔驴技穷,就想以“拥兵逗留,不授淮西”为名,把岳飞父子和张宪三人处死。但是,大理寺参加审案的李若朴、何彦猷、薛仁辅等人,都替岳飞鸣不平,认为只应判两年徒刑。赵士褒愿以全家担保岳飞无罪。连剑州百姓刘允升也给高宗上书,为岳飞喊冤。
万俟卨见有人敢为岳飞说话,就捏造罪名上报高宗,将李若朴、何彦猷、薛仁辅、赵士褒等,统统赶出朝廷,将刘允升处死。
秦桧等奸臣担心此案夜长梦多,发生他变,便在秦桧老婆王氏的提示下,决定处死岳飞。
绍兴十一年腊月二十九日,秦桧写了一张纸条,派心腹奴仆,立即送往大理寺的狱吏处。
万俟等人遵命作了最后安排,再一次提审岳飞,逼岳飞在他们捏造的一张供状上画押。
岳飞知道,这已到了最后时刻,不由仰天长叹,提笔在供状上写下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只有天知道)。
过了不大一会儿,岳飞就被“御赐毒酒”毒死在狱内的风波亭中。张宪、岳云也被斩首。岳飞时年三十九岁,岳云二十三岁。
岳飞的家产被没收,家属被充军到岭南,岳飞的女儿投井自尽。
奸臣秦桧采取了“无中生有”的办法,化假为真,化虚为实,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岳飞,为自己的投降卖国扫除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