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风云张灵甫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9章 对革命精神进行反思

河南的战局,引起了蒋介石的关注。1930年9月6日,蒋介石指挥大军,兵分18路向郑州一带全线出击。兵分18路,必然有部队需要迂回,而第1师则是迂回最远的那一路军。第1师在行军过程中,又恰逢黄河严重泛滥,部队在洪水中艰难行军,几百里的路程,居然到9月底才赶到目的地。

这一次,第1师面对的对手是张维玺。张维玺跟随冯玉祥几十年,是冯玉祥十三太保之一,以彪悍威震西北。此外,在第1师向许昌迂回的时候,张维玺已经作好一切准备,以逸待劳,等待第1师的到来。

看到许昌的防御工事,34岁的师长胡宗南明白,攻克许昌将是一场恶仗。最艰难的任务,当然要交给最勇敢的部队,于是胡宗南决定以张灵甫的第3营作为突击部队,并调来一辆铁甲车和一架飞机掩护第3营的进攻。

铁甲车和飞机并没有发挥太大作用,张灵甫这一次攻城,采用的还是“革命战术”,即以大无畏的精神,不顾性命地往前冲。以往这种战术让张灵甫尝到了甜头,但这一次他遇到了麻烦,因为西北军工事严密,纪律良好,而且擅长近战搏斗。

面对同样勇敢的对手,而且对方又有严密工事作掩护,第3营进攻受挫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了。从上午8时到下午6时,整整10个小时,第3营迟迟不能突破对方阵地。相反,攻击部队的火力反而被西北军压制,被阻挡在西北军阵地30米的一片开阔的土地上。

停留在开阔的土地上,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方便对方射击。于是,大量的第3营士兵倒下了。这时,中央军奉行的“革命战术”继续发挥作用,即使被动挨打,也绝不撤退。第3营的伤亡还在继续,第8连连长阵亡,第7连连长负伤,百余名官兵阵亡。

这种勇敢坚持的精神固然感人,但在战争中,能进则进,需退则退,不可固守成见,做无谓的牺牲,所以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夜幕缓缓降下,勇敢的第3营在付出了巨大牺牲之后,依然被阻挡在西北军的机枪火力网前。攻克许昌城已经不太现实,张灵甫只好忍痛下令撤退。

自北伐从军以来,张灵甫今晚第一次尝到战斗失利的苦果。几天前还和自己一起在洪水中行军的第3营战士,现如今有的遍体鳞伤,有的已经阴阳永隔,张灵甫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感到了些许悲伤。

第二天清晨,张灵甫从梦中醒来,感到浑身酸痛,精神也有些低迷。他用冷水洗了把脸,决定重新振作起来,力争今日攻克许昌。

然而,许昌已经不需要再攻克了。原来这时中央军另一个师向许昌侧翼迂回,张维玺掂量了一下双方实力之后,主动放弃许昌,退往新郑。

随后不久,西北军第三路军总指挥吉鸿昌,虽率部在河南东部重创国民党军,但因实力悬殊,不久就遭致失败。兵败后,所部被蒋介石收编,郑州一带的西北军失去了继续坚持的意志。第1师畅通无阻,一路高歌猛进,抵达河南省会开封,在这里迎来了短暂的休整。

在整个中原大战中,第1师犹如一把战斧,勇不可挡。据第1师老兵后来回忆,中原大战中,有些战士身上的伤痕多达十几处;下级军官阵亡甚多,连长阵亡排长顶,排长阵亡班长顶,一年中,竟然有人从班长升到排长,又升到连长。

巨大的伤亡,让第1师的军官开始对“革命战术”进行反思。胡宗南认为:“战斗的技术,是血汗的结晶,是经验的累积。”为此,他开办了军官训练班,对第1师军官进行战斗技术培训。

张灵甫没有参加这次培训,也没有史料记录下张灵甫在开封休整期间的心情,但可以推测,许昌战斗的失利,无疑对他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原来把“革命战术”视为无限崇高的张灵甫,开始对军事战术进行反思。

一个明显的证明就是,在此后的军事作战中,张灵甫除了继续保持视死如归的勇敢之外,又增加了几分灵活多变的智慧。战场上的失利和血淋淋的事实,终于让张灵甫的军事指挥艺术更加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