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病三焦经络部位辨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服药方法对部位辨证的影响

正确的服药方法、剂型、时间能使药物直达病所。不正确的服药方法会影响药物到达发病部位,从而影响疗效。因此要重视中药的服药方法、剂型和时间。
中药的常规服法是,每日一剂分两次服,早饭前、晚饭后各一次。某些疾病治疗在服药方法上会有特殊要求。应该尽可能遵照正确的服药方法,让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
如《汤液本草》论述了古人服药活法:“在上不厌频而少,在下不厌顿而多,少服则滋荣于上,多服则峻补于下。古人服药有法:病在心上者,先食而后药;病在心下者,先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者,宜饥食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食而在夜。”《外证医案汇编》认为:“丸药过胃至下焦而化,下其已壅之瘀而不伤胃。汤剂轻浮治上,不犯下焦。”
1.急服
将煎好的中药,待温凉合宜,大口直接饮下。治疗下焦的疾病,除了药物剂量要势大力沉外,服药时要在饭前服,无食物阻隔,大口快饮,药物就会直达下焦病所。治疗上焦的表证,也要急服。趁热时小口连饮,热则上行,小口多次服药能使药物保持在上焦。表证发汗时需要急服。
2.缓服
趁着汤药温度适宜,小口慢慢地服,治疗上焦的病,如肺病适于这样的服药方法。因肺属上焦,趁药热时小口慢慢饮服,让药物保留在上焦。治疗咽喉病时要缓服,将药物含在口中,慢慢随津液吞下,保持咽喉部位的药物浓度。
3.冷饮
病人发热严重,服药时用寒剂冷服,寒者热之,能增强药力,适用于实热证。也有真寒假热证,也用冷饮的方法服药。热剂治其真寒,冷服顺应其假热,属于反佐法。
4.热服
患了阴寒实证,寒者热之,热服能增强祛寒之力。如果是真热假寒的病人,也可以用热服的方法。因为内热太盛,寒凉相激,药难以下咽,热服是顺应假寒,为反佐法。
5.温服
虚者煦之,温服适应气血虚弱的病人。一般情况下,病人没有明显寒热变化的慢性病,都采用温服的方法服药。
6.空心服
病在肝肾者宜之。肝肾位于下焦,空心服也就是不吃饭时服药,使药物直达下焦肝肾。
7.食后服
吃完饭时再服药,有食物阻隔,药物在上焦停留时间长。病在上焦部位的病人应该采用食后的服药方法。
8.食后隔一个小时服药
此时胃已经排空,有利于中焦部位病证的治疗。
9.临卧服
临卧时服药,气血平静,代谢较慢,使药物保留在上焦时间长。
10.一二滚服
治疗上焦的药物多为清轻发散,煎煮时间不宜过长,一、二沸就可以服。煎煮时间过长,破坏了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反而不利于治疗。
11.数十滚服
温补药物大多质地滋腻,煎煮时间要长一些。治疗中、下焦的药物多质地滋润,甘咸沉降,需要煮沸数十沸,慢火久煎,才能煎出药物的有效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