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病三焦经络部位辨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与病因辨证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临床上没有无原因的证候。任何证候都是在病因的影响和作用下,机体所产生的一种病态反应。中医认识病因,除了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主要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这种方法称为“辨证求因”。同理,也可以根据发病部位和发病时间来推求病因,叫作“辨部求因”或“辨时求因”。《疡科心得集》中指出:“盖以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俱发于中也。其间即有互变,十证中不过一二。”虽然只是提出了上中下三部的病因辨位,却开创了“按部求因”的先河。用皮肤部位辨证推求病因,不但要从人体的三焦从上中下三部推求,还要从人体的经络左右推求,上中下和左右纵横交错,使辨部求因更加细致、准确、规范。
一、六淫
按六淫的属性划分:寒、湿为阴,风、暑、燥、火为阳。阴者下趋,寒、湿大多能使人体的下部致病;阳者亲上,风、暑、燥、火之邪大多能使人体的上部致病。中焦是阴阳升降的枢纽,多因六淫之邪侵袭人体后郁滞不通,气血升降之机受阻而致病。六淫邪气侵犯人体,除了对人体上、中、下不同部位有选择外,对人体的经络致病也有不同的选择。风属肝,风邪所致的疾病在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上最多见;暑、火属心,暑、火之邪所致的疾病易在手少阴心经循行部位发病;湿属脾,湿邪所致的疾病在足太阴脾经上的表现比较明显;燥属肺,燥邪所引起的疾病在手太阴肺经上多见;寒属肾,寒邪引起的疾病在足少阴肾经循行部位上更容易见到。同理,在肝胆经上出现的疾病,要先想到是风邪所致;在心和心包经上出现的疾病,首先要想到是暑、火所引起;在足太阴脾经上出现的疾病,首先要想到湿邪所致;在手太阴肺经上出现的疾病,首先要想到的是燥邪为患;在肾经循行部位上出现的疾病,首先要想到的是寒邪为患。
1.风
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一般是发无定处。如风邪引起的荨麻疹,上、中、下三焦都可以发病,经络的分布也不是那么明显。但是风为阳邪,其性轻扬,上焦的荨麻疹比较多见。“风为百病之长”,风能兼其他五气。如兼寒则为风寒;兼暑则为暑风;兼湿则为风湿;兼燥则为风燥;兼火则为风火。其发病部位,多见于上焦。但是还要根据相兼其他邪气的多少而变化。如风寒相兼寒多于风者,多发病于下焦;风湿相兼湿气盛者多见于下焦;暑风多见于上焦;风燥多见于鼻唇;风火则多见于头面。
在经络上,风邪多见足厥阴肝经,如肝血不足,风随肝经上行所致的巅顶部位脱发、脂溢性皮炎,风湿热熏蒸少阳胆经所致的耳部湿疹,风火上炎引起的少阳胆经的丹毒、大头瘟等。
2.寒
寒为阴邪,其性重浊,易侵犯人体的下部。所致的疾病,大多发生在机体的中、下焦。如结节性红斑、硬红斑多见于膝以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冻疮多见于足趾。寒邪如果和风邪相合,形成风寒之邪,也可以侵犯上焦:如寒冷性荨麻疹、头面部局限性硬皮病、上背部的硬肿病。也就是说,在上焦出现寒邪病变,要注意是否兼有风邪,在治疗寒邪的同时,还要注意祛风。因头面暴露在外,寒邪虽为阴邪,也会直接侵袭头面。
寒为阴邪,五脏六腑均可以侵犯,但最易侵犯三阴经。首先是足少阴肾经。其次是足太阴脾,脾主湿,湿为阴邪,与寒同类相聚,而发生痛经、带下、大小便异常等脾胃方面的疾病。
3.暑
暑为阳邪,乃火热之气所化生,为夏令之主气,有明显的季节性。《内经》中有“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的记载。这是暑邪与其他六淫最大的不同之处,其他病因致病虽然也有季节性,但远没有暑邪那么明显。
夏天是皮肤病好发季节,上焦的皮肤病比较多见,如暑热熏蒸,头面颈项赤肿,发生暑疖;暑湿郁于毛窍而出现头皮上的毛囊炎;盛夏肌腠玄府常开,感受暑热而成热疮;夏季衣着裸露,日光损伤肌表,则发生日晒疮;暑易夹湿,暑湿互结,蕴结肌腠,而发生天疱疮、痱毒,发于大汗腺处则发生汗腺炎。
4.湿
湿为阴邪,其性黏滞,重而下趋。湿邪有内湿外湿之分,长夏湿气当令,湿气最易侵犯肌肤而发生各种疾病,属于外湿;饮食不节,过食鱼腥海鲜,膏粱厚味,茶酒五辛之品,皆能影响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使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水湿停滞,产生了内湿。有内湿的人,更易招引外湿,内外合邪,容易导致湿病的发生。湿是一种病因,又是一种病理产物。湿邪致病一般是以下焦为主,如湿热下注引起的小腿湿疹;痰湿互结引起结节性红斑;湿热郁积化毒引起小腿丹毒、掌跖脓疱病等。湿在风、热、火的挟持下也可以上升至上焦而发生头面部位的皮肤病,如头面部的脂溢性皮炎、婴儿湿疹;湿与热毒互结于毛囊而发生毛囊炎、须疮;湿与火所致的面部丹毒、带状疱疹等。
脾主运化,属湿。湿邪最易侵犯足太阴脾经。脾胃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也易受到湿邪干扰,而出现下肢水肿、水疱、渗出、糜烂。
5.燥
燥为秋天的主气,与肺脏关系密切,手太阴肺经循行部位及所属孔窍易受燥邪侵袭而发病。肺属上焦,通于天气,燥邪致上焦的皮肤病多见。燥盛则干,易患皲裂性湿疹、唇炎、口周皮炎。风能胜湿,亦能化燥,风燥侵袭,可以出现面部单纯糠疹,头面部脂溢性皮炎、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脏腑功能紊乱,精血阴液亏损,可致内燥。不分时节,均可发病,除能引起口鼻咽干等肺燥的症状外,在皮肤上则可以表现为皮毛焦燥无华,容易折断脱落。如干燥综合征、寻常性银屑病等。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经燥热影响大肠,可致便闭燥结。燥侵于肝,极易生风。肝主筋,其华在爪,肝血不足,不能荣筋,指甲干燥脆裂,畸形。燥侵于脾,脾窍不润,致口唇干裂出血、唇炎、唇部的盘状红斑狼疮、手脚干燥皲裂甚至枯槁。燥火攻心,则舌干少津,出现镜面舌、龟裂舌,面红少泽而多皮屑。燥侵于肾,则头发枯槁脱落。
总之,燥有虚实之分,实者多为风火相兼,与时令相关;虚者多为五脏真阴不足,六腑津液亏损。
6.火
火与热同源,火为热之甚,热为火之渐,热甚则化火化毒。火为阳邪,其性炎上,上焦之病多责之于火。五脏六腑皆能化火,但有虚实之分。心为火之脏,心火上炎,会导致口舌生疮,面红目赤,易生疮痈。肝为木脏,木生火,肝为火之母,为化火之源。肝火上炎,出现以左面颧部为主的痤疮、眼周湿疹、神经性皮炎,肝与胆相表里,火循足少阳胆经而致病,如耳部湿疹、项部的神经性皮炎以及头侧面的斑秃、银屑病。治疗时要考虑肝胆同治。脾火致病除了脾经循行部位外,一般表现在口唇上,因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可发生口唇渗出、干燥。糜烂渗出者多夹湿;干燥皲裂者多属燥。脾生湿,湿与火相兼,一般不称湿火,而称作湿热,是各种湿疹发病的重要病因之一。肺为金脏,受火之克,易生肺燥。因此肺火多与燥有关,肺主皮毛,肺火炽盛,则皮肤毛发干燥焦枯易断。肾为水脏,水克火,貌似无火。其实不然,肾阴不足,阴虚则生内热,而出现虚火上炎。因此,肾经一般没有实火,多是虚火。
总之,皮肤位于一身之表,为阳,皮肤病与其他疾病相比较,还是火热表现比较多。清热祛湿、清热凉血、清热祛风、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等治法,都是针对火邪而制定的治法。
二、七情内伤
喜、怒、忧、思、悲、恐、惊并称为七情,是人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正常精神活动。但是如果长期的精神刺激,或受剧烈的精神创伤,就会引起脏腑功能的失调,而发生一些特有部位的疾病。
“怒则气上”,多在上焦发病,如头晕、眼花、耳聋、失眠、惊叫;“恐则气下”,多发生下焦病变,如大小便失禁、月经不调、崩漏、阳痿、下肢瘫痪;“思则气结”,多发生中焦病变,如胸胁痞满、腹胀、腹痛、食欲不振、乳腺胀痛或增生。
喜由心所发,大喜伤心,心与小肠相表里,喜会影响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怒为肝志,大怒伤肝,肝胆相表里,怒则影响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忧思伤脾,脾与胃相表里,忧思会影响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悲伤肺,肺与大肠相表里,悲伤过度会影响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恐伤肾,肾与膀胱相表里,大恐会使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发生疾病。
喜伤心,大喜会影响舌而语无伦次;怒伤肝,大怒则目赤眼花;肝血不足,肝其华在爪,导致爪甲营养不良,出现多种甲病;忧思伤脾,脾火上炎,会引发唇部的疾病;悲伤肺,悲伤过度会导致肺火上炎,鼻腔干燥生疮;恐伤肾,大恐会引起前后二阴疾病,因肾开窍于前后二阴。总之,七情内伤能引起很多特有部位患病,并能使这些已经发生疾病的部位的病情加重。
三、虫毒所伤
体表位于人体的最外层,有些部位常年暴露在外,受虫毒侵害的机会最多。其发病部位也有一定的特点。会飞的毒虫如树上的毛毛虫、黄蜂等多伤害头面部、上肢、胸背等暴露部位;生活在地下潮湿的蜈蚣、蝎子、毒蛇等多侵害人的手脚和人体的下部;疥虫多伤害指缝、阴囊及皮肤皱褶处;阴虱多寄生于阴毛,少数见于腋毛和眉毛;还有一些肉眼看不见的螨虫,与潮湿为伍,好发于人体的下部或暴露部位;外阴瘙痒分泌物多,容易感染真菌、滴虫。
丹毒是细菌感染所致的皮肤病,中医认为也是由于毒火引起的。发病部位不同,其病因和治疗方法也不同。发于下肢小腿称为小腿丹毒,中医称流火,治疗时清热解毒中不忘兼以祛湿;发于头面部的称头面部丹毒,中医称抱头火丹,治疗时清热解毒中要兼以祛风泻火。有一些皮肤瘙痒性疾病,本来不是因虫所致,中医用驱虫、杀虫的方法治疗,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这是中医与西医的不同之处。
四、饮食不节
对某种食物不耐受或食鱼虾海产品所引起的皮肤过敏反应,多发无定处。要根据皮损的主要分布部位来制定治则:上半身为主者要祛风清热解毒;下半身为主者要清热祛湿解毒;躯干中部为主者要疏通气血,防止湿热郁阻。治疗由于食物引起的皮肤病,不论发于什么部位,都要注意脾胃的运化功能,只要脾胃的功能恢复了,脾升胃降,胃肠通畅开合有度,就能够耐受过敏食物的刺激,顺利地将过敏物质排出体外或运化分解,从根本上解决过敏问题。
《内经》曰:“膏粱之变,足生大疔。”过食肥甘之物,阻塞经络营卫气血,日久化毒于肌肤,产生痈疽疔疮和皮肤病变。若其人平素喜食辛辣、酒浆,致湿热火毒炽盛者,则多见于半身以上,手足三阳经的循行部位;若平素脾胃虚弱,喜食寒冷瓜果,致寒湿痰浊滋生者,其发病部位则多趋于下部,足三阴经的部位比较多见。脾胃居于中焦,腹为脾胃之府,饮食所致的皮肤病,腹部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