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管理与临床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阿片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

(一)药代动力学(表6-7)
阿片类药物具有相似的药效学性质,但动力学性质确有明显差异。阿片类药物呈弱碱性,脂溶性、离子化程度(解离常数pKa)和蛋白结合率在决定药物起效时间、峰时间和作用时间上起主要作用。脂溶性高、分子量小的药物有较高的生物膜渗透性。非离子化药物的脂溶性比离子化药物大1000~10000倍,故非离子化药物的比率愈高,可被弥散入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愈多,起效越快。蛋白结合率影响药物的再分布是因为只有未被结合的药物可弥散透过生物膜,蛋白结合率高,可用作补偿血浓度降低的储备量也较多。阿片药物可被肺摄取,因此阿片药物的达峰时间受肺摄取率的影响。
阿片类药物的作用时间还取决于药物的分布和代谢,即与分布容积变化和清除率相关。分布容积大,清除半衰期延长,清除率增加,则清除半衰期缩短。故芬太尼虽然清除率高,但分布容积大,半衰期仍然长。
除雷米芬太尼主要由红细胞和骨骼肌中的非特异性酯酶代谢外,阿片类药物的代谢主要在肝脏中进行,在中枢神经系统、肾、肺、胎盘有较少的代谢。阿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约90%经尿液排出,约<10%经粪便排出。对于合并肾功能损伤的癌痛患者,镇痛药物治疗时要考虑肾功能损伤所致的体内药物蓄积中毒,治疗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吗啡。目前国内可供选择的药物主要为羟考酮和芬太尼,两者都应从低剂量开始治疗,并密切观察治疗后反应,谨慎调整剂量。
吗啡的脂溶性较低,肺对吗啡几乎没有首过效应,吗啡进入大脑和由大脑排除速率较慢,20%~40%吗啡与血浆蛋白结合。吗啡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肾脏在肝外代谢中起主要作用。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吗啡代谢产物M6G的蓄积会导致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高。酗酒者给予吗啡后血药浓度增高,作用时间延长,药效加强易导致中毒甚至死亡,这可能与二者竞争酶的作用有关。
表6-7 常用阿片类药物的理化参数和药代学参数
t 1/2α1/2β1/2γ是三室模型的半衰期;Vdc是中央室分布容积;Vdss是稳态分布容积。
与吗啡不同,哌替啶在肺部的首过摄取约占65%,血浆蛋白结合率较吗啡高。哌替啶在肝内代谢,肝血流量决定其生物转化,哌替啶的代谢物去甲哌替啶有一定的致癫痫作用,消除半衰期较哌替啶长,因此,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重复给药易导致去甲哌替啶的蓄积,引发癫痫。肝病患者中哌替啶和去甲哌替啶的半衰期都延长。哌替啶不被推荐用于慢性疼痛,不主张使用超过48小时或剂量超过600mg/24h。
可待因用于中度疼痛,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口服镇痛药,成瘾性较低,禁用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待因仅属于第二阶梯用药,单用或与对乙酰氨基酚联合使用,每日剂量不超过360mg。
芬太尼在肺部有明显的首过效应,约80%与血浆蛋白结合,广泛分布于机体组织,半衰期较长。药代动力学模型表明,皮肤温度升至40℃时,血清芬太尼浓度可提高约1/3,药物释放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可导致药物过量或致死,因此发热的患者使用芬太尼贴剂时应注意调整剂量、监测副作用,并避免接触热源。
阿芬太尼与血浆结合比例较芬太尼高,由于解离常数相对低,约90%药物呈非解离形式,因此达峰时间较短。阿芬太尼的主要代谢途径与芬太尼相同,通过细胞色素P450 3A3/4代谢,降解产物无镇痛活性,而人体内细胞色素P450 3A3/4的活性范围至少相差8倍。
瑞芬太尼含有酯键,在人体内很容易水解代谢掉,因此瑞芬太尼是全麻维持的超短效阿片药。瑞芬太尼在肺部无明显代谢,却有着广泛的肝外代谢,主要被红细胞中的酶代谢。瑞芬太尼的游离碱能与甘氨酸结合,因此不能在脊髓、硬膜外应用。瑞芬太尼代谢产物完全无活性,肝衰竭和肾衰竭对其药代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美沙酮的药代动力学比较复杂,半衰期长且难以预期。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美沙酮能有效控制癌痛、尤其是复杂的难治性疼痛。从长远看,美沙酮的合理应用可以增加难治性疼痛的用药选择,提高治疗效果。对于中重度癌痛患者,美沙酮可作为第三阶梯药物中的首选,也可作为阿片转换时的换药选择。鉴于美沙酮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一般不会将其作为癌痛治疗的首选一线阿片药物,而且也须由具有丰富的临床镇痛和美沙酮使用经验的专科医师使用。
(二)药效学和临床应用
1.用于疼痛治疗
阿片是目前为止最有效的止痛药,对多种疼痛均有效,可缓解或消除烧伤、严重创伤、手术等引起的剧痛和晚期癌痛。目前针对疼痛的治疗方案遵循WHO提出的三阶梯镇痛原则,阿片类药物属于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用药,用于中到重度疼痛。阿片药物在诊断未明前慎用,以免掩盖病情,延误诊断。阿片类药物治疗效果的个体差异很大,有效剂量、中毒剂量也存在较大差别。此外,在治疗的某个阶段可能需要更换阿片药物,在表6-8中列出了阿片药物的常用剂量。
表6-8 阿片类药物的常用剂量
阿片对大部分刺激性疼痛和很多神经病理性痛有效,但并不是所有疼痛情况下都适用。一些阿片引起的疼痛如便秘性疼痛不能用阿片治疗;哌替啶不推荐用于慢性疼痛;吗啡由于有对抗催产素的作用,禁用于分娩痛;阿片药物在慢性非癌性疼痛方面的治疗没有一致意见,还需要全面、科学、严格的数据。在考虑单独应用阿片治疗疼痛前应处理治疗疼痛产生的潜在原因,例如:疼痛的感染性囊肿应用切开引流及抗感染药物;治疗神经源性痛应该采用三环类抗抑郁药、抗惊厥药和行神经阻滞;治疗胃肠道痉挛应采用抗胆碱药物可能更有效。
2.用于麻醉
阿片药物除了用于术前给药缓解焦虑和术后镇痛外,还可用于复合麻醉。
3.治疗心源性哮喘
吗啡、哌替啶可通过降低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使呼吸变慢;扩张外周血管阻力,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控制心源性哮喘。但吗啡由于呼吸抑制、释放组胺收缩支气管作用而不能用于支气管哮喘。
4.用于脱毒治疗
美沙酮药理作用性质与吗啡相同,镇痛效价强度与吗啡相同,耐受性和成瘾性发生缓慢,停药后的戒断症状轻,因此广泛用于吗啡或海洛因成瘾者的脱毒治疗。
(三)阿片药物的剂量封顶效应
纯μ受体激动剂(如吗啡)没有“天花板”效应,镇痛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加强,它在病人身上呈现的功能封顶远大于临床所需剂量,因此并不展现真正的剂量封顶效果。部分激动药(丁丙诺啡)、激动-拮抗药(喷他佐辛、纳布啡等)具有剂量封顶效应,使用时不应超过推荐剂量。剂量封顶效应的另一类药物就是可待因,可待因剂量增加,副作用的增加程度超过镇痛作用,因此口服可待因每4h不应超过65~10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