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章 非螺旋CT扫描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颅脑CT扫描
一、颅脑扫描定位线
颅脑CT检查多用横断面、逐层扫描方式(非螺旋),有时加用冠状层面扫描。冠状层面扫描能较好显示大脑深部、大脑凸面、接近颅底的脑内和幕下病变。
颅脑、五官扫描的三条基线是:听眶线(RBL),听眦线(OML)和听眉线(EML)。
(一)听眶线(RBL)
听眶线是外耳孔上缘与眶下缘的连线。用此线扫描,断面通过眼窝、中颅凹和后颅凹的上部,前颅凹未扫到,而后颅凹已超过大半,第四脑室及枕大孔附近均未显示出来。听眶线又称大脑基底线,即Reid’s基线(Reid’s base line)。RB线与台面垂直时扫描,患者的位置较舒服,众多其他位置的扫描都以此线为基准。
(二)听眦线(OML)
听眦线是外耳孔与外眼眦的连线。对幕下部位扫描可采用RBL或OML向足侧再倾斜10度(在国人与RBL相近)为基线。
(三)听眉线(EML)
听眉线是眉上缘的中点与外耳孔的连线。EML作扫描基线时有以下的优点:首先是标志醒目,定位准确;第二是EML通过三个颅凹的最低处,扫描范围较理想;第三是采用EML扫描,显示组织结构较清楚,幕下显示第四脑室好,幕上显示基底节好。
颅脑断面解剖及扫描图:图2-5-1,图2-5-2。
二、颅脑扫描技术
1.颅脑扫描方法的选择
脑出血、脑梗死、颅脑外伤等一般只做横断平扫;脑肿瘤、脑脓肿等先做平扫然后增强;脑血管畸形等可做脑部CTA;脑瘤术后可直接增强。
2.扫描体位
横断面扫描基线有听眦线或听眶下线、听眉线。以听眦线最常用。头颅横断面扫描常规取仰卧位,头部两侧对称。冠状位扫描基线与听眦线垂直,患者取仰卧或俯卧位均可,头部过伸。
3.扫描范围
由基线开始连续由下向上逐层扫描,直至脑实质扫完为止。扫描层厚和层距:常规用8~10mm的层厚和层距,如果病灶较小,可分别选用层厚1、2、5mm薄层扫描。
图2-5-1 颅脑横断面扫描(平扫)各层解剖线条图
1.大脑半球 10.外囊 19.额叶 28.侧脑室 37.脚间池
2.大脑蚓部 11.脑岛 20.颞叶 29.前角 38.四叠体池
3.脑桥 12.前厣 21.顶叶 30.侧脑室体部 39.上小脑蚓部池
4.大脑脚 13.顶厣 22.枕叶 31.三角体 40.岛池
5.四叠体 14.颞厣 23.前上脑回 32.枕角 41.大脑静脉池
6.内囊 15.透明隔 24.前中脑回 33.颞角 42.大脑半球池
7.丘脑 16.胼胝体 25.后中脑回 34.周围池
8.尾状核头部 17.前叶 26.海马 35.基底池
9.豆状核 18.楔叶 27.第三脑室 36.上脑池
图2-5-2 颅脑横断面扫描(平扫)层面解剖(对应于图2-5-1的结构解剖)
4.图像后处理
观察脑组织结构取窗宽80HU~100HU,窗位35HU;观察颅骨结构取窗宽1000HU~1500HU,窗位250HU~350HU。
三、颅脑CT横断面解剖
颅脑CT横断面解剖可参照图2-5-1和图2-5-2。
根据听眉线(EML)扫描的颅脑CT横断面各层图像如下所述。按照从颅底向上的扫描方向,层厚、层距10mm/10mm。
第一层:为四脑室下方平面横断面。可见额叶和颞叶下部、小脑、脑桥及脑桥前池,四脑室下部或尚未显示。小脑谷自枕大池向前至第四脑室后下方。
第二层:为鞍上池平面横断面。鞍上池呈五角形或六角形,其内周围为Willis血管环,前中部可见视交叉。后方围绕脑干的环行低密度影为环池,中颅窝豆点状低密度为侧裂,后为颞叶皮质,前面为额叶。
第三层:为第三脑室平面。显示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前方纵裂将两侧额叶分开,透明隔将两侧脑室前角分开,后方两侧天幕的前外方为枕叶,后内方为小脑。两侧脑室的外方基底节、内囊、外囊等结构。中颅凹仍可见侧裂。
第四层:为松果体平面。三脑室两侧可见丘脑、基底节等,三脑室后方为四叠体池,呈钻石形,内可见松果体。此外可见侧脑室前角及三角区,其内可见脉络丛,常有对称性钙化。
第五层:为侧脑室体部平面。可见侧脑室体部、前角和后角的上部,额叶在额角前方,顶叶在额角后方至侧脑室体部,枕叶在枕角的内侧方。
第六层:为侧脑室体的最上部平面。示侧脑室体最上部,大脑镰将大脑半球分开,并可有钙化。
第七至十层:为颅顶横断面。显示脑室上方的区域,怀疑脑萎缩、脑转移瘤的患者应扫至顶叶皮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