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影像设备(CT/MR/DSA)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影像质量的客观评价

一、影像质量的客观评价
在评价影像质量时,必须首先考虑以下两个问题:当X线透过被照体时,不论正常与病变部分,究竟以多大程度把客观的信息准确地传递出来;从信息接受介质来讲,又以何种程序把信息真实地再现成可见影像。前者取决于X线机的特性及摄影条件的选择;后者取决于接受介质的成像能力。
所谓客观评价就是对导致医学影像形成的密度、锐利度(模糊度)、对比度、颗粒度以及整个成像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以物理量水平进行的评价,称为客观评价。主要是通过摄影条件(X线摄影三参量kV·mA·s的输出)、特性曲线、响应函数(MTF)、颗粒度的RMS、维纳频谱(Ws),以及近年导入的量子检出率(detective quantum efficiency,DQE)和等效噪声量子数(noise-equivalent number of quanta,NEQ)等参数的测量方法作影像客观评价的手段。
从临床影像诊断的角度讲,医生更关心的是影像细节的微小变化,即早期诊断的确定。这些涉及影像清晰度的评价。最初,清晰度是通过分辨力和锐利度的测定来判断的。但这些方法都各有其缺欠,不能对影像质量做综合评价。而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的测定,可以客观地对影像质量做综合评价。
1962年国际放射界“模仿”了通讯工程学信息论的“频率调制”概念,将其以时间频率为自变量的频率响应函数,换成以空间频率(LP/mm)为变量的调制传递函数。
所谓调制传递函数(MTF)即“响应函数”,简单理解就是记录(输出)信息量与有效(输入)信息量之比。这一概念引自电子学,输入称为激励,输出称为响应,它们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频率响应就是对于接受介质在某一频率下响应特性的定量表示,其理论基础是傅里叶变换。它广泛应用于通讯工程和光学领域。同样这一概念也适用于X线成像系统的检测与评价。X线摄影学将其频率定义为空间频率,以每毫米长度上的线对数表示(lp/mm)。调制指的是改变一个信号的幅度或强度或量,传递指的是接受介质(如屏/片体系)将输入信息存储和转换输出的过程,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函数关系。信息接受介质在某一频率下响应特性的定量表示,即为频率响应函数。我们把不同空间频率的响应函数统称为调制传递函数。
上面的MTF、RMS、WS等物理评价参数对于成像系统性能的客观评价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评价,缺少综合的概念。而量子检出率(DQE)和等效噪声量子数(NEQ)却能将这些参数联系起来。因此,在数字成像系统性能的客观评价上更具有其价值。
所谓DQE是指成像系统中输出信号(信噪比平方)与输入信号(信噪比平方)之比。可以解释为成像系统中有效量子的利用率。当然,DQE值越高(最高值为1,即100%利用),有效量子利用率高,输出信息也就越高。所谓NEQ是指成像系统中输出侧的信噪比的平方,可以解释为该量子数在理想的成像系统(记录100%的输入信号)中产生的噪声与实际输入信号在真实的成像系统中产生的噪声一样。显然,NEQ越大,成像系统的信噪比就越大,提供的影像信息也就越多。
在数字X线摄影发展的今天,DQE和NEQ这两个概念已称为成像系统客观评价中的重要参数。
二、客观评价在屏/片体系成像质量分析中的价值
(一)分辨力与清晰度的关系
分辨力与清晰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辨力也称解像力,虽然能表示某一个介质还原被照体细节的能力。但它是一个极限值,不能反映全部情况。事实上分辨力主要在高空间频率(高频部分)与清晰度有相应的关系,而在低频部分分辨力与清晰度不一定统一,如图1-3-4的MTF曲线所示,B屏/片体系的分辨力要大于A屏/片体系。但是,在低频部分(2lp/mm)B系统的MTF小于A。在正常的观察条件下,肉眼一般能看到对应于2~4lp/mm之间的结构。因此,对于一般X线摄影来讲,A系统信息传递能力比B有更大的诊断价值。当然在需要记录高频信息时,就应采用放大摄影把高频信息变为低频来加以记录,选用B系统为好。
图1-3-4 解像力与清晰度关系(双对数坐标)
(二)信息量在增感屏传递中的损失
从图1-3-5使用增感屏与不使用增感屏的X线照射下的MTF测定中看到,不使用增感屏的胶片的信息传递几乎没有损失,尽管空间频率在加大。然而,一旦使用了增感屏,MTF曲线有大幅度的跌落。从中我们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屏/片体系信息传递的损失,在于增感屏的使用对影像清晰度的影响,信息是损失在增感屏的散射与交迭效应上。因此,提高屏/片体系信息传递功能的关键是增感屏MTF的提高,这一结论对生产厂家有指导意义。
图1-3-5 不同屏/片组合下的MTF
不同屏/片组合下的MTF:
整个体系的信息传递功能将随屏/片体系相对感度的增加而下降;信息传递功能随空间频率(相当于解剖结构的细微程度)的增加而下降;在低空间频率(如0.5lp/mm)或高空间频率(10lp/mm),几组屏/片体系的传递函数相对接近。
而在肉眼识别(诊断时所用的)能力最强的1~2lp/mm空间频率下,几组屏/片体系的传递函数被拉开。这意味着,X线摄影技术应根据临床诊断部位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相对感度的屏/片体系,即应用系列化选用屏/片体系。如四肢远端关节,应取Fine屏/片体系,相对感度较低,但诊断最需要显示的骨纹理特别清晰;血管造影因曝光次数多,拍片量大,而血管造影对比度强。因此,选用高速屏(Fast)屏/片体系为宜。虽然,它的信息传递衰减一些。但是,照射剂量大幅度降低。一般情况下,选用常规或中速的屏/片体系为宜。
三、客观评价在焦点成像质量分析中的价值
(一)X线管焦点形状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1.同一焦点,在照片的不同方位上出现的上述变形
这是由于X线管焦点线量分布的不均匀造成的。
这一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星卡测试的方法来验证。图1-3-6为标称0.2mm焦点拍摄的星卡放大影像。我们发现沿其影像与X线管长轴平行的方位,自外向内观察时黑白相间的星条影像出现了模糊,继之就是黑条影移到了原来白条影的位置上,影像呈现了双峰状的反转交错;而在短轴方位上影像虽未出现反转,但也呈现了单峰状的扭曲。这就是说,星卡在一定放大率下的实际成像位置,并不始终在理想的、连续的位置上,而是沿着一定方位移动了一段距离,这种现象叫相位移动。其出现的反转与扭曲影像,在放射线图像工学上称为伪解像或对比度逆转。
图1-3-6 标称0.2mm焦点拍摄的星卡放大影像星卡影像
在同一空间频率(被照体相同径线的组织结构)下,单峰要比双峰分布的信息传递功能要高得多,特别表现在高频部分。例如空间频率为每毫米4个线对(即径线为0.125mm的组织结构)时,单峰分布下可将其信息传递出40%,而双峰分布只能传递出21%,几乎相差一倍。
2.伪解像产生条件的分析
X线管不规则的线量分布,特别是双峰分布下的伪解像的出现,不仅降低了焦点成像质量,而且会给放大摄影的诊断带来困难。这种伪解像的形成能够在微细结构的成像中,模拟出分叉或血管阻断等假象。因此,了解放大摄影中伪解像出现的具体情况是至关重要的。
图1-3-7 伪解像产生条件的示意图
伪解像出现的原因,从几何学角度来分析更为直观易懂。图1-3-7表示星卡像面上的线量分布情况。很明显在A、B两个像面上,能够分辨出相邻两铅条的影像。但在C像面上,由于相邻两铅条被放大的影像恰好等于X线管焦点的大小。致使平面C上原成像的区域内,线量分布值处处相等,从而导致了相邻两铅条影像完全消失,呈模糊像面。而在越过C平面的像面D上,由于相邻两铅条的本影与半影的叠加,又出现了可分辨的相邻两铅条的影像,但其影像的位置却发生了改变,恰好在A、B两像面上所显示的原来可分辨的相邻两铅条之间的位置上,即原影像的黑线条变成了白线条,白线条变成了边境线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伪解像。
伪解像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出现,它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焦点尺寸大于被照体微细结构的径线;被照体放大到一定倍率时,相邻组织半影叠加大于组织径线。
这种情况在被照体紧贴影像接受器的摄影中是不会出现的。但在放大率较大的放大摄影中,伪解像出现的频率大为增加。为避免这一情况,必须选用微焦点或超微焦点X线管,并把被照体的放大控制在该焦点可能产生伪解像的放大率以下,才能获得一张清晰的放大影像。
(二)焦点尺寸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在焦点线量分布形状相同的情况下,焦点越小,成像质量越高。实际成像的等效焦点尺寸,并不等于标称焦点面积。实测出的焦点尺寸,表示的是由焦点大小及其线量分布等总体成像量的等效焦点尺寸。
四、客观评价在体位设计质量分析中的价值
(一)体位设计的意义
以往,一个摄影位置的摆法是从解剖学的角度设计的,这已经是几十年沿用下来的常规了。现在,我们认为在新的成像原理指导下,应赋予体位设计以更深刻的含义,即根据临床诊断要求,在能够发现、显示病变成目的部位的同时,还必须以最高像质反映在照片上。体位设计与影像质量之间的关系,受下列因素影响:
投影学因素:焦点、被照体、胶片三者间位置与距离的关系;
X线管焦点的成像质量;
X线中心线投射增感屏/胶片系统(下称屏/片系统)的状态。
(二)X线中心线投射状态与成像质量关系的分析
1.X线中心线垂直射入屏-片系统的影像质量
在中心线垂直射入屏/片系统的体位设计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病变部位紧靠胶片,以缩小物-片距,从而获得一个几何模糊度很小的清晰影像。但是,患侧靠片与健侧靠片二者在影像质量上究竟有多大区别,还需要定量分析,对此最有力的手段就是测定该成像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
现在,通过一个横径18cm的头颅侧位摄影(右侧颅骨骨折)的信息传递功能的测定,看患侧靠片与健侧靠片所呈现的影像质量区别。如图1-3-8所示,在同一空间频率下(2lp/mm),患侧靠片时的调制传递函数为0.5,而在健侧靠片时的调制传递函数为0.35,可见患侧靠片较健侧靠片时的信息传递功能高出15%,这一差别在高频信息(微细结构)下尤为显著。
2.X线中心线倾斜射入屏/片系统的影像质量
(1)斜射效应的产生:在X线摄影中,为使病变和目的部位显示出来,常常采取中心线倾斜角度的方法,特别是对于结构复杂的头颅部位的摄影。中心线倾斜射入屏-片系统将产生怎样的影像质量,没有引起人们的更多注意,只是从解剖学的角度出发,着眼于避免病变或目的部位过多的重叠上。现在,当我们掌握了影像质量评价的物理手段时,就可以对此做出定量分析,了解斜射效应对影像质量的影响,以采取必要措施来获得最佳像质。
图1-3-8 头颅侧位摄影靠片侧与离片侧的调制传递函数比较
一般医用X线胶片涂有两面乳剂层,夹在前后两张增感屏中使用。当X线倾斜射入时,被胶片记录下来的前后屏发光分布难以吻合,则在胶片两面乳剂膜上分别产生了两个错开的影像。这就是使影像出现很大模糊的斜射效应。
已知胶片厚度T,中心线倾斜角度θ即可计算出前后屏发光峰值错开的幅度D,由此可知,胶片越厚、中心线倾斜角度越大,胶片两面乳剂所记录下来的影像模糊度也就越大。

D=T·tanθ

(2)斜射效应下伪解像的产生:将线对卡置于暗盒上,中心线分别倾斜0°、10°、20°和30°照射,将其影像用微密度计扫描、测算,并绘制成MTF曲线。如图1-3-9所示,中心线倾斜角度越大,影像质量越差,特别是在高频部分(微细结构)。在中心线倾斜20°时,就开始出现了伪解像。
图1-3-9 斜射效应下伪解像的产生及其MTF
伪影像的产生是中心线斜射效应的结果,即X线倾斜使前后屏发光峰值的错开幅度增大,X线片两面乳剂合成密度分布出现双峰状的移行,造成影像在原有位置上出现黑白交替的反转现象——伪解像。总之,由于斜射效应,中心线倾斜射入屏/片系统时的影像质量,较垂直射入屏/胶体系时有明显恶化。
(三)最高像质的体位设计
对于需要中心线倾斜角度的摄影部位,都会因斜射效应而使影像质量下降,对此情况又将如何设计体位呢?
我们知道,X线影像是被照体在胶片上的平面投影,其形态、大小将依X线管焦点、被照体、胶片三者间的位置关系而变化。对于需要倾斜中心线的摄影部位,均可用被照体倾斜而中心线垂直射入的方法来获得同一影像。但是,这必然带来物—片距加大,而产生放大模糊。究竟哪一种是最佳方案,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具体加以比较。对此最能发挥鉴别能力的就是调制传递函数的测定方法。
一般来说,照片影像的总体MTF,可以从X线管焦点MTF与屏/片系统的MTF乘积求得。

Rω=Tω·Cω

Rω:摄影体系的总体MTF,Tω:X线管焦点的MTF,Cω:屏-片系统的MTF。
在这里,Tω可以通过星卡测试手段、Cω可以通过方波测试卡测试手段获得,将测试数据代入上述公式,即可获得所设计体位下的总体成像质量。
现在,我们具体以某患者内听道Towne氏位摄影为实例,比较一下不同体位设计下的成像质量。
中心线倾斜30°:患者取Towne位,前后向,实测患者蝶鞍距片12.5cm、焦-片距100cm,放大率M=100/(100-12.5)≈1.15,中心线向足侧倾斜30°(图1-3-10)。
Rω:放大率1.15时的TωX中心线30°斜射效应下的Cω。
被照体倾斜30°法:同一患者取前后向,头颅下垫起30°,实测蝶鞍距片20.6cm,焦-片距100cm,放大率M=100/(100-20.6)≈1.26中心线垂直射入屏/片系统。
Rω=放大率1.26时的TωX中心线垂直下的Cω。
图1-3-10 内听道中心线向足侧倾斜30°与被照体倾斜30°法的体位设计
两种摄影方法均使用0.3mm焦点。
测试结果表明(图1-3-11),以被照体倾斜30°、而中心线垂直射入屏/片系统的方法为佳。但是,还应指出影像的几何模糊随X线管焦点的大小而变化。因此,在不同焦点尺寸下,上述两种设计方案也就会有不同结果。我们对0.3mm、1.0mm和2.0mm三种焦点在上述条件下做了测试,并在同一空间频率(1.5lp/mm同一组织径线粗细下)下作了比较,发现:
使用1.0mm以下焦点尺寸时,取被照体倾斜,中心线垂直射入屏/片系统的设计方案为佳;
使用2.0mm以上焦点尺寸时,以中心线倾斜30°的原Towne氏位方案为佳;
中心线倾斜角度时焦点下的MTF比较体位设计方案,几乎不依赖于焦点尺寸,而只依赖于增感屏-胶片系统的MTF。这是因为物-片距小,相对来说,焦点尺寸的增加不致带来过分的几何模糊。
图1-3-11 内听道中心线向足侧倾斜30°与被照体倾斜30°体位设计下的MTF
在X线摄影的体位设计中,类似上述的体位变换是很多的,如胸骨、乳突摄影等,都存在一个最高像质的体位选择问题,对此必须做具体的测试评价,才能获得一个最佳的体位设计方案。
(四)结语
对于X线摄影中的摆位,应赋予新的广义的慨念,即应该以最高像质把病变或欲照部位显示出来为目的进行体位设计。
在掌握了影像评价手段的今天,应该从上述概念出发,来检验历史沿用下来的体位设计。
当前由于高感度屏-片系统的开发,小焦点大功率高速旋转阳极X线管的使用,使我们有可能在一个更优越的几何投影条件下进行X线摄影。在这种形势下,使用被照体倾斜而中心线垂直入射屏/片系统的体位设计方案能显示出更高的影像质量。
因此,上述讨论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考虑到X线机的进展,传统的体位设计方案的再讨论是必要的。
由于上述讨论的启发,我们设想使用单层高速(稀土)增感屏与单面高感度X线片的组合,而仍采用中心线倾斜入射的体位设计方案,一定能取得一个像质更高的图像。因为在单层屏/片组合下,中心线的倾斜不再出现斜射效应下的影像模糊,而且此时的被照体放大率又小于被照体倾斜、中心线垂直射入时的体位设计方案。可以预言单层高速屏/片组合的使用,一定会给X线摄影质量的提高带来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