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构筑健康的新材料产业生态链
据测算,2011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仅为0.8万亿元,到2019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已增长至4.5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了20%。目前,新材料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从追求大而全向高精尖转型。总体上,我国新材料产业仍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水平。一是现有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低,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二是中高端产品比重小。究其关键原因和“卡脖子”的瓶颈:
一是部分关键性技术瓶颈不能突破:所需要关键性基础原料无法完全自给,引进的国外生产技术和基础设计吸收不良,导致部分装置运行情况不佳。
二是大部分生产企业技术和设备单靠引进:导致产品相对单一,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足。
三是战略规划不尽科学并与市场需求脱钩:产业雷同,产能过剩;自主研发少,研发创新乏力,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薄弱。
四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尽管我国专利申请量已居世界前列,但企业科研创新投入驱动力仍严重不足。
上述这些因素,使我国包括新材料企业在内的产业,基本上遵循了代工厂、引进、反向工程模仿等运行模式,在发展初期取得了短平快的效果。但在经历了40余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后,新材料产业规划千人一面,多为“模仿”,鲜有“创新”,已严重不适应我国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前进步伐。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转换观念,夯实科学基础,激励技术创新,尽快构筑起健康的新材料产业生态链。
一是持续推进原创性基础研究。用“养孩子”的长期投入模式,坚持不懈地投入到材料基础科学和相应的社会科学研究,明确材料科学研究与材料技术研发的界限和范畴,使原创性材料基础性研究为2030—2050年提供必要的科学基础。
二是加强集成性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投入。对高新技术和新材料产业活动,鼓励以材料企业为主体的投入模式,从政府无偿拨付项目经费向购买科技服务转变,进一步改革政府资金运行和绩效考核机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技术和产业发展经费审计管理制度。
三是科学调控相关的技术创新活动责权利。鼓励企业为主承担技术创新活动,改变企业获取政府资金造成新的市场不公平竞争状态;理顺实体产业与金融投资的关系,改革实体经济或制造业-银行金融业之间利差过大的问题,形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进步的基本条件。
四是健全严格的知识产权与专利保护制度。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加强材料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推进材料技术标准工作,培育和提高材料领域自主创新能力。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进一步形成激励创新、加速创新成果扩散和应用的体制和机制。
五是加强新材料发展战略和体制机制科学研究。明晰政府与市场界限,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改善发展环境,引导培育材料骨干企业,扶持中小创新企业,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我国经济整体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阶段过渡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用好“创新推动力”和“市场驱动力”。
六是进一步试点新材料系列改革新措施。继续积极推进新材料产业折子工程、发展指南、首台套装备应用、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机制、重点平台建设、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