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现状及恶臭污染评估指标体系
1.1 我国生活垃圾产生及处置现状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根据世界银行2012年报告,2004年以来,我国的生活垃圾产生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生活垃圾产生量最大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由2004年的15509万吨增长至2017年的21521万吨(表1.1)。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量也在逐年增加,但相较总清运量仍有较大缺口。越来越多的城市甚至包括农村地区正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境,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表1.1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产出及处理处置统计数据
注:统计局未列出堆肥处理量2011~2017年的数据,*表示“无害化处理量减填埋和焚烧处理量”。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及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诸多活动中,其成分复杂且变化较大,常规组分通常包括:可回收物如纸、塑料、纺织品、金属、玻璃、绿化废物;食物等有机物;灰分等无机物;少部分建筑垃圾(通常来源于居民房屋装修等过程,在垃圾分类意识不强的地区更容易出现)。城市生活垃圾组分可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条件、气候、居民消费习惯、经济发展状况等。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城市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不尽相同,生活垃圾组分因此存在显著差异。以长江为界,按照南方城市和北方城市进行粗分类,北方城市的生活垃圾含水率大致在30%~50%之间,而南方城市则为40%~60%(表1.2)。
表1.2 中国几个典型城市填埋场的垃圾组分 单位: %(湿基百分比)
从表1.2可以看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组成中,厨余垃圾等有机质的比例极高,这使得我国生活垃圾含水率显著高于欧美其他国家,为后续处理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当前,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处置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三种方式。表1.1给出了我国2004~2017年三种无害化处理处置方式的份额变化情况。由于具有成本较低、对垃圾组分无特殊要求、无需前处理、技术相对成熟等优点,卫生填埋技术一直是我国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被大中小城市广泛采用。自1991年建成了第一座规范化的卫生填埋场——杭州天子岭卫生填埋场,至2012年年底,卫生填埋场数量激增至540座,日处理能力从2001年的180000t增加到2012年的310927t。可以预见,未来几十年中卫生填埋仍将是我国生活垃圾的主要无害化处置方式。
我国于1988年颁布的《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中,规定了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及管理等相关标准,而随着全封闭作业、分期建设、使用高密度聚乙烯膜作为防渗、防臭材料等技术手段的普及,我国的垃圾填埋技术较之前有了很大提升。然而,大多数垃圾填埋场的设计、建设和运行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一些旧的垃圾填埋场常出现场地防渗力度不够、渗滤液处理能力不达标、无法做到垃圾日覆盖等问题,从而给周边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一些中小型城镇自建的分散垃圾填埋场甚至没有环保措施,仅为简单堆放,其在运行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即使是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建设的大型垃圾填埋场,当运营管理不当时同样会出现许多问题,如恶臭污染等。事实上,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的日益关注,当前许多城市新建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选址已经成为社会敏感话题,而恶臭污染常常是引发居民抗议的重要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