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元宵节吃“圆子”

元宵节这一天,清代宫廷御茶膳房要连夜制作,保证皇帝、皇太后、皇后、嫔妃等人都能吃上元宵。

到了清代,无论南方北方,吃元宵已经成为全国范围的节令标志。

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把「夜」称为「宵」,所以上元节又称元宵节。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而在这一天食用的汤圆、浮圆就称为元宵。唐代开元年间,元宵节食用的“面茧”,可能是元宵的前身,到五代时已有吃汤圆的记载。宋代以后,汤圆被称为“圆子”“团子”,宋人作的《圆子》,描述了当时上元节令吃的“圆子”已是普遍的食品。元初文人陈世崇,用“麝圆䭔拍澄沙团,餶饳糖霜乳橘盘”的诗来咏当时的圆形面食。元人韩奕《易牙遗意》卷下记载了若干种圆形面食的制作方法,其中一种制法是:“沙糖三斤半、白面二斤、胡桃仁十两。先用糖一斤半、水半盏和面炒熟,次用糖二斤、水一盏溶开,入前面在内再炒。候糖与面做得丸子,拌胡桃肉,搜匀作剂切片。”元代以后,圆子的花色品种逐渐增多,人们智思巧创,施展多种烹制手法制作团圆食品。

明代时,元宵已有南北不同的名称。据《明宫史·火集》记载:“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谓汤圆也。”

到了清代,无论南方北方,吃元宵已经成为全国范围的节令标志。清代乾隆帝诗云:“美擅团圆节,名传灯月筵。清风同说饼,嘉夜煮浮圆。”月亮和“圆子”在这一天同圆,取天上人间“团团圆圆”之意。《养吉斋丛录》卷二四记载:“浮圆子以元宵节食之,遂名元宵。宫中亦以此为节物。”

正月十五全年中第一个月圆夜,一元复始、大地回春,被视为年头佳兆。世人欢聚,离开先世应得到怀念。借节祭祖,思旧感恩,摆上供品,在先祖面前默默地祈祷一番,然后阖家团聚,吃元宵以象征阖家团圆幸福。

宫廷元宵节祭祖比民间更显排场,供品以元宵为主,还要备三牲(猪、鸡、鱼或鸭)、酒、茶、干鲜果。《御茶膳房》档案记载,乾隆年间元宵节祭祖供在午时前,御膳房煮好元宵后皇帝亲自在紫禁城的神佛殿、奉先殿、太庙等处神祖前上供元宵,焚香磕头,祈福保佑。正月十五用元宵祭祖虽不在荐新之列,但元宵节与传统的元旦(即春节)首尾相连,元宵节之后年节的活动才算完结,生活始复常态,因此它既是春节的延续,也是传统年节活动的尾声,整个年节活动到元宵节达到高潮。

元宵节这一天,清代宫廷御茶膳房要连夜用牛奶和面制作奶子元宵,保证皇帝、皇后、皇太后、妃嫔等人都能吃得上。

乾隆年间,每逢元宵节,乾隆帝都要陪伴母亲崇庆皇太后到圆明园的山高水长殿过节。殿内设桌摆元宵与果盒,到了夜晚,皇帝与皇太后观灯、吃元宵,亲王、皇子、皇孙随侍左右,其乐融融,尽享天伦之乐。慈禧与光绪帝同是母子,同是皇太后与皇帝,却与乾隆帝母子形成极大的反差。据《清史轶闻》载:有一年元宵节的早晨,光绪帝吃完元宵,前往慈禧太后面前请福安,慈禧正在吃元宵,随即赐光绪元宵。宫中规矩,如果赐膳不吃是不敬。光绪帝虽已吃饱却惧怕慈禧,只得强吃。最后实在吃不下了,就悄悄把几枚元宵藏于袍袖内告退。元宵又黏又烫,弄得光绪帝狼狈至极。这也成为清代宫廷元宵节的一段轶事。

元宵节还是个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日。节日当天清帝后都要到圆明园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观鳌山灯、观花炮,同乐园唱联台戏等。乾隆时期,在元宵节期间筵宴群臣、赋诗联句,边饮酒、边作诗是乾隆帝的一大乐事。赋诗的花样很多,有叠旧韵的、有填词的,更多的是皇帝和众臣作联句诗,即皇帝先作一诗,余人以皇帝诗的末句为首句接着往下作,按座位顺序依次赋诗的大臣才思敏捷,必须经得起即情赋诗的考验,不然是没有资格与皇帝共同联句的。

奶子元宵

《弘历雪景行乐图》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