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欧洲那些事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红衣主教黎塞留——法国的曹操

他架空国王、驱逐太后、流放王弟、斩杀权贵、收买文人、压榨人民。

他对内消除割据、集中权力、壮大经济、发展文化。他对外举尽全法国之力,将最强大的敌人瓦解。

为了把国家变成第一强国,所有人都得听我的,所有人都必须付出一切。

有一篇文章叫《西方人眼中的三国人物》,该文称诸葛亮为黎塞留式的人物。我觉得曹操和黎塞留更像。那么,诸葛亮、曹操和黎塞留,地距万里、时隔千年,他们之间有什么异同?

1585年9月9日,黎塞留出生在巴黎的一个贵族家庭。

1606年,法国历史上最好色的国王亨利四世提名20.5岁的黎塞留为吕松主教。

当时的制度规定,担任主教的最低年龄是23岁。亨利国王打算派一名特使,前往罗马劝说教皇恩准。至于盘缠和上下打点费用,自然由黎塞留出。

黎塞留没有钱,他决定自己当这个特使。

来到罗马之后,黎塞留聆听了一场重要的布道(演讲)会。会后,他把布道文从容地背诵下来,一个字都不差(像三国的张松)。

接待他的人差点惊掉了下巴,立即上报教皇保罗五世。

保罗五世做过一件和中国有关的事情,他批准传教士把《圣经》译成中文。

保罗五世召见了这位远方的青年才俊,请他现场表演。

当着教皇的面,黎塞留背诵了那篇布道文,不过和上一次不同。

黎塞留引用了那篇布道文中的《圣经》原话,却表达了完全相反的观点。

用同一段话推导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保罗教皇听后连连摇头。

才能如此之高,品德如此之差,此人日后必成大奸大恶之徒。

不过,教皇还是批准了黎塞留的请求。一来,黎塞留的确有才。二来,如果今天不批,两年后他年龄一到,还是主教。不如现在做个顺水人情。

黎塞留回国后到吕松就任,五年时间使该地区的教务焕然一新。

黎塞留的确非常奸,但的确非常能。

1610年,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在巴黎街头遇刺身亡。9岁的路易十三继位,来自意大利美第奇家族的玛丽太后摄政。玛丽太后信任同样来自意大利的奇诺·孔奇尼,凡事和他商量,由他做主。孔奇尼是个无德无能的废柴。亨利四世好不容易在国库里攒了的那点积蓄,都搬到他家里去了。

被冷落到角落里的法国权贵对此极为不满。他们要求法国王室召开三级会议,商讨国策。

1614年,年近三十的黎塞留作为宗教界代表到巴黎参加三级会议,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

吉斯家族、孔代亲王、新教领导人若昂以及全国各路权贵纷纷斥责、抨击孔奇尼腐败无能、祸国殃民。玛丽太后和年轻的国王路易十三又羞又恨。

人微言轻的黎塞留站出来,强烈呼吁众人支持法国王室。就像早期弱小的曹操一样,拥护皇室、反对袁绍。

在国王、贵族和人民三者之间,黎塞留坚定不移地支持前者。

窘迫、孤立的玛丽太后很感激这个不起眼的年轻人。

两年后,黎塞留进宫,担任国务秘书,其实就是孔奇尼的秘书。

孔奇尼骄横跋扈,他身边的人也是张牙舞爪。

黎塞留却一直很低调。他埋头工作、不惹事端。

1616年,玛丽太后为了纪念她与亨利四世的爱情,修建了一条林荫大道,起名“皇后林荫大道”,即今天的香榭丽舍大街。

同年,法国神父金尼阁准备前往中国,他请求法国王室资助他一些礼品。

玛丽太后送给金尼阁一批精美的挂毯,让他带给中国的万历皇帝。

1617年,路易国王过了15岁生日,他想亲自掌权。

孔奇尼自然不肯撒手。玛丽太后也不想让国王走上前台。

4月,路易十三在其亲信吕伊纳公爵的支持下成功发动政变。

孔奇尼被刺杀,玛丽太后被流放到布洛瓦。

身为太后党成员,黎塞留也是这场政变的牺牲品,被打发到阿维尼翁。

没被排挤过、没坐过冷板凳的官员,不可能成为大政治家。

玛丽太后不甘失败。她在布洛瓦调兵遣将,想摆脱儿子控制。

路易十三对自己的母亲既不能强硬,也不能软弱,于是召黎塞留做中间人,协调母子关系。

黎塞留劝路易国王把太后送到昂热,给太后部分自由,缓解母子关系。

太后呢,只得暂时接受这个妥协条件。她任命黎塞留出任她的首席顾问。

黎塞留决心紧跟太后。一来,他看出来太后不甘心失败,强烈要求返回政治舞台。二来,无论如何,太后是国王的母亲,两人还是要复合的。三来,太后头脑简单,并无主见,特别需要自己。

综上所述,太后有动机、有能力把黎塞留送进御前会议。

1619年9月,路易国王和太后会晤。母子和好如初。

1621年,支持路易国王政变的吕伊纳公爵去世,国王开始提拔黎塞留。

1622年,在国王和太后的支持下,黎塞留获封红衣主教,成为法国教会的首脑人物。

1624年4月,黎塞留进入法国内阁,8月接任首相。他终于进入了权力的中枢。

当时的一位贵族写信给朋友说,你知道,我既不爱撒谎,也不会谄媚。这次我告诉你实话,这位小个子红衣主教身上有某种超人的东西。要想让法国战胜狂风巨浪,全法国只有他能充当舵手。

同年,文盲加阉人魏忠贤逼走了首辅叶向高,成为明帝国的实际掌权者。

魏忠贤一手遮天,是明朝体系腐朽、文人无能的集中体现。

黎塞留接手的法国,是一个内外交困、百业凋敝的烂摊子。

法国国王一贯自诩为地球上最高贵的国王。

法国贵族和人民不这么想。贵族都是军阀,敢和国王在宫中顶嘴,在战场上拼杀。有的豪门出过五个元帅、七个上将,半个法国的士兵都是他们家族的。巴黎人民一不高兴,就把国王赶出首都。

法国是天主教国家,但新教徒在法国南部武装割据,处于半独立状态。

整个法国可以说是四分五裂。各集团都在为自己的利益明争暗斗。

世代公侯的法国权贵瞧不起来自意大利的、商人家族出身的玛丽太后。

玛丽太后对咄咄逼人的权贵们采取绥靖妥协策略。他们一闹事就给土地、给财产,以求得暂时的和平。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助长了贵族们骄横的气焰。

路易国王是一个和善的人。他性格软弱,身体也虚弱,对法国的未来没有信心、没有规划,过一天是一天。权贵们组团欺骗他。

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也是如此。

路易国王和来自西班牙的安妮王后处于冷战状态,长期不说话。

事业和家庭都饱受挫折,路易国王根本没有心情、精力和野心好好治理国家。

法国的国际环境比较恶劣,一直在和西班牙打仗。西班牙从美洲往国内运真金白银,运了一百年。西班牙从菲律宾采购大量中国商品运回欧洲销售,垄断了欧洲贸易。作为全球第一个日不落帝国,西班牙还拥有葡萄牙、比利时和大半个意大利。神圣罗马皇帝拥有德国、奥地利和捷克,和西班牙国王是血亲,同属哈布斯堡家族。西班牙国王和罗马皇帝从三面包围了法国。

对于法国的衰败、积弊,黎塞留全部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早就想要改变这个国家了。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于是,路易国王心甘情愿地做了汉献帝,黎塞留当仁不让地做了曹操。

曹操的确兢兢业业地治理着国家。但是他把汉献帝的魏国强夺过来,当做私人家产传给子孙。

和曹操不同的是,黎塞留是主教,没有家庭,没有子女。他要倾尽毕生心血,把一个强大的法国交给法国国王。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黎塞留说:

“人可不朽,救赎可待来日。国家不得永生,救赎唯有当下。”

上帝是公平的,每个国家都给过机会。错过一次就得再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中国从1520年就开始接触欧洲人(明朝正德皇帝接见葡萄牙代表团),一直到1860年都没有跟上欧洲现代化的步伐,反而被日本超越,实在可惜。

黎塞留夜以继日地工作。

路易十三说黎塞留一天的工作量,相当于别人一个星期的。

一个国家,如果内部各种势力争斗不休,就会止步不前,什么事情都干不成。明朝就是典型的例子。

内部争斗还会引起外国势力的干涉。

黎塞留的目标是,国内必须保持稳定。保持稳定的前提是集权。

黎塞留的方案是:

一、废除地方封建势力。黎塞留向每个省派遣一名钦差大臣,掌管全省司法、行政、财政大权。这相当于中国明清的总督制度。而且,这个官职不能买卖、不能转让、不能世袭,只有中央才有权任免。

二、地方权贵禁止建设军事工程、禁止储备军火、禁止召集军队。

三、非经批准,地方贵族禁止与外国政府、外国组织、外国使节往来,即使是教皇的使节也不例外。

对于违背法规、掀起叛乱的贵族,法国政府过去一贯的做法是褫夺官职、没收财产。黎塞留当政后,新的处罚方式是酷刑、处死,或者终身监禁。

据说在处死那些贵族时,黎塞留故意雇用没有经验的刽子手。本来一斧可以毙命的,黎塞留的刽子手至少要砍上五斧,中间夹杂惨叫声。

围观的贵族们当时就吓尿了裤子。

这正是黎塞留想得到的结果:要么听话,要么流血。

黎塞留要求南方的新教徒解散军队,拆毁城堡,不准私自召开全国会议。

新教徒强烈反对。

黎塞留亲率军队,攻下新教城市,流放了新教领袖。

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儿站在黎塞留一边,参军作战。

巴黎高等法院的法官想进入御前会议。

受黎塞留支持的路易国王对他们说,你们的职责是判断汤姆大爷和杰瑞大叔的官司纠纷。如果你们胆敢闯进内阁花园,我就打断你们的狐狸尾巴。

为了防范知识分子传播自由思想,黎塞留建立了出版检查制度。

1630年,黎塞留创办了《法兰西报》,把它作为集权政治的舆论工具。

路易十三积极投稿。身为至尊的帝王,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看到被众人阅读,十分高兴。

不过,法国权贵们更喜欢看嘲笑黎塞留的小报。

对于法国百姓,黎塞留同样铁面无情。

不管你多穷,不管你有什么样的理由,只要国家需要钱,你必须无偿支持。

黎塞留去世的那年,财政部竟然把三年后的税收都征完了。

饥寒交迫的农民,食不果腹的工人奋起反抗。凯尔西、普罗旺斯、基恩、波亚都、里姆辛、昂古姆瓦、桑东日、加斯科尼、鲁昂等地纷纷爆发起义。

黎塞留从不与人民谈判,每一次都是残酷镇压。

黎塞留对人民没有丝毫同情心。他说,为了国家的强大,民众必须像骡子一样,忍辱负重。

黎塞留建立情报机关,派出大量特务监视危险分子。路易十三的王后是西班牙公主,身边有很多西班牙侍女。黎塞留把她们都赶走,换成自己人。

别说是王后,太后和国王身边都有黎塞留的人。

只要我认为你是坏人,不管有没有证据,你就是坏人。红衣主教有句名言:

“这个世界上最诚实的人如果能写下六行字,我一定能从中找到足够的理由来绞死他。”

为了国家的强大,每一个人都必须有牺牲自己、牺牲全家的觉悟。

法国变成了一个专制的警察国家。

黎塞留掌权前,参加过一次三级会议。

黎塞留掌权后,三级会议再也没有召开过,一直到法国大革命。

整个国家就是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原列车长路易十三退居二线,黎塞留亲自驾驶。车上的人,不管你是谁,有什么身份,都不能捣乱,不能批评,否则直接扔下列车。

黎塞留说:

“一旦下定决心,我会直奔目标,反转一切,割裂一切,我的红袍覆盖一切。”

大权独揽后,黎塞留开始实施他雄心勃勃的强国计划。主要措施有:

第一,大力发展工商业。他不惜动用外交手段为法国商人在土耳其、伊朗和俄国发展业务,在海外同荷兰人竞争。黎塞留要求改进食糖提炼技术以便扩大产量。黎塞留调动一切资源发展法国玻璃工业。

黎塞留允许贵族下海经商,允许大商人花钱买贵族身份。

总之,做生意不再丢人,不受歧视,而且会得到国家的支持。

黎塞留大力发展加拿大殖民地。1627年,在黎塞留的指导下,路易十三签署法令:在北美的印第安人,只要愿意皈依天主教,一律给法国国籍。

1634年,法国冒险家尼柯莱到达北美密歇根湖格林湾的悬崖时,他以为到了中国。为此,他特意穿上一件中国丝绸衣服去找中国人,结果可想而知。

而同一时代的崇祯皇帝天天为财政发愁。当时,葡萄牙人来到中国一百年了,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同中国做生意也超过50年了。但满朝文武都没有意识到,只有发展工商业,才能让大明帝国真正强大起来。

第二,建立国家军队。黎塞留禁止贵族拥有军队,禁止贵族发动战争。他把贵族的军队收编成一支十三万人的国家陆军,成为欧洲各国当中数量最多的武装力量。黎塞留建立了法国历史上第一支国家海军。经过10年努力,法国大西洋舰队配备了38艘军舰,地中海舰队拥有了25艘舰艇。

今天,法国人称黎塞留为法国海军之父,并用黎塞留命名法国最强的战列舰。

第三,保卫和弘扬法国语言和文化。

1635年,黎塞留创立法兰西学院,吸收国内顶级文化学者加入,授予终身院士荣誉。法兰西学院只有40把椅子,老院士辞世空出名额后才增选新院士。40名院士被称为“不朽者”。

法兰西学院的名人包括拉辛、拉封丹、孟德斯鸠、夏多布里昂、雨果、梅里美、小仲马等。

黎塞留不是“不朽者”,路易十三不是“不朽者”,他们只是一个国家的贡献者。只有为全人类做出贡献的人,才有资格称“不朽者”。

黎塞留支持戏剧,并亲自撰写剧本。法国出现了高乃依、拉辛等一大批剧作家,开始成为欧洲戏剧中心。与此同时,英国清教徒拆毁剧院,禁止人们观看戏剧。1644年,英国人拆毁了莎士比亚投资的环球剧院。

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黎塞留大力发展经济、军事、文化。法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那个奄奄一息的法国变成了一个蒸蒸日上的强国。

曹操总疑心别人晚上要刺杀他,睡觉的时候不允许别人接近。

黎塞留四处树敌,手上沾满鲜血,其处境与曹操十分相似。

他在红衣主教府里养了上百只猫。晚上熄灯之后,整个府邸到处都是闪亮的猫眼,犹如洞窟的鬼火。这些猫的作用就是防刺客的。

被儿子赶出政治中心,玛丽太后心中始终不肯原谅路易十三。她更喜欢国王的弟弟奥尔良公爵加斯东。国王和安妮王后打冷战,一直没有生下孩子。玛丽太后认为加斯东早晚会继承王位。

玛丽太后原指望把黎塞留塞进御前会议,成为自己的传声筒。她万万没有想到,原来那个十分听话的红衣主教,已经将自己完全排除在宫廷之外。玛丽太后也不满儿子的作为,但她只能将一腔怒火全部发泄到黎塞留头上。

黎塞留在外交上倡导法国与西班牙为敌,惹恼了来自西班牙的安妮王后。安妮王后同时讨厌国王。

路易十三也讨厌黎塞留。黎塞留大权独揽,把他这个国王变成了签字盖章的傀儡。黎塞留阴险狡诈、心狠手辣,和软弱善良的国王完全是两类人。心灰意冷的路易国王只能从情妇身上找点乐趣。为了防止那些女人背后的势力左右国王,黎塞留把路易十三深深迷恋的奥福特、拉法耶特调走。

尽管又怒又恨,路易十三还是离不了黎塞留。因为,路易十三更讨厌太后、王后和自己的弟弟加斯东,这些人比黎塞留的威胁更大。

有一次,路易十三病危,似乎没有生机了。

加斯东发誓要做个比哥哥更好的国王,玛丽太后对此百分之百相信,安妮王后希望继续当王后(嫁给加斯东)。掌玺大臣马里亚克说他一定会彻底否定黎塞留的国策。火枪手统领特雷维尔拍着胸脯保证,自己会第一枪把黎塞留击毙,不浪费子弹。

玛丽太后说,加斯东要加冕为王是大喜事,这段日子不宜流血。要留着黎塞留慢慢折磨。

众人举着葡萄酒杯,有说有笑,到了凌晨都不肯散去。

第二天,太后和王后围在国王床前,八番九次劝说国王罢黜黎塞留。太后提交了红衣主教的黑材料。比如私下嘲笑国王无能,比如哪些行为明显违背圣旨。

路易国王就是不答应。

反正我要死了,到时候你们怎么折腾都行。只要我有一口气,我绝不更换首相。

不久之后,国王恢复了健康。

太后恼羞成怒。既然已经撕破脸,干脆一直干到底,分个你死我活。

公老虎和母老虎都不好惹。国王决定进行调解。时间是1630年11月10日,地点在太后的寝宫——卢森堡宫。今天,这里是法国参议院办公大楼。

黎塞留来到太后宫殿正门,守卫禁止他入内。

在全法国,还没有人敢拦阻铁血首相。

黎塞留从未受过如此羞辱。他大声抗议,坚持要进。

守卫举起了火枪。

如果不进去说个明白,万一国王被蛮横的太后说服,还是个死。

无论如何,都要进去。

黎塞留了解太后寝宫的建筑结构。他想通过毗连的一道长廊走进去。

太后早就派人守住长廊了。

红衣主教急得直跺脚。

王后寝宫底楼有个小教堂。小教堂里有一道暗梯。顺着暗梯上去可以直接进入太后的卧室。

这个秘密绝大多数人不知道。但黎塞留知道。

如果黎塞留今天顺着暗梯直接进入王后的卧室,那么这个秘密就在太后和国王面前曝光了。

狗急跳墙,非常时期必须采用非常手段。

当黎塞留突然出现的时候,国王和太后都震惊了,尤其是太后。

连这个秘密都被奸诈的首相掌握了,自己还有什么隐私。说不定自己身上哪里有胎记,黎塞留都知道。

太后进入歇斯底里状态,开始发飙了。她大骂黎塞留忘恩负义,坏事做绝。然后告诉国王,今天有他无我、有我无他。

黎塞留突然匍匐在太后脚下,痛哭流涕,吻着她的裙子下摆,承认太后所有的指控,恳求她原谅自己的过错。

太后更加愤怒了。红衣主教是一流的演员,他的眼泪是“自主可控的”,他现在的做法叫以退为进。如果不原谅首相,那就是自己无理取闹,自己心胸狭窄。

太后绝不能退步。否则,之前的努力全白费了。太后撒泼打滚,就像是被打了鸡血。

君权至上。就算是太后,也要在国王面前注意言行。太后冒犯君威,是一种犯罪。

作为一个软弱的人,面对自己抓狂的母亲,路易十三只能劝母亲息怒、平静。

只要国王不下旨,太后根本不打算停下来。

国王的病情还没有恢复,被太后闹得头昏脑胀。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得让黎塞留先走。

黎塞留离开卧室,从正门出去,下楼。他可不敢回家,就在一楼的楼梯口等着。

过了一会儿,路易十三实在受不了了。他告别母亲,下楼回家。

黎塞留一看国王出来,立即躬身施礼,希望国王说句话。

国王好像没有看见黎塞留,大步走了。

看来,罢黜已成定局。黎塞留迅速回家,准备当天晚上逃亡到勒阿弗尔,他是那里的总督。到了最后一刻,黎塞留决定还是留下来静观其变。

太后听说国王没有搭理黎塞留,大喜过望。她立即命侍女们给自己化妆。另外,把马里亚克叫来。王后也来了。众人严肃认真地研究了未来政府的组成人选,并就如何羞辱黎塞留展开了欢快地讨论。

晚上,国王在小巧别致的狩猎宫单独接见红衣主教。

黎塞留向国君躬身施礼,提出辞职。

路易十三回答道,我不批准,你留任首相。

黎塞留提醒国王要考虑太后的感受。

路易十三说,我是国王,我为决定负责。

在太后党沉睡于梦乡之际,黎塞留开始部署行动了。

结果如下:

太后流放到贡比涅,马里亚克投入监狱,王弟加斯东判处大不敬。

由于太后的愚蠢行为,所以11月10日这一天被法国人称为“愚人日”。

太后不甘心失败。她逃到布鲁塞尔。1642年,太后在贫困中死于科隆。

加斯东后来举兵反抗黎塞留。黎塞留平息叛乱后,剥夺了加斯东皇室身份。从此,他从王位第一继承人变成一介平民。

黎塞留驾空了国王,逼得国王的母亲客死他乡,罢黜了国王的弟弟。

在国内,黎塞留以国王利益为上,打击反对派。

在国外,黎塞留以法国利益为上,打击敌对国。

我觉得东亚各国是食草动物,基本上和平相处。西欧各国是食肉动物,战争几乎没有停止过。从16世纪开始,除了领土战争,又增加了宗教战争。

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意大利是天主教国家。

英国、荷兰、丹麦、瑞典是新教国家。

1618年,神圣罗马皇帝斐迪南在西班牙国王和教皇的支持下,发动了一场消灭德国新教诸侯的战争,史称“三十年战争”。皇帝的军队连战连胜,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的地位如中午的太阳,高高在上。

从地理位置来看,法国处于哈布斯堡家族三面包抄当中。因此,黎塞留绝不能坐等对方变成吞噬自己的巨兽。

黎塞留、玛丽太后和路易十三

必须采取行动!

但是,法国实力弱小,打不过对方。

黎塞留决定展开一场外交战。

有人说弱国无外交。错。

强国才不需要外交。我有钱有枪有炮,谁不服我灭谁。

弱国在强国面前,只能讲理、抗议、谈判、结盟、找靠山,用尽各种外交手段。

法国是天主教国家,黎塞留是天主教会高层领导,按理说应该支持哈布斯堡家族打击新教国家。然而,黎塞留认为,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价值远远高于宗教信仰,哈布斯堡家族才是法国应该遏制、打击的敌人。

1625年,黎塞留出巨资怂恿欧洲的三个新教国家,丹麦、荷兰和英国同斐迪南皇帝大战。

1629年丹麦战败,被迫签下屈辱协议,退出战争。

斐迪南皇帝的势力越来越大,兵临波罗的海,对北方强国瑞典造成严重威胁。

黎塞留于是怂恿瑞典参战。

当时瑞典正与波兰纠缠在一起,抽不开身。

黎塞留派特使前往调停。1629年9月瑞典和波兰达成休战协约。法国还帮助瑞典在波兰、俄国购买粮食、火药。

总之,法国为瑞典提供一条龙后勤服务。瑞典人只管打就行了。

1630年7月,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与德国新教诸侯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侯爵合兵一处,击败蒂利伯爵统率的皇帝军和天主教联军。

这个古斯塔夫可了不得。在欧洲历史上可以与恺撒、拿破仑等战神相提并论。他一出马,斐迪南皇帝算是遇上劲敌了。

1631年,黎塞留与古斯塔夫签订《巴瓦尔德条约》。法国每年资助瑞典100万里弗尔。瑞典保证派遣六千骑兵、三万步兵持续进攻哈布斯堡家族。

前面要进攻,后面要拆台。

黎塞留给斐迪南的附庸,巴伐利亚选帝侯一大笔钱,让他表面支持皇帝,暗中保持中立。

1631年,古斯塔夫国王再次击败蒂利伯爵。

1632年,古斯塔夫国王击毙蒂利伯爵。

“战神”古斯塔夫国王虽然取得多次胜利,却意外死于沙场。古斯塔夫是欧洲最优秀的军事统帅。从某种程度上讲,他是受黎塞留遥控的棋子。

瑞典军队失去了灵魂领袖,战斗力大减。皇帝军转入攻势。1634年,皇帝军大破瑞典军于内德林根。

战局急转直下。哈布斯堡王室马上就要统一德国,称霸欧洲了。斐迪南皇帝发誓要报复一直躲在幕后的法国。

法兰西危急了!

1635年5月,法国向西班牙宣战。

打不过“黑社会”大哥,打“黑社会”二哥也管用。

1636年,法军节节败退,德国大军步步逼近巴黎。

为了支撑盟友,为了同西班牙人作战,巴黎人民节衣缩食,吃尽了苦头,却依然逃不过失败和耻辱。

愤怒的巴黎人高喊着要处死黎塞留。

黎塞留骑马上街,平静地站在市民面前。

没有一个人敢说话,甚至不敢大声呼吸。

黎塞留亲自指挥作战。皇帝军大败,退出法国领土。

1638年,法国正式向斐迪南皇帝宣战。

同年,后起的法国海军在比斯开湾大败西班牙海军。

黎塞留接着煽动葡萄牙和加泰罗尼亚在西班牙内部搞独立。

从1635年到1640年,法国与西班牙这对百年冤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国库负债累累、平民起义频频。

从军事上讲,西班牙军队的战斗力欧洲排第一。

从人才上讲,西班牙首相奥利瓦雷斯的才能和勤奋程度也不亚于黎塞留。

西班牙是传统封建国家,派系林立。大贵族在自己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一直寻求平衡。国王没有办法调动大贵族的军队和财力。

经过黎塞留的改革,法国王室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虽然综合国力弱,但抗风险能力强。最后熬到西班牙倒台。

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的时候,德国被分裂成若干国家。荷兰和葡萄牙脱离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了独立。而西班牙这个第一日不落帝国开始退出世界的中心舞台。英国爆发内战,实力衰退,无暇顾及欧洲事务。

法国成为欧洲第一强国,还收获了阿尔萨斯和洛林。

这一年,黎塞留已经去世六年了。

生前,黎塞留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一天。他这是赌博,赌法国的国运。

不去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等死。主动挑战哈布斯堡家族,找死。

幸运的是,法国赢了。

当时欧洲的国与国关系比较复杂。有时受王室联姻影响,有时受宗教思想制约。比如法国和西班牙两国之间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搏斗。实际上,国王路易十三是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的姐夫。

黎塞留不管什么宗教,什么亲戚,在外交上都得让位于国家利益。所以,有人称他为现代外交学之父。

黎塞留浑身是病。痔疮、膀胱炎加神经脆弱。他的药物就是拼命工作。然而,他得到的是辱骂和随时面临的生命威胁。

黎塞留说:“政治家去工作,就像老百姓去服刑。后者是因为罪,前者是因为功。”

很多人以为黎塞留只会铁面无私地忘情工作,是个不近人情、不苟言笑的呆子。

其实正相反。黎塞留也是个有血有肉、会哭会笑、贪财好色、虚荣嫉妒的平常人。

有的人“心中只有祖国,唯独没有他自己。”

黎塞留不是这样的人。他给自己留下了足够的钱,富可敌国。他的宅邸就在卢浮宫的旁边,不比皇宫差。今天还可以参观。

他出行的时候,前呼后拥,场面不输于国王。黎塞留的轿子和张居正的轿子差不多,里面有床、有桌子,还有秘书,相当于一室一厅。

黎塞留爱慕虚荣,花大钱雇佣文人为自己歌功颂德。

黎塞留对自己的亲人格外照顾,把他们都变成法国巨富。

1642年12月4日,这位统治法国18年的红衣主教与世长辞,终年57岁。他终生未婚,没有情妇,也没有子女。

黎塞留给国王留下了几件遗产:

一是自己的接班人,红衣主教马萨林。

二是将150万里弗尔的私房钱交给国王。这是一笔巨款。

三是自己的著作《政治遗嘱》,里面有十几年治理法国的宝贵经验。黎塞留告诉国王,我们法国人天生不适合做长久的战斗。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比谁都硬,到了中间阶段我们开始失去耐性和冷静,最后我们对战争完全没有兴趣,比女人还软弱。

黎塞留生前架空国王、赶走太后、监控王后、流放亲王、处死公爵、关押贵族、收买文人、压榨百姓。

弥留之际,神父问这个小个子主教,你要不要宽恕你的敌人?

黎塞留回答:“除了公敌之外,我没有敌人。”

在生活中,我不恨任何人,也没有得罪过任何人。

那些损害国家利益的人,就是我的敌人。

黎塞留去世了,此时的法兰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百年来,法国在哈布斯堡家族的铁钳下生存,多次签下屈辱的城下之盟。

现在,德国被肢解为碎块,西班牙沦为欧洲二流国家、边缘国家。

而法国则有强大的国家意志,拥有强大的军队,强大的财政征税能力,远远走在其他欧洲国家的前面。

两百年的时间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挑战法国。

法国有了第一支强大的国家陆军,第一支远洋海军,第一家殖民贸易公司,第一份官方报纸,第一个官方邮局,第一所皇家学院(法兰西学院)。

军阀割据的法国变成了集权统一的法国。

封建社会的法国大步迈入资本主义近代文明。

黎塞留不但是法兰西改革的总设计师和总执行人,也塑造了整个欧洲的格局。

黎塞留开创了用专制手段强迫国家快速发展的模式。

在国际上,他有不少崇拜者和学生。比如俄罗斯的彼得大帝、德国的俾斯麦。

彼得大帝拥抱黎塞留的半身像大声说道:

“我宁愿舍弃我的一半国土,为了让他教会我怎样统治剩下的另一半。”

彼得大帝生前用刀剑架着俄罗斯贵族的脖子进行改革,把俄罗斯人民当牛毛、当炮灰去建设、去征战。他死后,留下了一个大帝国,以及俄罗斯官员对他的咒骂。

黎塞留的治国方式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方式。只能借鉴,不能照搬。

具有理性和前瞻性的政治家可以用专制的手段让国家以高铁的速度持续前进。迷恋权力和缺乏判断力的政治家再加上专制手段,肯定会翻车。

当黎塞留病死的消息传出的时候,全巴黎的百姓都上街了。他们载歌载舞、燃放烟火,庆祝这位红衣撒旦、怪物、独裁者的死亡。整个城市就好像是过狂欢节一般。不光是巴黎,整个国家都沸腾了。

几乎全法国人民都痛恨黎塞留。

黎塞留当政18年,法国税收翻了四五倍。到处都是特务,到处都是压迫,到处都是贫穷,到处都是战争带来的伤亡。法国人民在死亡的悬崖边上生活。官员腐败、封建专制、社会不公、严刑酷法,都是黎塞留留下的遗产。

伏尔泰、卢梭对黎塞留嗤之以鼻。孟德斯鸠说黎塞留是一个邪恶的人。

法国大革命时,愤怒的市民挖出黎塞留的尸体,虐待后扔到街道上。

法国大革命后,黎塞留这个名字等同于黑暗、封建、压迫。

直到几十年前,法国的大学生还把黎塞留的肖像印在三角裤和皮鞋鞋底上。

即使黎塞留如此专制,法国人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比土耳其苏丹和俄罗斯沙皇的臣民的奴役状态要自由得多。

黎塞留大量出售官职,没有节度地向人民征税,成为法国的毒瘤,最终要了法兰西王国的性命。

黎塞留是法国的千秋罪人。

黎塞留的个人品行极差。他傲慢自大、阴险狡诈。他是一个典型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

黎塞留特别像商鞅。商鞅把弱小的秦国变成最强大的国家,商鞅也用专制扼杀文明。

黎塞留生前说过,法国人的缺点就是迅速遗忘别人的恩惠。

罗马皇帝马克西米利安曾经说过:

“皇帝是国王的国王。西班牙国王是人的国王。法国国王是畜生的国王。因为只要法国国王下命令,人们就像畜生一样服从。”

的确,法国国王对法国人民的压迫程度超过其他欧洲国家。因此,法国人民渴望自由,渴望人权的意愿也超过其他欧洲国家。

路易十三拒绝出席黎塞留的葬礼弥撒。

他恨黎塞留。作为一个孤僻、软弱、和善的人,他肯定讨厌狡诈、凶狠、无情的黎塞留。他恨黎塞留夺走了自己的权力和荣誉。

路易十三接回了母亲的遗体,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路易十三释放了红衣主教关押的政治犯,允许流亡国外的贵族回国。

路易十三缓和了黎塞留的高压政策,开放言论自由。

几个月后,路易十三撒手而去,终年42岁。临终前,他请求上帝原谅自己为了国家而愧对自己的家人。他和母亲、妻子、弟弟矛盾重重。他关爱自己的三个妹妹,可是又与三个妹夫大打出手(三个妹夫分别是西班牙国王、英格兰国王、萨伏伊公爵)。

路易十三死后,安妮王后告诫路易十四,你要学自己的祖父亨利四世,不要学你的父王路易十三。

年幼的小国王问为什么。

王后答道,你祖父死的时候,全法国人都在哭泣。你父王死的时候,全法国人都在欢笑。

当然,人们对路易十三的指责,主要是因为黎塞留。

贵族们埋怨路易十三放弃自己的权势,百姓们指责路易十三放弃自己的职责,历史学家指责路易十三是小丑。

路易十三说:“我的确不需要黎塞留,但法国需要黎塞留。”

路易十三的包容和肚量,超过了历史上所有帝王。

路易十三死后,路易十四继位。

以后历代国王都闭口不谈黎塞留。因为他让法国国王脸上无光。

黎塞留羞辱了路易十三,却成就了路易十四。

黎塞留把路易十三变小了,却把法国王权变大了。

强大的国家,专权的国王,这是最强大、最伟大的政治家黎塞留送给法国的。

在《政治遗嘱》中,黎塞留写道:

“我的第一个目的是使国王崇高,我的第二个目的是使王国荣耀。”

你觉得黎塞留和曹操相比,有哪些异同?

René Descartes(1596—1650)

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事物都来怀疑一次。

我宁愿相信,一切都是假的。

没有知识的人常常以为别人无知,知识丰富的人时时发现自己无知。

尽力知道人生当中,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一个国家的最大财富,在于拥有真正的哲学。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诸多高尚的人士谈话。

怀疑是一门艺术,它使我们脱离感觉的影响获得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