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家的思维导图:捕捉十年十倍的投资机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分清鸡蛋、鸭蛋、鹅蛋:标准正确才能真的分散风险

波动作为投资中无法避免的成本,需要格外加以关注,跟它的孪生兄弟风险一样具有破坏性。一时的波动并不会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在大海平静的时候就要构建诺亚方舟,积极应对永远好过被动防御。

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源于大名鼎鼎的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MPT),由诺贝尔奖得主马科维茨提出。他认为通过构建相关性较低的不同资产类别的组合来达到平抑风险的目的,几乎是唯一免费的风控工具。

这里说的“免费”的含义在于,如果你不想承受投资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波动)和结果不确定(投资困境)的成本,是可以通过让渡收益来实现的。

比如你朋友向你借钱做生意,赚了就翻倍,赔了就亏20%,理论上你的预期收益是40%,实际生活中一般我们会不愿承受过程中提心吊胆的压力,以及最终结果的可能带来的损失,可能只要求对方给10%的固定回报,剩余的30%就是对于波动和不确定性的让渡。

在资本市场上,可转换债券也是一类容易理解的、对波动和结果不确定性付出成本的投资品种,可转债条款上是有保本承诺的,因此该投资过程中波动小,结果的不确定性也小,但是转股价要高于现时的股价,相当于把这部分股票收益让渡给了发行方。

然而,简单的分散是无效的,资产的不相关性才是关键。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我们把它改换成鸡蛋、鸭蛋、鹅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可能更易于理解,这里的关键是对各种蛋的分辨。如果用同一投资原力建立起来的投资体系,即使都进行了有效的分散,其防范波动和风险的效果也不会很好。

举例来说,投资人基于对宏观的判断,产业景气周期的分析和行业的供给需求分析判断高周期的一类公司具有投资价值,也在大宗商品石油、铜、铝、铅、锌、镍等品种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布局,但是投资人会发现,由于它们都受到宏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甚至是最重要的,反而产业和公司的影响是次要的因素,那么虽然进行了分散,但是由于宏观因素的变动,比如量化宽松、四万亿财政政策等宏观政策会导致投资的一揽子股票具有同涨同跌的特点,平抑波动、提升投资体验的预期就无法有效实现,心跳加速的感觉还是如影随形,甚至可能还不如分散前的状态。

因此,分清楚投资的一篮子里面是什么蛋很重要,关键的区分方法是你这些蛋是从什么地方捡拾来的。如果是从鹅场来的一定是鹅蛋,鸡场来的就是鸡蛋。投资原力是我们投资想法的源头,如果是从宏观经济和周期出发,以捕捉指数大的周期和高周期性股票的周期底部来构建的组合,那么可以认定为高周期类型的投资,姑且定义为鸡蛋。如果是基于科技的演化路径,基于对于医药、5G等高科技公司研发进展的了解以及未来需求爆发来构建的组合,那么应该归结为科技成长股的投资逻辑,我们这里定义为鸭蛋。如果基于对白酒等消费品长期看好的逻辑,那么应该归结为大消费投资,我们这里定义为鹅蛋。

鸡蛋、鸭蛋、鹅蛋原始的投资逻辑不同,也就说明它们不受到同一因素的影响,例如:5G的应用跟酱油没有关系,中美贸易摩擦、再激烈,人们对酱油的消费不会受到影响。酱油的消费跟铜的消费关系不大,大宗商品再紧俏,价格哪怕上涨十倍,人们也不会把菜里的酱油多放一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相关。

不相关就会使篮子里股票的波动不同步,尤其对于高周期和科技等“个性生猛”的股票,鸡蛋、鸭蛋、鹅蛋的配置会让整体的波动减少。鸡蛋(高周期)在低谷的时候,鸭蛋(科技股)可能在高峰,正负抵消的效应会让波动变得柔和,投资组合的回撤得以控制。如果运气实在很差,鸡蛋、鸭蛋(高周期、科技股)都大幅度下跌,鹅蛋(消费)就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因为消费股本身的特征就是波动小。当然,如果赶上时运不济,鸡蛋、鸭蛋、鹅蛋也可能同时下跌,但我们要想到,这种概率要比只有鸡蛋或者鸭蛋下跌的概率要小得多。

投资原力的理念在这里再一次发挥作用,源头上的投资想法决定控制波动的效果。有效地控制波动对我们度过波动的“大风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防御手段。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与能力圈的理念有一定的冲突,因为练成一派武功尚且难成,要求门门都精,跨越能力圈去减少波动,要求又提升了一个层级,如果能力不达,很可能适得其反。

投资人可能会陷入这样的两难境地,本来坚守鸡蛋(高周期)还能有信心在波动中生存,因为投资人已经为可能的波动做好了准备,但是如果为了减少波动而建立的鸭蛋、鹅蛋的仓位,由于不熟悉、能力缺失,反而直接导致投资困境,减少波动的意图没有实现,反而造成损失。

我个人认为能力圈的理念仍然是最重要的核心理念,不能因为怕风险的孪生兄弟,而直接去招惹风险本身,这就本末倒置了,不能为了投资体验好而甘愿冒投资失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