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才能提高艾灸效果
按顺序艾灸,疗效更显著
当一次艾灸穴位较多时,施灸的顺序就有些讲究,如果艾灸顺序不当,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故《千金方》上曰:“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乃先上后下也。”《明堂》也载有:“先灸于上,后灸于下,先灸于少,后灸于多。”
先阳后阴
人的身体如何分阴阳呢?《黄帝内经·素问》有云:“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上阳下阴,左阳右阴,四肢中,手掌连胳膊肚面为阴,足背顺连腿前为阴,反之为阳。”即要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因从阳引阴,使阴平阳秘,而没有亢盛之弊。
先上后下
即先灸头面部和躯干部,后灸四肢部,或先灸头面与胸背部,后灸腹部和下肢部,可以避免面部烘热、咽干口燥等不适之感。
先少后多
即初灸者壮数(灸量)宜先少后多,艾炷宜先小后大,以便被灸者逐渐适应。这是一般施灸常法,但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分,治则有标本缓急之别。因此艾灸时间的长短、刺激量的大小,因人而异,不宜拘泥固定,关键在于辨证论治,灵活运用,才能取得应有的疗效。
施灸的时间和距离要掌握好
艾灸在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没有特别的时间限制。不过,中医认为在季节交替时进行艾灸效果更好。饭前、饭后、晚上一般不适合艾灸。
季节交替之时艾灸疗效更好
季节交替之时,人体的经脉开合、气血流转之势比较强,在这一段时间内借助艾灸的火热之力可进一步促进阴阳互生,使气血旺盛,充分发挥治病防病的效果。为此,不妨在每年的季节交替之时,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合艾灸的穴位,每天艾灸一次,从而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饭前饭后艾灸会影响消化功能
艾灸固然没有时间要求,不过饭前空腹和饭后很饱的情况下并不适宜。空腹时艾灸,容易晕灸,艾灸之后反而不舒服,会有头晕症状。而吃饱后不能艾灸是因为艾灸有行气活血的功效,吃完饭之后人体气血大部分集中在胃部帮助食物消化,这个时候艾灸其他部位,胃的气血就不足了,不仅艾灸效果不明显,而且会影响肠胃对食物的消化。
晚上艾灸不当会影响睡眠
晚上,阳气潜藏,身心宜静,所以一般不适合进行艾灸,以防影响到睡眠,还会伤阴。中医认为人的作息要顺应自然,以保持阴阳平衡,所以晚上艾灸建议选择一些滋阴的穴位和方法。可先泡脚20分钟至身体微微出汗,再搓脚底板50次左右,最后选涌泉穴、太冲穴、太溪穴、三阴交穴各灸10分钟。
选择合适的施灸距离
悬提艾条施灸时最好距离皮肤2~3厘米,以不引起灼痛感为度。一般来说,距离越远,刺激量越小,效果越弱,需在实践中自行体会,选择合适的施灸距离。
距离根据个人耐受程度而定,以不起疱为宜。
合适的体位也能提高疗效
施灸前必须使患者做到姿势端正,体位舒适,穴位准确。虽然灸疗不同于针刺疗法中移位有折针的危险,但施灸的体位亦不可随便移动,否则有灸盒不稳、倾倒烫伤的风险;穴位不准确,也难以发挥治疗作用。正如《千金方》有云:“凡灸法,坐点穴,则坐灸;卧点穴,则卧灸;立点穴,则立灸。须四体平直,毋令倾侧。若倾侧穴不正,徒破好肉耳。”
在做艾灸时,首选平卧位或俯卧位,次之坐位。艾灸1个穴位一般需要15~20分钟,整体操作一般时间较长,长则1~2小时,短则15~30分钟,舒适的体位是提高艾灸疗效的重要环节。
坚持艾灸,疗效才能更持久
任何事物在修复或者前进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假疲劳现象”,比如我们跑步,开始跑得很快,也很好,可是跑着跑着就觉得腿没力气了,跑不动了,可是只要再坚持一下,又会变得很轻快,这种感觉每个人都有。艾灸也是一样的,艾灸的过程中,有几天会觉得特别累,特别想放弃,但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感受到身体的变化,看到一定的疗效。
对于艾灸的效果更是不能着急,需要慢慢来,不能要求艾灸短时间内一定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艾灸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使五脏六腑阴阳调和,经络通畅,减少得大病的概率,提高身体的综合素质。以平和的心态去艾灸,效果反而更好。
艾灸时间长则1~2小时,短则15~30分钟,采用卧位比较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