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儿童的任何行为都要考虑其整体人格
阿德勒认为,研究儿童的心理活动是一件很有趣味性的事,无论是研究哪个部分,都能让人达到忘我的境界。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理解儿童的某一行为时,需要了解儿童的全部成长过程,因为儿童的每一个行为都能映射出其全部的生活、个性及人格,而如果我们脱离儿童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就很难理解儿童的某些行为。对于这一点,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名词——“人格的统一性”。
这种统一性的开始与发展,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伴随着孩子的整个童年,它是行为和行为表现方式协调统一的一个单一模式。因为生活的需求,孩子不得不运用一种统一的模式来面对外界,而且,正是因为应对外界的统一模式造就了孩子的个性,形成了孩子与其他孩子有所区别的地方。
大多数心理学流派并没有对这一问题有所重视,虽然我们并不否认有些心理学家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我们看到,无论是心理学或者精神病学理论,都会将个体的某个动作或者表达方式孤立起来分析研究,彷佛它与其他事物之间并不存在联系,有时候,他们会将这种手势或表达称为一种情结,且认为它们能从整体行为中脱离出来,这种分析方法好比我们从整个曲子中将一段音符挑出来,我们发现它的意义根本无法理解,尽管我们说这种方法欠妥,但却一直在被运用。
我们的个体心理学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因为一旦这种错误的观点被运用到儿童的教育中,将会对儿童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事实上,我们已经有很多关于儿童惩罚理论的个例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我们可以说: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他们的人格,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整体人格所表现出的行为与个体逐渐建立起来的行为模式是一致的。如果将一个人的行为从其整体人格中脱离出来分析,这是十分不恰当的。因为任何一个单一的行为,在我们解释时都能给出很多种不同的答案,这些解释都是不确定的,但是如果放到一个整体里,这种不确定性就会消失。
比如,如果一个孩子犯了错,通常成人会怎么做呢?也许成人会考虑到孩子的整体人格问题,但也许还是会更多地把关注点放到孩子的缺点上。因为,如果孩子总是重复某个错误,成人可能会认为他无可救药。而如果一个孩子一直各方面表现良好,只是偶尔犯错的话,成人就会考虑到他整体的表现,也不会对他进行严厉的惩罚。但无论哪种情况,问题的症结都没找到,这说明我们应该对儿童的人格进行统一性的全面理解,以此来找到问题的根源。
再比如,如果你问孩子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这么懒?”那他是不会给你你想听到的对于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不得不承认,这一原因确实不能忽视的,尤其是我们对了解孩子的整体人格。同样,至于为什么他会撒谎,你也不会得到答案。
关于这一点,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句至今为止仍影响深远的话:“了解自己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我们成人尚且无法洞悉的答案,为什么要难为一个孩子呢?从更好地理解个体某一行为的重要性及其所表达的意义这一点出发,我们第一步就是要按照正确的方法与理论来理解儿童的整体人格,这并不是要求我们将儿童的每个行为都记录下来,而是要理解孩子在遇到问题时的态度。
反过来,我们研究儿童的个性性格,就好比考古学家想要探索出一个城堡毁灭前的样子,一般就需要从出土的一些物品,比如,陶器、建筑的残垣、破损的纪念物等进行考究。而我们判断人的性格特征,运用的也是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这个人身上的一些行为特征,选取共性,进而达成了解的目的。
另外,我们有必要让孩子明白,我们的生活不是独立的事件,而是贯穿生命始终且相互关联的一条生命线。在这条生命线中,发生的任何一件事,都是生命背景中的一个部分,只有将事件联系起来看,才能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当孩子能理解到这一层面时,也就能明白自己为什么犯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