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讲透数据治理:战略、方法、工具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6.3 培养数据文化的3个办法

传统的企业管理中,信息掌握在关键部门的关键人员手里,信息是不对称的,人们习惯于依赖权威人物、行政命令或个人经验行事。数字时代,随着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平,人们将越来越尊重事实和数据,学会基于事实和数据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就是建立数据思维、形成数据文化的过程。

培养数据文化的关键在于让人们不再畏惧数据,进而精通数据,掌握用数据思考、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的思维模式。培养数据文化不能讲“个人英雄主义”,不是让一个人或一部分人拥有数据思维,而是要培养企业全体人员的数据思维和团队协作文化。

6.3.1 打破数据孤岛,实现共享数据

培养数据文化需要打破企业信息孤岛,实现跨部门、跨系统的无障碍和透明化的数据交易和共享,从而提高企业团队协作和创新的能力。

打破信息孤岛面临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屏障,二是部门墙。

1. 技术屏障

技术屏障一般与企业的信息化历史有关。在早期的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由于普遍缺乏统一的规划,信息系统的建设都是以业务部门的需求驱动的,导致出现“烟囱式”架构,各个系统各自为政、标准不一,从而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在多个孤立的系统中,相同的数据很可能产生不同的版本,数据变得不一致且过时。

到了数字时代,数据成为企业的重要生产要素,那些曾经推动了企业业务和管理进步的信息系统反而成为企业业务协同和团队协作的瓶颈。

信息不能共享致使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发生脱节,造成账账不符、账物不符,使得企业不仅难以进行准确的财务核算,而且难以对业务过程及业务标准实施有效监控。这会导致企业不能及时发现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造成计划失控、库存过量、采购与销售环节存在暗箱操作等现象,带来无效劳动、资源浪费和效益流失等严重后果。

技术屏障、信息孤岛导致企业无法有效提供跨部门、跨系统的综合数据,各类数据不能形成有价值的信息,局部信息不能作为决策依据,致使数据对企业的决策支持流于空谈,集团化管控、行业化应用也受到制约。

2. 部门墙

传统企业由于组织机构臃肿,科层制的管理职能层级过多,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道阻碍各部门、员工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工作交流的无形之墙。部门本位主义严重,画地为牢,不断囤积自己的数据并依赖私有系统开展关键业务运营。各部门员工之间缺乏交流,互不信任,协助困难,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遇到问题相互推卸责任。

数据驱动的企业需要信赖可信的数据。实际上,每个人要想顺利完成工作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例如,数据管理员依靠业务部门提供的准确数据来维护高质量的数据,数据分析师依靠数据治理团队提供的准确且丰富的数据开展数据分析,销售经理依靠CRM系统和数据管理员提供的销售线索和潜在客户信息进行销售。因此,消除部门墙,营造信息共享、协同合作的工作环境是数字化道路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可以通过数据治理,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打通系统之间的数据通道,消除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建立扁平化、灵活的数据治理组织体系,打破部门墙,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团队协作。要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数据集成、数据融合,更需要将数据共享、团队协作的数据文化植根于企业的每个人心中。

6.3.2 建立制度体系,固化数据文化

数据文化是以数据为驱动,促进科学决策、团队协作的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科学与数字化实践的产物。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数据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化,“人治”将逐步让位于“法治”,通过不断完善数据治理制度体系,逐步固化企业的数据文化,以增强员工数据素养,规范员工行为,提高企业的管理和运营能力。

数据文化的本质是以企业的数据战略为指引,以推动实现业务价值为目标,形成全员共识并共同遵循有关数据驱动的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它是数据价值观、数据管理和使用制度化、数据操作规范化的一个综合体。

数据文化需要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来进行固化,数据文化与管理制度之间是互动、互补的关系。数据文化是管理制度形成和创新的依据,而管理制度又要反映数据文化的要求;管理制度强化数据文化,即管理制度是数据文化的载体,管理制度是对数据文化的巩固与发展,又具有强化作用。

没有文化的制度与没有制度的文化都是不可想象的。

实践表明,企业文化力是一种生产力。麦肯锡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它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

当前,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方兴未艾,数据文化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数据文化建设是否成功是衡量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否成功的重要依据。数据文化建设需要用制度来保障,将数据文化固化于制。

将数据文化固化于制,就是指用制度、机制来反映文化理念,将已取得的数据文化建设成果用规章制度固定下来,这对员工既是价值观的导向,又是制度化的规范。员工对企业数据文化由认识、认知、认同到自觉践行,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

要深入抓好团队协作文化、数据共享文化以及以数据为驱动的管理和决策文化等的构建与完善,让取数、治数、用数有“法”可依,将数据文化真正固化于制,以支撑企业的数据治理和数字化转型。

将数据文化固化于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对数据文化宣贯情况进行考核,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结合国内外标杆企业的文化评价体系和建设经验,提出符合企业特色的数据文化评价体系。各体系以贴近企业实际为基础,以摸清数据文化现状、提升企业价值为出发点,以可操作、追求实效为原则,在评价过程中不断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将数据文化内容纳入绩效考核和员工招聘中。

第三,将数据文化理念运用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中,即以数据为驱动来开展各种业务活动,指导管理和决策。

同时,数据文化是一种创新文化,创新就要求制度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化需要通过制度固化,但需要有一定的调整空间,不能僵化,僵化的制度不利于企业的数字化和敏捷化。在数据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企业高层领导的带头作用,高层领导应当积极地塑造数据文化,促进团队协作和数据共享,为员工营造一个轻松的工作环境,帮助员工发挥他们的潜能。

6.3.3 推行数据治理,增强数据文化

数据治理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经之路。良好的数据治理同时涉及组织与人员、制度与流程、技术与工具,既是数据文化的驱动力,也是数据文化的理想结果。

良好的数据治理既不能只有理论,也不能只有实践,而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根植于完善的数据文化之中,营造企业的协作环境,增强数据驱动的文化氛围。

良好的数据治理不仅能够保证数据质量,满足安全合规的要求,而且还能提高企业人员的整体数据意识,增强他们对企业数据文化的信心。

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管控和利用数据来推动企业业务的增长,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实施有效的数据治理,以提升数据质量并保证数据的安全合规使用。

数据治理与数据文化培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体现在如下5个方面。

(1)数据安全

无论是保护企业的数据资产还是保护用户的数据隐私,数据安全都是建立信心和协作环境的重要支柱。通过建立数据安全问责机制,明确分割责任和数据访问权,让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间获得适当的数据,这既是数据治理的重要目标,也是数据文化的理想结果。

(2)数据质量

中国有句谚语叫“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意思是只要有一种食材变质,那么剩下的所有食材是否新鲜就不太重要了,数据也一样。高质量的数据是产生洞见的前提,数据治理的直接目的就是提升数据质量,让数据变得更有价值。

(3)数据治理组织与人员

建立数据治理的组织机构,明确数据治理的岗位职责,普及数据治理的知识和方法,让人们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并在工作中建立以数据为基础的协助模式,促进数据文化的形成。

(4)数据治理制度与流程

建立有效的数据治理制度和流程,对数据的生产、采集、处理、加工、分析、应用等环节的操作进行约束和规范,以输出高质量数据并保障数据安全合规使用。数据治理制度和流程是数据治理成功落地的保障机制,也是促使企业员工形成数据素养的重要手段。当数据素养不再是IT工程师和分析师的专利,当企业每个部门都能够通过使用数据,跟踪绩效、发现新商机并贡献新想法的时候,企业的数据文化就算真正落地了。

(5)数据治理技术与工具

数据治理技术和工具是数据治理理念的承载。通过借助大数据、云搜索、微服务等先进技术,搭建企业数据治理技术体系,推动企业数据资产管理规范和创新,丰富数据应用工具,提升数据应用价值,解决企业数据资产查找难、应用难、管理难等问题,实现企业数据价值挖掘及数据资产的变现和升值。数据治理技术和工具的普及是数据文化落地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