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的病因
1.病理因素
(1)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肝炎类型,但实际上肝炎病毒又分为两大系列:一是嗜肝性肝炎病毒,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庚型及TT型等肝炎病毒,其中甲型、戊型肝炎过去称为“传染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则称为“血清型肝炎”,目前这一诊断名称已很少应用。二是非嗜肝性肝炎病毒,较前者相对少见,它们原是一些以侵犯胃肠道、呼吸道等为主的病毒,由于某些原因使病毒转而攻击肝脏组织,造成肝功能的破坏,在有原发器官损害表现的同时,出现肝炎的症状、体征,多数患者病情轻微,少数患者病情较重,甚至发生重症肝炎。常见的病毒有:EB病毒、巨细胞病毒(MCHC),柯萨奇病毒(COX)、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及合胞病毒等十余种类型的病毒,但由于病毒分离、鉴定程序繁琐,临床诊断比较困难。
(2)药物性肝炎
药物性肝炎是由于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或其代谢产物所引起的肝组织损害,其中不乏伴有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的因素,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型肝炎、淤胆型肝炎甚至肝硬化等。常见的药物有解热镇痛药、抗生素(包括抗结核药、抗真菌药)、抗肿瘤药、抗精神病药及中草药等,患者常有对某类药物的过敏史。药物性肝炎也包括某些毒性物质造成的肝功能破坏。
(3)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可以是单纯的肝脏免疫性肝炎,但多为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的一部分,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病及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等。
(4)酒精性肝病
长期酗酒的患者极易发生酒精性肝病,它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等。
2.饮食因素
民以食为天,人不可一日不食,但饮食必须有节。饥饱失常,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皆可致病。引发肝炎的饮食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不洁
饮食不洁与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甲型肝 炎与戊型肝炎。从现代医学传染途径来看,饮食不洁(被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污染)是甲肝与戊肝发病的罪魁祸首。1987年上海甲型肝炎大流行,起因源于被污染的毛蚶所致。同时,长期与肝炎患者共餐,感染的概率也增加。故饮食不洁与病毒性肝炎发病有着直接关系。
(2)饮食过饱
饮食过饱是诱发肝病加重原因之一。一方面饮食过饱,损伤脾胃,运化不健,可使湿从内生,外感与内湿相合,使邪气更甚,加重肝病的发展。在肝病恢复期,饮食肥甘油腻,可使病情反复或者诱发脂肪肝。在较重肝炎,特别是急、慢性重症肝炎,过饱的饮食诱发胃肠损害,导致消化道出血者并不少见。肝硬化患者消化道出血,大多与饮食有关。
(3)饮食过饮
过饥对肝炎的治疗十分有害,特别是慢性肝炎,患者自己禁忌过多,或者听信游医之言,饮食过于限制种类和成分,导致摄入不足,营养不良,加重病情的发展。
(4)饮食偏嗜
饮食偏嗜也是诱发和导致病毒性肝炎加重或发展的因素之一。如过度饮酒,从中医角度讲为内生湿热,使致病因素加强;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乙醇直接损伤肝细胞。饮食偏嗜造成营养成分缺乏,特别是食物中缺少蛋白质、维生素,对肝炎的治疗和康复都十分不利。因此,病从口入,为嘴伤心,为嘴伤身,不无道理。
3.情志因素
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之总称。正常情况下,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属正常精神活动范围,并不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才能影响人的生理,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认为,情志变化是引发和加重肝病的因素之一。首先是因病致郁。由于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型、丙型肝炎不易治愈,传染性强,加之患者认识不足,受周围人的不正确态度的影响,一旦患之,忧心忡忡,惊恐万分,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进一步扰乱脏腑功能,影响人体的免疫机能,使肝病加重。从中医病机角度看,气滞则血瘀,肝郁则伤脾,如此往复,肝炎难愈,变证百出。其次是因郁而病。长期的压抑,情志的变化,会影响内分泌功能,影响人体的免疫力、抗病力,也可使肝炎病毒乘虚而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是这个道理。
因此,情志致病在肝病中十分突出,它可使病毒乘虚而入,也使已病加重,甚则威胁到肝病患者的生命。故在肝病治疗中,既要治疗有形的肝炎,也要治疗无形的“心病”。
4.劳逸因素
劳逸是指过劳或过逸。劳倦过度使人疲倦懈怠,耗伤气血,损伤筋骨,累及脏腑,惮散心神。无论是形劳还是心劳,均可扰乱人体机能,病邪乘袭,也可加重病情。临床常见劳倦后肝病加重,转氨酶升高。过分安逸也可使气血不畅,筋骨不健,病邪侵袭。在肝病恢复期,病情稳定阶段,肝功转氨酶正常,适当活动,可减少脂肪肝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