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谋和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如此用民

信、义、礼是古代规范人们行为的道德标准,是当时人们借以判断是非的精神文明的尺度。儒家干脆把“仁、智、礼、义、信”,作为人人必须遵守的最高的道德规范,而归根结底,还是以“忠”为核心的。

何谓强国?如何致强?春秋时代百家争鸣,所提出的治国安邦之策很多,而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公元前636年,晋公子重耳结束了在外国流亡的生活,回到了晋国,作了国君。这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回国后,就开始训练他的百姓。两年以后,晋文公认为差不多了,便准备用其百姓称霸诸侯。大臣子犯劝阻说:“百姓虽经过训练,但还不懂得义,还没能各安其位,不能用。”

晋文公觉得有理,他便想办法让百姓懂得义。正在这时,周朝发生了“昭叔之难”。昭叔是周惠王的儿子,他的母亲是惠后。昭叔还有个哥哥,是太子,即后来的周襄王。惠后想立昭叔为太子,但还没得逞便死亡。昭叔便逃到齐国。襄王即位后,将昭叔接回来。然而昭叔回国后,又和襄王之后狄隗乱搞。襄王知道后,便将狄隗废掉。这下触怒了狄隗的娘家,他们派兵讨伐周朝,周襄王便逃到了郑国。周朝在当时名义上还是各诸侯国的宗主,晋文公决定帮助周襄王返回周朝主政,并用此事教育晋国的百姓什么是义。他派出左右二军,右军攻杀昭叔,左军往郑国迎接周襄王返国。周襄王为表彰晋文公的功劳,待之以礼。晋文公推辞说:“这是臣下份内之事。”晋文公用行动告诉百姓对上尽忠就是义。他帮助襄王返国后,又回国致力于便利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他认为这下可以使用其百姓了。

不料,子犯又出来阻拦,他对晋文公说:“百姓虽然懂得了义,但还不知道信是怎么回事,还不能用。”

于是,晋文公又想方设法让百姓懂得信。他率领军队攻打原国,命令士兵们携带三天的口粮。军队围困原国城池整整三天,士兵们的粮食全部吃完了,而原国还未投降。晋文公就下令退兵。正当晋军刚退兵时,派出的间谍从城里出来报告说:“原国已经支持不住,准备投降丁。”有人主张再坚持一下,等待原国投降。晋文公说:“当初带三天军粮,就是准备攻打三天,如今已下令退兵,就应该说话算数。如果不退兵,虽得原国而失去信用,百姓也就失去庇护。得失相比哪个多呢?”由于晋文公利用打原国教育百姓知道信,所以国内民风大变,凡事以信为本,他们作买卖不求暴利,交易分明,不贪不骗。

作到这些后,晋文公又问子犯:“这回行了吧?”子犯回答: “还不行。百姓虽知信、义,还不知道礼,还没有养成恭敬的风范。”于是,晋文公又在让百姓知礼方面作了很多事情。他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每个环节都依照军礼执行,使百姓看到礼仪。又设立执秩之官来规定百官的等级及职责,使百姓知道对什么职官行什么礼仪。百姓们不但如此,还知道根据礼来判断一件事的是非。这时,子犯才说:“民力可用矣!民心可用矣!”

于是,晋文公开始伐曹国,攻卫国,取得齐国之地,解救宋国之围,大败楚军于城濮(今山东范县境内),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简评】

“春秋无义战”,是史家们对当时状况的评定。在“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春秋时代,所谓忠、信、礼等,只不过是操纵在统治者手里,或用来保护自己,或为彼此攻诘的武器而已。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虽时刻想着称霸之事,倒也还能从涑如流。子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为其精心谋划。他认为这之做的目的无非是使民心、民力“可用”。用者,也不过是利用罢了。民对我,要知义、知信、知礼,才可任我摆布;而我对人,对周天子,对别的国家,却可“强权就是公理”,以力取胜。后来自“独尊儒术”的汉武帝始,孔夫子的“仁”、“礼”便成为以一贯之的思想。遗憾的是,却没有几个皇帝在争夺天下时能想得起它们来。

如今,春秋时代称霸的行为与欲望,早已为人们所不齿、所唾弃,但谋求富强仍旧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当人们在努力使自己国家富强之时,又该如何对待晋文公与子犯他们的行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