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运抬棺入谏武帝
乐运(540~?),字承业,南阳人。其祖父分别在南朝齐、梁任过郡守。乐运少时好学,涉猎经史。年15时迁居长安。北周武帝宇文邕统治初期,他历任夏州总管府仓曹参军、柱国府记室参军和露门学士,“前后犯颜屡谏高祖(宇文邕),多被纳用”。
建德二年(573),乐运任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周武帝曾巡幸到同州(治今陕西大荔)。特召见他,询问“太子何如人?”乐运回答说:“中人也。”武帝听后对随从说:
‘‘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知,唯运独云中人,方验运之忠耳。”武帝又追问中人是什么样子。乐运回答说:“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谓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这个回答十分含蓄巧妙,武帝马上明白他的意思,说声:“我知之矣。”于是慎重选择太子官属,加强辅导,并越级提拔乐运为京兆郡丞。太子常听到的是赞扬声,这次听乐运说他为“中人”,十分不高兴。
太子宇文赟(yun晕)颇好酒色游乐,亲昵小人。武帝“虑其不堪承嗣,遇之甚严”。让他与群臣一样朝见举止,熟悉政务;派专官监督记录他的言语动作,每月奏闻。太子“惮高祖威严,矫情修饰”,掩盖真相,劣性不改。宣政元年(578)武帝病逝,太子即位,即周宣帝。即位之初,为收买人心,以武帝时制定的《刑书要制》量刑太重而宣布废除,又数次下诏实行赦宥。乐运反对这种作法,他上疏指出,儒家经典《尚书》中,“未有罪无轻重,溥天大赦之文。大尊岂可数施非常之惠,以肆奸宄之恶乎!”宣帝不听。但时过不及半年,宣帝见犯法者众,“又自以奢淫多过失,恶人规谏,欲为威虐,慑服群下”,于是颁行《刑经圣制》,比起《刑书要制》“用法益深”,更加严酷。并“密令左右伺察群臣,小有过失,辄行诛谴”。
宣帝的骄奢暴虐,使一般朝臣敢怒不敢言,而乐运却敢于“舆榇(chen衬)诣朝堂”,即用车拉着棺材到朝堂,抱定一死之心,面陈宣帝八项过失。
其一,“大尊比来事多独断,不参诸宰辅,与众共之”。
其二,“搜美女以实后宫,仪同以上女不许辄嫁,贵贱同怨”。
其三,“大尊一人后宫,数日不出,所须闻奏,多附宦官”。
其四,“下诏宽刑,未及半年,更严前制”。
其五,“高祖斫(zhuo浊)雕为朴,崩未跆年,而遽穷奢丽”。
其六,“徭役下民,以奉俳优角抵”。
其七,“上书字误者,即治其罪,杜献书之路”。
其八,“玄象垂诫,不能谘诹善道,修布德政”。
罗列这八项过失,就是宣帝八项罪状,每项都说得很有份量。最后指出:“若不革兹八事,臣见周庙不血食矣。”宣帝听了顿时大怒,下令将乐运处死。“朝臣恐惧,莫有救者”,唯有内史中大夫元岩冒死劝谏:“乐运知书奏必死,所以不顾身命者,欲取后世之名,陛下若杀之,乃成其名也。”宣帝感到元岩说得有理,心情缓和下来,决定免去乐运死罪。第二天,又抚慰乐运说:“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先皇明圣,卿数有规谏。朕既昏暗,卿复能如此。”赐御食以赏之,群臣见宣帝总算饶了乐运,“皆相贺以为幸免虎口”。
乐运不仅能舍生切谏,而且廉洁清白,曾严辞拒绝过内史郑译的私事请托,结果遭到报复,被贬为远方的一个小县令。乐运的愿望是当一名谏臣,在朝规谏皇帝,因不受重用,“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诤事,集而部之,凡六百三十九条,合四十一卷,名曰《谏苑》。”在隋文帝统治时奏上,受到褒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