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全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杜牧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世称他为“杜樊川”,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泊秦淮[1]

原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2],夜泊秦淮近酒家[3]

商女不知亡国恨[4],隔江犹唱后庭花[5]

注释

[1]泊:停泊。秦淮(huái):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省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历代都是繁华的游赏之地。

[2]烟笼:烟雾笼罩。

[3]近:靠近。

[4]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亡国:国家灭亡。

[5]犹(yóu):仍然,还。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沉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最终导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称作“亡国之音”。

译文

夜晚的秦淮河月色朦胧,轻烟笼罩着寒凉的河水和白色的沙滩,夜晚将小船停在秦淮河靠近岸边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然在高声唱着《玉树后庭花》。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河时,触景生情的感怀之作。

秦淮河两岸酒家林立,夜景很美,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杜牧非常关心政治,并对当时唐王朝的国势前景表示忧虑。有一天晚上,他来到秦淮河岸,看见当地官员依然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他又联想到唐朝当权者的腐败昏庸,在万分感慨中写下这首《泊秦淮》,借以警惕当时的达官贵人,如果再像南朝陈皇帝陈叔宝那样整天饮酒作乐,后果不堪设想。同时讽刺那些不从中吸取教训、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知识拓展

1.小朋友,你知道歌曲“后庭花”的全称是什么吗?这首歌曲被后人称作什么?

2.你知道“秦淮河”的发源地在我国哪个省吗?

清明

原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1],路上行人欲断魂[2]

借问酒家何处有[3],牧童遥指杏花村[4]

注释

[1]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6日。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纷纷:形容很多。

[2]欲:将要。断魂(hún):比喻感伤愁苦之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极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无法表现出来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

[3]借问:请问。何处:哪里。

[4]牧(mù)童:放牧牛、羊的儿童。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以它来命名因酿酒而著名的地方。

译文

清明时节,正赶上细雨纷纷扬扬,路上匆匆往来的行人仿佛要断了魂魄一样。

我走上前询问这附近哪里有卖酒的店家,牧童用手指着远在杏林深处的村庄。

赏析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但也是容易飘雨的季节。据说,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叫作“泼火雨”。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杜牧在半路碰巧遇上了这场小雨。他看到路上的行人仿佛要断了魂魄一样,此刻,行人如何去喝酒、避雨、消愁,瞬间成了他当时脑海里闪现的问题。于是他也想寻找一个可以暂时休息的酒家。可是,左寻右找也没找到。忽然看见一个小牧童骑在牛背上慢悠悠走过来,他连忙走过去说:“借问酒家何处有啊?”牧童用手一指杏花盛开的方向,这一指,似乎很远,却又似乎抬眼可见。杜牧顺着牧童手指的方向,微微一笑,这首小诗便诞生了。

这首诗对情景的描绘、旅人情怀的抒发真实自然,语言通俗流畅,音节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念念不忘。

知识拓展

1.小朋友,你知道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是每年公历的几月几日至几月几日之间吗?

2.清明节都有哪些习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