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第八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村社调查概述

(一)区域选择

内蒙古的剪纸艺术分布区域,从东到西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域。

东部区域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通辽市是蒙古族萨满教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在这一地区我们主要对不同地区的萨满、大仙的宗教和巫仪活动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口述史的采访记录。

中部区域包括:赤峰市、锡盟等地区。赤峰市有红山文化的远古遗存,尤其赤峰市的敖汉旗,至今仍有活态传承的民间傩仪,傩服装的帽饰上有明显的剪纸纹样,如蒙汉都青睐的葫芦剪纸纹样及刺绣纹样。(图1-1、1-2)锡盟克什克腾旗的刺绣非常集中,大多是剪纸纹样的皮质、布质翻版,笔者对这里的民间剪纸和刺绣进行了实地考察。

图1-1 赤峰市敖汉旗萨里八乡乌兰召嘎查农田远景(2010年7月)

图1-2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草原(同上)

西部区域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等地区。呼和浩特市有旧石器时代的大窑文化遗存,与包头市相比,呼和浩特市的蒙古族剪纸较多,但大多融入汉文化的内容。据说,鄂尔多斯市是成吉思汗陵所在地,那里的达尔扈特部落已守灵800年有余,在对达尔扈特守陵部落和成吉思汗四季大典的实地考察中并未直接发现剪纸,但采用镂空形式的剪布、剪毡应用比较普遍。此区域的准格尔召有该地区现存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至今仍保存有古老的查玛舞活态寺庙傩仪,在那里笔者看到送鬼仪式中使用的火焰山鬼头剪纸,还有丰富的刺绣纹样,跳查玛舞服装上的刺绣装饰大多以剪纸为底样。

根据剪纸在以上各区域的分布情况,笔者把考察的重点放在了东部的通辽市、中部的赤峰市和西部的鄂尔多斯市。

(二)区域文化背景

1.东部区域:通辽市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东部,东靠吉林省,西倚赤峰市,南接辽宁省,兴安盟、锡盟环抱其北部与西北部。行政辖区有科尔沁区、霍林郭勒市、开鲁县、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科尔沁左翼(以下简称“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其总体地势西高东低,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总面积5.95万平方千米。蒙古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0%。

通辽有近万年的文明发展史,这里是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发祥地。约在3000年前,这里最早的居民东胡族和山戎族已经进入了奴隶社会。以后历史更迭,几经变迁。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国,并把蒙古帝国的全部土地和属民作为“忽必”份子分给诸弟和功臣,哈撒尔分得今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流域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外兴安岭一带的广袤土地。成吉思汗扩编带弓箭的“豁儿臣”,即科尔沁护卫军。哈撒尔为兀勒都赤(指挥者),负责斡耳朵(大汗营帐)的警卫和警戒。科尔沁由军事机构的名称逐渐演变成哈撒尔后裔所属各部的泛称,形成了著名的科尔沁部。蒙古族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嫩科尔沁、阿鲁科尔沁、四子部、茂明安、乌拉特及青海和硕特等部族均属科尔沁部分支。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嫩科尔沁部,驻地在今天的通辽市。16世纪末,这一地区主要有蒙古的科尔沁、札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4个部落。女真人首领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后,控制着通辽地区各蒙古部落。清朝时,改部落制为盟、旗制,将通辽的4个部落重新设立为科尔沁六旗、札赉特一旗、杜尔伯特一旗、郭尔罗斯二旗。四部十旗组成一盟,名为哲里木。会盟地为现在的科右中旗西哲里木。通辽作为地名,始于1912年,至今仅有百年的历史。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将哲里木盟和原县级通辽市撤销,设立地级通辽市,在原县级通辽市设立科尔沁区。新设立的通辽市管辖原哲里木盟的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开鲁县和新设立的科尔沁区,并代管霍林郭勒市。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蒙古语,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靠近通辽市区居住的蒙古族人大多说蒙古语,兼通汉语,住在草原深处的蒙古族人极少说汉语。

图1-3 通辽市科尔沁草原特有的沙质地貌(2010年10月)

图1-4 通辽市科左中旗腰林毛都镇中腰林毛都村街道(同上)

*注:本书为田野调查,时过境迁,图片往往难以补拍,所以为说明一些问题,个别图片重复使用,敬请谅解。

图1-5 通辽市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西白塔子村的收获季节(2010年10月)

图1-6 通辽市科左后旗努古斯台镇衙门营子村村貌(同上)

在通辽市对蒙古族民间剪纸的调查地依次是通辽市科左中旗腰林毛都镇中腰林毛都嘎查(嘎查是蒙古语中“村”的音译)、花吐古拉镇西白塔子村;科左后旗努古斯台镇衙门营子村、科尔沁区等。

2.中部区域:赤峰市敖汉旗

敖汉旗历史悠久,境内有距今1万年左右的小河西文化、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还有赵宝沟文化、小河沿文化等4种史前文化。兴隆洼文化遗址被考古界誉为“华夏第一村”,境内还有战国时期燕秦长城两道,绵延200多千米。敖汉还是契丹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辽代重城武安州、降圣州均建在敖汉境内。

蒙古族敖汉部在蒙古岱总汗在位期间就已存在,到巴图蒙克达延汗在位期间,把大漠南北许多旧封建领地重新组合为左、右两翼6个万户,每个万户下面又设置若干鄂托克,均由其诸子分领。当时敖汉部和奈曼部同属于左翼3个万户之一的察哈尔万户,由延达汗的第8子格鲁博罗特辖领。后来更替的统治者均未脱离本氏族裔关系,他们与奈曼、乌珠穆沁、浩齐特、苏尼特诸部领主同祖,都是成吉思汗16世孙图鲁博罗特的后裔,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部落之间几经争雄,至林丹汗在位期间,敖汉部一直活跃在义州边外,并属于察哈尔,受林丹汗管辖。林丹汗为了再度统一蒙古,采取了联明抗金的政策,天聪八年(1634)冬月,皇太极为归顺的蒙古族划分牧地,敖汉部定居今地,并分给1800户,其游牧境为敖汉旗与正黄旗蒙古,以扎葛苏台、囊家台为界。清代中前期,敖汉旗蒙古族逐渐遍及敖汉各地,以游牧生活为主,也赁地收租。此后,人口流动频繁,数量忽多忽少。1949年以后,敖汉旗的蒙古族主要居住在敖润苏莫苏木、萨力巴乡、双井乡,敖吉乡、新窝铺乡等地。

图1-7 赤峰市敖汉旗萨利巴乡乌兰召村以种地为主要经济来源,兼养牛羊(2010年7月)

图1-8 通辽市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西白塔子村秋收小景(2010年10月)

赤峰市下辖3区2县7旗,敖汉旗是其中之一。敖汉蒙语意为“老大”,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努鲁尔虎山北麓,老哈河以南。

敖汉旗有蒙古族将近2万人。这里属于半干旱大陆气候,是以农业为主、农牧林结合的经济类型区,辖15个乡镇苏木(苏木是蒙古地区的行政区划单位)。

目前,蒙古族的四大傩仪已消失两种,现存的只有藏传佛教中查玛舞跳鬼傩仪,另一种是敖汉旗萨力巴乡乌兰召村现存的仅有6人传跳的蒙古族民间傩仪好德歌沁,因此,对它的调查、抢救、保护工作应该加大力度。

3.西部区域:鄂尔多斯市

鄂尔多斯市蒙语意为“金帐”,是成吉思汗统治时期的四大斡尔朵之一。

萨满教在13世纪前是北方游牧民族主要原始宗教信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后,藏传佛教逐渐传入蒙古地区。元朝灭亡后,蒙古族势力向北转移,北元部众经过近百年的不断分化与组合,到15世纪中叶,达延汗基本统一了大部分蒙古部落,统治6大集团,并且分封诸子。他将6个万户划分为左右两翼,左翼3个万户包括喀尔喀、兀良哈、察哈尔,右翼3个万户包括鄂尔多斯、土默特、喀喇沁。达延汗命其第3子掌管右翼3个万户。明代,蒙古族首领俺答汗对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和蒙古族人群中的传播功不可没,其中也不乏鄂尔多斯部领袖的引荐之功,从而使藏传佛教成为草原上信仰最广泛的宗教。至今,藏传佛教传入鄂尔多斯高原已370多年。

图1-9 小鬼“塔得更”

图1-10 恶鬼“都德玛”(大奶人熊)

准格尔召是鄂尔多斯现存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建筑群,因其坐落于准格尔旗西部,当地人俗称“西召”。目前,在册僧侣人数仅有17人。

准格尔召地处晋、陕、蒙交界的三角地带和呼、包、鄂经济“金三角地带”,东依繁忙的包(包头)府(府谷)公路,北靠便捷的青(青春山)薛(薛家湾)高速公路,距鄂尔多斯市区仅20多千米,交通发达。

西部地区最具特色的蒙古族剪纸是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准格尔召跳鬼傩仪中使用的剪纸“火焰山”。

(三)村社概况

1.村落

(1)通辽市

科左中旗的蒙古族人占全旗总人口的71.6%,是全国县级区域蒙古族人口最多的旗县。其中腰林毛都镇信仰萨满教的约占人口数量的30%,花吐古拉镇和努古斯台镇信仰萨满教的约占人口数量的20%。这在通辽地区乃至全国,也是信仰萨满教人口比例最多的地方。

该区域基本上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5.2℃,年降水量250—435毫米,无霜期140天,以农业经济为主,兼营畜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农村施行土地改革,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逐渐形成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到现在,牧业愈加退化,农业普及率达到80%,人口日益增长,人们逐渐放弃了草场,以种地为业。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高粱、水稻、小麦、马铃薯等,经济作物有蓖麻籽、葵花籽、甜菜、花生等,牲畜有牛、猪、羊、马、驴、骡等。

各村的年轻人一半以上都在外上学或打工,在家务农的基本上是中老年人。此地土特产有麻黄、甘草、知母等中药材以及芦苇、蒲草等经济植物,轻工业有制糖、乳品加工、皮革加工、酿酒等。据了解,2010年花吐古拉镇西白塔子村总人口约1700人,外出务工人员近400,而流入人口不到50人。从总体来看,流出人口大大超过了流入人口,这也是整个科尔沁农区的普遍状况。

图1-11 远眺准格尔召

图1-12 准格尔召查玛舞傩仪中四位“阿扎日”

表1-1 通辽市田野调查地村落概况

图1-13 科尔沁秋收后的田野

图1-14 科左中旗腰林毛都镇

各个村庄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80%左右,各苏木镇嘎查村已全部实现通话,而且每隔3日就有一次农贸大集。

现各苏木镇嘎查村已实行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实行个人、集体和政府等渠道多方筹资。若农牧民出现大病住院时,最多可以核销医疗费人民币20000元。科左后旗对城镇居民、农牧民实行保吃、保住、保穿、保医、保葬的“五保”政策,保障最低生活标准。

笔者在这里进行蒙古族剪纸调查的对象主要是腰林毛都镇中腰林毛都嘎查天亮萨满、花吐古拉镇西白塔子村金秀英萨满和科左后旗努古斯台镇衙门营子村毛敖海萨满。天亮和毛敖海都是萨满色仁钦的徒弟,他们现在都有自己的徒弟。金秀英有一个徒弟,高中辍学。他们都以萨满身份自居,除了种地外,也驱邪治病。

长期以来,萨满教深入当地人们的生活,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在精神和物质上很自然地融入萨满的灵魂观,并在为人处事方面形成一种独特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是其得以传承的根本原因。

(2)赤峰市敖汉旗

萨力巴乡的乌兰召村占地面积1500亩,耕种土地70000亩,农作物有玉米、高粱、大豆、甜菜、谷子等。村中蒙古族占47%。目前,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选择外出打工,大多干建筑活,村里没有外来人口。村中的孩子们上学都到萨力巴乡或新惠街里,乡政府附近有蒙古族小学和普通中学。村民生点小病在卫生所就诊,生大病就到当地医院。农历每月逢一、五、九是萨力巴乡的赶集日。

2.村社文化传统

(1)通辽市

在进行调查的几个村庄中,约20%人口信仰萨满教,这里的生活习俗也与萨满教的许多行为方式有关。整个科尔沁区域,蒙古族人在重要的节日都要穿着蒙古族服装。过春节时,大年初一早晨家家户户都要拜天、拜地、拜成吉思汗和自家的祖先。当地的萨满还要摆一只羊作供品,拜九十九长生天和萨满博的祖宗神灵。农历二月二,当地蒙古族人要供龙王。

图1-15 科左中旗西白塔子嘎查女萨满金秀英家

图1-16 科左后旗衙门营子村萨满毛敖海家

农历四月十五,蒙古族人要祭敖包神,仪式由当地有名望的萨满主持。而在内蒙古中部鄂尔多斯祭敖包却由喇嘛主持。农历七月十五,信仰萨满教的蒙古族人都要供祭“博”的创始人哈博格图,或者供奉萨满自己的传承祖先。萨满要剪99个纸人烧化,其他信仰萨满教的蒙古族人邀请当地受尊重的能人剪纸人烧祭博教的祖宗,有剪9个纸人的,有剪13个纸人的,也有剪21个纸人的,一般数量都在7个以上且为单数。农历八月十五,蒙古族人供祭月亮神。农历九月初九,信仰萨满教的蒙古族人供祭九十九长生天。当地的蒙古族人大多都能歌善舞,这里的叙事民歌受萨满叙事神歌的影响而独具特色。

(2)赤峰市敖汉旗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中,与科尔沁地区相同的是腊月廿三,通过祭火祈神降福。炉内生火、祷告,人们将食品投入火中、跪拜,请火神保佑来年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吉祥幸福。在敖汉旗,除夕夜挂彩灯,剪灯花装饰。

正月初八晚上,焚香磕头祭星,求全年幸运;农历四月十四清明节,将写有经文的白布悬于门外,请喇嘛念经,祭祖先之灵,上坟;五月期间要祭树神商新毛都,给大树叩头、念经,杀猪宰羊,熬肉粥分吃;五月节,敖汉旗与赤峰一带的其他地方一样,蒙汉人民都要用彩色纸折剪葫芦挂于室内以辟邪。农历六月初三或十三祭敖包,拜神、祈雨、上供,喇嘛念经、祭祀祈祷,举行蒙古三项运动(骑马、射箭、摔跤)比赛。早些年还能看到蒙古族举行婚礼的时候剪吉祥鸟和喜鹊。此地蒙汉丧俗几近相同,当人去世时,都要剪纸幡,做牛、马等纸扎烧祭亡灵,这一习俗与克什克腾旗的丧俗很相近。

图1-17 赤峰市敖汉旗乌兰召村民家中挂着春节时挂的彩色剪纸挂笺(2010年7月摄)

图1-18 制作出来的成吉思汗黄金宫帐(2007年摄于成吉思汗陵蒙古包中)

在乌兰召村,每年春节期间都要表演蒙古族民间傩仪好德歌沁。好德歌沁,蒙语为“丑角”之意,因带有喜剧色彩的滑稽表演而得名,是集歌、舞、戏剧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它已有近400年历史,经演变成为当地一种独特的蒙古族文化形式。好德歌沁表演内容没有文字记录,完全靠表演者记忆及口头传授,要求表演者熟悉蒙古族历史、文学知识并具备很强的蒙古族说书的应变能力。演员们表演时先跳吉祥的舞蹈,唱自编的地方歌曲,以滑稽幽默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表演吸引观众,以表达祝贺新年、祛邪求吉、愉人愉神的吉祥意义。

目前,乌兰召(现名萨力巴乡)能跳好德歌沁的金山已60多岁,能扮演孙悟空和猪八戒,他的师父叫李发(蒙古族),是有据可查的第3代好德歌沁传跳者。李发之子李府山50多岁,唱、跳都很好,其子李海波24岁,在好德歌沁中充当猪八戒。金生和李府山都是好德歌沁第4代传承人,他们已被评为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好德歌沁用剪纸装饰的纸面具等道具都由村中的能人于学龙制作,经常剪的纹样是佛像、如意纹、火纹、云纹等。

笔者对乌兰召蒙古族民间傩仪传承人金生和剪纸艺人于学龙进行了采访调查,他们都是有汉姓的土生土长的蒙古族人。蒙古族很多姓氏发展为单字姓,有的以本氏族全称的含义、意义转译为相应的汉字为姓。金山的先祖可能是阿拉塔臣氏,源于先辈职业,阿拉塔臣的蒙语含义为“淘金者”,所以取金字为姓。于学龙的先祖是扎葛苏台氏,源于地名,蒙语意为“有鱼之地”,“于”音同“鱼”,遂取之为姓。

图1-19 敖汉旗乌兰召村

图1-20 敖汉旗草原上的敖包

图1-21 有商新毛都附体的神树

图1-22 傩仪好德歌沁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