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语言文字,民族之根
——学习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一点体会(一)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一篇篇的文章,别人的,自己的;语文是你我的对话,高雅的,通俗的;语文是内心深处的叩问,理想的,生活的……不同的人对语文会有不同的理解,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理解,但不管有多少种认识,语文一定是以语言文字为核心的学科、学问。2012年3月发行的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语言文字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我们先不妨比较一下《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与“2011年版”中序言的不同。2012年3月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序语: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001年实验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序语: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比较可知,《语文课程标准》2012年版与2001年实验版的前言序语有了很大改动,重点突出了语言文字在当今社会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力,“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发展方向,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即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都德在《最后一课》中借韩麦尔先生之口表达了他对自己祖国语言的热爱,“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同时也道出了拥有自己的语言对一个民族而言是多么的重要,一个拥有自己语言的民族又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了不起。中国已承载了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汉语言文字便是这些灿烂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它本身也是缤纷文化的精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促使一国文化多元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语言文字所受的冲击首当其冲,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国便有许多人的心态是英语第一,汉语第二,导致国内文本理解能力急剧下降。要学习吸纳外来优秀文化,首先需学习吸收本民族的精粹。站在国际发展大融合的浪尖上,立于国家变化大趋势的风口处,语文课程把民族文化的根本——语言文字的学习置于首要地位,无疑是看到了民族语言正面临的巨大考验,语文课程也无疑更明确地挑起了时代的重任,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更清晰的方向。
众人学英语多为交流交际,多数把它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但民族语言除担负工具职责外,更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因此,课程总体目标始终把语言文字的学习与民族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言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语言文字是学习大语文的基础,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更是培养个人与祖国情感的基础。只有通过与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接触,我们才能感受到祖国璀璨文化深沉厚重的脉动,才能产生由衷的爱国之情、护国之行。
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根啊!根深才能叶茂枝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更应该关注如何将这根植入学生的心灵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