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整队!”体育委员一声大喊,全班包括我在内才反应过来,原来已到吃饭时间了,我还未完全清醒,将信将疑地向手表确认了一阵才忙不迭提醒学生整队进军食堂。正在办公室边吃饭边翻看另一个班学生作文本时,一个女生跑到我跟前,拿出她的本子放在我面前:“老师,你看我这篇作文可以怎么改?”再次仔细地阅读了这位学生的作文并向她详细解释了我写在文后的修改建议,心里暗喜:这堂作文课成功了!一个中午,陆续有学生来问同样的事。我想傅嘉德教授所说的作文指导需引起学生写作的欲望、动机和兴趣就该是这种效果吧。上周三在市二中听了两堂作文课后只有一个想法:究竟该怎样上作文指导课?回味上午的那堂课,饶有趣味,反思教学内容,其实并不复杂,但细细想来,静静总结,也有所发现。
学生的兴趣点在“熟悉”。教学初始,我便报出此次作文修改比较成功、给我深刻印象的几个人的姓名,并且选出了两位同学修改前后的作文投影朗读。一开始学生就兴致勃勃,这个年龄的他们都有这种心理——爱看身边人的热闹,只要不展示自己的。这种现象事实上就是对熟悉之人的关注和了解引起的情感共鸣。有如我们去KTV唱歌,能唱新歌固然会令在座的人为之羡慕,但会有一种陌生感、距离感,听的人反应必然平平。反而那些大家极为熟悉、每个人都能哼上几句的歌曲更容易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有人会附和,有人会抢接,甚至最后变成大合唱,如此虽然个人的表现力被削弱了,但大家共娱同乐的目的却真正达到了。学生看到自己同学的作文出现在屏幕上已是很兴奋,看到自己同学的陈年往事被晒出来更是来劲,又看到本子上被我红笔画上了各种符号,更想看个究竟,再加上我边朗读边幽默指正的效果,全班几乎无一不被吸引。现在想想,那天宁雪红老师以所借班级的学生习作为例子,可能她早就有此发现,她的举措可谓是用心良苦。
选例典型更有实效。选择学生习作引起兴趣只是指导的第一步,要激发他们的写作(修改)欲望还需作更讲究的准备。这次能促使多个学生主动来找我,并表示希望更好地改进自己作文的真正原因,我想主要在于我选的两个例子比较有煽动性。第一篇作文,原文读后全班都笑得人仰马翻,遣词造句、结构衔接的过分随意造成文章幼稚相当,自然也就很难有较为深刻或感人之类的主题。但是当听到经过精心修改后的作文后,大家都惊呆了,几个同学还禁不住地拍起了手。如果说这篇作文是三类文升格为二类文,那么第二篇未加修改前就已能算是二类文。我通读了第二篇作文后,将学生对原文局部和细处作的修改和润色比照着念出,从大家的反应中我确信,他们大多数人着实相信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个真理,并且多少懂得了一点“作文可以这样改”的方法。所选的两篇文章是目前学生作文中两类很具代表性的水平体现:一种通篇存在问题,需要大刀阔斧地整改;一种不够精致,需要花心思去巧妆润饰。当学生看到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作文经过一番修改后能有此改观,他们自然也会信心大增,从而跃跃欲试地去实践。周三同题异构作文教学交流中,周芳和宁雪红两位老师都在修改环节中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都没有出现期望中的亮点,个人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她们所选的例子还不够典型,选文的语句表达本身已比较到位,欠缺的只是一些情境的辅助,而学生则还处在固定的思维中,认为修改就是对字词句的斟酌,以致跳不出思维的框架,也就难有精彩的修改。
建议需切中要处。写作是一个创造性工作,而修改则一个加工过程。创作的确辛苦,加工却也未必轻松。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叫我修改自己写的东西,我情愿重新写一篇。写作能力低弱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若要学生知道该怎么改自己的作文,就得为他们提出切实中肯而可操作的建议,而不是笼统抽象地写几句套话。在批阅学生作文时,我为学生列出了很明确的修改建议条项,每一条具体到哪段哪句可以怎么改,如果有必要还当面向学生作解释,故而学生能有针对性且有效地改观原有文章的层次。我想,假如宁、周两位老师向学生提出更具体细致的修改要求的话,比如在某段人物描写中再增添些心理活动、创设一些情境等,学生可能更易操作。
指导要趁热。所谓趁热打铁,在学生的兴致被调动到极致时赶紧作理论指导,他们会很主动很愿意地接受。这颇似做广告,朗读修改成功的作文是为理论指导和下次写作做好实在的广告。看到别人取得成绩,其他人自然也想得到成功的钥匙,因此,此时作简洁有力的指点再合适不过。但需要注意把握指导的分寸,内容太少不起作用,时间太长则会冷却了先前的热情,所以精心准备指导内容非常重要。宁周两位老师在这两方面确是做足了工夫。
精心准备指导内容。还是那句话,熟悉的也是最易为人接受的。以学生学过的文章作为理论指导的素材是教学的首选,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相同教材中的文本,真正走进了学生的认知心理。除此,同样还可以将学生做过的课外阅读文本、学生成功习作作为教学蓝本,既提醒和告诉学生方法处处可见,又借机鼓励更多学生好好写作争取也被当做范例。
受益于听课所得,偶合个人一堂作文教学课中的发现,提出以上不成熟的看法。当然,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仅一两堂课就产生枯木回春之效,反思、发现、实践、研究是我们作文教学中必须且长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