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令人担忧的公开课
曾经阅读过一段文字,讲的是一位教学公开课的老师和她所执教的班级的任课教师有这样一番对话:
“X老师,我是刚才和您一起学习的那些孩子的语文老师,您执教的《月光曲》像《月光曲》一样美。”
“谢谢!”
“不过,我有一个疑问。”
“请讲。”
“这篇课文,您就这样教完了吗?”
“哦……不是的。”
“那您觉得我第二课时该带孩子们学点什么?怎么做呢?”
“这个……我还没有考虑。”
“您觉得,您的课时容量合理吗?”
“今天是公开课,所以我把课文最精彩的部分拿出来了。”
“您把芯儿都掏出来了,我怎么办呀?”
“不好意思,打乱了您的教学,其实……其实平时我也不这样上课!”
看到这段对话,我哑然失笑。其实,在各种形式的公开课背后,这样的例子简直太多太多了。很多语文公开课上,原本要进行两个课时教学的内容往往只展示一个课时,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追求“精彩”,就要煞费苦心地选取能够“出彩”的内容进行教学,至于这样做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是否能够被学生所接受,很多教师是不管不顾的。
担任教研员的时间久了,经常会有青年教师在各级各类公开课中请我帮他们看看教案、听听试讲,但凡有时间,我都会欣然应允,并竭尽所能帮助他们备课。
一次,有位青年教师教学四年级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请我给她做做指导。我浏览了她的教案后,问她在备课时有什么棘手的问题,她一股脑地将备课中的问题提出来,其中有两个问题特别令我“震撼”:
1.在精读课文阶段,能否在学完第一自然段之后,采用变序式方法,先学第四自然段?
我问她为什么要在第一课时选择第四自然段教学,她告诉我说,因为一课时无法完成全篇课文的教学,昨晚备课时恰好在网上找到了一些有关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的影像资料,觉得如果将这些影像资料制成课件,不就可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吗?
2.我能否给学生提供《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到的有关X射线、空调、洗衣机、磁悬浮列车、霓虹、因特网、移动电话等方面知识的介绍?
我问她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她说,曾听过一位享誉全国的名师的公开课,教学中该名师链接了大量的资料让学生阅读,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对教学资源的拓展。
这两个问题令我倍感纠结,也深感忧虑,直到晚上回到家中都无法释怀。怪不得当前许多公开课上常常出现教学气氛热烈,教学形式新颖,而教学内容繁杂,教学目标不明的现象,原来,这是因为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时,根本不去考虑“为什么这样去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做好不好”,也很少考虑“我要教什么,为什么教,教给谁”这些教学的基本要素,忘记了“教”要为“学”服务,形式要为内容服务的基本原则,而只是片面追求形式上的丰富多彩和求新求异。像这位老师提到的“链接资料”问题,不是不可以去做,关键是要考虑链接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吗?显然不是!是为了拓展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吗?似乎也不是!因为这些内容都是一些简单的介绍,如“空调——1902年由美国人开利设计成功并申请专利”。很显然,读这样的资料,只能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巩固、扩展识字,二是拓展知识面。前者对四年级学生而言已经意义不大,而后者并不是语文课的本位目标。像这样“为形式而形式”的盲目教学行为,必然会成为“无用功”侵占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也必然不会成为一节优质的公开课。
教育有规律,教学有方法。公开课的目的正是为了探寻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形成广大教师可以广泛学习、运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只有本着这样的目的去组织公开课、教学公开课,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和意义。
公开课要突破愈演愈烈的“作假”“作秀”的怪圈,努力避免让形式主义的做法将我们的教学引入歧途,带入误区。
尚简、务本、求真、高效,应当成为公开课永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