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我心目中的“好课”
我心目中的“好课”有两条标准,一是要让学生“学有所得”,二是要让学生“学有所乐”。前者至关重要,后者必不可少。
一位教师教学一年级《两只小狮子》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狮子妈妈有两只小狮子,还没来得及起名字,想请你们帮帮忙,给两只小狮子分别起个名字,你们愿意么?”孩子们异口同声:“愿意!”老师又说:“但是名字不能随便起,得根据这两只小狮子的特点来起。要想把它们的名字起得恰如其分,同学们应该怎么做?”“好好读课文!”孩子们跃跃欲试,马上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中。
简单的语言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给小狮子起名字”的学习任务,兴趣盎然读书,认真动脑思考。教师也一直在采用与“两只小狮子”交朋友的方式引导学生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并交流对两只小狮子的认识看法,最后,孩子们各抒己见,给两只小狮子起了好多名字,如“勤勤与懒懒”、“爱爱与赖赖”、“刻苦与懒惰”等等。
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的学习是轻松愉快的,既在阅读的过程中完成了识字、写字任务,又提高了朗读能力,同时也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积累了不少词语。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得以启迪,真正做到了“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曾听北京小学的李明新老师教学《太阳》一文,初读课文后,李老师说:“小时候从广播里得知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心中很是羡慕。同时也暗暗下定决心,好好学习科学知识,长大后一定要登上太阳。”学生听后哄堂大笑。李老师装作莫名其妙地问学生:“你们笑什么,笑什么呀?”学生异口同声道:“你根本无法登上太阳!”“为什么?”“因为太阳离我们太远了!”“因为太阳温度太高了!”“因为太阳太大了!”……学生七嘴八舌地讲出自己的道理。“你们得有理有据地说服我,要让我心服口服。”李老师看到学生兴致大发,便进一步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于是学生开始结合课文内容给老师讲解太阳离地球很远以及太阳很大、很热的特点。为了说服李老师,学生先是钻进文本中,找到太阳的特点,列出“论点”,接着再跳出文本,将文本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为老师进行讲解。
整节课上,师生转变了角色,教师成了“懵懂无知的学生”,而学生却变成了“知识渊博的老师”。在做“老师”的过程中,学生神采飞扬,如沐春风,欲罢不能,学习主动,思维活跃,表达清晰,教学任务得以轻松完成。
真正的好课,“得”与“乐”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乐”既是“得”的原因,又是“得”的结果。对于小学生而言,当是“乐”字当头。因为只有在孩子们产生了学习的“乐趣”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乐”绝对不是毫无意义的“傻乐”“瞎乐”。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位老师的《乌鸦喝水》教学片段:
师:昨天我们已经分好学习小组,要求大家准备好实验器材,老师来看看,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师巡视)
师:下面请同学们做一做乌鸦喝水的实验。在动手前,请同学们先把课文中乌鸦喝水的段落读一读,然后照着乌鸦的方法去做,看哪一组做得认真,观察得仔细。
(学生以小组形式读书,做实验,教师到各个小组观察,发现:
组1:瓶口小,石头大,一石子卡住瓶口,其他石子放不进瓶中。
组2:瓶肚又圆又大,带来的石子较少,石子都放进去了,半瓶水也没上涨多少。
出现问题的小组着急地喊“老师,老师”,教室里出现混乱。)
师:请同学们坐好,我们比一比哪组同学行动一致听指挥。下面我们来汇报刚才的实验情况,先说说哪一组实验没成功,请组长说一说是怎么回事。
组长1:我们的一颗大石子卡住了瓶子口,其他那些石子也放不进瓶中了。
师:请你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段话,然后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了?
组长1:我们带的瓶子瓶口比较小,石子太大了。
师:乌鸦是怎么做的?
组长1: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
师:对,是“小石子”,你们带的不是小石子,快成石头了。还有哪组实验没成功?
组长2:我们准备的瓶子太大,带来的石子太少,不够用。
师:请你们看看书上的插图,发现了什么?
生:瓶子比我们的小多了。
师:对,准备实验用品的时候应该考虑周全。(指第三组)你们的实验成功了吗?
生:(兴奋地)成功了!
师:好,把你们的瓶子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
生:老师,不对,不对,他们的瓶子瓶口太大了。
生:这么大的瓶口,不用放石子,乌鸦的嘴也能伸进去。
师:乌鸦面前的瓶子是怎样的?请你给大家读一读书上的语句。
生读:“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
师:你读书很用心!同学们,不管实验有没有成功,请大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们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乌鸦非常聪明,它知道选择小一点的石子放进瓶子里,不像有的同学用大石子一下子就卡住了瓶口,其他石子放不进瓶中,喝不到水。
生:乌鸦很有耐心,它要一粒一粒地把石子放进瓶子里。
生:乌鸦喝到水是很不容易的!
生:我知道了乌鸦考虑问题很周全!
师:看来从乌鸦的身上,你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带着你对乌鸦的喜爱、佩服之情再来把课文完整地读一读。
……
很多老师在教学《乌鸦喝水》这一课时,同样也是采用实验演示法来解决“乌鸦是如何喝到水的”这一问题,但方法却不尽相同。如有的老师让几个学生在讲台上操作,其他学生在座位上旁观。这时,参与的学生只有几个,绝大多数学生都成了伸着脖子观看的“看客”,有的学生离得远看不到,就干脆开起“小差”来。还有的老师也是采用分组实验法,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但实验器材都是教师自己提前准备好的,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极为顺利,没有遇到一点沟沟坎坎,因而体会也并不深刻。而这位老师的课看上去秩序很混乱,却让学生充分自主地体验,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遇见问题、分析问题,并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由此引发学生深入地读书与思考。这个过程,始终紧密结合着朗读课文进行,这就使得学生既学习了语言文字,深化了理解认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可谓“学中有乐,乐中有获”。
只“得”不“乐”的课堂是了无生趣的,只“乐”不“得”的课堂是空洞无物的,只有有“乐”有“得”,边“乐”边“得”的课堂,才是孩子们真正喜欢、真正需要的课堂。孩子们喜欢的课、需要的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