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内镜标本处理
2.3.1 内镜标本固定
2.3.1.1 充分伸展标本,保持病灶的完整性
在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或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标本边缘用不锈钢细针完整地固定于泡沫塑料或橡胶板上,将整个标本充分展开,暴露病变部分。需注意标本伸展的程度应与本身的生理状态相当,不要过分牵拉而破坏标本的完整性,以免影响病理组织学观察。如病变距切缘很近,局部可不用固定针,以免影响病理组织学观察切缘情况。在伸展固定EMR/ESD标本的泡沫塑料或橡胶板上,应在标本周围标记该标本在体内的相对位置,例如口侧、肛侧、前壁、后壁等,便于病理组织学观察的结果,与内镜表现对照(见图2-4)。
图2-4 ESD肿瘤标本固定示意图
2.3.1.2 及时恰当固定标本,避免标本干燥
EMR/ESD标本在体外暴露的时间过长会造成黏膜组织过度干燥,黏膜上皮会发生形态学改变,造成病理诊断出现偏差。因此,切除的标本应及时浸没于4%中性甲醛溶液中,固定12~48 h,过短或过长的固定时间都会对标本的后续处理造成影响。
2.3.1.3 提供信息齐全的病理学检查申请单
简明扼要的病史、内镜下病变的表现和分型、既往活检的病理诊断等信息有助于病理科医师明确检查的重点。
2.3.2 内镜标本取材
2.3.2.1 标本拍照
对4%中性甲醛溶液固定后的EMR/ESD标本,应在组织取材、改刀前后分别拍照。标本改刀前的拍照是为了记录病变黏膜与周围正常黏膜的位置关系;改刀后拍照是便于在EMR/ESD标本上标记不同区域病变黏膜的病理诊断、病变的严重程度及空间位置关系。
2.3.2.2 全面取材
为了评价整个黏膜的病变范围及程度,EMR/ESD标本应全部取材。选择标本改刀取材的方向,应先确定距病灶最近的切缘,以此处切缘的切线为基准,垂直于切线方向进行切割,从距病灶最近切缘的旁侧1 mm开始下刀,每隔2~3 mm平行切割组织,将所有组织取材检查。
2.3.2.3 按顺序进行组织包埋
按标本改刀后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组织包埋,180°翻转第一块或最后一块标本的黏膜面,在最终的切片上,可确定标本包埋正确的方向,观察整个黏膜四周的水平切缘状况。
2.3.3 内镜病理报告模板
食管癌内镜病理报告模板见表2-2。
表2-2 食管癌内镜病理报告模板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