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法门:法门寺地宫佛骨现世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法轮常转

佛陀在拘尸那迦罗城郊的娑罗双树下涅槃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摩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全城百姓无不悲痛欲绝。国王阿阇世更是如同五雷轰顶,差点晕眩过去。当天,他备好象骑,在群臣的陪同下,向拘尸那迦罗城郊赶去。

当阿阇世国王及大臣在离城二里多路时,便走下象车,步行来到娑罗双树前,向佛陀的遗体顶礼膜拜。阿难及目犍连等佛陀弟子一齐向国王还礼。

望着佛陀那安详的遗容,阿阇世国王悲痛不已,感慨万千。他想起自己曾误入歧途,听信佛门叛逆提婆达多的谗言,多次合谋暗害佛陀,并丧尽天良,篡夺王位,逼死父母,干尽了人间恶事。是伟大圣明的佛陀给他指明了正道,使他迷途知返,皈依佛门,以国王的特殊身份,走上了济世救民的道路。

想到这里,阿阇世国王对他的随行臣僚下令,要和众比丘一道举办佛陀的后事,以让他的英灵早日回到西天极乐世界。

宽阔绵长的恒河岸畔,景色瑰丽的拘尸那迦罗城郊外,用香木架起的葬台小山一般突兀而起。随着一道亮光的闪现,大火轰然而起。这时,北风突起,在古老的恒河流域狂卷不止。风借火势,火借风威,熊熊燃烧的大火愈烧愈烈,愈烧愈旺。烈焰升腾中,火光映红了苍天,照亮了大地……十几个时辰过后,焚烧佛陀遗体的大火终于熄灭了。待到阿难、目犍连等佛门弟子收拾灰烬时,却惊奇地发现:伴随着未烧化的一节手指骨、四颗牙齿、一片头盖骨及数根头发,佛陀的真身遗物中,竟出现了星星点点的圆珠状的结晶体,这些结晶体有白的、黑的、红的,一颗颗宛如珍珠,光彩照人,玲珑剔透。再仔细分辨,原来那白色的是骨质,黑色的是头发,红色的是肉质,共有八万四千颗。面对这奇异的圣物,众弟子俯首合掌,深为佛陀的道行高深而折服。于是,弟子们以极度崇敬的心情,将这些奇异的骨烬颗粒和遗物称作“舍利”,并将这些舍利暂时存放在一个金瓶中保存。

世尊三昧火焚金躯(明代壁画,山西崇善寺),佛陀已入涅槃,众弟子收集香木搭成香楼焚化佛陀之躯。相传佛陀以大慈悲,发胸中之火于棺外,历经七日,才将香楼烧尽。迦叶告之,世间三果却不能对佛陀之躯有所损伤

伟大的佛陀已经回归到西天极乐世界,留下的弟子却感到面前一片空白,如何遵循佛陀的遗愿,弟子们何去何从,竟成为一时的难题。

这时,阿阇世国王对众比丘和随行人员说:“我阿阇世在过去是有罪的,是圣明的佛陀发大慈大悲之愿,治好了我的心病,救了我的命,使我皈依了佛门,也由此获得了新生,并有了赎罪修善的机会。今天,伟大的佛陀在这里入灭了,但佛陀的精神永不寂灭,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也由于佛陀在这里所奉献的一切,而变得神圣起来。不远的将来,这里将由于佛陀的伟大事业和伟大精神,而成为全世界芸芸众生瞻仰的圣地。为了让人间众生永远记住佛陀的救世功德,我决定将佛陀的应身安葬于此,并在这块被圣化和被神化的土地上修造大般涅槃堂,存放佛陀舍利。”

阿阇世国王说完,遂令大臣日月光和耆婆诏谕全国。诏曰:“呜呼世尊,应身入灭,噩耗传来,全国举哀。但佛陀精神如松柏般常青,似皓月高悬普照大地。我全国百姓,当为修建大般涅槃堂出财出物,出人出力。以使佛光加庇众生,皆得安乐!”

这个鼓动和化缘性质的诏谕一经颁布,全国百姓带着财物、工具,从各地纷纷赶来参加修建大般涅槃堂。邻近诸国得到消息,也自动捐助财物,派人前来参加修筑。大般涅槃堂很快便修建完成。

阿阇世国王又下令招来能工巧匠,塑成了佛陀吉祥卧地大般涅槃像,以供诸国众生前来朝拜。

当这一切都修建完成后,阿阇世国王亲自主持开光[1]仪式。

开光那天,各国的佛教徒都赶来参加,在家修行的信徒及四方百姓也纷纷前来观拜。一时,万人云集,人潮涌动。比丘和众生以极大的虔诚,在大般涅槃堂前对佛祖卧像顶礼膜拜,如醉如痴。

阿阇世国王不仅看到了本国僧俗对佛陀的敬仰,同时也看到了其他诸国僧俗对佛陀的崇拜之情。他在为佛陀慈悲济世的圣心而震撼的同时,也深深感到佛陀精神在世间的强大威力。他找到佛陀的大弟子阿难商定,准备着手将佛陀在世时所讲佛法收集整理,以供后人学习仿效,以使佛法万世流传。

公元前484年秋,古印度各国比丘僧团共推选出五百名大德高僧,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摩竭陀国的京城王舍城郊外的毗婆罗山中的七叶岩,由阿阇世国王出资施舍所需吃住,并主持召开了首次具有决定性历史意义的佛教高僧交流大会。

这次大会,对佛陀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在生前所做的各种讲演和对佛教所做的各种理论性阐述,分门别类进行了整理。由佛陀的十大弟子阿难等名僧分别进行编撰修订,把佛陀的各种讲演和论述分为经、律、论三个部分,总称《三藏》。

《三藏》之中的经是指教义,律即各种戒律,论为阐述。这些经典因是佛陀上座弟子整理撰修,后被称为上座圣典。而后来参加这次会议的五百僧众都修成了罗汉。若干年后,众生在佛教寺庙中看到了他们的神像并开始供奉。

公元前376年,七百阇名佛教徒在摩竭陀国首都吠舍举行了第二次集结。这时,悉苏那伽王朝的国王阿阇世已撒手归天,这个王朝的最后一代国王迦罗阿输迦施舍赞助并主持了会议。

这次集结,由于在布道说法时是否可以向人乞钱等问题上发生分歧,佛团第一次出现了分裂。分裂后的僧团分为十一个上座部、七个大众部。

公元前253年,佛教徒们又在摩竭陀国首都华氏城的鸡园寺举行了第三次集结。参加这次集结的僧众一千多人。集会由孔雀王朝阿育国王赞助并主持。

这个孔雀王朝的阿育国王,当他从母亲腹中落地之时,便丑陋无比,且性格顽劣,很不得父王的欢心。他的母亲也由此受到父王的疏远,久不得宠。

当未成年的阿育王长到十四岁时,北印度的德叉尸罗地区首领发生叛乱,他的父王即派他带兵前去平叛,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国王让这个娃娃去送死,要么死于乱军之中,要么回朝获罪遭杀。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未出过深宫的十四岁少年,尽管所带的是一支装备极差、兵员将官疲弱不堪的部队,但他和几位老将精诚团结,奋勇杀敌,竟然一举平息了叛乱,建立了自己的功名和威望,并逐渐受到朝野上下的拥护。

《般若波罗蜜经》局部

当他的父王驾崩之后,他便联络亲信党羽,发动兵变,掌握了国家政权。在这兵变的前前后后,他将一百零一个兄弟杀掉了九十九个,以保政权的稳定。

小阿育王即位后,看到劲敌已除,朝中再无险境,便开始置地狱之刑处置人民,同时开始了大规模的南征北伐。

公元前259年,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统一了北印度诸国,只剩下一个南部东海岸边的羯陵伽国未在其统治之下。年轻气盛、大权在握的阿育王,为实现古印度南北统一的宏图大略,便最后一次发动了对羯陵伽国的战争。

孔雀王朝的大军以势不可当之势,潮水般向羯陵伽国涌去。一路之上,旌旗蔽日,军威浩荡,烟尘滚滚,先后有十万步兵、五万骑兵、四百辆战车和五百头战象踏上了羯陵伽国土。两军交锋处,杀声震天,血流成川,尸骨遍野。孔雀王国大军一役屠杀羯陵伽将士十万人,俘虏十五万人,并焚城数百座,缴获金银财宝无以计数,羯陵伽国王被生擒活捉。

阿育王本想被俘后的羯陵伽国王会对他俯首称臣、告饶求生,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国王宁死不屈,并对他肆意污蔑,最后在狱中自尽。

阿育王从羯陵伽国王的身上,看到了这个国家民众的尊严和不屈的情绪,他渐渐地感到只靠武力可以征服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但难以征服民众的心。他对这次征战深感不安,并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负罪感,发出了“依法胜,是为最胜”的感叹。

回朝后,阿育王即刻派遣督察大员与自己的儿子,代表他前往羯陵伽国属地,进行安抚和慰问,表示对一个被征服国家人民的和解与忏悔之心。

争分舍利图(新疆克孜石窟壁画局部)

自此之后,阿育王逐渐亲近僧伽,接受佛教思想的教化,并终于悟出了治国救民的真谛。他宣布佛教为印度的国教,并且命令在王宫和全国各地树立石柱,开凿石壁,在上面刻刊纪念。并于几年后,施行了佛教历史上第三次也是最隆重、最具开创性和划时代意义的集结。

这次规模宏大、意义非凡的集结,历时九个月,共商讨完成了三项重大议程:

首先,针对分裂后的佛团各自对佛陀教义的理解,进一步整理、编撰了经、律、论三藏。其次,把会议中各方争论的论点归纳为五百个,编撰成一千条,并针对这些是是非非做出定论,收集编撰成《论事》。最后,由阿育王提议,广大僧众同意,决定打开大般涅槃堂,取出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派出僧众和信徒持舍利与佛经到国内偏远地区和国外,布道施法,弘扬佛教。

公元前240年仲秋,西域沙门僧释利房等一行十八人,手捧盛装十九份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宝匣,披星戴月,跋山涉水向东土中国走来。从此,一个万世不休的圣者便与古老的周原大地和在这块大地上傲然矗立的法门寺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注释:

[1]开光:佛家于佛像落成后,择日行礼而供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