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法门:法门寺地宫佛骨现世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涅槃

星移斗转,冬去春来,时光在悄悄流逝。释迦牟尼离开伽耶山,布道传法,普度众生,转眼已是49年。在这漫长又短暂的49年里,佛陀共招收弟子信徒并证得阿罗汉果[1]的就有2250余人,讲经380余次,度人无数。其中说《华严经》89天,说《阿含经》12年,说《方等经》8年,说《般若经》22年,说《法华经》和《涅槃经》8年。这些均为法会的宣讲,至于四圣谛、十善业道[2]、八正道、五蕴因缘[3]、十二因缘[4]、四无量心[5]、三转十二法轮[6]和八关斋戒[7]等,几乎是他每天的课程。直到迈入老年,还常常外出说法,度化众生。

阿难像(北魏泥塑),高88厘米,麦积山133窟9号龛内右壁

这天,佛陀外出传教回到精舍[8],立即召集全部弟子,进行最后一次说法。完毕后,他严肃而深沉地说道:

“弟子们,世上没有永久不灭的法身[9],然而却有千古长存的法门。我向你们真诚敬重地宣告,三个月之后,我将于拘尸那迦罗城郊的娑罗双树下,进入最后涅槃。”

众弟子听罢,大为惊骇,顿觉天旋地转,一个个痛哭流涕,悲恸万分。

佛陀缓缓站起身,以安详慈悲的眼光望着众弟子谆谆告诫道:“你们不必伤心,更不要流泪,天地万物人天卑尊,有生就有灭,有实相就有无常[10],谁也逃脱不了这个定律。有眷爱就有散失,有会合必有分离,有欢乐必有痛楚。你们如果希望我的经律永驻人间,那么今后就要按我的教法而行。这样,我的法身和慧命[11]就算永生了。”

不久,佛陀在弟子阿难的奉伴下,离开了精舍,向拘尸那迦罗城布道而去。

当师徒两人来到拘尸那迦罗城郊外时,佛陀不幸身染重病,再也无力前行了。阿难便扶佛陀来到两棵娑罗双树中间小息。

佛陀陷于安详的沉默中。

当月光普照山林大地的时候,佛陀吩咐阿难:“今天晚上我将要在此处涅槃,你就在这两棵娑罗双树当中为我设座铺床吧……”

斜躺着的佛陀(雕塑,老挝),此像位于老挝和越南两国交界处,由整个山头雕刻而成,山脉和岩石的肌理正好形成了佛陀的上衣和帽皱,而山顶正好是其冠冕,真可谓天作地合,玄妙无穷,是难得的世界艺术珍品

阿难听后,慌忙找了一个小童,去告知佛陀的弟子们,诸弟子听到消息后纷纷赶到这里,听了佛陀的讲说,泪如泉涌,慌忙跪拜祈祷。

阿难擦着眼泪,跪拜在佛陀的跟前,泣不成声地问道:“圣明的佛陀,弟子有四事要问。”

“擦干眼泪,起来讲吧。”佛陀依然安详地说。

“一、请问佛陀,在您灭寂之后,我们以谁为师?二、以何安住?三、如何对待恶比丘[12]?四、如何结集经典令人证信?以上四事请佛陀明示弟子。”阿难再次跪拜。

佛陀听完,略微抬了抬头,慈祥地作答:

“第一,以波罗提木叉(戒)为师;第二,以四念处安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第三,恶比丘默摈;第四,一切经典,应在经首加‘如是我闻’,令人证信。”

佛陀说完,用右手做枕,吉祥侧卧。

这时,夜深人静,月光如水,荡动飘逸的月光树影,闪闪烁烁地辉映着佛陀慈祥、安逸、温和的、双目微闭的脸孔。

“弟子们,”佛陀睁开眼睛,最后一次望着身前跪拜的弟子说,“我所要救度的众生皆已度尽,未度的众生,都已结下了得度的因缘。世人随着我的教法而行,就是我的法身常驻之地。我要进入福乐的涅槃了!”

宋刻本《妙法莲华经》

说罢,双眼安详地闭上,进入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

——这是公元前485年2月15日子夜时分。

这一天,正是中国周敬王三十五年,丙辰岁,二月十五日平旦,据《周书异记》载,这一天的中国大地暴风突起,损舍折木,地动天阴,西方白虹十二道……太史扈多曰:“西方圣人灭矣!”此即涅槃之相也。

一代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在无忧树下,成佛在菩提树下,寂灭在娑罗双树下。他的生与灭,都与树结下了不解之缘。

伟大的佛祖涅槃了,伟大的佛祖乘风回归西天净土。若干年后,人们还在追忆设问他给这个凡尘滚滚、色欲横流的世界留下了什么?

佛祖在涅槃前对自己的言论教义,奉行的是不留只字片语,并言:“不可说,不可说。”当然,这句话的本意不是不说,或者是没有的说,而是他看到的太多了,要说的事情也太多了,有些事情只能心领,无法传授。后来,佛祖的言论被他的弟子整理成《大藏》《阿含》《本缘》《般若》《法华》《华严》《宝积》《涅槃》《大集》《经集》《密禅》《密教》等一千四百六十部经典,共四千二百五十卷本。其中既有禅功,也有秘法,从对人生博大精深的初探,到对生命大彻大悟的圆觉,从静观人生,到见性成佛,如同一盏不灭的智慧之灯,照亮了每一位众生迷茫的航程。

注释:

[1]阿罗汉果:佛家用语,也作罗汉果。小乘佛教修证的最高果位,得其果位之人则为阿罗汉,简称罗汉。传说成阿罗汉者必须是僧侣。

[2]十善业道:佛家用语,简称为十善,与十恶相对。指佛教的基本道德信条。十善实际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扩充,即去掉不饮酒,再加上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欲、不瞋恚、不愚痴。这十善,前三者属身业,中四者属口业,后三者属意业。

[3]五蕴因缘:佛教名词。五蕴又作五众、五阴,是构成人和万物的五种类别——色、受、想、行、识,一切因缘和合之事物的总称。色蕴,相当于物质概念;受蕴,外界作用于眼、耳、鼻、舌、身而产生的感受;想蕴,即理性活动、概念活动;行蕴,即心灵活动、意志活动;识蕴,指能够对所处境界觉了分别。五蕴是佛教全部教义分析研究的基本对象。对五蕴的解释,为各教派确立自己思想体系的重要依据。

[4]十二因缘:佛教名词,亦称十二缘生、十二缘起。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个环节,辗转感果,所以称为因,互为条件,所以称为缘。十二因缘说明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联系,它是生命现象的总结,也是世间痛苦的根源。

[5]四无量心:佛家用语,亦称四等心、四梵住、四梵堂。指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而应具有的四种精神——慈、悲、喜、舍。

[6]三转十二法轮:佛家用语。释迦牟尼成道后,在鹿野苑首次向五比丘宣说四谛、八正道理论,因为从不同角度讲了三次四谛,故称三转十二法轮。一转(示转)是从正面肯定四谛,即此是苦谛、此是集谛、此是灭谛、此是道谛;二转(劝转)是指明在修行中对四谛应采取的态度,即苦谛当知、集谛当断、灭谛当证、道谛当修;三转(证转)是说对四谛已达到的认识或修行的结果,即苦谛已知、集谛已断、灭谛已证、道谛已修,由此得到解脱。

[7]八关斋戒:佛教名词,亦称八斋戒。佛教学者考虑到,一般在家的男女信徒由于被俗务所缠,难以每天坚持五戒,为此而规定每个月有六天斋日,要远离一切声色尘嚣,遵守五戒,并加上不做任何赏心悦目的娱乐活动和不任意装扮自己、不坐不睡高广华丽的大床、正午过后不食等三戒,合为八戒。其中正午后不食一项为斋,故名八关斋戒。

[8]精舍:佛家用语。指专供僧人一意修行的屋舍,意为精进堂舍,即寺院。源自“祇园精舍”之名。祇园精舍,全称“祇树给孤独园”或“胜林给孤独园”,简称祇园或祇洹。位于印度舍卫国,相传萨罗国给孤独长者须达,在王舍国听如来讲法,深为敬慕。回国,欲购波斯匿王子祇陀之园林,建筑精舍献如来。祇陀太子戏谓:布金遍地乃卖,须达依言行之,倾家布金。祇陀感其诚,二人同心建立精舍,并将园中树木花草送给佛陀,因以祇树、给孤独故,合称此园为祇树给孤独园。它是佛教史上第二座寺院,佛祖在此居住说法二十五年。中国唐代高僧玄奘去印度时,精舍已毁。后世泛称一切寺院为祇园。

[9]佛教认为,佛有三身,一是法身,又名自性身、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只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却觉而证得罢了;二是报身,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构成,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身;三是应身,又名应化身、变化身,指佛为化度众生,随机缘而显现的各种不同的形象。

[10]即“诸法实相,诸行无常”的意思。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由因缘和合而生,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所以陷于生起、变异、坏灭的过程中,迁流不停,无始无终(无常)。这就是“空”,亦即宇宙万有的绝对真理(实相)。

[11]慧命:佛家用语,意指佛的智慧。法身以智慧为寿命,智慧之命夭殇,则法身之体亡失,故名。

[12]比丘:佛教称谓。亦作苾刍、备刍,意为男乞者。后指出家修行之男僧。按照佛教的章制,少年出家,初受戒,称为沙弥;到二十岁,再受具足戒,成为比丘。因僧人须乞食,故有此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