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和叛逆期的孩子较劲2:有效管教孩子的42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 致唠叨妈妈的一封信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妈妈像是集体被施了魔法,全部变成了唠叨鬼,这是我收到的孩子来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封:

妈妈,请听我说。

从我记事起,你一直觉得我不好,总是在数落我。上高中以后,我几乎无法再容忍你无休无止的唠叨。

今天早上走得太匆忙,忘了戴电话手表,所以你联系不到我,从我回家那一刻起,你就开始唠叨个不停,从忘记戴电话手表说到之前,哪天忘了带书本,还有哪天忘了带水,哪天忘了带笔记,翻完旧账后,你又开始从我丢三落四的毛病说到我的同学A多好,学习好,又懂事,又孝顺,而我,永远是那个不好的孩子。

我也在努力安慰自己:你的唠叨是出于爱,为我好。可是,你真的是为我好吗?

睡觉晚几分钟,你就说,我会长不高,眼睛会近视,甚至会得什么什么病;周末好不容易看一会综艺,你就说,那些内容都很肤浅,会害了我,价值观会被带偏;成绩下降,你会说,我最近一定是分心了,走神了,上课不专心,然后又分析我是不是早恋了,是不是有事瞒着你;好不容易成绩上升一点,你又会怀疑,题目是不是我自己做的,是不是题目太简单了,是不是班里的人都考得很好……

总之,你对我的好,只让我觉得,你根本不信任我。

妈妈,我真的希望你能多保持一点沉默。出门在外,不要当着别人的面喋喋不休地说我不会收拾房间,成绩一团糟,等等。事后你解释说是自谦,可你有没有想过我的感受?

我最烦的是,有同学来我们家里,你就拉着人家说个没完没了,一边数落我这不好,那不好,一边又表扬人家积极上进,羡慕人家的父母养出这么好的女儿。你想没想过,在旁边的我多么尴尬?前几天你还问我,怎么不带同学来家里玩了,我想说,你这样,我还敢带同学来家里吗?可是我不想你又为此批评我,说我心眼小,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所以我说,人家学习忙。结果你又开始长篇大论,要我向人家学习,珍惜时间,提升自己……天哪,无论什么话题,你都可以发挥到极致。

你说我每天应付你,懒得跟你讲话,其实是,我怕跟你讲话,因为不管我说什么,你最后都会绕到我的身上,然后再噼里啪啦一顿数落。即便是好事,你的表扬后面,也都是让我耳朵已经起茧的各种叮嘱:这次也只是侥幸而已,千万不能骄傲……现在,不论好事坏事,除非万不得已,否则,我宁肯跟爸爸说,也不想再跟你说,就连开家长会,我也希望是爸爸去,而不是你,因为,你的那些唠叨比爸爸的吼骂还可怕。

妈妈,请停止唠叨吧,这些话不会让我进步,不会让我变得更好,恰恰相反,这些话充满了负能量,让我越来越不自信。

妈妈,请听我说。

不要以为你整天把我挂在嘴上,就是爱我,那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酷刑。

妈妈,我希望你自私一点,多替你自己打算,哪怕你去跳广场舞,也好过每天对着我说个没完没了。我的事我会尽力做好,请你多给我一些自由,多给我一点空间……

家有唠叨妈,这在我们中国是司空见惯的事,奇怪的是,为什么妈妈比爸爸唠叨呢?

首先,妈妈因为生育抚养子女,与子女间建立了情感上的最强连接,这个连接对于一个妈妈来讲,会超越她与丈夫、与兄弟姐妹、与她的父母之间的连接。人生中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喜悦,最持续的煎熬和最持久的快乐都是从孩子那里获得的,所以母子的情感连接被母亲强化,尤其当对另一半不满意时,妈妈更容易把子女看作自己情感的一种寄托。其次,无论是职业女性还是家庭妇女,妈妈大多都是家庭中付出精力最多的人,出于女性的细腻和周到,她会尽心筹划安排家里的大小事务。情感投入得越多,就越有话语权,所以妈妈在内心无形中堆积了很多“话”,要找机会释放,妈妈总认为,只有说了,孩子才会明白,才不会犯错误走弯路。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妈妈自小也是被如此管教的,所以,她就会默认,唠叨就是管教;或者妈妈在将暴力和冷暴力的管教方式摒除后,发现还是苦口婆心更能让孩子接受一些。

虽然妈妈对孩子的唠叨都是出于关心和爱护,但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这很容易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事实也证明,唠叨式的管教对孩子的伤害和暴力伤害一样不可逆转。

唠叨会让孩子产生惰性。妈妈事无巨细地唠叨,会让孩子知道,即便自己不按时起床,妈妈也会不停地来叫自己;即便自己不按时写作业,妈妈也会来提醒,久而久之,养成依赖性和惰性。

唠叨会让孩子自尊心受损。比如写信的这位女生,妈妈在别人面前唠叨她,让她有种颜面尽失的感觉。而且无数次的叮嘱和反复唠叨,都是出于对孩子的不信任,这让孩子自尊心受损。

唠叨会损害妈妈与孩子间的亲子关系。当妈妈过于唠叨时,会发现孩子越来越不把自己的话当回事,左耳进右耳出。主要原因是孩子已经失去耐心,再加上青春期反抗的心理作怪,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尊重妈妈,常常顶嘴。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做过一个实验,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参与者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很快就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实验结果证实,当我们刻意转移注意力时,思维也开始出现无意识的“自主监视”行为——监视自己是否还在想不应该想的事情,使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放弃对事情的关注。这种白熊效应,在青春期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多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越是不让他做什么,他就偏偏要去做。所以,孩子才会说,妈妈越唠叨,自己越糟糕。

对于孩子来说,能忍的“唠叨”是教育,不能忍的“唠叨”便是厌烦。写信的这位女生,正是出于厌烦,才向妈妈提出要求,希望妈妈停止唠叨。

那么,如何才能让妈妈们改善这种唠叨症呢?对于孩子的问题,总是不由自主要多说的妈妈们,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调控自己:

一、用规则代替唠叨

事实证明,越是复杂冗长的指令,孩子越不能听进去。比如,你想让孩子尽快完成作业,那么,只需对孩子说:“请开始做作业,一个小时后我来签字。”坚决要避免啰唆和指责——作业怎么还没做呢?照这样,一个小时根本就做不完……建立起规则,并且让孩子认同这种规则,省去无用的唠叨,你会发现,孩子更容易听得进去。

二、守住原则

一旦建立起规则,就不要动不动就改变,比如将做作业的时间规定为7︰30—8︰30,那么,如果这时候孩子要借口上洗手间,要吃水果,都要拒绝,千万不能随意妥协,否则会让孩子觉得,规则可有可无,形同虚设,以后的规则他也可以不遵守。

三、反馈和调控

一个规则的执行,都会有反复和适应期。比如有些孩子有八点上洗手间的习惯,父母就要在执行做作业的规则前,提醒他上洗手间,从而保证规则的执行效果。在反馈和调控过程中,妈妈一定不要有过多负面的情绪,仍然是发出简单的指令即可。

四、把事情交给孩子自己

当妈妈喊不动孩子时,要反思,是否对孩子指令过多、控制过多,即唠叨。如果父母能给孩子自主权和空间,鼓励他独立做事、自己判断、自己决定,能不管就不管,比如早上起床,用闹钟取代父母的督促;做作业时,用定时器来代替父母的监管,那么效果一定比妈妈跟在屁股后面唠叨更好。在孩子需要父母插手的时候,父母只需提出真诚而简洁的意见,这将事半功倍。

青春期的孩子对于妈妈的唠叨,往往表现得非常偏激,并将这种负面情绪无限放大,从而影响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所以父母,尤其是爱唠叨的妈妈,要尽可能地将“说”制定为可行的规则,留住孩子的耳朵,让他们能听得进去父母的建议,很多时候,说得少,说得简单,事情反而更好解决。如果真的是话多的妈妈或者爸爸,那就尽量少用否定词,多说一些正面积极的话,孩子的心理才会更加积极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