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两难
高二的时光,以月考为分隔,一轮又一轮,一遍又一遍。
普普通通的学生,只能日复一日的重复着枯燥的历程。期间所经历拥有的,可能是友情,可能是爱情。但更多的,还是学习和考试。
在学校里有些愉快平淡的日常,和日复一日的学习考试,就构成了高中校园生活的全部。
有这么多人沉溺于电子产品,到底是网络的吸引力太大了,还是现实太枯燥了?这是一个问题。
旧问题解决了,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
李文现在就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
如果放弃竞赛,专攻高考,他的未来是十分确定可靠的——
凭借自己不断提高的学习天赋,不断的攻克一个个学习上的问题,最后成为高考分数在校内乃至全省最顶尖的那一批人。
最后再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大学,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成为学校的一段传说。
而且,这样的话,到了高三的后期,自己每门课差不多都能达到,在平时随便读读就顶尖的水平了。
到那个时候,自己会有大量的时间去休息,能过上一段轻松悠闲的时光,而且还能乘机发展一下自己其他的兴趣爱好。
相对应的,自己还有另外一种选择——
正式走上竞赛的道路,成为一名真正的竞赛生。
以一个新人的身份,和那些搞了一年甚至好几年竞赛的学生竞争。
但这样的话,自己的未来会充满很多不确定性。很有可能竞赛也搞不出成绩,还影响了自己的高考成绩。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得不偿失。
李文感到十分烦恼,从小到大他都没有遇到过这么奇怪的抉择。
明明都是学习,明明都是制度的一部分,可竞赛和高考,居然给人一种不兼容的感觉。
强行按捺住了自己内心的困惑,李文努力把思路转移到了眼前的题目上去。
但他的内心还是有着隐隐的担忧,躲得了一时,躲不过一世。也许再过几个月,也许再过几个星期,他就要为自己的未来做出决定了。
竞赛还是高考,这是一个问题。
但如果想要两头都抓,结果可能是两头都搞不好。
毕竟,高考是一项比任何运动都要大众的活动。竞争的人至少来自全国,想要走到顶尖,容不得分心。
而数学竞赛走到顶尖之后,李文面对的肯定都是一些敢于放弃高考的天才和早慧的神童。
和这些人竞争,难度极大。
其中有既聪明,又有勇气专注于竞赛一跳道路的。
也有在李文上小学时,就自学起了高等数学的。
李文感到十分苦恼。
......
平静的日子如同流水一样过去,李文在高考的科目上已经不用再付出什么额外的精力了,只要老老实实的学就可以了。
虽然在水平上,和顶尖学生无法相比。但物理,生物这些课程,即使水平不达到顶尖,也是能达到满分的。
太轻松了,太容易了!
完全没有了刚穿越过来时,追赶周围同学成绩的紧张感和急迫感。
理解能力提高后,课上的内容听一下就会了。复杂的公式和原理,在记忆和逻辑能力的支撑下,变得非常清楚。
姜卫羽当初的感觉,李文也有些理解了。上课时,他有时候也会感叹,为什么在他看来这么简单的东西,别人要学这么久。
李文感觉在学习层面上,也渐渐和周围的同学们有了些隔阂。
能迅速理解并掌握一样东西的他,越来越难以给别人讲解题目,解答疑惑。
......
“知识诅咒”,是1990年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候选人,伊丽莎白.牛顿,通过实验首次提出的。
这个名词的意思是,一旦你了解了某种知识,就很难站在没掌握这个知识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他人,也就是被知识诅咒了。
李文一开始,在学会一个东西之前,可能还会有短暂的【卡住】的时间,能设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解答问题。
现在的李文,对高考的内容,基本都是秒会,这样的他,已经很难让周围的普通学生理解他的意思了。连李一政和他交流起题目来,都有点吃力......
“唉,”李文不免感到有些无奈,“那么多搞竞赛的学霸,会不会有很大一部分不是功利性的,而是因为高中的内容太简单无聊了。”
虽然李文还没有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有些事情他还是可以确定的。
两个星期后面对校内竞赛班以外学生举办的【挑战杯】,以及接下来的【高中数学竞赛联赛(浙江赛区)预赛】,他都是要参加的。
虽然学校里有一些免预赛直接进入复赛的名额,但这些名额,都是由竞赛老师直接分配给竞赛班的同学的,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
其实这些名额也不是很受重视,毕竟。仅仅通过了预赛,只不过算半只脚踏入了数竞的大门罢了。
很多完全没有接触过数学竞赛的学霸,运气好一点,也能通过预赛。
李文虽然有着短期目标要去实现,但是对于未来,他实在还是有点迷茫......
他感觉现在的自己,卡在了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上。
而且,参加竞赛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参加竞赛,他一直非常疑惑。
甚至,对于考试分数这种东西,他也有不太理解的地方。
单科成绩很好理解——就是用一套试卷,对每个人,得出一个唯一确定的分数。其中的每种分数,一一对应一种水平。
但是,不同的几门科目,分数居然可以直接相加,最后得到一个总分,来确定一个人的未来,这让李文实在不理解。
在物理上,单位不同的值,是不能直接相加的。在数学上,对于各种数值,会有不同的算法来处理结果。
那为什么到了高考上,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呢。
这些都是李文想要搞清楚的问题。
但让李文没有想到的是,这些问题,都在和一个同学的一次聊天中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