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么:物理学家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8.交叉互换;遗传特性的定位

从以上的描述中我们得出结论,不管明说还是暗示,某条染色体总是以整体形式遗传下去的,要么来自祖父,要么来自祖母,换句话说,染色体是不分裂的。但在实际研究中,我们发现遗传特征的组合比理论上要多得多。所以,说染色体总是以整体形式遗传是不够准确的。在进入减数分裂之前,两条同源染色体相互靠近,进行联会,在此期间有时会交换它们的部分片段,如图6所示。这个过程我们称为“交叉互换”,通过这一过程,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两种性状将会分开,孙辈将会从祖父那里遗传到其中一种,从祖母那里遗传到另外一种。染色体这种交叉互换的行为,既不罕见也不常见,但给我们提供了染色体上遗传性状的位置信息。想要充分了解我们应该在进入下一章节之前先介绍一下,(比如杂合性、显隐性等),但那样已超出了这本小书的范畴,所以让我先阐明最重要的一点。

如果没有交叉互换,位于同一条染色体的两种性状将会永远同时被遗传下去,没有任何后代会只遗传到其中一种。而位于不同染色体的两种性状则有两种可能:一种情况它们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那么它们有50%的概率会被分开,第二种情况它们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那么它们则一定会被分开。

因为交叉互换的存在,这些规律和概率被打乱了。后代的遗传性状组合的概率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养育实验来确定。而研究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两种性状在同一染色体上的位置越近,它们被分开的概率就越低,因为交叉点位于它们中间的概率较低;而靠近染色体末端的两种性状则经常会被分开。(与同源染色体上性状的重组类似。)用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在每一条染色体中,从“交叉点统计数据”中得到“性状位置图”。

图6 交叉互换

左:两条同源染色体相互接触

右:交换之后分开

这些设想已被充分证实。科学家们已经做过很多相关实验(主要是果蝇,也有其他)。那些被研究的性状分成很多组,组的数量和染色体数量相同(果蝇有4条染色体),组与组之间没有任何交叉点。每个组可以画出性状分布的直线图,从数量上反映出每组中任意两条染色体之间的交叉点的多少。所以,我们可以肯定,这些性状确实存在,并且沿直线分布,就像杆状的染色体一样。

当然,就像这里说的,遗传机制的原理仍然相当空洞无聊,甚至幼稚。因为我们还没有说到,我们对遗传性状到底了解多少。其实,生物体本身是一个整体,而却被我们人为地分解成各种性状来仔细研究,实际上既不恰当也不可能。现在,我们常常会举这样一个例子,如果祖父母在某一方面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是蓝色眼睛,一个是棕色眼睛),后代在这方面要么遗传这个,要么遗传那个。我们在染色体中定位的是这种差别的位置。(专业术语称为“位点”,或者如果我们考虑到它的材料结构,也可以称作“基因”。)在我看来,性状的区别,而不是性状本身,才是最根本的概念,尽管这句话语法上和逻辑上有些问题。性状的区别其实是不连续的,在下一章节我们谈到突变的时候就会涉及,我希望,刚刚提到的这种枯燥的遗传机制也会变得更有意思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