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产业,长久之计
巴菲特说:“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股票市场投资选择好长坡产业很重要,只要坡足够长,哪怕雪不是很湿,也能滚出较大的雪球。回顾A股超过30年的历史,每一轮行情都有它的主角。A股的十倍股是“铁打的营盘”里“流水的兵”,每轮牛市中十倍股的行业分布都是不断更迭的。仔细看美股过去100多年的历史,从格林厄姆到费雪,到巴菲特,到林奇,再到米勒,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他们成名的年代都不一样,成名的代表作也不一样,这是因为时代背景不一样。投资其实是顺势而为,顺大势方能成大器。本书第4章将详细介绍产业演变的规律,并重点分析未来值得重视的产业领域。
决定产业趋势的三大要素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显示,产出由三大要素决定:第一,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劳动力和资本;第二,技术水平;第三,要素产出弹性系数alpha和beta。产业趋势的分析需从这三大要素入手。
第一,逃不开的人口周期。各个行业和公司生产的产品最终要进入消费环节,这个和人口周期相关,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消费支出的重点不同。2000年之后的近20年,房地产产业链大爆发就是源于人口结构变化,这个时间段中国人的平均年龄处于25~40岁,即买房买车的年龄段。现在中国人的平均年龄已经接近40岁,消费需求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从以房子、车子为代表的商品消费走向服务性消费、健康性消费。同时“90后”“00后”已经成为消费的新群体,消费行为模式也在发生改变,消费借助科技出现了新业态、新模式。
第二,挡不住的技术渗透。技术进步对社会效率的提升、生活水平的改善的作用巨大,也会改变行业生态。比如,2010年以后智能手机的普及,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手机已经从通信工具发展成为“人体外挂器官”了,智能手机是人与外界互联的媒介,成了一个入口。微信聊天、美团叫外卖、刷抖音、直播购物等,这些在十年前科幻片中才有的情景,现在大家都习以为常了,由此衍生出了一批快速成长的行业。
第三,少不了的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其实对应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的要素产出弹性系数alpha和beta,二者的大小决定了劳动和资本的配比关系。国家的产业政策会影响全社会资源的分配,政策支持力度大的产业,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发展的机会可能会更大。
A股产业演变的历史
A股从1990年上交所成立算起,已历经超过30年,回顾代表性产业的演变,大致每十年发生一次大的变化。
第一,1990~2000年消费制造时代。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确立,改革开放速度加快,中国经济迎来快速发展,GDP同比从1990年的3.8%快速提高到10%以上。快速的经济增长显著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全社会月均消费额由1991年的687亿元增至1997年的2275亿元。由于此前中国处于短缺经济时代,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百货商品等消费品得到了广泛青睐。1991~1993年牛市涨得最好的就是日用消费品公司。
经过市场经济的初期积累,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明显提升,1997年人均年总收入达到3800元。收入提升直接催生了当时城乡居民的消费升级,在“老三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逐渐普及后,以“新三件”(彩电、冰箱、洗衣机)为代表的家电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成为这一时期的消费主流。以彩电为例,1990~2001年,城乡家庭彩电保有量从59台/百户上升到了120台/百户,刚好实现翻倍。1996~2001年的牛市,家电股成为大牛股。
第二,2000~2010年工业制造时代。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意味着中国与世界开始全面接轨。由于中国人力成本低廉,入世给中国制造业带了来全新的发展机遇,GDP同比逐渐从8%提升到10%以上。首先受益的是进出口贸易,中国对外贸易景气度大幅提升,2002~2007年进出口金额同比始终维持在20%以上。在此背景下,诞生了2003~2004年以钢铁、石化、汽车、电力、银行为代表的“五朵金花”行情。
此外,从1998年央行出台《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提倡贷款买房开始,房地产行业逐渐步入景气周期,2003年国务院发布1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开启了房地产市场化的进程。随着城镇化率提升,房地产黄金期来临。2000~2010年我国20~39岁住房刚需人群达到阶段顶峰,住房消费需求随之集中释放。房地产行业发展迎来新机遇,商品房销售维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2000~2010年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平均值为22.4%。2005年开始房地产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2005~2009年房地产行业相比上证综指出现明显的超额收益,在牛市期间涨幅更大,如2006和2007年房地产指数分别上涨153%和165%,同期上证综指上涨130%和97%。
第三,2010~2020年,可以定性为先进制造时代。由美国引领的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切换到创新驱动,美国白宫2009年推出创新战略1.0,2015年发布3.0。中国2015年发布《中国制造2025》,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07年苹果发布第一代智能手机iPhone,成为移动互联浪潮的开端。随着苹果、安卓的两极格局形成,智能手机全球性地快速普及,加上3G、4G技术的不断成熟,2010~2014年迎来了移动互联的快速普及,我国手机网民数量自2008年的1.2亿人升至2014年的5.6亿人。智能手机普及带动了整个产业走牛:2010~2012年硬件设备、2013年游戏内容、2014~2015年互联网,A股诞生了一批科技类牛股。
未来值得重视的产业趋势
从人口周期、技术水平、产业政策三个角度分析,产业演变的两个趋势值得重视。
第一,消费升级:品牌化、服务化。从人口周期看,中国人口平均年龄步入中年,人均GDP刚超过1万美元。从国际经验看,这是消费加速升级的阶段。从技术水平看,随着过去几十年生产工艺的改进,中国消费品的质量不断提升,品牌价值逐渐体现。从产业政策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循环为主体,促进国内大循环的首要任务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又以扩大消费需求为重点。
展望未来,中国从消费水平和结构看,类似20世纪70~90年代的美国和日本,各种品牌声名鹊起,比如美国的可口可乐、麦当劳、强生、百事可乐、星巴克、吉列公司,日本的松下、索尼、丰田、本田等,美国当时还出现了“漂亮50”行情。近几年我们已经发现了各个领域中的品牌公司,比如贵州茅台、格力电器、金龙鱼、海天味业、索菲亚、李宁等。除了品牌消费外,还有服务消费,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加速催生了医疗健康等相关需求。
第二,制造升级:信息化、智能化。从人口周期看,“90后”和“00后”逐渐成为新的消费群体,他们更偏好科技赋能的新产品,而1960年的婴儿潮一代步入老年,巨大的医疗服务需求要靠信息化支持。从技术水平看,这一轮的科技革命以5G技术、新能源技术为主,中国在这两个领域并不逊于发达国家。从产业政策看,“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抓手就是制造业的升级,工信部也发布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我国现在GDP规模是美国的60%,传统制造业规模是美国的150%,早就超过了美国,但信息科技产业规模只相当于美国的30%~40%,未来增长的空间很大。随着5G及未来6G的应用,信息化、智能化是大势所趋。如果说2012~2015年的移动互联浪潮改变了消费端,那么真正逐渐开启的万物互联的物联网将改变生产端,比如未来的智能汽车将类似于装着轮子的智能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