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引黄灌区现代化建设研究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宁夏引黄灌区现代化建设演进

3.1 现代化建设发展历程

3.1.1 起步阶段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是宁夏现代化灌区建设的起步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仅有库容超过1亿m3的大型水库6座,超过1000万m3的中型水库17座,灌溉面积2.4亿亩,保证程度较低,机电排灌、水力发电寥寥无几。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利事业才得到迅速发展。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6年又一次把这一任务列入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中。引黄灌区现代化的提出,最早见于《把引黄灌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农业区》(牛立峰,《新黄河》1996年第3期),该文提出:“将引黄灌区内相当一部分村庄建设成为集体化、机械化、电气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区”[5]

这一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田间工程建设较少,灌水周期长、灌溉不方便、灌溉水利用效率较低,灌区农业生产长期低效徘徊;灌区水管体制改革不彻底,投入不够,尚未建立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农户参与程度不高,农业水价改革未全面开展,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灌区信息化建设整体滞后,无法对用水量进行实时监控,灌区量测设备较少、大部分采用简单的方法观测,时效性差,无法满足实时调水的需求;灌区管理水平较低,管理单位专业性、技术性人才所占比重偏低,灌区自身建设及管理能力差。

1962年9月、1983年2月、1988年6月,宁夏先后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引黄灌区水利管理试行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管理条例》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管理办法》,使宁夏引黄灌区现代化建设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这一阶段宁夏引黄灌区标志性工程为1960年2月建成运行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从此青铜峡灌区河东、河西各干渠进水量,不再受河水涨落的影响,为宁夏引黄灌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6]

3.1.2 发展阶段

1991—2010年这20年,是宁夏引黄灌区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全国已建成大中型灌区5860处。在大中型灌区中,设计灌溉面积在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共有287处,总规划灌溉面积2.15亿亩,约占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的54.1%,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1%。大型灌区也逐步具备了向城镇生活和工矿企业供水的任务,每年提供的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1/7,受益人口达2亿多人[7]。大部分大型灌区都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水源系统、输配水系统和调节系统,在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和流域配置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型灌区还在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抑制水土流失、减轻风沙威胁等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

这一阶段,灌区的灌溉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总体上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全国范围内的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开始不久,部分灌区虽然发展较快,但从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使用等方面全面实现信息化的还比较少,尤其是用水计划的编制和水量调配仍然采用传统的人工方式,不但效率低,很难做到全局优化调配水量,达到最优效益,而且大量的珍贵数据仍采用人工记录,表格与图纸分离,以至于记录的数据与实际情况产生了一定的差异,信息的查询与变更困难,更不能实时进行水资源的动态管理和方案调整,管理手段滞后于发展需要。

1998年2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系统地提出了水利建设的方针和任务,坚持把兴修水利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重大水利工程从长计议,全面考虑,科学选比,周密计划,确保工程质量;坚持蓄泄兼筹,以泄为主,提高综合防洪能力;坚持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切实保护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调动全社会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资体系;坚持科学治水;坚持依法治水。

宁夏引黄灌区在1994年起实施引黄灌区渠道修复改造工程,从1998年开始,又实施了“宁夏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全面消除了病险渠段,提高了渠道标准,广泛应用了高效节水技术[8]。随着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的建设,宁夏引黄灌区信息化启动,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开始推广应用。党和国家领导人、院士、知名专家等陆续提出了水利现代化、灌区现代化的概念和指标体系,明确了实现水利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文明发达的显著标志,水利必须加快现代化进程[9],促进传统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现代水利的转变。与此同时,灌区现代化建设的指标体系也陆续提出。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灌区节水改造新技术、新材料得到了广泛应用,通信和遥测设备、新型渠道量测水设备开始应用于灌溉管理。

3.1.3 提升阶段

2010年至今,是宁夏引黄灌区现代化建设的提升阶段。2011年9月,水利部李国英副部长在水利信息化可行性研究方案审查会上,为灌区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阐述了思路:“需求牵引、应用至上;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总体设计、模块管理;数学模拟、注重参数;阶段先进、扩展升级;稳扎稳打、持续利用。”灌区现代化的具体实现步骤是:第一步实现信息化,第二步实现数字化,第三步实现智能化。这个思路指明了灌区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成为当前灌区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深入实施,宁夏回族自治区依据“智慧宁夏”建设“一网一库一平台”要求,以提升效能为重点,以便民利民为核心,按照“行政推动,应用带动,综合施策,系统建设”的发展思路,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继续对渠系进行配套完善和改造,配套完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计量水及闸门等设备,优化调度技术,提升灌区现代化管理体系和技术手段。宁夏引黄灌区以能力建设为主线,以体系建设为核心,以管水方式转变为支撑,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水量调控能力;更加注重制度创新,着力提升水权交易能力[10];更加注重监督管理,着力提升节水防污能力;更加注重调度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更加注重服务能力建设,着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合理需求;更加注重发展方式调整,着力推进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更加注重水污染防治,着力促进末端治污向源头防污转变。

到2015年,通过统筹利用黄河水、当地水及非常规水和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基本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合理需求。全自治区引、耗水总量控制在黄河水利委会员分配指标之内,全自治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501,水分生产率达1.3kg/m3。以唐徕渠灌区为代表的引黄灌区现代化建设雏形基本形成。通过深化水利综合改革,消除制约水利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宁夏引黄灌区水利现代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