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西方古典园林
西方园林与中国园林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是世界园林艺术中的瑰宝。西方古典园林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
2.2.1 西方古典园林的起源
在西方园林史中,起源最早应该是古埃及和西亚园林。在考古发现古埃及墓葬壁画中看到古代人对理想环境的表达。在一个矩形的环境中,矩形作为基本图形进行景观塑造,中间是矩形水池,池中分层种植花果树木,并有庄严大门和矩形围墙。整个园林对称严谨,建筑为中轴位置。整个西方古典园林就是沿着这样的路线发展而来(见图2 16)。
图2 16 古埃及墓葬壁画
2.2.1.1 古埃及墓园、园囿
公元前3000多年,古埃及在北非建立奴隶制国家,到公元前2700多年到前2200多年,形成法老政体的中央集权制。法老(即埃及国王)死后都兴建金字塔做王陵,成为墓园。金字塔四周布置对称林木,中轴线笔直,塔前有广场,与正门对应,造成庄严、浩大的景象,同时反映出当时埃及科学工程技术已发达。
古埃及奴隶主们为了坐享奴隶们创造的劳动果实,一味追求荒诞的享乐方式,大肆营造私园也是其一。到公元前1600多年的埃及,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埃及人注重发展引水及灌溉技术,同时,土地规划也促进了数学和测量学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古埃及园林的布局形式,从而建造了具有审美价值的私园。园中种植观赏树木和花草,甚至还饲养动物,具有了观赏和游憩的性质。它们往往还采取方直的规划,开辟规则的水槽并进行整齐的栽植,在搭配鲜花及藤本棚架植物,增加其游览性。
2.2.1.2 西亚地区园林
古代西亚也有花园,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早在公元前3500年时,已经出现了高度发展的古代文明,形成了许多城市国家,实行奴隶制。此时奴隶主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在私宅建造游憩观赏的花园。花园内布置整齐美观,引水注园,道路纵横方直,花草树木充满其间。与古埃及文明几乎同时放射出灿烂光辉的,还有古巴比伦文明。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王国曾创造了无比辉煌的古代文明,而它们创造的园林“空中花园”的景观最具有特色,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当时的尼布甲尼撒二世为王妃建造,为多层重叠的花园所组成。以此为代表的屋顶花园形式也称为古巴比伦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古巴比伦园林,也包括亚述及迦勒底王国时期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建造的园林,形式上大致有猎苑、圣苑、宫苑三种类型,各有其特点。
古希腊通过波斯学到西亚的造园艺术,发展成为住宅内布局规则方整的柱廊园。希腊的柱廊园改进了造园在布局上结合自然的形式,而变成了喷水池占据中心位置,使自然符合人的意志,形成了有秩序的整形园。把西亚和欧洲两个系统早期庭园的形式与造园艺术联系起来,形成桥梁作用。古罗马继承希腊庭园艺术和西亚林园的布局特点,发展成为山庄园林,园内布置规整,花草树木与绿篱的装饰已有很大的发展,园中水池更为普遍,罗马园林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对理想的田园生活的追求。
2.2.2 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园林
“中世纪”是指欧洲历史上从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的瓦解,到14世纪文艺复兴开始大约1000年这段历史。中世纪时期,西方园林在继承古希腊、古罗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2.2.1 中世纪欧洲园林类型
中世纪欧洲(西欧)前期以实用的寺院庭园为主,后期以简朴的城堡庭园为主,此外还有体现伊斯兰文化的西班牙伊斯兰园林影响显著。在功能特征上园林大体分为两派:一是以意大利为代表寺院庭园时期及随后的城堡庭院时期,这一派的的主要特征是实用性很强,布局简单;二是以波斯,西班牙为代表的伊斯兰园林,这一派园林重视水景的应用,善于利用水景来切割园林的风景。
1.寺院庭园
伴随古罗马帝国的解体,欧洲封建社会的政权分散独立,而教权则强大而统一,因此在前期,欧洲园林的主要造园活动体现在寺院庭院的兴建上,这一阶段以意大利的巴西利卡寺院、瑞士圣·高尔教堂、意大利罗马圣保罗大教堂为主要代表(见图217)。教堂与修道院逐渐增多,这些寺院庭园多以宗教的实用性为目的,建筑物的前面有连拱廊围成的露天庭院,称为“前庭”,不同教派的修道院庭园因教义不同建筑风格上也略有不同。这一时期的寺院庭园主要以实用性为目的,大多由建筑围绕形成中庭,建筑的边界多是柱廊,形式如同柱廊院,中庭的中心位置往往有水池、喷泉等,风格简朴实用。
2.城堡庭园
随着西欧战乱逐渐平息,城堡庭园的结构由以往的沉重抑郁型转向开敞,变为适宜居住的宅邸结构,而且周围还建造了娱乐设施。庭园布局简单,有栅栏或矮墙围护。除方形花台之外,主要为一个三面开敞的龛座,上铺草皮,用作坐凳。有泉池,充满欢乐气氛。树木一般修剪成几何形。在一些较大庭园中,设有水池,放养鱼与天鹅。
图217 瑞士圣·高尔教堂平面规划图
2.2.2.2 中世纪伊斯兰园林
伊斯兰园林是是古代阿拉伯人在吸收两河流域和波斯园林艺术基础上创造的,是一种受宗教影响很大的艺术形式。它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遍布亚非,波及欧洲,在全世界已经超过13亿伊斯兰教徒居住的地方,都可以看到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1.波斯伊斯兰园林
阿拉伯人吸收了波斯的建筑园林艺术,称为“波斯伊斯兰式”。波斯地处荒漠高原,干旱少雨,夏季炎热,水成为伊斯兰园林最重要的造园要素。利用沟渠,将水直接灌溉到植物根部。面积小的庭园多呈矩形,以十字形园路划分绿地,路上有沟渠,或者以此为基础对绿地做更多的几何划分。面积大的园林有多个小型封闭院落组成,以小门相通,以隔墙上的花窗和栅格渗透空间,并列排列的小园中尽可能栽植同样的树种,以获得稳定和统一的视图。
2.西班牙伊斯兰园林
公元8世纪初,信奉伊斯兰教的摩尔人入侵伊比利亚大力移植西亚文化,尤其是波斯、叙利亚的伊斯兰文化,在建筑与园林上,创造了富有东方情趣的西班牙伊斯兰样式。封闭的空间,隐秘的氛围;以水体分割空间(交叉或平行的河渠或水渠,其中有喷泉);道路以有色石子或马赛克铺装,组成图案,用鲜艳的陶瓷或马赛克装饰园林建筑。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位于南部著名古城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苑(见图2-18)。它建造在海拔700多米高的山顶上,是伊斯兰建筑艺术在西班牙最典型的代表作,也是格拉纳达城的象征。
3.印度伊斯兰园林
17世纪,印度领导人巴布尔带来了波斯风格的园林。莫卧尔人在印度建造了两种类型的园林:其一是陵园,它们位于印度的平原上,通常建造于国王生前。当国王死后,其中心位置作为陵墓场址并向公众开放。陵园的最佳实例即是闻名世界的泰姬·玛哈尔陵;其二是游乐园,这种庭园中的水体比陵园更多,且通常不似反射水池般呈静止状态(见图2-19)。
图219 印度泰姬陵
图218 阿尔罕布拉宫苑
2.2.3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园林
文艺复兴也在欧洲园林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意大利园林是文艺复兴时期园林的代表,文艺复兴初期的台地园又最具典型。
台地园一般附属于郊外别墅,多半建立在山坡地段上,就坡势成若干的台地称为台地园。台地园的主要特征是:选址时注意周围环境,多建在郊外风景秀丽的丘陵坡地上;园中多个台层相对独立,没有贯穿各台层的中轴线:建筑与庭院部分都比较简朴,大方,有很好的比例和尺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台地园慢慢的演变为较为规整、宏大的庄园,被称为罗马庄园,埃斯特庄园作为意大利台地园的典范,与兰特庄园、法尔耐斯庄园(见图220)并列文艺复兴三大名园。此时的庄园比台地园更加成熟,造园艺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表现出一些与初期台地园不同的特色,表现在:布局规整,有明显的中轴线贯穿全园,园中景物对称布置在中轴线两侧;各台层上常以多种理水形式,或理水与雕像相结合作为局部的中心;理水技术成熟,如水景在明暗与色彩的对比;建筑有时作为全景位于最高处;植物造景日趋复杂(见图221)。
图220 法尔耐斯庄园
图221 埃斯特庄园内管风琴喷泉
2.2.4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产生与发展
在世界园林体系中,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独树一帜,代表人物是昂德雷·勒诺特尔,代表作品有孚-勒-维宫和凡尔赛园林。17世纪下半叶,古典主义成为法国文化的主导潮流,在园林建筑方面也逐渐形成了古典主义园林风格。18世纪初,由勒诺特尔的学生勒布隆协助德扎利埃编著了《造园的理论与实践》一书,被看作是“造园艺术的圣经”,标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理论的完全建立。
勒诺特尔最重要的成就是将庭园与建筑看成一个整体,来设计雄伟而又统一的景观,并在他的具体设计中得到了成功的体现,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设计的凡尔赛花园,成为古典主义的代表。凡尔赛宫包括“宫”和“苑”两部分(见图222和图223)。广大的苑林区在宫殿建筑的西面,它有一条自宫殿中央往西延伸长达2km的中轴线,两侧大片的树林把中轴线衬托成为一条宽阔的林荫大道,自西向东一直消逝在无垠的天际。林荫大道的设计分为东西两段:西段以水景为主,包括十字形的大水渠和阿波罗水池,饰以大理石雕像和喷泉。东段的开阔平地上则是左右对称布置的几组大型的“绣毯式植坛”。大林荫道两侧的树林隐藏地布列着一些洞府、水景剧场、迷宫、小型别墅等,是比较安静的就近观赏场所。中央大林荫道上的水池、喷泉、台阶、保坎、雕像等建筑小品以及植坛、绿篱均严格按对称均齐的几何格式布局,是为规整式园林的典范,较之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更明显的反映了有组织有秩序的古典主义原则。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多为王室或贵族所建造,代表着造园者的身份与地位,因此园林的规模与规划上都追求宏大气派,气度高雅,豪华而端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还特别重视植物、雕像、花坛、水景等构园要素的选择与布置。其美学观点为纯自然的不加人工的植物是不美的,因此,植物修剪成几何形式统一布置到整体构图中去。大量使用水景,如水池、喷泉、瀑布等,由于地势低缓,水景多为面积很大的静水,辅以喷泉。
图222 凡尔赛园林
图223 凡尔赛宫喷泉
2.2.5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产生与发展
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出现,改变了欧洲由规则式园林统治的长达千年的历史,这是西方园林艺术领域内的一场极为深刻的革命。它的产生与当时国内的经济文化发展,文学艺术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园林的憧憬与向往密不可分。从时间上看,英国学派园林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2.2.5.1 庄园园林化时期的英国庄园
18世纪初期,英国造园者充分利用开阔起伏的草地,曲折蜿蜒的河岸,成片成丛的树木等自然因素,这种造园艺术对自然美的追求,集中体现为一种“庄园园林化”风格,是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第一个阶段。庄园园林化具有以下特点:①因地制宜,力图改变古典主义园林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形象;②不修围墙,用兼具灌溉和泄洪作用的干沟来分隔花园、林园、牧场,加强了视线的渗透和空间的流动;③结合兼具生产性的牧场和庄园进行庄园设计,把园林从纯观赏性的封建贵族艺术转变为兼具实利性的资产阶级艺术。
2.2.5.2 画意式园林时期的英国庄园
18世纪中叶,当自然风景园在英国达到高潮时,通过在中国的传教士及罗马教廷的交流,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园林艺术被介绍到欧洲,英国这一时期的园林建造深受“中国风”的影响。随着浪漫主义在欧洲艺术领域中的风行,出现了以钱伯斯为代表的画意式自然风景园林。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缅怀中世纪的田园风光,喜欢建造哥特式的小建筑和模仿中世纪风格的废墟、残迹;②喜用茅屋、村舍、山洞和瀑布等更具野性的景观作为造园元素;③大胆采用异域情调的景观元素,如丘园(Kew Garden)的中国式塔以及其他画意式园林中喜用的中国式山洞。
2.2.5.3 园艺派时期的英国庄园
英国园林的迅速发展,使英国式自然风景园林的影响渗透到整个西方园林界。这一时期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英国海外贸易和殖民事业的日益拓展,来自世界各地的花卉、物产等纷纷流入英国,职业的造园家便以此为契机,对英国的园林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改造,从而形成了19世纪的主要流派“自然风景园的园艺派”。这种造园流派在自然风景园林原有面貌下有了一些新特点:如增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玻璃温室,种植来自世界各地的奇花异草。此外,常在草地上设置的花坛,把各种鲜花密植在一起,在种植时仔细的搭配花期、颜色和株形。树木也注意其高矮、冠型、姿态和四季的变化,巧加搭配。这一种园林,因为更加时尚且具有商业性,符合商业时代的需求,逐渐成为19世纪的主流,并直接影响到20世纪的世界园林艺术(见图224)。
图224 园艺派时期的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