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学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品格与信任的性别化

英国与美国的青少年教养手册提倡的是同一种学习。这点在维多利亚时代提倡基督教社会主义的作家身上尤为突出,基督教社会主义是一支以耶稣教义为基础的宗教社会主义,其拥护者往往支持强身派基督教。与休斯旗鼓相当的基督教社会主义者,查尔斯·金斯莱也推广类似的方案,即透过信任上帝来获得学习与良好品格。21他坚持认为这也会体现在社会与家庭关系中。和梅铎一样,他认为崇敬是由信任而非恐惧所带来的。此一要旨在父亲与子女的关系中可看得很清楚,而此关系也代表着个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金斯莱在《健康与教育》(1874)中写道:“哪个孩子会最崇敬父亲呢?是那个欢喜并信任地迎接父亲,且可以由此学习父亲的思想,并遵从父亲意愿的孩子;还是那个一见到父亲出现便赶紧东躲西藏,唯恐不明所以挨一顿打的孩子呢?”22

可想而知,这个时代给女孩子的建议也是以家庭生活为中心,并经常带着说教、有性别区分的语气谈论关于家庭中的典型女性角色,以及女孩子将来作为妻子与母亲的角色,等等。女孩经常可以读到,为了受人信任,她们应该努力在言行举止上都做到值得信赖,而这种可信赖性是成功年轻女性的必要特质。23和男孩子一样,女孩子也被教导要相信上帝会赐给她们成为可靠、值得信赖的人所需要的力量。

这个时期有许多教养手册作家都用类似的方式指导男孩子如何表达他们的情感与行为,阳刚气质是由道德力量和可信赖性来定义的,而不是体格。美国基督教路德派牧师暨教养手册畅销作家西凡纳斯·史达尔,在他为16岁少年出版的《青少年须知事项》(1897)里,他主张青少年必须受人信任才能在生活上有所成就,而为了取得他人信任,他们必须力求纯洁与节制。男孩子也必须学习尊重女性并保持自身贞洁,基于信任他们未来的妻子,他们不应在婚前就成为“(女方)贞洁的可耻掠夺者”。24

托马斯·休斯也写过几本教养手册,与本章最相关的应属《给男孩子的注意事项》(1885),这本书的重点在于通往道德行为的男子气概之情感与精神培养。他重述了史密斯的想法,也就是“相互信任是所有人类社会的基础”。因此当个值得令人信赖的人很重要,与他人交流时由于坦率与真诚而让人对你感到“绝对地信任”也很重要。同样重要的还有慎选朋友并建立起牢固的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包含着相互理解,关注彼此的喜悦、悲伤与担忧。25休斯在《真正的男子气概》(1880)中进一步主张“不信任”是一种懦弱,与基督的榜样背道而驰:“基督的一生中不曾有过一丝这样的软弱或怯懦……因此他是童年、少年与成年早期的勇气以及男子气概的真正楷模,直到时间尽头。”26休斯认为虔诚情感是阳刚的,而后来的儿童心理学之父斯坦利·霍尔则不同意此看法。在《青春期》(1906)等作品里,他告诫男孩要避免这种“阴柔情绪”。霍尔在《少年期》(1904)里称“信任”是宗教所要求的阴柔情绪之一,这组情绪或许被可悲地定义为“不涉及最能激起年轻男性理想的性格特征”。27不过,他也强调宗教情怀的重要性,并且将介于童年与成年之间的青春期阈限阶段定位为最强烈地感受到情绪,以及最深刻地习得品格特征的关键时期。

从19到20世纪中叶有许多文本为儿童提供了透过信任与精神奉献来学习与发展的途径。约翰娜·斯比丽(Johanna Spyri)的童书不加掩饰地说教信任上帝的种种好处,因信任上帝而生的改造力量不仅会带来良好品格,还有针对特定性别而来的文明、中产阶级和正确的行为。她最受人欢迎的小说《海蒂》(上集《海蒂的学徒与旅行之年》,德语原版,1880,下集《海蒂学以致用》,德语原版,1881;1884英译版)也不例外。海蒂是个搬去和坏脾气爷爷一起住的小孤女,而爷爷则是一位会令她用“信任的双眼”仰望的人,他是让儿童学习服从和信任长辈以及判断谁可以信任的榜样。尽管爷爷是脾气反复无常的人,但是在与大自然的接触和交流中,爷爷初次对她展现了爱与奉献。不过,海蒂后来得离开这片田园生活才能获得更进一步的教育。她到法兰克福以后的工作是当克拉拉的学习同伴,她们建立起深厚的关系,海蒂正是在克拉拉的家中学会如何阅读《圣经》、如何祈祷,对她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她学会了如何信任上帝。这些技能对海蒂的行为与品格产生改造作用,也改造了她身边的人。她不仅照亮了自己爷爷的生活,也照亮了如亲奶奶般的可怜老邻居的生活,而老奶奶则强化了海蒂在艰困时刻时对上帝的耐心与信任:“只要你肯信任他,他肯定会及时帮助你的。”28在斯比丽另一部作品《葛利特的孩子》(1883德语原版;1887英译版)里,当灾难与死亡逼近时,信任上帝的主题再度占据故事。她教导说:“只有完全信赖上帝的人才能活得幸福又安全,因为所有生命都掌握在他手中,他让欢喜和悲伤携手共进,为爱他的人带来益处。”29透过海蒂的例子,儿童能够学习到只要他们信任上帝就可以活得幸福,这也反过来和学习如何透过良好品格成为值得令人信赖的人有关。

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的《绿山墙的安妮》(1908)是另一本关于小孤女的加拿大畅销小说,小孤女安妮渴望能在新家与新小区得到爱与接纳。虽然蒙哥马利让安妮享有相当大程度的独立自主与自由奔放,但是和海蒂一样,她的良好品格也是在接受了性别规范后才培养出来的,情感上的成熟亦然。安妮的养父母是卡斯伯特兄妹,马修与玛丽拉,他们原本要求领养一个可以帮忙务农的男孩,却阴差阳错收到这个富有想象力的红发女孩。安妮从活蹦乱跳的女孩成长为负责且关心他人的年轻女子,这一路历程是由信任问题所构成的,尤其是玛丽拉所保留或赋予的信任。在小说结尾,正学着去信任并爱护安妮的玛丽拉软化了以往严厉、英裔加拿大新教徒的指责态度,当喜欢说人闲话的瑞秋·林德说“她还像个小孩子似的”时,玛丽拉还能够反驳说“她更像是个女人了”。30就这样,安妮的青春在玛丽拉从完全不信任她到完全信任她以后结束了,玛丽拉现在甚至可以将自己(她正逐渐失明)以及翠绿庄园交给安妮照顾。虽然小说一开始就将安妮描绘为好女孩,但只有在赢得玛丽拉的信任以后,她的品格才受到肯定。

故事刚开始时,玛丽拉遗失了胸针,她误以为是安妮拿走的,于是就对马修说:“家里有个令人无法信任的孩子实在是很可怕的负担。既狡猾又不诚实,她的表现就是这样!”向来支持安妮的马修鼓励妹妹要多信任她。但是当某次安妮没有好好待在家里为玛丽拉准备晚餐时,玛丽拉再度说了一番安妮不值得信赖之类的话。这个主题反复出现在整部小说中,直到玛丽拉领悟了安妮的真实价值后才解决这个问题,就像她在小说结尾说的:“她现在真的是既沉着又可靠……任何事都可以信任她了。”虽然叙述者说:“玛丽拉不会对自己的想法与感觉做主观分析”,但她的宗教表现十分虔诚,并且会借由将屋里所有大小事做得井然有序来展现她的美德,而她期盼安妮也能有相同表现。所以说,虽然在故事舞台上,是几名主要人物学习彼此信任的过程以及他们层级关系的转变,不过形成故事背景的则是宗教的信任。玛丽拉之所以无法立即信赖安妮,是因为安妮身上没有20世纪初定义良家妇女良好品格标准的外在迹象。31

这把我们带回到《秘密花园》来。柯林之所以一开始看起来不像狄肯那么值得令人信赖,也是因为他没有任何外显的男性可信赖特质,比如说可靠感或情绪控制。尽管如此,玛丽内心推断既然柯林真的那么想见到那座花园,那么在这件事情上可以信任他。后来玛丽直接且严肃地问柯林,她是否能“确确实实”地相信他,并解释说她之所以信任狄肯是因为连鸟儿也信任他。柯林几乎是用耳语回答说:“可以的,可以的!”这下他才获准进入玛丽与狄肯的信任圈,从而被带进秘密花园里。32虽然作者伯内特还在世时,《秘密花园》并不及她的另一本经典作品《小爵爷》(1886)出名,但读者们(尤其是女孩子和妇女)比评论家还早授予这本书“经典”的地位。举例来说,这本小说在1927年的《青年之友》杂志上入选在读者珍爱书单上,1960年在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上票选为最佳儿童读物之一。33近几十年来,这本小说从文学评论家身上获得了更多认可,并已经改编成多部电影、电视和音乐剧。《秘密花园》因此证明了它比《小爵爷》那多愁善感的童年写照更经久不衰。

《秘密花园》是大英帝国文学的一部好典范。玛丽在印度被剥夺“文明”而变成鲁莽、专横又爱生气的孤独者。在柯林的身体和情绪于花园里变健康以前,玛丽也从这个一直被她称为“小王爷”的人身上诊断出相似的特征。而柯林的病情之所以有起色,是因为有早他一步学会了“文明”的玛丽介入,不过更为关键的是因为有狄肯在。虽然狄肯是没受过什么教育的劳工阶级孩子,却是最值得信赖的角色,不知何故处在文明(衰败与堕落)与自然(纯真与疗愈)的状态之间。狄肯之所以值得信赖是因为他通晓自己的情绪,并且忠于大自然、朋友与家庭,不是出于阿谀奉承或阶级支配,而是出于他良好的品格以及对人类与大自然的关怀。柯林透过与狄肯及玛丽的相互信任,转变成能够显露需要他人关爱与不安全感的小男孩,同时也逐渐变得比以前更坚强、更独立。

小说中有几处明显影射基督教与非基督教,尤其是关于狄肯与大自然、鸟儿和其他小动物交融时,他们在树下围成一个圆圈,“就像坐在某种神庙中”。狄肯的可信赖性明显就是他信任上帝与自然的外在迹象。园丁老班相当肯定这些孩子的活动具宗教性质,因为他觉得自己“像是被带进某种祈祷会里”,他还鼓励柯林用“颂歌”来表达对身体好转的感激之情。的确,柯林在花园里的疗愈本身就具有宗教特质。34

到了20世纪20年代,这些早期将信任、品格、性别规范与基督教联系起来的想法在童军运动里得到了重视,当时童军运动已经在年轻人身上取得了国际性的成功。除了著名的帝国与军国主义色彩以外,童军运动同时也鼓励儿童与青少年依照当时对性别、种族跟阶级的期望,学习如何培养其心智与品格。童军创始人罗伯特·贝登堡(Robert Baden-Powell)本身就是公学毕业生,他在《童军警探》(1908)里应用他在公学里所学到的东西并提炼出一套自己的教育思想,这本书是写给(年龄)稍微成熟一些也比较重要的读者群:那些在情绪等各方面都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大男孩与青少年——至少从斯坦利·霍尔的著作开始,大家是这么看待他们的。贝登堡在后来的新书《罗浮迈向成功之路》(1922)里劝告男孩子说,他们未来要成为丈夫、父亲与公民时,最需要的就是能够塑造他们性格的成熟情绪(其特征是克制与“恰当”的情感表现)。而信任是必不可少的。举例来说,当贝登堡谈到关于工作与前程时,他的劝告是培养品格甚至比技能或训练重要,他对品格的定义是“绝对值得令人信赖、机智与干劲”。而关于“荣誉”的定义,这件在军队和童军运动里都相当重要的事,也与信任有关:“荣誉意味着他人可以相信我所说或所做的一切都是真实且诚实的。”和金斯莱以及其他许多教养手册作家一样,他说明男人的自我成就感以及“幸福”并不在于公众方面,而在于家庭生活:“在与另一半的情谊中,以及在孩子热情洋溢的信任陪伴关系中,都有着强烈无比的幸福。”《罗浮迈向成功之路》的封面是一个独自坐在独木舟里的男孩,划桨穿越象征青春期诱惑的礁岩。贝登堡是要劝告男孩子不该信任他人来为自己的独木舟掌舵,而应该要“对自己抱有希望与信心向前行”。因此,信任自己与上帝是追求幸福的核心要件,根据贝登堡的看法,这应该是将独木舟划向成功男人的主要目标。无论如何,这种幸福不是透过追求欲望与诱惑得到的立即满足,而是以家庭生活、满足与责任为中心的未来幸福。35

直到40年代,许多童书仍继续提倡(不论是明示或暗示)基督教影响下的性别规范与教训,36而到了50年代,这些议题依然主宰着许多文本,不过这些文本所传递的寓意愈来愈多层。这种变化反映了两性关系与宗教狂热出现更广泛、逐步的转变,也反映了社会关系对等级制度的强调正逐渐减弱。尽管披上了奇幻小说的面纱,C. S.刘易斯在《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柜》(1950)里仍提供了基督教的传统训诫。评论家起初对这部小说态度冷淡,指责说故事内容有太多的基督说教成分。然而这部小说后来却证明了自己是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并且还被翻译成47种语言。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因伦敦大轰炸而颠覆常态、生活一团混乱的1940年。彼得、爱德蒙、露西和苏珊这四个兄弟姊妹从伦敦疏散到乡下,也就是他们展开冒险与学习之旅的地方。在那里,信任上帝变成了信任亚斯蓝,亚斯蓝是一头狮子,同时也是纳尼亚国度之王。故事最后,亚斯蓝为了拯救投靠邪恶白女巫的背叛者爱德蒙而牺牲自己,这一幕令人不禁联想到耶稣受难。四个兄弟姊妹强烈的信任关系一度因爱德蒙的背叛行为而中断,直到他学会控制他的自私并懂得将心比心。就像叙述者说的,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对自己以外的人感到抱歉”,其他孩子同样也是初次接触到信任被严重破坏以后的和解过程,而这份和解是以经历悔悟、接受(握手言和)以及指引力量的智慧(亚斯蓝)所得来。37因此,这个故事提供了即使在严重的背叛后也能够重建信任关系的模范。

在该系列第二部作品《凯斯宾王子》(1951)中,亚斯蓝再度现身,但起初只有年纪最小的露西看得见,因为她的纯真使她得以信任亚斯蓝的存在。“纯真”从这时起已牢牢定义了理想的儿童,显示为儿童无条件信任上帝的一项重要特征。不过,后续故事也将纯真描绘成一种潜在的危险来源,因为过度信任他人或信任错人也会让儿童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