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职场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通向自由的六步

我第一次见到非暴力沟通的创始人马歇尔·卢森堡(Marshall Rosenberg)博士是在1996年5月的一个工作坊里,那是一个为期3天的关于非暴力沟通入门的工作坊,共有25名学员参加。培训的内容包括非暴力沟通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其中涉及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次培训让我兴奋不已,此前我从没想过一个简单的沟通模式竟能解决如此多的沟通问题。毫无疑问,我和其他学员都被深深地触动了。

第二天下课后,我与妻子朱迪斯及孩子们共进晚餐。当时我们已结婚24年了,育有3个子女,最大的19岁,其余两个分别是16岁和14岁。仍处于兴奋中的我给他们讲述了自己白天在工作坊学到的东西。听完后,他们便也试着用非暴力沟通进行交流。可他们在使用过程中一出现错误,我就会尖声说道:“错了,这个不是感受!”其实我这样的反应正反映了自己在非暴力沟通方面尚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我意识到自己原有的沟通模式在脑中根深蒂固。此后,“这个不是感受”这句话成了关于我非暴力沟通的笑话。

最初学习非暴力沟通时,我总觉得学会一套新的沟通规则、继而成功运用这套规则并非难事。殊不知从尚在母亲怀中吃奶开始,我就已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生存模式,比如与人竞争、当自己羞愧时愤而谴责他人等。我已学会适应、熟练掌握甚至习惯于这种模式,并在这种生存模式盛行的社会里取得了成功。然而多年后,当我翻开第一次参加马歇尔博士的非暴力沟通工作坊所做的笔记时,我不禁为那时自己将马歇尔博士的话曲解为诸如“不要用那种方式说……”或是“你应该这样说……”等条条框框而失笑。

之所以回忆这段经历,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不想让你再走我曾走过的弯路。我不希望你像我当初那样,没有将非暴力沟通应用到自己身上,而是把自己对非暴力沟通的理解强加给他人。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出现,而且我也曾切身体会到了这样做所导致的痛苦。如果你从本书中看到了任何有用之处,我希望你能先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再尝试说服别人对此产生兴趣;还有一点就是对自己或他人提出的是请求,而非命令。时至今日,我在这些方面仍需努力,我希望你也能够如此。

非暴力沟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思考和表达方式,从而重塑了我对周遭事物的感知。此外,它还是一种通过语言调节与他人互动的方式。因此,非暴力沟通不仅事关如何通过语言与自己(如何思考)和他人(如何讲话)交流,更事关如何审视自身和从周围环境得来的感知。对我而言,非暴力沟通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你也可以将它视作一种策略),它让我能在世上活出自己的价值。你在阅读本书中非暴力沟通的相关内容时,可能会觉得我所提到的是一个成体系的、具体的“系统”。其实不然,我在这里分享的是自己对非暴力沟通的主观感受和一些运用了非暴力沟通的经历。我鼓励大家将非暴力沟通当作一种新的尝试,它不是静止不变的死板规矩,也不是一个单纯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你可以尝试在生活中应用书中的建议,并在此过程中融入自己独有的经历。在这种“自我发现”与“量身定做”的学习过程中,你便能真正拥有非暴力沟通技能。

我尽可能清楚详尽地在书中把我对非暴力沟通的解读分享给大家。这些解读基于我同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及其他数名老师多年来共同开办工作坊的丰富经验,以及将所学应用到不同的环境中的实践经历,那些经历包括调解数不清的纷争、辅导冲突双方、协助他人开办非暴力沟通工作坊、担任非暴力沟通中心委员会成员长达六年等。我尝试在每天的生活中应用自己对非暴力沟通的理解,这样我对非暴力沟通的解释就不单是复制当初老师的教导了。因此,本书所展示的非暴力沟通将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解读。

朱莉·斯泰尔斯在本书写作和编辑过程中与我密切合作,她将她自己对世界的宝贵感知也融入了本书中。朱莉的参与不仅使得本书能够顺利出版,更大大提高了本书的质量。

最后,我请求读者们就如何在本书再版时提高质量提出宝贵的建议。如果你愿意将自己的阅读反馈告诉我们,请发送电子邮件到Ike Lasater@Words That Work.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