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的呼唤·第四辑(2006~2012)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关于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后期工作[1](二○○七年一月二十五日)

二○○六年十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二月一日,正式公布了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主要数据。紧接着,十二月十三日,第六十一届联大审议并通过了《残疾人权利公约》。这三件大事,对我们的残疾人事业,对我们每个残疾人工作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去年,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调查的主要数据。据推算,目前,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八千二百九十六万,残疾人口占总人数的比重为百分之六点三四。与第一次抽样调查相比,残疾人口的总量增加,残疾人比例上升,残疾类别结构也有较大的变动。

我们感到非常欣慰的是,对于这些数据的公布,出现了两个“前所未有”:一是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二是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

去年十一月下旬,也就是数据正式公布的前几天,我们向回副总理汇报工作,他立即表态,这次抽样调查意义重大,要向国务院常务会议作专题汇报。几天以后,国务院第一百五十八次常务会议就听取了我的汇报,会上温家宝总理作了重要指示。会议强调:做好残疾人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是促进社会公平、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具体表现,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还要求从五个方面加强残疾人工作。对于一项社会调查,国务院总理亲自过问,副总理具体督导,并作如此具体的部署,这还是不多见的。这说明,党和政府对残疾人事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倾注了更多的心血。

抽样调查的数据公布以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央和地方的五十八家媒体在第一时间迅速报道,一些报刊还做了专题,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解读。一时间,八千二百九十六万和百分之六点三四这两个数字成了全国城乡的公众话题。社会对数据的高度关注,表明了对弱势群体的高度关注,对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的高度关注。这种关注也说明,为时两年的抽样调查,不仅为政府提供了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可靠依据,还起到了宣传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事业、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残疾人事业的作用。

一九八七年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对于中国残联的成立、我国《残疾人保障法》的出台、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诞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相信,这次抽样调查,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残疾人奔小康目标的实现,对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水平,对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关爱和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也必将发挥重要作用。问题是,我们在这样的机遇面前是否做好了准备?我们能借这样的机遇做一篇什么样的大文章?出台一些什么样的大动作?在去年的主席团会议上,我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希望大家思考。这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现在,大规模的轰轰烈烈的调查已经告一段落,下一步应转入冷静思考阶段,一方面要认真做好各项数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另一方面要思考和研究在当前形势下,我们的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战略问题。

我出几个题目,供大家参考。

(一)如何从宏观上完善残疾人事业的战略思维

残疾人事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密不可分;与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建设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密不可分;与完善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密不可分。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恰逢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这是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推动残疾人事业的极好时机。我们要开阔视野,摆脱就残疾人事业谈残疾人事业的传统思路,把残疾人事业放在一个现代化、全球化、城市化、老龄化、信息化的广阔视野,从宏观上完善残疾人事业的战略思维。

(二)怎样建立以实证为基础的科学决策模式

这次抽样调查,我们的方案权威科学,准备工作充分,现场调查规范,得出的数据真实可信。但是,有些数据与我们近年的工作统计数据相差较大,一些同志感到有些意外,也有压力。我想,在这个问题上要讲实事求是。首先要正视、珍惜得来不易的第一手材料;第二要认真研究这些数据,对它进行科学的分析;第三在进行科学解读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决策。这就是实事求是。实证是科学决策的基础,不仅当前,而且今后,我们必须要学会这样的工作方式,要把决策建立在坚实的实证基础之上。过去,我们是“土八路”,今后要不断学习新东西,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能否以残疾人为突破口推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提到了政府的议事日程。残疾人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在基本生活保障、就医、康复、教育、就业方面还有许多困难,残疾贫困人口在全国贫困人口中占有很大比例。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可以选择残疾人作为突破口呢?经济学家常说的一个概念叫“短板理论”或“短板效应”,说的是一个用木板箍的水桶能装多少水,不在于水桶最长的那块板,而在于最短的那块板。我们残疾人就是全社会最短的那块板。加长这块板,就可以在投入相同的情况下,提高社会的平均保障水平。这样做,也符合中央一再强调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可以结合第二次抽样调查的结果,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一些探索,争取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

(四)是否建立残疾人状况监测系统

最近,全国抽样办提出《全国残疾人状况监测系统方案》,并召开了专家研讨会。我同意专家们的意见。抽样调查不可能经常进行,而残疾人的状况必须随时掌握。既然把残疾人调查纳入国家人口调查的可能性不大,是否可以建立这样一个监测系统:在第二次抽样调查静态数据的基础上,把动态监测系统和数据库建起来,选择一些监测点,每年对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发展状况和环境状况进行一次动态监测。花钱不多,效果很好,可以试试。

还有一些其他问题,比如残疾人参政议政机制(可否在人大增加代表、政协设立残疾人界别),残疾人的社会服务机制(包括完善志愿者队伍),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各类福利设施、安养托管机构等),各类残疾人的专门协会和民间草根组织的活跃(加强残联与民间组织的联系)等等,都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这些问题当然不可能在一个早晨都得到解决,但我们必须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未雨绸缪,有我们自己的深度分析和对策研究。

当前,还有一项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准备一个《关于进一步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意见》。这是国务院领导同志提出的要求。文件的制订对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我们要在第二次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长期发展愿景,找出制约残疾人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不利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中国残联已成立专门的起草小组,有关同志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准备。各地残联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和体会,也可以充分发表意见。希望大家抓紧时间,齐心协力,尽快拿出初稿,征求意见后送有关方面审阅,争取早一点出台。


[1]这是邓朴方同志在中国残联第四届主席团第五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第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