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K12教育培训行业招生模式的迭代
2.3.1 招生模式1.0:单页/海报-讲座-正价课
大约在千禧年后不久,K12教育培训行业渐起。被称为“宇宙补习中心”的北京市海淀黄庄附近,中小学校放学时,人流聚集,是各大培训机构加紧派发传单的好时机。各种各样的课程介绍单页在制作上并不精致,“提分”“强化”等字样,却总是非常吸睛。一旦看到有家长对单页内容感兴趣,工作人员就会凑上来向家长主动介绍课程情况。这一景象,就是K12培训机构1.0版招生模式的典型体现。
在该模式下,整体招生的过程非常简单:培训机构把课程信息印到海报或者宣传单页上,通过张贴和派发,拉人去听讲座;听完讲座,再引导家长/学生进一步去报名正价课。
简单粗暴的传播模式,使营销信息触达的范围并不广泛;但是在当时产品供给也不怎么发达的年代,这样的模式仍然足以让机构招到想要的生源。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1.0模式虽然简陋,但整个招生过程中仍然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中间环节——“讲座”,这个“讲座”实际上承担的就是“产品体验”的功能。因此,1.0模式仍然体现了教育培训产品营销的本质。
2.3.2 招生模式2.0:地推/渠道/新媒体等-会销-正价课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各种信息渠道变得多元起来,充分利用多样化的通道去传播营销信息、触达潜在客户,是2.0版招生模式的突出特点。
与此同时,在以前的“讲座”中加入更专业的营销环节,将“讲座”升级成“会销”,也增强了招生效果。
所谓“会销”,就是通过活动、讲座、公开课等形式,向家长/学生说明产品、销售课程。既然都是以销售为目的的讲座,这里为什么又要将招生模式2.0的“会销”和招生模式1.0中的“讲座”相区别,并称之为“升级”呢?
在招生模式1.0下的“讲座”中,几乎没有“销”的设计,整个活动安排和课程内容设计都是从纯教学目的出发,邀请家长或学员来试听课程。唯一的销售内容就是在讲座结束后,向家长/学生强调一下课程知识的重要性,并由主持人介绍一下后续的课程安排和报名优惠信息。
而引进“会销”概念后,则从活动目标、环节安排、内容设计等方面,都转变成一个“营销取向”的活动剧本。例如:
● 在主题设计上,不再是随便选取一个知识点进行试讲试听,而是精心选择家长/学生关心的、触及痛点的热门话题,给予讲解;
● 在环节设计上,不再只是讲课和听课,而是在活动开始前就有专门的咨询顾问与家长/学生进行沟通和咨询,收集问题、了解需求,留住潜在客户;活动过程中,主持人和主讲老师会各自有专门的内容设计,如何在讲座干货中加入产品推荐,如何把握节奏、挖掘需求、激起斗志、诊断问题、给出方案、打消顾虑,以及如何安排讲座结束后的优惠、物料等。
● 细节方面,现场学员的座位名牌是否依报名意愿进行安排、是否设置优秀学员案例展示及家长分享,甚至活动中的音乐播放、PPT设计等问题,很多机构都做到了极致。
2.3.3 招生模式3.0:地推/渠道/新媒体等-引流产品-正价课
在招生模式迭代到3.0模式,通过引流产品的设计对潜在客户的争夺,成了各大机构竞相关注和投入的战场。
前文提到,“引流产品”是以客户体验和转化为目的,课时较短、客单价较低的一类课程产品;从内容上看,多为正价课的片段或精华,独立成课。具体到表现形式上,“引流产品”包括公开课、讲座、训练营、特价课等;而在价格方面,从0元、9元,到19元、49元、99元或者更高。
如今,主流K12教育培训机构的招生模式大多处于3.0模式下,一些新兴的在线教育机构也不例外。2020年的暑期大战中,头部机构正面激战“49元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各大K12机构通过户外楼宇、外呼、地推、微信朋友圈广告、短视频等各种各样的方式,传播信息,获取流量,将潜在客户引到49元特价体验课上,然后通过这种价格较低的引流课程实现向正价课的转化,完成招生。
如下图所示,招生模式的更迭,更多的是信息传播渠道和体验课形式上的升级,至于整体流程和环节上的优化,并没有本质性的涉及。如果这一招生链条切实有效且成本可控,我们可以一直坚持这样的模式来招生。但这其中的关键词是“成本”。
● 现有的流量来源下,成本会一直可控吗?
● 当体验环节从“会销”升级到“引流产品”后,成本又会如何变化呢?
K12教育培训行业招生模式的迭代
我们不妨看一下10年前和如今的流量成本对比。
近10年来流量来源及成本对比示意图
10年来,传统的流量来源变化不大,但是价格却水涨船高。以赞助校内活动为例,10年前,每场校内活动的赞助价格不过千元左右;如今需要8000~10000元,增长近10倍;10年前,一条搜索引擎广告仅需几十元,如今要几百元;热门地段的户外广告就更紧俏了,如北京市海淀黄庄附近某十字路口的广告牌,10年前只需几万元就能买下一年的曝光机会,如今则高达100万元。
在新流量方面,由于互联网产品更新速度极快,人们接触信息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例如,说到“新媒体”,20年前可能指的是门户网站和手机短信,10年前是博客论坛,5年前是微博,3年前是公众号,如今是B站、喜马拉雅等音视频网站。每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和流量来源刚刚兴起时,总能以曝光价格相对低廉的姿态呈现。抓住这些新兴的流量来源,是抓住有效降低获客成本的关键之一。
除了流量成本,在招生模式3.0下,“引流产品”的运营,也有可能让机构陷入两难境地。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案例1
“50元”暑期特价班的前世今生
很多人认为,这两年的暑期“特价课”大战,源于2011年新东方优能中学“50元特价班”的那次出奇制胜。
2010年,北京K12市场还由学而思、杰睿、巨人教育等机构占领,名不见经传的新东方优能中学新初一的暑期数学班只招了60多个人。于是,2011年,优能中学率先出招,将原价近2000元的新初一暑期数学课程免费推向市场,仅向家长象征性地收取50元资料费,以此作为招生入口抢占生源。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举不仅在当年令新东方暑期招生大获全胜,更在接下来的5年持续执行,令优能中学在K12北京市场杀出一片天地。
2015年4月中旬,新东方再次推出暑期特价课程,历时9天的课程,总价依然维持在50元。到了4月下旬,好未来也开始发力,宣布旗下的学而思推出1元课程,初一新生可以以该价格报名一科暑假班;同时参与的还有好未来旗下的智康一对一,针对高一新生和初一新生推出30元/课时的6人班组课。
没过多久,高思官网上就赫然显示:“2015年新初一/新高一暑假课程特惠:1元钱听12次课!”同时还有“1元钱报1科,2元钱报3科,3元钱报5科”的优惠。一时间,纷纷杀出的“特价班”把K12教育培训行业搅得天翻地覆。
此后,每年暑假都成为“特价班”“低价课”竞相亮相的爆发期,“特价班”也因为被验证过的拉新效果,似乎成为这几年K12教育培训行业的一种“新常态”。
但是,2019年,作为“50元特价班”的创始者,新东方发布消息,将实施对低价班的价格管控。同年,新东方暑期50元特价班悄然涨价,以199元、299元的姿态出现在市场上。与此同时,市面上的“49元课”“1元课”也越来越多地遭到业内关于“转化率下降”“成本过高”“亏损压力增大”的质疑。
回顾“特价班”的发展历程,在推出初期,的确因其在市场上的稀缺性,以及选准入口年级(小学三年级、新初一、新高一)、客户成长性较高而在招新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随着“特价班”成为新常态,转化率不断下降,招生成本就成了机构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方面,激烈的竞争,导致各家机构的流量获取成本大大增加;
另一方面,特价班的低价模式,很容易在转化模型没有计算好的情况下,出现“入不敷出”,甚至“招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特价班的价格制定策略就面临两难的境地:
定价过低,比如1元课,除了收入太低难以覆盖成本外,还会导致吸引的潜在客户不够精准,“无效”资源多,转化率低,从而进一步增加获客和转化成本。
而如果定价提高,过高的进入门槛,又可能将部分可以转化正价课的潜在客户挡在门外。
如何才能破解这样的两难局面呢?
2.3.4 招生模式4.0:流量池-引流产品-正价课
刚才提到,不管是哪种招生模式,都是“信息传播/触达-体验-购买”的三步模式,只是在单个环节上进行了优化而已。实际上,如今互联网媒介手段发达,机构和客户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数据的收集和挖掘也比10年前容易得多。此时,引入“流量池”的概念,可以给招生工作带来质的飞跃。
在本书第1章中,我们在阐释K12业务运营的底层逻辑时就提出了“流量池”的概念。在这里复习一下:流量池的目标是积累越来越多的种子资源,关键词是裂变、黏性。
那“流量池”的概念怎样对招生产生“质”的影响呢?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案例。
案例2
某K12机构通过建“池”使营销效果翻8倍
某K12培训机构获得了一批当地初二年级的潜在客户数据,数量大约为5000条左右。该数据是一批5年前的老数据。时隔5年,该机构需要在没有任何沟通的情况下,对这批数据进行转化,尽可能多地转化报名初二寒假物理班。
最初,该机构尝试过直接拨打电话,拨打了200个左右,最终转化了1人报名。后来改变了计划,延长转化周期。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第一步:建立微信群,以便把家长吸引过来。可是怎样才能把家长吸引进群呢?团队成员开始思考,作为初二年级的家长且和物理科目有关,会对什么感兴趣?最后决定安排一期免费的初二物理线上课程,包括专门针对初二物理难点设计的6次专题课和1次讲座。这个噱头很重要,如果家长压根不感兴趣,会很难被邀约进群。
第二步:电话外呼邀约。具体流程是:先电话外呼说明情况,然后添加家长微信,再拉进群。添加微信有利于和家长深度沟通。
第三步:引导家长转发消息、产生裂变。只要有家长进群,群助手都会发送欢迎信息,并请家长转发朋友圈来获得听课资格。审核通过后,即给家长发送听课链接。
群人数达到200人的时候,再次用红包刺激,请群内家长邀约其他家长一起进群享受免费课程福利。
第四步:通过免费课程,向正价课程转化。
最终结果:5000条数据各通过一次电话,接通率为50%左右;邀约进群540人;再通过540位家长邀约其他家长进群,最终进群人数达到740人左右。
“6次专题课+1次讲座”后,团队成员陆续进行了两轮推课,第一次转化120人左右,第二次转化60人左右,最终转化200人左右。
在之前“外呼+直接引导买课”的模式下,如果按照200人中有1人成功购课的效率,5000人中预计有25人成功转化;而在后面“建群+裂变+免费课引流+买课”的模式下,约有200人成功购课,营销效果是原来的8倍。
这是一个建立“流量池”的案例。
在最初的招生方案中,由外呼团队直接打电话给潜在客户,能转化购买就转化购买,转化不了也就随之流失;而优化后的方案,最显著的差异动作就是建立了微信群,这个微信群就是“流量池”。在这个池子中,该团队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
1.提供引流产品,即“6次专题课+1次讲座”,通过增强家长的体验,促进转化。
2.裂变。如果说“提供引流产品”在招生模式1.0到招生模式3.0版本中都有,那么“裂变”动作,可以说是建立流量池的招生模式4.0最显著的效能提升手段。
“裂变”的概念来自“病毒营销”(Viral Marketing),现在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实现用户增长的重要方式之一,常用来指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引导用户自愿转发、分享营销信息,吸引新用户,实现机构的用户增长。在本案例中,当群人数达到200人的时候,通过红包刺激,让已经进群的家长,邀请其他初二年级家长一起进群享受免费课程福利,就是“裂变”的具体例证(见下图)。
“流量池”的位置和作用
由此,通过“引流课+裂变”两个动作,上述案例成功建立并发挥了流量池的作用,最终实现营销效果提升8倍。
实际上,流量池的功能不止于此。
在池子建立之后,完全可以寻找合适的主题、在合适的时机对流量池进行多次转化。假如上述案例中的团队,后续持续利用该家长群多次转化,效果叠加,恐怕营销效果的提升就不仅仅是8倍了。
我们可以以“种子数量=10000人”为例,用表格的形式来举例说明流量池对营销效果提升的影响。
下表为流量池多次转化后的效果对比。
注:以上转化次数和转化率仅为示意。根据不同的转化动作设计,转化次数和转化率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下表同)。
如果未建立流量池,10000个种子流量的最终转化人数为1000人;经流量池多次转化后,转化人数达到2300人。
而如果加入裂变动作,效果对比示意如下。
在裂变中,有一个关键指标叫作“裂变系数”(Viral Coefficient),指的是在裂变活动中,每一位用户可以带来的新用户数量。裂变系数是决定裂变效率的重要因素。在上面的表格中,裂变系数是1,即平均一位用户可以带来一位新用户,那么,裂变一次之后用户总数翻倍,再叠加多次转化的效果,“流量池”的建立将会对转化效果提升4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招生模式4.0,示意图如下:
招生模式4.0示意图
显然,这一模式与前三种模式最本质的不同,就是增加了“建池”这一步。
建立流量池有两大好处——裂变和多次转化,从正反两个方面同时带来运营效果的提升:一方面,降低获客成本;另一方面,课程收入也随之增长。
“流量池”在招生中的作用,可以用篮球场上的“篮板球”做个类比。在篮球场上,篮板球是决定比赛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所有球员努力争抢的对象。原因很简单:抢下一个篮板球,不仅自己得到一次进攻的机会,还让对手失去了得分机会,一正一反,赛场上的得分效率会大大提升。建立流量池的动作,在招生中的重要性同样如此。加入并且做好这一步,会使招生效率乃至整体运营效率实现提升。
至此,我们可以回到上一节案例中提到的“特价班”定价难题上,如果引入“流量池”的概念,将如何破解这一两难局面呢?
案例3
深圳小红象学校建“流量池”进行暑期招生
深圳本地的K12机构小红象学校(化名)联合市场、销售、产品等各部门启动了暑期招生计划,具体动作如下:
1.建立0元流量池:通过各种流量渠道(地推、外呼等),以0元免费试听课或赠送学习资料为依托,建立0元流量池;流量池建立后,定期为家长/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资料,发起活动,在裂变扩大流量池规模的同时,培养家长/学生的信任度和黏性。
2.从流量池中招收特价班学员:建立社群运营团队,将流量池中的潜在客户向特价班进行筛选和转化。
3.转化正价课学员:即从特价课学员向正价课学员转化。
在上面三步动作中,该机构增加了“建立流量池”的环节,有三个好处:
一是通过裂变的形式,可以扩大流量规模,并通过反复招生,降低获客成本。
二是在流量池阶段,可以提前争取潜在客户的信任,提高转化率。如果将家长/学生的信任比作杯子里的水,流量不经过处理直接进入特价班,就相当于向空杯子直接注水,转化难度高,事倍而功半;而在本案例中,运营团队在0元流量池中通过一系列的价值输出,如分享精彩的教学内容、学习资料等,让家长对机构的信任度大大提高,相当于杯子里的水已经被注入一半,此时再进行特价班招生和正价课转化,难度会大大降低,事半而功倍。
三是增加了流量池的筛选环节,可以筛选出对课程内容有高度意向的学员进入特价班,从而能进一步提高正价班的转化效率。
而当流量池充分发挥上述三个功能之后,“特价班”的定价难题实际上就迎刃而解了:一方面通过裂变,降低获客成本,减轻了特价班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对家长/学生的信任铺垫以及流量池的多次转化,也让“特价班”涨价变得可行。
“特价班”定价的难题解开,机构才能真正依据不同引流产品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设定“特价班”的价格和班型,从而发挥引流产品的最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