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竟陵八友与永明体
《梁书·武帝本纪》载:“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萧衍)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并游焉,号曰‘八友’。”这八个人,文学史上称为竟陵八友。萧衍代齐建梁后,其中多数人又转而依附萧衍。因此,竟陵八友是一个跨越南齐和萧梁两代的文学群体。他们彼此唱和,形成一股新的文学潮流。
竟陵八友最大的文学贡献,是创制了“永明体”,形成了声律说的基础。《古诗十九首》那个时代的诗歌,每一首都仿佛都是信口说来,语言直白,诗歌的整体意境浑然天成,似乎没有刻意雕琢。到了南朝的齐梁时代,随着诗歌的广泛流行并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诗歌的艺术形式有了声律与对偶的要求。永明年间,佛教盛行,佛经梵音对四声的创立可能产生一定影响。周颙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的四声之说。沈约与谢朓、王融、范云等人一起,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后人把它记载下来,即所谓“八病”说: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这八种声病具体何指,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当时诗人已经把声律和对偶方面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上,注重平仄协调,音韵铿锵,词采华丽,对仗工整,体裁短小,为格律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永明体”诗人在齐亡之后又仕于梁,在萧衍、萧统父子影响下,在诗歌艺术形式上有了更多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萧纲、萧绎继之而起,宫体诗创作成为一时潮流。从永明体到宫体,文学史家通通称为“齐梁体”。他们追求诗歌听觉上的圆美流转,吸收民歌的简洁、明快、平易。即使用典,也尽量追求自然,是对元嘉体的革新和发展。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他在刘宋时曾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在齐仕著作郎、尚书左丞、骠骑司马将军。齐梁易代之际,他帮助梁武帝萧衍谋划并夺取南齐,建立梁朝。萧衍封他建昌县侯,官至尚书左仆射,后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地位极其显赫。
沈约是“竟陵八友”中最年长者。他长期出任要职,许多重要诏诰都出自他的手笔,在齐梁间文坛上负有重望。钟嵘评价沈约诗的特点是“长于清怨”,是很恰当的。他的诗在整体上具有一种清新流畅之美,在咏物、摹写景物变化的细微笔触之中,常常融入一丝感伤。与同时代的“二谢”等人相比,沈约的山水诗虽不算多,同样具有清新之气,同时又透露出一种哀怨感伤的情调。如《登玄畅楼》写景清新而又自然流畅,尤其是对于景物变化的捕捉与描摹,使得诗歌境界具有一种动态之势。《秋晨羁怨望海思归》,境界阔大高远,给读者展示出天水一色、烟波浩淼的海天景色。结合诗题来看,海天的空旷辽远,正反衬出“羁怨”之情与“思归”之念。此类诗歌在齐梁山水诗中,亦不失为上乘之作。此外,像“日映青丘岛,尘起邯郸陆。江移林岸微,岩深烟岫复”(《循役朱方道路》),“山嶂远重叠,竹树近蒙笼。开襟濯寒水,解带临清风”(《游沈道士馆》),“长枝萌紫叶,清源泛绿苔。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泛永康江》)等,描写山水的诗句,皆令人耳目一新。
沈约的离别诗也同样有“清怨”特点,最为人所称道的《别范安成》,将少年时的分别同暮年时的分别作对比,蕴含着深沉浓郁的感伤之情;末二句又用战国时张敏和高惠的典故,更加重了黯然离别的色彩。全诗语言浅显平易,但情感表达得真挚、深沉而又委婉,在艺术技巧上具有独创性。他的悼亡怀旧之诗,“清怨”的色彩更加突出,如《悼亡诗》,以大自然的永恒来反衬人生易逝、一去不返的悲哀,同时将悲伤的情感同凄凉的环境融为一处,情状交现,悲怆靡加。他抒怀之作如《登高望春》《古意》《伤春》《秋夜》以及乐府诗《临高台》《有所思》《夜夜曲》等,都具有“清怨”的风格特征。其中《怀旧诗》九首,怀念去世的九位好友,情深意切、悱恻感人。沈约的情诗《六忆》回忆情人的种种情态,可以视为宫体诗的先导。历经三代的沈约,官位虽高,但仕途险恶也让他感慨。《八咏》诗就叙写了人生的忧愤和对前途茫然的困惑,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他出身高门士族,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南齐永明五年(487),他参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之游,初任其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永明九年(491),为随王萧子隆幕僚赴荆州,十一年还京,为骠骑咨议、领记室。建武二年(495),出为宣城太守,故又称谢宣城。东昏侯永元元年(499)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死狱中,时年36岁。
谢朓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他的诗今存二百余首,主要成就在山水诗方面。谢灵运的山水诗尚未脱离玄言诗风的影响,谢朓的山水诗,语言精美、音韵和谐,抹去了玄理成分,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等,清新俊逸,精警工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谢朓曾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他的诗善于摄取自然景色中最动人的瞬间,以清俊的诗句,率直地道破自然之美。如《游东田》中的“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和徐都曹出新亭渚》中的“结轸青郊路,回瞰苍江流。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治宅》中的“辟馆临秋风,敞窗望寒旭。风碎池中荷,霜剪江南绿”,等等。这些句子,清丽自然,是当时诗坛中的上品。谢朓最经典的名作是《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人用流利的语言,道出回望京都时眼中呈现的美好景色:“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如此美好的景色,“我”却要与之分别,想起以往欢乐的时光,不免“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明媚秀丽的家乡景色,催出思乡的忧愁之泪,二者情景交融,风格含蓄婉丽,是当时山水诗中的绝唱。
谢朓的诗在当时就很有影响。梁武帝称:“不读谢诗三日觉口臭。”沈约称:“二百年来无此诗也。”唐代大诗人李白对谢朓最为倾心,称“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清代王士禛《论诗绝句》甚至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杜甫说“谢朓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嘘”(《寄岑嘉州》)。这些都能说明谢朓在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