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研究:基于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本书背景和意义

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中国国有经济活力、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不断提高。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高明华教授主持的“中国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数据库”,2018年3490家中国样本A股上市公司(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97.98%)中,国有控股公司占30.06%。尽管占比逐年下降(2009年为51.87%),但营业收入占比仍然达到70.64%,在上市公司中保持绝对优势。以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为例:2002—2019年,中央企业的营业收入从3.37万亿元增至30.80万亿元,年均增长13.90%;实现利润从0.24万亿元增至1.80万亿元,年均增长12.58%;位列“全球500强”的中央企业数量从11家增至48家,占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的一半。无疑,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竞争趋于平等,但由于诸多利益矛盾的冲突,进一步的调整和改革可谓举步维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密集出台国有企业改革“1+N”政策体系,使我们感受到中央深入国有企业改革和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决心,也体会到这个问题的刻不容缓。

在国有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国有企业“小散乱”的格局已经根本改观,国有资产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截至2018年,规模以上竞争性行业中国有总资产占比已不到25%,而基础性和支柱性行业的国有企业资产比重则近80%甚至以上。可以说,我们正在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道路,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在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关键性的要素有待梳理。例如:对整个国有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历史作用与调整演变过程的回顾与总结,这对启示未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对国企高管而言,企业家能力建设对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作用与影响;国有企业要在战略调整过程中提高国际竞争力,力争建设世界一流国有企业;等等。此外,对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研究,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包括在公司治理框架下的理论认识。从改革实践看,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相当程度的误区,一些应该大幅提升市场化程度的却提升不够,而一些不应该盲目市场化的却在极力推进市场化。这种改革所带来的后果,不是国民福利的提高,而是下降。总之,厘清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内在逻辑,评价中国国有经济布局的现状与不足,进而设计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治理指引,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乃至中国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具体说,本书的研究有如下意义:

首先,研究如何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问题,是中国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发展非公有经济的必然要求。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离不开非国有经济的参与,这尤其表现在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没有足够力度的非国有资本的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就不可能成功。而且,非国有企业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与国有企业形成分工合作、功能互补的格局,从而为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调整创造有利条件。随着非国有经济在竞争性行业中的逐步发展壮大,更多的国有资本可以从这些行业中退出来,集中力量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一些基础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向重点骨干国有大型企业、大集团集中,这也有利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从而完成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其次,研究如何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问题,也是国有企业自身发展和改革的客观需求。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中国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还有不小差距,公司治理仍不完善,国有资本流动机制仍不顺畅,从而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置身于经济金融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国有企业面临许多难得的机遇,又面对许多严峻的挑战。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研究如何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问题,对于指导企业完善公司治理、尽快具备与国际先进企业进行有效竞争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最后,对政府、学界、社会以及国有企业实际管理者都非常关注的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以“分类布局、分类改革、分类治理”为基本思路,研究如何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开拓了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领域。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基础是不同的,因为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分类布局、分类改革、分类治理”的思路,既强调了国有企业的盈利性,又考虑了国有企业的社会经济作用,还兼顾了国有企业的公共性,对国有经济调整和发展而言,的确是非常有实践意义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讲,本书针对国企改革的特殊性,在一个完整的公司治理分析框架下,创新性地提出分类改革和分类治理的思路,对推进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专门探讨,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