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工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结构化的储存和重构

接下来我们考虑信息是如何被储存的。请花10秒钟看下面这幅画(图1-1),5分钟后描述这幅画画的东西。你的描述意味着你对这幅画的记忆,比如“湖边的草地,周围都是树,一些人在聊天,有两个人在跳舞”。你在看画的时候,注意力所及之处,是在识别,把画中的对象对应到对象类;识别对象的属性,比如跳舞的男人是穿蓝色衣服;识别这些对象之间的关系,比如这些人是在草地上聊天跳舞,草地是在湖边。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大脑注意力集中的点是找到画中元素对应的概念符号,解构具体的画面,也就是符号化储存。

图1-1

在离开画面后,你或许还记得住细节,比如树干的形状,衣服线条的走向。但这些非符号化的记忆就迅速地衰减遗忘了,5分钟后留下的记忆大多为符号化的内容。

在你的描述过程中,大脑从记忆中提取出这幅画相关的信息团,语言模块按照某种表达模式逐步提取信息团中的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转录为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你对这幅画的描述。你想象这幅画的过程和你重新把它画出来类似,乃是寻找这些抽象的符号信息对应的视觉形象,按照记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重构画面的过程。


Evidence 1:


一个人从乡间小路走过,假设他没有刻意地去记忆周围的事物,在回忆中他能够回忆起路边他认识的植被的样子,而回忆不起不认识的植被的样子。因为在简化的画面中,不认识的植被在被储存时仅仅是指向第一类记忆空间中的“植被”,除此以外只记录一些很显著的特征,如色彩很鲜艳,形态很奇怪,等等;而认识的植被在感知记录中则是指向一个具体植被的对象,而这个对象的形体特征之前就被具体保存,所以回忆时就会更加具体、细致。


Evidence 2:


我们对小时候的记忆是非常模糊的,较为清晰的记忆往往开始于4~5岁的时候。因为在婴儿时期,第一类记忆空间中还没有足够的“对象”,所以无法对感知体验进行记录。智能体总是根据第一类记忆所储存的素材的具体程度来决定感知体验记录中对象的具体程度,事实上第一类记忆中的元素完全构成了感知体验记录中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