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悲陈陶[1]
孟冬十郡良家子[2],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夷歌饮都市[3]。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4]。
【解读】
安史之乱急剧改变了国内的社会矛盾,也使杜诗的主题发生重大变化。由于此前诗人已将诗歌的描写对象由现实中的个人扩展为现实中的社会,所以战乱一爆发他便很自然地把战乱的现实也写入诗篇。揭露理想与社会现实相冲突的主题,也立刻让位于唐王朝及其人民抗击叛军的斗争这个更重要的主题。此诗所悲的是唐军的失败、四万战士的捐躯,表达的是长安都人盼望击退叛军、迎接唐王室早日归来的心愿。诗人将这一幕幕历史悲剧记录在案,自觉地担当起表达人民共同意愿的责任。
[1] 陈陶:陈陶斜,又作陈涛斜,在今陕西咸阳东。肃宗至德元载(756)冬,房琯自请将兵收复京都,分三军,分别自宜寿、武功、奉天进军。房琯自将中军,为前锋。十月二十一日,中军、北军遇叛军于陈陶斜,接战,官军败绩。时房琯食古不化,用春秋车战之法,以骑兵步兵夹牛车二千乘进攻,叛军顺风纵火,唐军人畜烧败,死伤者四万馀人。杜甫在长安,闻战败悲痛作此诗。
[2] 孟冬:农历十月。十郡:指西北十郡。时房琯所统领的唐军战士多来自西北。良家子:古代常以罪人、赘婿等充军,平民子弟从军称良家子。《史记·李将军列传》:“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3] 群胡:指安史叛军。安禄山、史思明均为杂种胡人,其部下亦多奚、契丹等族将士。故叛军在当时被视为“群胡”。夷歌:胡人的歌曲。
[4] 向北啼:时肃宗在灵武即位,灵武在长安西北。这两句写长安市民思念唐军早至,向北而泣。《资治通鉴》至德元年载:安禄山既得长安,命大索三日,民间骚然,益思唐室。民间相传太子北收兵来取长安,日夜望之,或时相惊曰:“太子大军至矣。”则皆走,市里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