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望江南

超然台作[1]

春未老[2],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3]。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4],酒醒却咨嗟[5]。休对故人思故国[6],且将新火试新茶[7]。诗酒趁年华。

【解读】

熙宁九年(1076)寒食后作于密州。

此时的密州比年歉收,盗贼遍野,四方宾客不至,作为州长的作者也只能靠采枸杞和野菊充饥。但他不以为苦,反而貌加丰,发变黑,重修旧台,日日登临,所谓“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超然台记》)也。

上片以白描手法写登台所见四周春景。“半壕”七字,句中自成对仗,笔触简练,景色宛然。下片继写景之后感怀。寒食甫毕,即为清明,踏青扫墓,惹人乡情。酒醒之后,不禁“咨嗟”,为何“咨嗟”?“对故人思故国”之故也。然而句前分明冠以“休对”二字,表明作者于“咨嗟”之后,又否定了自己的“咨嗟”,应该如何去做呢?煞尾二句便是回答:趁年华尚及,新火新茶,樽酒吟诗,以驱遣怀乡的愁思吧。词作末三字“趁年华”与首三字“春未老”呼应,看似平易,实颇巧妙。“趁年华”者,趁人的年华,也趁“春未老”的年华;写人,也是写自然。“春未老”者,春光尚存,人的年华也尚存;写自然,也是写人。寂寥的心境中始终存有温暖的希望之火,这与《超然台记》中的乐天与旷达又形成了另一种呼应。


[1] 超然台:在密州北城,本为前人所筑旧台,其时已废,作者于熙宁八年(1075)底重加修葺,其弟苏辙为取此名,寓“超然不累于物”则“无所往而不乐”之意。参苏辙《超然台赋序》和东坡《超然台记》。

[2] 老:此为“尽”义。

[3] 壕:护城河。

[4] 寒食:春秋晋介之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归国后,不愿出仕,隐居山中,重耳放火逼其出山,遂抱树而死。为表悼念,重耳禁止在其死日生火。后相沿成俗,禁火三日,只吃冷食,遂成节日,时在清明(阳历四月五日或六日)前一日或二日。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5] 咨嗟:叹息。

[6] 故国:此指故乡。

[7] 新火:寒食禁火后重生之火。杜甫《清明二首》之一:“朝来新火起新烟。”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新茶:寒食节禁火前采摘焙制的茶,又叫火前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六引《学林新编》:“茶之佳品,造在社前;其次则火前,谓寒食前也;其下则雨前,谓谷雨前也。”白居易《清明日送韦侍御贬虔州》:“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