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旅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要塞,要塞

苍天的选择

辽东半岛最南端的旅顺,自古人杰地灵,从那里流传出的奇闻佳话,直到今天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在远古时代,大连、金州、旅顺一带是一片汪洋,除了星星点点露出海平面的礁石,就是蔚蓝的大海和苍茫的天空,还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涛声。没有人烟,鸟兽罕至,所有的未来和希望都被大海无情地覆盖着、封锁着。

可是,沧海桑田是大自然的法则。上苍看好了旅顺,就偏要在这里开辟出一个人间,于是,天翻地覆的大裂变爆发了。我们邀约饱经沧桑的时光老人,带领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揭开那混沌世界的神秘面纱,复原出千万年前的旅顺是怎样伴随着流逝的光阴,演绎出开天辟地的交响乐的。

胶辽古陆板块漂移了。原来,旅顺所在的辽东半岛与隔海相望的山东半岛是连在一起的大板块,同属于气候潮湿的胶辽古陆。旅顺属于辽东后背斜中的复州(今瓦房店市)复向斜南面的一个斜背,与山东半岛的鲁东后背斜部分连成一片。由于地壳运动,古生时代,大陆板块产生了分裂,胶辽古陆以排山倒海之势呈南北向断裂,形成了遥遥相望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紧接着,在海潮的侵蚀下,除了几处孤岛,两个半岛的大部分陆地又被茫茫的大海所吞没。到了古生代第二季末期,海水渐渐退下,重新露出了陆地的起伏形态,沉睡多年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重新露出水面,开始了漫长的隔海相望。

到了中生代,从侏罗纪走向白垩纪,辽东半岛发生了强烈的造山运动。在其作用下,辽东半岛的构造发生了改变,原来东西走向的古老山脉变成了东北、西南走向的褶皱断裂山地,呈现出高低不平的丘陵形态——这便是旅顺的雏形,是旅顺地区地质地貌的基础形态。

山不动海动,海不动山移。古老的旅顺在漫长时光的摧折里,蹒跚走到了新生代。新生代的第三纪初是一个地质变迁非常剧烈的时代。在阿尔卑斯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共同作用下,似乎整个地球都晃动了起来,借势发威的燕山也不甘寂寞地参与其中,使已经隆起的山地又沿着原来的构造线负荷上升,从而发生了强烈的断层运动,造成了胶辽古陆大部分地区的下陷。海水趁势而入,从而确立了今天的渤海和旅顺,以及山东半岛的基本轮廓。大约在六七千年前,三面环海的半岛横空出世,旅顺终于成为背负辽东广袤大地的独立半岛。

现在的旅顺还流传着一首古老的民谣:

南面一片海,北面一片岭,背着抱着那座城;

东边一个湾,西边一个塘,倚着靠着连成港。

这首民谣出处不明,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下来,却言简意赅地描述了旅顺的地理地貌特征。旅顺城的北面是层层叠叠的山峦,南面是黄海和渤海海峡,山海相拥,把旅顺城严严实实地拥抱其间。而连绵不绝的山峰又从旅顺城的左右伸出两只翅膀,围出了一个巨大的海湾。海湾又分为东西两个坳,连在一起就是旅顺港。于是,山海交抱的城和港,便构成了旅顺天造地设的军事要塞。

也许是地质变迁与社会变动的因果效应,旅顺在天崩地裂中诞生,决定了她的命运必定是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天欲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旅顺得要塞之名,必要尽要塞之责;须吃要塞的苦,才能壮要塞的威。她必须有足够的分量、高度和内涵来注释和支撑这个要塞的称号。毫无疑问,旅顺具备这个底蕴和资格。

这里有天然形胜的地理位置,坚实巩固的防御设施,进退有度的实战据点,在军事上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价值。“军事要塞”四个字勾勒出的历史画卷,让今天的人们依然能够“听”到古道上金戈铁马纵横驰骋,“看”到光阴卷起猎猎雄风气贯长虹。

旅顺是黄海、渤海和渤海海峡的区域中心。辽东半岛南端分布着众多大小口岸和港湾,它们层次分明,众星捧月般地围绕着旅顺,使旅顺自然而然地成为具有母港性质的中心港。当人们站在旅顺港旁的黄金山巅翘首东望,会惊奇地发现,旅顺作为辽东半岛的军事基地,地处东北地区连接太平洋的最前沿,显然是中国黄、渤海区域海上军事力量的重要依托。以旅顺为中心,天然形成了包括羊头洼、小平岛、大连湾、大窑湾、小窑湾以及长山列诸锚地在内的错落有致、进退有度的海上防御体系。山、水、岸相拥相抱,连成一体,使进攻、防御、屯兵都有了相当广大而灵活的战略纵深。敌人从海上进攻,有辽东半岛作为策应。从陆上进攻,有辽阔海域可做屏障,从而形成了海上、陆上防御的铜墙铁壁,彰显了旅顺母港无可比拟的地理优势。

旅顺同时也是中原进入东北腹地重要的海上通道,在历史上曾被誉为“东北之窗”。中原是中国悠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而旅顺背依着中国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广大腹地。从中原进入东北有海陆两条大通道,陆路通道是经山海关进入东北,这条路线不仅距离较远,而且要经过狭长的辽西走廊。那是一道天险,容易受到阻滞,自古以来,兵家对辽西走廊的用兵都格外忌讳和谨慎。如果开辟从中原到东北的海上之路,不仅距离大大缩短,而且畅通无阻,具有相当的经济、军事优势。不难看出,旅顺毋庸置疑地成为中国南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融合的重要节点和枢纽。所以,这条海上通道的天然优势,为历来的政治家、军事家所关注和倚重。

不仅如此,地处远东中心,旅顺直接与太平洋相连,向东与朝鲜半岛和日本一衣带水,向北与俄罗斯仅一箭之遥。对于旅顺来说,东可直抵日本和朝鲜半岛,北可挺进亚欧大陆,西可封锁渤海咽喉,南可经黄海、东海南下东南亚广大海域,亦可将经太平洋的南下北上之敌拦腰截断。因此,在西方列强由海上疯狂向外扩张掠夺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一道天然屏障,旅顺将无可避免地陷入复杂而微妙的国防环境当中,也必然要成为众矢之的。

旅顺同时行使着扼守京津门户之职,这也是旅顺担负的最重要的使命。原来,旅顺和山东半岛上的威海卫隔海相望,共同拱卫和封锁着渤海海峡。当明朝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后,旅顺和威海卫一下又成了京津的守护神,承担了比以前更重的责任,具有了不曾有过的非凡意义,因此又有了京津门户之称。对于旅顺这种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历史上许多军事家和有识之士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早在道光、咸丰年间,中国著名学者魏源就曾有过详细论述:

旅顺口渤海数千里门户,中间通道仅数十里,两舰扼之,可以断其出入之路,保京津安全必先守旅顺口。

到了光绪年间,爱国人士华世芳则称:

山东登州与东北旅顺为中国海防天造地设之门户,虽海面不及二百里,但可以避风,可以汲水,南北联络稳变,从战略论及中国大势,没有超过此二者。

这都是非常宏观且具有远见卓识的断论。北洋大臣李鸿章那双精明的眼睛,也早已洞察了一切。甲午战争前,他向朝廷奏议:

严防渤海以固守京畿之藩篱,力保沈阳以固东省之根本。

从旅顺与京城、辽东以及盛京(今沈阳)的相互关系上,突出强调旅顺不可轻视的地位和作用。其实,不仅清朝统治者看到了旅顺的重要性,西方的侵略者也同样认识到了这一点。

尤其是旅顺港的存在,更加提升了旅顺的战略地位。中国素有“画龙点睛”一说,对于旅顺来说是以港兴城,以城带港,并且是港助塞威,塞提港神,因此,这个出类拔萃的港口就是旅顺要塞的“眼睛”。

旅顺港地势险要。因有群山拥簇环抱,尽管直面黄海和渤海,但防风性能好,隐蔽性强,可谓易守难攻。而且,旅顺港是中国北方少有的冬季不冻港,更具有视野开阔,交通便利的天然优势。从黄金山顶俯瞰旅顺全貌,海靠着山,山绕着海,海借山势,山助海威,天海一色,风光浩荡。它是旅顺的核心,是苍天缔造旅顺的精妙设计。

旅顺港分为东港和西港,港口口开东南,宽约二百米,航道八十米,水深十米左右,狭长的水道与黄海相连。世界上的著名港口大都有两个或更多的出入口,唯独旅顺港的出入口只有一个。港口门户东侧为东港,有雄伟险峻的黄金山相伴,紧连着的是起伏绵延的白云山、北斗山、老头山等。港口门户西侧为西港,与举世闻名的老虎尾半岛和西鸡冠山紧紧相接。西南是巍峨挺拔的老铁山,北面是清新秀丽的白玉山。令人称奇的是,同属一片狭小水域的东西两港,景象却是两重天。东港湾因直面冷暖气流的激烈对冲,只要鸡冠山顶吞云吐雾,黄金山的雾钟便会发出牛吼般低沉的声音。旅顺至今还流传着“鸡冠戴帽,南风必到”的说法。南风一到,港内立刻不平静起来。与其相比,处于老虎尾半岛的西港湾却永远波澜不惊。

对应着老虎尾,旅顺还有一座威震八方的“铁山虎”。众所周知,中国版图如同栩栩如生的雄鸡,旅顺就端坐在尖尖的鸡嘴之上。而大自然以巧夺天工之力,在尖尖的鸡嘴上雕凿出了一只猛虎,所以留下了“铁山虎横卧雄鸡嘴”的传说。而与旅顺有关的诸多传说,都与铁山虎息息相关。

铁山虎长约十五公里,头西尾东地跨过整个旅顺半岛。虎头枕着老铁山,虎尾甩在旅顺港的黄金水道之上。老铁山正面朝向渤海湾、渤海海峡和黄海。从海面回望老铁山,在风雨的剥蚀下,陡峭的石壁露出黑黄相间的色带,像是一只巨大的虎头,耳朵、鼻子、眼睛和嘴都活灵活现。特别是夜晚,那双虎虎生威的大眼睛,在月光的映照下更显炯炯有神。它的目光横扫山东半岛的威海卫、烟台和天津的大沽口,将整个环渤海尽收眼底。在时空交错的漫长时光里,这片海域上所发生的一切,都被这双眼睛默默地记录了下来。

最为神奇的是,黄海与渤海在交界处形成了一道清晰的水线,从老铁山脚下蜿蜒到达威海卫的刘公岛。天气晴朗的时候,站在岸边,可看到水线两侧不同的颜色。这本来是一种自然的地质现象,但富有想象力的旅顺人把它神化了,说那是铁山虎喘息时留下的痕迹。他们还说,如果老虎发怒,它呼出的气流会在水线上激起巨浪,风高浪急,就会阻断渤海海峡通航。也许,大自然真的会为自己的创造赋予使命和灵性,旅顺的铁山虎头枕着老铁山,时刻观望着海域的宁静。而雄劲的尾巴足有上千米长,被它甩在十五公里以外黄金山脚下的海水里。

从海面上看,在山与海的映衬下,那条老虎尾巴尽管不过是条低矮的沙梁,可是它蜿蜒入海,划出了一条优美的弧线,刚好挡住黄海的浪涛。即使天文大潮来袭,那条虎尾也不过略显消瘦,从未被海水彻底淹没过,所以才有了西港湾的亘古宁静,和东港湾形成了大相径庭的气象表现。如此平静的港湾,在世界军港中是非常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