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窘境
1906年,梅自强的父亲梅国芳出生在常州一个小地主家庭,但因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少年时已家境贫寒,只读到初中一年级就被迫辍学谋生。因为没有学历,找不到工作。梅自强的祖母因为家里有亲戚学中医,便让梅国芳在中药铺学徒,指望他学徒出师后能自己开一个中药铺。但梅国芳对中草药不感兴趣,当学徒时感到自己不受待见,没有成就感。
1924年9月,时任中华民国江苏督军的齐燮元与浙江督军卢永祥之间爆发了军阀战争,战祸殃及江浙,战区内人民深受战乱之苦。其时江苏省农会在致国务院的电文中说:“江浙战事,军队所过,村镇为墟,人民奔走迁移,颠连失业,富而贫、贫而死者,不知凡几,而江南战区如宜兴、昆山、嘉定、太仓、松江、青浦等县则尤甚。”[1]嘉定、青浦、松江、太仓同乡会在致国务院的电文中说:“江浙发生战祸,两省受创弥深,……总之工商辍业,农夫逃亡,六十年来,元气销亡尽矣。”[2]当时梅国芳随其外祖母、姨妈等人去上海避难。在避难期间,他从五姨父之弟韩兰生处学会了制作干电池的技术。战乱平息回到常州后,他与舅父集资在自己家中制作电池,由其舅父负责经销。不料,舅父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把集资的本金、利息及销售所得挥霍一空。
1927年下半年,梅国芳自己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常州三河口初级小学当教员,半年的薪水是50元。1928年,经朋友介绍,在常州私立女子艺中当刻钢板的小职员,还兼小学部低年级教员。1929年,长子梅自强出生。这一年,梅国芳被任命为小学部四年级的班主任。1930年,经朋友介绍,他到武进县县立初级中学当图书管理员兼手工劳作课的教员。当时中学教员要有大学或师范学校毕业的文凭,而梅国芳却没有。中华民国的教育部门按西方教育课程安排课程,“手工劳作”这门功课虽然设立了,但在中学里是最不受重视的。学而优则仕,“劳作”被普遍看成是“下等人”谋生的手段,不仅学校不重视,学生们也不喜欢。
梅国芳特别珍惜可以当中学教员的机会。他刻苦钻研,向手工业界的师傅们学习,心灵手巧的他逐渐掌握了许多技能。他的劳作课,不像从艺术学校毕业的先生那样枯燥无味,他总是把自己亲手制作的工艺品给学生们展示,然后详细介绍制作过程及一些关键的工艺。课程内容也不是简单的折纸、编结,而是广泛涉及生活需要的技能,例如文具、竹木器具的制作和修理,金属零件的制作,金属的拼装焊接、石膏像的翻模与灌制、玻璃刻花、金属腐蚀雕刻等。梅先生的劳作课大受学生们的欢迎,也得到了校方的肯定,每个学期终结时,劳作课成绩在学校教学成绩展览中总是可以占据一席之地。梅国芳利用业余时间制作的蜡笔、蜡质水果、镀银徽章等作品深受师生们欢迎,他也用比较便宜的价格出售,以补贴家用。
图1-2 梅国芳亲手制作的火车模型(杨立军摄)
梅国芳在担任劳作教员期间,为武进县县立初中制作了一个班建制的美术写生用具,铁木结构的写生架和写生凳可以折叠,使用方便。他还利用一些废旧物品,如煤油灯罩、电灯泡玻璃壳、玻璃管、马口铁皮、铁丝等,制作了许多小学和初中的物理、化学课教学仪器和实验仪器,涉及力学、光学、电学、声学、热力学等共计18种,得到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员的好评,为此受到有关方面的嘉奖,他也因为这些被破格提拔,经学校推荐,获得了担任中学教员的资格。
采集组在采访梅自强的弟弟时,看见了梅国芳亲手制作的火车模型。那是一个蒸汽机教学模型,纯手工制作,用水和酒精灯可以展示蒸汽机的工作原理,铁皮零件全部是手工敲出来的。
梅国芳不仅心灵手巧,还善于总结。他利用自己的教案编写了一本《初中劳作讲义》,自己掏钱出版发行。此书刊发后,常州一些学校纷纷邀请他去兼课,当时中学教员的薪酬是课时制,课时越多收入越高,这对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大有帮助。
梅国芳到处兼课的事情还是引起了校方的不满,但是考虑到他家庭人口多,经济困难的情况,武进县县立初中的校长明确了不许他在外兼课,同时答应在本校安排更多的课时,于是,梅国芳除了劳作课,开始担任体育教员。
担任体育教员的梅国芳又以他的“勤”和“专”的精神投身工作。除了上课,他还把大量的业余时间用于对学生的训练,一年之后,武进县中在省市各级中学的体育比赛中总是名列前茅,他这个没有经过任何正规训练的体育爱好者,在常州中学里被看成是体育教育的行家里手。
1934年,时任常州私立武进正衡初级中学校长的陈牧丞找到县中校长,要求让梅国芳去正衡中学教体育。县中校长碍于情面不好回绝,之后专门找来梅国芳并将正衡中学的聘书交给他,于是,除了在县中任职,梅国芳开始名正言顺地在正衡中学兼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