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学之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886年 自由女神像

居斯塔夫·埃菲尔(Gustave Eiffel, 1832—1923)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迪(Frédéric Auguste Bartholdie, 1834—1904)莫里斯·克什兰(Maurice Koechlin, 1856—1946)

从自由女神像的室内仰望的景观。

华盛顿纪念碑(1885年),伍尔沃斯大厦(1913年),迪拜塔(2010年)

自由女神像是一个将艺术与工程学相结合的典范。正是因为其规模之大,才使得自由女神像的建造需要工程学的介入。事实上,将其表皮去掉,显而易见的,就是工程学。在表面之下,自由女神像看上去更像一个摩天大楼的骨架。这个骨架和埃菲尔铁塔出自同一设计公司。

设想一下雕塑家/设计师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迪、其助理居斯塔夫·埃菲尔以及其结构工程师莫里斯·克什兰所面对的问题。首先,巴托尔迪设计了一个150英尺(45米)高的雕塑,他希望这个雕塑能够在法国建造完成,而后将其海运到美洲。所以一个巨型大理石雕塑是行不通的。大理石制作举起的手臂也是很难实现的。于是他决定用薄铜皮将其做出来。但是当他做好之后,他发现一共需要160 000磅(72 600千克)铜皮。而对于雕塑来说,一旦安装好,要能抵御飓风的袭击。

所以在雕塑的内部安装了一个巨大的金属框架。四根竖向的梁高达100英尺(30米),锚住雕塑的基座,并对内部的楼梯提供支持。从那些梁延伸出金属桁架向外展开与300张铜皮铆固连接。与迪拜塔这样的现代摩天大楼的幕墙对于荷载的考虑方式类似:自由女神像居然是今天的摩天大楼的原型。

那高举的手臂是如何解决的呢?它有其自身的构架和供人爬上火炬的梯子。

雕塑建造于法国,然后又将其拆卸、装箱,海运到美国重新安装,整个过程经历了一年的时间。当自由女神像于1886年落成的时候,它代表了当时艺术与工程学两个领域的顶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