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有意思(套装5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天铃与地铃——打陀螺

陀螺多为木制,圆锥形,上大下尖。将尖头着地,以绳绕螺身,然后旋转放开鞭绳,使陀螺旋转,即打陀螺。打陀螺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游戏。

据说,早在宋朝的时候,中国就出现了类似陀螺的小玩意儿,名叫千千。这是一种长约三厘米的针形物体,放在象牙制的盘中旋转,谁转的时间长谁就是赢家。据说那是当时宫里的妃嫔宫女们用来打发时间的贵族游戏。

“陀螺”这个词正式出现在老北京人的口中,最早是在明朝,由刘侗与于奕正合撰的名为《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载:“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然而,此陀螺是否由千千演变而来已无从考证了。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明朝的时候,陀螺已经是非常受老北京民间儿童欢迎的玩具,不再是宫中的专属之物了。

据记载,在明朝时期的陀螺是用木头做的,实心,没有柄,用绳子在陀螺身上绕好以后,一抛一抽,陀螺便在地上飞快地旋转。转得缓慢时,再用鞭子抽它,以此加速,便可以持续转个不停。

传统的陀螺都是木制的居多,不过,也有不少是陶制的、竹制的、石制的。木制的陀螺是圆锥形的,头大尾小,锥端常加有铁钉或者是钢珠,有的加的是玻璃珠子,这样,陀螺转起来便会又快又稳,而且,抽打得越狠转得越快。

有的陀螺顶端还有五颜六色的彩圈,这样,陀螺转起来时,入眼的便是炫目的彩色图。

当然,除了陀螺之外,必不可少的还有一根抽陀螺用的鞭子。鞭子通常是一根小木棍,一端系上一根绳子,或者是一根细皮条。因为陀螺是要用鞭子抽打才会转,时间长了,鞭子就会被抽断,因此常将几根绳子搓在一起,拧成一根粗绳子,这样抽打起来方便用力,还会发出响亮的声音。

这种玩法持续了几百年,一直到了民国初期,人们还是在用这样的玩法。

到了20世纪40年代,陀螺在老北京又有了新的玩法。

由于当时时局不稳,日军侵占了北京城,城里出现了许多助纣为虐的汉奸,他们和侵略者一样让人痛恨,于是老百姓便借着打陀螺时,一边抽陀螺,一边狠狠地骂着:“抽汉奸,打汉奸……”以此来解心头之恨。

于是,在日本人和汉奸看不到的地方便时常传来“啪啪”的打陀螺声和孩子们气愤的咒骂声:“抽汉奸、打汉奸,一斤棒子面涨一千。”

传统的木制陀螺

陀螺除了木制的之外,最流行的便是竹制的。竹陀螺与木陀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竹陀螺是空心的,所以,竹陀螺制作出来的形状与木陀螺有所区别。竹陀螺的制作通常是先锯一段竹管,再做一块圆形的木板,其直径和竹管差不多,将圆板中间穿个孔,粘在竹管空心的一端,封实。接着在竹管上端的隔节上穿个孔,和下端的圆木板上的小孔一致,再用一根竹棒作轴,穿透竹管上下的两个孔,竹棒下端削成圆尖状。最后,削一个竹片,在上面钻个孔,用一根棉绳穿过竹片的小孔,缠在竹棒上端。这样竹陀螺就制作完成。

因为竹子里面是空的,有的时候就会在竹管上挖个孔,这样陀螺在旋转的时候,就会发出“嗡嗡”的响声。这种陀螺又叫竹制响螺、有柄响螺。

但是在老北京,人们叫竹陀螺为地铃,因为它是在地上旋转,而同样是竹制的、在空中旋转的,叫空竹,也被称为天铃,与地铃竹陀螺相互呼应。

直到现在,陀螺依旧是孩子们十分喜欢的玩具,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从前由木、竹制作的陀螺渐渐不多了,其他材料的陀螺更多地出现在市面上,有金属制成的,还有塑料制作的。而且随着制作材料的多样化,陀螺的形状也随之变得多样化,有圆柱形的,有斧头形的,还有尖锐形的,花样越来越多,种类不断翻新。

除了用鞭子抽陀螺以外,人们还玩起了手捻陀螺,不用鞭子抽,只要用手轻轻一捻,陀螺就会转动起来。这样的陀螺常有纸陀螺、铜钱陀螺等。纸陀螺就是用纸制作的,但是需要用一根被削尖的木棍穿过中心,玩的时候,只需要轻轻捻动中间的木棍,纸陀螺就会飞快地旋转起来。

传统的空竹

而铜钱陀螺则是用一根细木棒裹上纸,直到将铜钱的孔全部塞满,如此,只要一捻卷着纸的木棍,铜钱就会旋转起来。

空竹张

民国时期抖空竹的小姑娘

抖空竹是老北京孩子非常喜欢的一种庭院游戏,后来经过加工提高,有了竞技性质,就成了传统的杂技项目。王雨田、王葵英父女是老北京最有名气的抖空竹艺人。老北京制作空竹最有名的艺人世家则是空竹张。第一代空竹张——张瑞如自幼做一手好木工活儿,面临生计的压力,他开始制作空竹,就在下斜街的都土地庙庙会上出售自家制作的竹木空竹,特别是双轮空竹。由于张瑞如先生为人厚道,制作的空竹做工精细,颇为畅销,因此被人称为“空竹张”。张瑞如的儿子张宝全继承父业,并勇于对原有制作工艺进行改良,可以制作各种空竹,包括异形空竹,在都土地庙庙会中的名气日升。第三代空竹张传人张国良,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抖空竹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