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活隐于市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拉洋片儿——大金牙焦金池

拉洋片儿,也被称为“西洋镜”或“西湖景”,但是在老北京,人们都管它叫拉洋片儿。不过,现在的拉洋片儿几乎已经绝迹,拉洋片儿这个词可能被大多数人忘却了。

拉洋片儿的器械从外面看十分神秘,装饰得像个华丽且封闭的小房子,人们管它叫“洋片匣子”。在匣子的正面有几个可以向里观看的圆孔,孔里面装着放大镜,洋片器械的前面有一张长条凳。付钱的顾客,就可以坐在那儿,从匣子上的圆孔朝里面看,时间由设摊位者定,有半个小时的,也有十几分钟、二十分钟的。

顾客从圆孔里看到的,就是洋片儿,也叫画片儿。这些画片儿与连环画有些类似,通常由十几个画片儿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天桥上的“拉洋片儿”塑像

小房子里面有几个铜钹或镲子,用长线串着,站在“小房子”旁边的卖艺人一边唱着讲述故事的台词,一边讲解顾客们所看到的画面。人们透过圆孔看画片儿,再通过唱词,就可以了解到一个个完整的、有意思的小故事。

这种玩意儿也算得上是一种说书艺术的创举。

在那个电影还没有出现的时代,拉洋片儿是一种可以代替电影的娱乐方式,也被称作中国街头的“土电影”。

清朝末年老北京胡同里的的拉洋片摊贩

拉洋片儿出现的时间不算久,大概是在清朝同治年间出现的。最知名的拉洋片儿艺人便是天桥的大金牙。

大金牙来自河北,原名焦金池,到了北京后,便落脚在天桥,撂地卖艺。

大金牙刚到天桥的时候,拉洋片儿用的道具极其简陋,表演的时候用青皮席子当作箱子四面围起来,在青皮席子上掏几个圆孔,里面放几张画片儿。表演的时候,大金牙在一旁边说边唱,观众要趴在席子上,从圆孔朝着里面观看。

后来,大金牙把设备改进了,带圆孔的青皮席子换成了带有“光子”、可更换画片儿的木制箱子,还增加了锣、鼓、镲三大件儿,而且拉洋片儿的唱段也开始多了起来,从北京琴书、京韵大鼓、评剧到河北梆子等无不包含。

大金牙还创造了一种新曲调,音律朴实无华,唱词分上下两句,合辙押韵、通俗易懂、幽默诙谐,很具有艺术感染力,看过的人都会被逗得哈哈大笑。

大金牙自编自创了很多时政类的唱段,非常受欢迎,例如《义和神团》《火烧圆明园》《慈禧西安避难》,还有《张勋复辟》《北伐军炮轰武昌城》等故事。

“西洋镜”铜塑像

由于大金牙拉洋片儿的表演方式独特、道具新颖,且以历史传奇、社会事实为主要表演题材,针砭时弊、自编自唱,唱词通俗易懂,寓教于乐,因此被列为天桥八大怪之一。

民国时期的拉洋片儿摊贩

大金牙在天桥卖艺的时候,生意一向兴隆,每天从午时开始表演到黄昏时分,座无虚席,围观的、等座的更是数不胜数,而且天天如此。

《义和神团》是大金牙最得意的唱段之一,画片儿转动起来时,便能听到他娓娓道来的唱词:

您仔细瞧了,您仔细看,眼前又换上了新的一片儿。光绪二十六年的六月里,北京城闹起了义和团,有红团,有黄团,还有那从山东来的,叫老团。大坛首,一声唤,众团民便杀声四起,地动惊天,举刀枪,扛火药,怒气冲冲杀进东交民巷洋鬼子的大使馆。扑哧哧,枪扎一条线;咔咔嚓,刀砍一大片。霎时间,黄毛绿眼个个伸腿命归天,只听得轰隆隆火药连声响,只见那意、比、奥、荷各国使馆房屋都倒塌, 呼啦啦地冒火又冒烟。义和团威名震天响,八国联军闻风丧 胆,体如筛糠,吓破了胆。

…………

大金牙手里拿着细棍儿,站在画片儿左边的木凳上,一边指点画片儿,一边唱词,介绍着画片儿的内容。

出于无奈,大金牙的拉洋片儿也有一些低俗的内容,如美人出浴图,大金牙每次拿出这类画片儿的时候,就会故意把要紧地方遮起来,还会将画片儿飞快地在窗口掠一下,您若是想要瞧个清楚,便得在条凳上坐下来细细看。

大金牙有两个女儿,分别是秀兰、秀云,两人自幼跟父亲学习演唱西河大鼓书,唱得很好。他还有一个叫小丑的幼子,很小的时候就跟着上场打鼓套,有时候也会垫场说些笑话。

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大金牙全家都在天桥卖艺,收入也算不错,后来一家人搬到天津,也很受观众欢迎。

两个女儿出嫁后,大金牙便渐渐颓废,没过多久,便离开了人世。大金牙还有一个徒弟,姓张,得到他的真传后,便在北京天桥也以小金牙之名从事拉洋片儿。

万花筒

拉洋片儿是洋人传进来的东西。西方较早对光学有了深入的认识,于是就有了这些利用光学来取悦人的器具。同拉洋片儿一起传入中国的,还有万花筒。万花筒是一种光学玩具,只要往筒里一看,就会出现一朵美丽的“花”。将它稍微调转一下方向,就会出现另一种花的图案。不断地旋转,图案也在不断地变化,所以叫万花筒。万花筒诞生于19世纪的苏格兰,物理学家大卫·布鲁斯特爵士发明了它,两三年后就传入了中国。刚开始时,万花筒只能成为达官贵人的私室珍藏。后来随着材料和制作工艺的发展,万花筒也逐渐变得低廉。在19世纪中叶的时候,万花筒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常见的玩具,与弹球、毽子一样,成为很多孩子的快乐源泉。

民国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