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沟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有情商的说话

怎样道歉最能打动人

道歉的正确姿势分四个步骤,第一步:明确道歉目的,和对方产生共情,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感受他的痛苦和愤怒;第二步:必要时适当夸大自己的错误,不要担心自己的错误会给对方留下负面印象,也不要担心对方就此抓住自己的错误不放;第三步:重新制定关系原则或进行补偿,让关系重新进入有序良性发展;第四步:尽全力道歉,不奢求结果,对于道歉的结果,你掌控不了,你能控制的只有你自己。

正确道歉的语言模板:直接道歉+阐述错误+正视伤害+进行保证与补偿。

说到道歉,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娱乐圈高情商代表黄渤。

2018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式上,黄渤错把佟丽娅念成“佟娅丽”,但是他以超快的反应圆场:“上台前还开玩笑,别像上次一样再说错了,果然又说错了。”事后,黄渤又迅速地在微博上诚恳地向佟丽娅道歉了:“这事得多少顿饭才能摆平?”

一次大尴尬,黄渤的道歉不但迅速圆了场,还成功地逗笑了大家。这堪称“教科书级别”的道歉了。

为什么有些人不能好好地道歉

说话从来都是一门艺术,道歉更是如此。但并不是人人都懂道歉、会道歉。有一次,我在公司里看到了这样一幕:姑娘小田在吃泡面,小李从她身边经过时不小心把泡面打翻了,汤汤水水洒了小田一身,她大惊失色。小李一边收拾一边道歉,可是他说出的话却让小田更生气了:“不好意思,是我不小心,真对不起,但是你干吗在这里吃泡面啊?多容易洒啊。”小田一听立刻反驳:“公司又没规定不能在这儿吃泡面!”小李接着说:“好了好了,是我的错,可是现在也弄了我一手方便面汤啊,所以咱俩算扯平了吧?”小田狠狠地擦着裙子,感觉都快哭了:“你这人怎么这样,不跟你说了!”小李还不以为然地继续说:“哎呀,我都道歉啦,您大人不记小人过吧,又不是多大的事儿,女人就是心眼儿小!”

不得不说这位小李同志,简直就是低情商中的“战斗机”!他看起来是道歉了,但事实上这并不是道歉,而是披着道歉的外衣在为自己辩解,甚至指责对方。

生活中这种错误的道歉方式很常见,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矛盾升级,关系无法挽回。

为什么有些人不能好好地道歉呢?原因有很多:

一是受“面子文化”的影响。别人的能力高于自己,或者自己做错了事情,觉得很没面子,也不愿意张口承认错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面子文化”。对很多人来说,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失去“面子”,有的人甚至夸张到命可以丢,但面子不行!所以,道歉的第一步,我想应该从放下咱们的“面子文化”开始。

二是思维习惯问题。西方文化讲究感恩和忏悔,所以对西方人来说,道歉习以为常。但是东方文化讲究的是宽容,而不是原谅。假如你被人冒犯了,一味地要求对方道歉,就很容易给人留下不好相处、不够大度的印象。跟犯错的那一方相比,受害方的不宽容反而是更大的错误,甚至还有人会说“得饶人处且饶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做人嘛,你一认真就输了”这种和稀泥的话,给被伤害一方施以心理压力。

三是缺乏边界感。东方文化有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际关系模式,家庭界限模糊,你我不分。越亲密就越不会说感谢和道歉的话,觉得和亲密的人表达这些反而显得生分。

最后一个原因,和内在心理有关。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霍金斯提出了“能量层级”的概念,他认为,内疚感和羞愧感是能量级最低的情绪感觉,这意味着这两种情绪是我们最不愿意面对的,比其他任何负面情绪都让人难受,一遇到就只想马上逃开。所以,我们做错事时的第一反应就是启动心理防御机制,马上屏蔽这两种感觉,这就导致了,明知有错但就是不承认,还会为自己找尽理由拼命逃避,因为内疚的感受太糟糕了。

可是,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就要勇于承认错误,这才是成熟的表现,也是赢得尊重与信任的开始。所以,学会道歉也是成长的必修课。

道歉时,不能只说“对不起”

一个好的道歉不仅能够及时化解矛盾防止关系进一步恶化,还可以挽回一些已经造成的伤害,但是,一个坏的道歉,无疑会火上浇油,让矛盾升级。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谁都会犯错。当你的错误影响到了别人的时候,该如何道歉和挽回伤害,是需要方法的。

只说“对不起”,别说“但是”

这种道歉方式,看起来是道歉了,实际上却一直在给自己找借口、找推脱理由。就像小李的道歉不仅听起来毫无诚意,还一直在给自己找借口,试图抹去自己的错误,这样肯定会让对方更加愤怒,因为他的潜台词是“因为你小田吃泡面没选对地方,所以造成了我的这次错误”。这就好比你踩了对方一脚,却责怪对方脚放错了地方。这样的道歉没有一点点歉意,即使你前面的道歉再真诚,效果也归于零。

不要刻意强调自己的委屈

小李对小田说:“可是现在也弄了我一手方便面汤啊,所以咱俩算扯平了吧?”这是非常自私的表达,对方的损失才应该被第一时间关注,而不是先关心起自己来。对方的委屈和愤怒还未发泄释放出来,做错事的一方反而先行一步,对方会接受你的道歉吗?答案,我想大家都懂的。

不要催促对方原谅自己

就像小李说的,“我都道歉啦,您大人不记小人过吧”。他认为事情并不大,而且表示了歉意,所以小田就应该立刻原谅他,好像不原谅就是她的错。

但这是道歉的事儿吗?不是。因为小李压根儿就不认为自己错了,却还催促对方原谅自己,他这其实是一种逃避自我内疚感的幼稚做法,就像做错事的小孩子仰着脸就是不承认错误,却要求对方原谅。

道歉后及时安抚对方情绪

我们偶尔会看到一些吵架的情侣,女孩子还在气头上,男孩子说完“对不起”就开始自顾自地玩手机,好像对方生气跟自己没关系似的。于是经常听到男孩子说:“我都说过‘对不起’啦,她还在那儿生气,那我能怎么办呢?”可是,你的“对不起”只是一声敷衍应付、息事宁人的“对不起”,是道歉的模式化程序,丝毫没有诚意,又怎能真正打动人呢?

真正的道歉是要马上关注对方的情绪,理解对方因为你的错误而造成的心理伤害,并且陪着对方去消化,这才算真诚的道歉。

针对错误进行解释说明

道歉时,不能只说“对不起”!有些人道歉只说三个字——“对不起”或“我错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样的道歉给人的感觉是,你是为了道歉而道歉,纯粹敷衍。

道歉最重要的是,你真正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当对方追问你“你错在哪里了”时,你可以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分析和说明,这样可以帮助对方还原当时的情境,让对方多一点理解,这才是道歉的正确表达方式。

最真诚的道歉也是最有效的道歉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需要聪明的道歉。怎样的道歉才容易让人接受呢?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学习。1912年美国总统初选时,罗斯福在新泽西州向一群态度不怎么友好的农民发表演讲。在这个过程中,他说起了一些新政策的好处。这时,群众里立刻出现了反对声音:“上校先生,五年前你可不是这样说的啊!”

罗斯福的回答睿智而又真诚。他说:“是的,朋友,因为那时的我学识不够,我错了。现在我进步了。”他并没有为自己辩解,或者说一些无意义的空话,而是以智慧的方式表达了一个人勇敢直率的态度,承认自己从前学识不够,但也不否认现在的进步。这样的道歉真是非常讨喜!

具体怎么做呢?我认为,道歉的正确姿势分四个步骤,分享给大家。

第一步:明确道歉目的

向对方表达歉意,首先就要清楚自己为了什么道歉。道歉的目的不只是请求原谅,有些人是为了给自己找个台阶,或者尽快把尴尬的僵局对付过去,还有些人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但我想说的是,道歉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从对方那里获得什么,而是需要和对方产生共情,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感受他的痛苦和愤怒。所以,最真诚的道歉也是最有效的,其他动机不纯的道歉常常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第二步:必要时适当夸大自己的错误

说“对不起”要直截了当,不要隐晦地兜圈子,不要担心自己的错误会给对方留下负面印象,也不要担心对方就此抓住自己的错误不放。既然决定认错,就要放下所有面子和顾忌,真诚地道歉,将错误事件一五一十说清楚,你甚至可以为了照顾对方的感受而刻意夸大自己的过错,以及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和伤害。这其实是一个平衡心理的过程,因为被伤害的一方会因为情绪失控而导致心理失衡,你这样做可以让对方心里好过一点。而你勇于承担责任的表现,更容易获得对方的原谅和信赖。

第三步:重新制定关系原则或进行补偿

关系不错的两个人闹矛盾,这其实是让关系重新进入有序良性发展的一个契机,你犯的错对你们的关系也是一种考验。每次道完歉之后,为了表示更深的诚意,你可以在反思自己的同时,重新给你们的关系“约法三章”,比如,什么事绝不能再做、什么话绝不能再说,并且制定惩罚措施。你也可以让对方提出要求,你来进行补偿,这样一来,对方就会和你一起对你们未来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这对关系的挽回非常有帮助。

第四步:尽全力道歉,不奢求结果

错了就是错了,对方有权利立刻原谅你,也有权利暂时不原谅你,当然,他还可以选择永远不原谅。对于道歉的结果,你是掌控不了的,你能控制的只有你自己。

打翻泡面就有可能老死不相往来吗?当然有可能。因为你的道歉是否会获得积极的回应,取决于你犯错的严重程度,对方被伤害的程度、消化情绪的速度以及对你的认知是否改变。每个人对事情的认知和感受各不相同。如果你真的在意对方、想获得对方的原谅,那就要学会尊重对方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强求对方的原谅。所以,你能做的就是,继续寻找机会弥补伤害,然后默默等待,顺其自然。

跟大家分享一个正确道歉的语言模板:直接道歉+阐述错误+正视伤害+进行保证与补偿。

我们还是以小田姑娘和小李的事情来举例。事情发生后,小李如果这样说:“啊呀,小田,真对不起,我真是毛手毛脚不当心,把你的泡面打翻了,我这个人有时候就是太冒失了!不好意思,把你的新外套都弄脏了,我向你认错,我以后一定走路当心。你是不是还没吃午饭?你看这样好吗?我下楼请你吃饭,或者我帮你叫份外卖?你这件衣服的干洗费你看多少钱,我来出吧。”

这样的道歉是不是很能打动人?相信我,只要你的心是诚的、话是真的,道歉就是灵的。发自肺腑的诚恳道歉,会解决一切问题!

♫ 好声音练习室

练习课1 调整呼吸

正确呼吸是最好的养生之道。身体不好的人,气息往往又浅又急,呼吸时胸口不停起伏,声音也细小喑哑。如果你属于这种情况,那么可以通过动作练习来调整自己的呼吸。

第一步,把身体放平躺下,采取仰卧姿势;

第二步,吸气,然后抬起右腿;

第三步,呼气,放下右腿;

第四步,吸气,抬起左腿;

第五步,呼气,放下左腿。

然后重复这套动作,按照身体运动的节奏来调整呼吸。

练习课2 说“对不起”的层次感

说“对不起”需要三个层次感,如果平时不注意,很可能会在沟通时诱发误解与矛盾,让彼此的关系更加恶化。

第一个层次:“不好意思”

在当下社会中,经常会听到有人说“不好意思”,这四个字有点类似外国人的“Excuse me”,等同于“借过、见谅、麻烦你了”。

“不好意思”其实就代表着一句浅浅的“对不起”,一般是在你给对方带来的麻烦很小的时候用,比如问路、借小物件、不小心碰到别人。

第二个层次:“对不起”+“你现在还好吗”

“不好意思”有时候听起来就是不疼不痒的一句话,更多的时候,你需要真心跟对方说一句“对不起”,同时要关心对方此时的感受,多问一句:“你现在还好吗?”

第三个层次:“真的非常抱歉”+“我错了”+“我该怎么补偿你呢”

有些道歉必须要郑重其事才能起到作用,比如当你带给对方的伤害和痛苦无比沉重,需要漫长时光才能恢复时,你首先要认真地说一句:“我感到非常抱歉!”接下来,你要坦承自己的错误,并想尽一切办法弥补对方。虽然很有可能任何弥补都无力回天,造成的伤害也不可逆转,但依然要郑重道歉。

你以为的鼓励其实并不是鼓励

“加油,你是最棒的!”“我相信你!你能行!”这些话听上去很“鼓励”,但从心理学来看,这其实并不是鼓励,而是对成功结果的期待。正确的鼓励方式,要么是通过改变思维,要么是通过改变行为。

思维改变

第一步:主动寻找对方真正需要鼓励的地方提升;

第二步:帮助对方面对真实的内在恐惧;

第三步:和对方一起建立勇气。

行为改变

第一步:根据当下现状,和对方一起制定目标;

第二步:完成目标后要立刻给予反馈和嘉奖;

第三步:帮助对方感受过程的意义。

许多年前,一个青年在一家店铺里做事,他每天早晨五点就要起来打扫店铺卫生,每天都要持续做十四个小时的苦力,一整天下来,筋疲力尽。就这样过了两年,年轻人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某天早晨,他一口气跑了十公里去找他的妈妈,发疯一般地哭着求他的妈妈,他再也不想回到那里工作了,否则,他宁愿自杀。与此同时,他还写了一封诉苦的长信寄给他以前的校长,说他的心已碎了,他已经没有活下去的意志了。

校长回信说:“像你这样资质出色的年轻人,确实应该找一份更适合的工作。”于是,校长给年轻人安排了一个教员的职位,并且鼓励他能做得很好!

校长真诚的鼓励从此改变了年轻人的命运,重塑了他的人生。在英国文学史上,这个年轻人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因为,在后来的人生中,他一共撰写了七十七本书,他手中的那支笔为他带来不菲的收入的同时,还为世界留下了不少经典之作。他就是英国著名文学家、史学家韦尔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鼓励的重要性。可是,鼓励是有技巧的,并不是人人都掌握了其中的诀窍。鼓励不得法,有时候还真不如沉默是金。

“你真聪明”“你真能干”其实并不是鼓励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我该给的鼓励都给了,为什么就是没用呢?为什么我越是鼓励,对方越是泄气呢?

原因之一:鼓励时没有“对症下药”

我再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许多年前,德国有位年轻人,他渴望成为一名教授。可是他所有的努力都毫无回报,生活也在处处与他作对——父亲因抢劫入狱,他饱尝饥饿的滋味。为了活下去,他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一间老鼠满地跑的货仓里贴墨水瓶上的签条。到了晚上,他就跟另外两个来自斯图加特的流浪小孩住在楼顶的暗房里。他很喜欢写作,可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他不敢让周围的人看到他的文字,只敢在晚上悄悄把稿子投进邮筒。一开始,他寄出的那些稿子接连被退回。他等啊等,终于有一天,他的一篇稿子被选中了。虽然没有稿费,但是编辑肯定了他的作品,认为他在文字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若不是这次鼓励,这个年轻人可能一辈子都过得穷困潦倒。但鼓励改变了他的一生。这个年轻人名叫海因里希·海涅,后来成为享誉世界的大文学家。

但是大家想一想,如果这个年轻人获得的鼓励来自他的老板或工友,夸他贴墨水瓶很认真,那么又会给他带来什么呢?

由此可知,鼓励如果没有“对症下药”,那么作用微乎其微。

原因之二:鼓励不是赞美

很多人以为赞美就是鼓励,鼓励就是赞美,其实不然。鼓励和赞美是不同的,赞美的关注点在于肯定,比如“你真聪明、你真能干、你真漂亮、你人缘真好”。而鼓励的关注点则是过程,一件事情完成之前,尤其在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才是最需要鼓励的。所以,赞美会给人带来优越感,而鼓励带来的是认可感。

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做过一个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实验,证明鼓励和赞美对人的心理影响不同。研究人员对纽约二十所学校约四百位学生进行了长期研究,学生们需要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在试验中,研究人员随机将学生分成两组,在第一轮测试时,一组可以获得表扬,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一组得到的则是鼓励,比如“你非常努力,继续加油”。

进行第二轮测试时,研究人员发现,第一轮中被鼓励的学生这一次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的学生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由此可见,很多自以为聪明的学生不喜欢面对挑战。

为什么会这样呢?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我们称赞学生聪明,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去做可能犯错的事情。”所以,一些学生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由此避开了出丑的风险。而常夸孩子“努力”会引导孩子把成就归结于自己的辛勤付出,让孩子变得更有毅力。

最后的第三轮测试没有给学生选择的权利,全部是高难度的挑战。学生们虽然都失败了,但是被鼓励的学生认为失败的原因是他们不够努力。德韦克回忆:“这些学生在测试中非常投入,努力尝试各种方法解决难题,好几个学生都告诉我这是他们最喜欢的测验。”而那些被表扬的学生在测试过程中一直很紧张,抓耳挠腮,做不出题就会觉得沮丧。挑战失败也认为是自己不够聪明。

这个实验证明了,鼓励和赞美对人的心理影响不同。从长期效果来看,鼓励会让人变得自信自立,而赞美会让人依赖于他人的评价而生活。所以,鼓励没有效果,有可能是你误用了赞美之词。

原因之三:鼓励的话千篇一律

鼓励是一种与人的沟通方式,是有技巧、有艺术的。但是,说到鼓励的话,你能想到什么?“加油,你是最棒的!”“我相信你!你能行!”鼓励他人的时候,我们总是翻来覆去、千篇一律的老一套,很容易让人产生“鼓励疲劳”,鼓励当然也就无效了。

而且,这些话听上去似乎很“鼓励”,但从心理学来看,这其实并不是鼓励。“加油,你是最棒的”,这背后是对成功结果的期待,而不是对他能力的鼓励。

思维模式不变,鼓励效果可能微乎其微

心理学领域有一个奇妙的效应叫“霍桑效应”,指的是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自身的行为或者是语言。这个效应告诉我们:人在被关注时,学习效率和行为能力会忽然提高。如果我们想获得持续的、更多的关注,就会有意识地在生活和学习中继续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

这正是鼓励对人发生作用的心理机制。

那什么才是鼓励的正确打开方式呢?我认为,就是让对方清楚地感觉到你正在关注他,你是真的看重他,对你来说,他和别人有所不同。这样,你的鼓励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正确的鼓励,真的可以改变、造就一个人。而人的改变又分为思维改变和行为改变。那怎样的鼓励能让人的思维发生改变呢?

思维改变第一步:主动寻找对方真正需要鼓励的地方提升

鼓励是一个过程,需要在恰当的需求上下功夫。对方不需要,你再用力也无济于事。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位美女深夜发朋友圈,诉说最近工作的疲惫,同时配了一张自拍。这个时候,如果你过于耿直按照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大加赞赏她的工作能力,那么她可能没什么兴趣跟你探讨工作。

如果你注意到她发布的时间点和自拍,就会明白她真正想表达的是孤独,内心渴望被关注,她需要别人看到的是她美美的自拍照。所以,如果你的鼓励是“明明可以靠颜值,却还这么努力,真佩服你呢!像你这么又美又拼的女孩儿,身边一定不乏追求者”,这时候,她可能就会跟你聊一聊因为自己过于投入工作,结果到现在还单身的惆怅了,这才叫会聊天儿。

思维改变第二步:帮助对方面对真实的内在恐惧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过:“真正的恐惧是恐惧本身。”很多人之所以动力不足、感到焦虑、灰心泄气,其根本原因是被自己内在的恐惧吓住了。所以,当一个人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接受挑战时,你首先要理解他的恐惧,帮助他突破恐惧的情绪,再给予他适当的鼓励和信心,而不是泛泛而空洞的一句盲目鼓励:“这有什么好怕的!加油!”这样,他不但不会觉得自己被鼓励到,反而会认为你只是很敷衍地给他打了一针鸡血。

2020年初新冠肺炎正大流行时,我闺蜜的女儿突然发烧,闺蜜非常害怕焦虑,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候如果我对她说:“你们都在家里待着,又没接触从疫区来的人,有什么好怕的!你是妈妈,你要加油哦!”很显然,这样的鼓励缺乏同理心,只会让她更焦虑。当时,我这样安慰她说:“我知道你害怕女儿被感染,那你仔细想想,你们最近有接触外人吗?有感染途径吗?孩子可能只是普通的着凉感冒,如果你实在担心就继续观察她的食欲和呼吸状况,再根据症状来判断。孩子发烧感冒是常事,别太担心了!”

思维改变第三步:和对方一起建立勇气

美国心理学家霍金斯创造的心理能量层级图谱,传达了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学秘密——正能量和负能量相互转换的金钥匙是——勇气。拥有勇气之前,人们的心理能量中负面情绪占大部分,只有获得了勇气,人们的情绪才会逐渐好转,才会迎来爱、信心、平静、喜悦等正面情绪。

继续用闺蜜女儿发烧的事情来举例。鼓励闺蜜之后,我接着说:“你还记不记得有一次,你的女儿得急性阑尾炎,吐得一塌糊涂,因为你老公出差,你只能一个人半夜打车去医院挂急诊,然后又陪着她做了手术。所以你是个能抗事儿的人,要相信自己,你能做好!”

这样一说,闺蜜逐渐燃起了信心和勇气,遇事淡定冷静了,孩子在她的细心照顾下,很快就活蹦乱跳了。

鼓励就是让对方感觉到自己被理解、被看见、被认同

鼓励的方式,要么是通过改变思维,要么是通过改变行为。那我们要怎样通过行为来进行鼓励呢?

行为改变第一步:根据现状,和对方一起制定目标

如果思想始终停留在“想”的层面,那么任何事都会变得拖沓,人也会逐渐丧失动力,所以激发当事人的行动力,也是对他有效的鼓励!我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内在自信是通过目标感和成就感形成的。所以,及时帮助当事人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他的负面情绪,让他愿意拿出勇气试一试。如果对方真的开始动起来了,就说明你的鼓励起作用了!

行为改变第二步:完成目标后要立刻给予反馈和嘉奖

对方有了目标,必然希望因此获得成就,这样一来,他们的信心才能一点点回来。所以,在对方达成目标之后,你要马上给予肯定,甚至是嘉奖,哪怕只是一句话“你可以嘛!很不错”,都会让对方得到莫大的鼓舞,成就感十足!

行为改变第三步:帮助对方感受过程的意义

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获得回报的,有时候,我们给对方再多的鼓励,也无法代替他去面对生活里的困难,但是,我们可以帮助对方感受过程带来的意义,由此降低结果给对方带来的焦虑,从而使他得到鼓励。比如说,你可以这样说:“这件事你尽全力了就好,经历了整个过程,你的能力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或者:“不论结果如何,只要你努力了,你都应该感谢自己,对自己说一声:你真棒!”

简单来说,正确的鼓励方法就是,让对方感觉到他正在被理解、被看见、被支持、被认同。

跟大家分享几种鼓励的常用句式。

一、降低难度式:这个困难和你曾经经历的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所以根本不是问题!

二、提高价值感式:你本就是一个很优秀、很厉害的人,这点困难对你来说很容易化解!

三、积极回忆式:你还记得上次你是如何力挽狂澜的吧,所以这次你也一定可以!

四、寻找意义式:这件事情对你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你能从中收获很多。

五、展望未来式:等到困难过去,等待我们的就是更好的明天。

六、相信式: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你一定也要相信自己可以!

记住这六个鼓励句式,然后灵活运用到各个场合,相信你的鼓励也能带给他人价值感和能力感,让对方觉得他在你面前可以成为更好的人!

♫ 好声音练习室

练习课1 让说话声音更大气

有些人只要开口说话,就会给人一种小家子气的感觉,其主要问题是口腔内部没有充分打开,注意,是口腔内部,不是指要张大嘴巴的意思。

在这里,我告诉大家如何通过“挺软腭练习”来打开内部口腔,让吐字发声更加大气。

首先,用舌头寻找软腭:用舌尖摸索到上牙齿,然后向后探索,如果感受到硬硬的感觉,那就是硬腭,接着舌尖再继续向后,会觉得越来越软,那里就是软腭了。接下来,进入正式练习。

第一步,半打哈欠。微微张开嘴巴,把软腭挺起来,找到那种好像只打了半个哈欠的感觉,保持这个动作不变。

第二步,发“爱”这个音,注意,这个音有两个音节组成,“a”和“i”,所以在发音的时候,要把这两个音节的动程都表现出来:ai——ai——ai。

接下来,我们通过朗读古诗来训练声音,感受诗意之美的同时,让语速慢下来,读完之后口腔会有一种温润之感。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练习课2 赋能冥想

用一首舒缓动听的音乐当作背景,然后找一个舒服的姿势躺下,轻轻闭上眼睛。逐步放松你的眼皮、脸部、下巴、脖子、肩膀、手臂、腹部、腰部、胯部、大腿、小腿、双脚。全部放松后,想象你面前有一面很大很亮的镜子,能照见你的整个身体。然后凑近一点仔细看镜子里的自己,你的眼睛、鼻子、眉毛、嘴巴……不要不敢直视自己,要学会欣赏、接纳并爱上自己。接着再以更真实的态度看看自己,你会发现自己其实还不错。

接着你的周围升起了雾气,又湿又暖,雾气逐渐包裹住你,这时候再看看镜子里的自己,似乎越来越好看,但也越来越模糊了。很快你就被雾气淹没,潮湿的感觉贴着你的脸颊、你的身体,忽然有个声音在心里对你说“你很好,我喜欢你”。

生活忙碌,但不要忘了给自己补充能量。

“情感共振”式安慰才能疗愈人心

真正的安慰,必须建立在共情的前提下,理解对方的痛苦和悲伤,然后用真诚、柔软以及耐心接纳他、陪伴他、温暖他。具体怎么做呢?陪他“看见自己”:“我接纳你”+“我陪着你”;陪他“看见天地”:“你还有……”;陪他“看见众生”:“我们一起做点什么吧”。

什么是“情感共振”式安慰?

我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很久以前,一个老爷爷失去了挚爱的妻子,他每天都闷在屋里伤心难过,善良的邻居想了各种方法也没能让他心情好起来。忽然有一天,一个四岁的小男孩在老爷爷的屋里待了很久,然后奇迹般的,老爷爷和小男孩一起走出了房间,开始和邻居们交谈。

所有人都很好奇,问小男孩:“你说了什么安慰爷爷的话吗?”小男孩说:“我什么也没说,我只是爬到爷爷怀里,和他一起哭。”

不得不说,这个小男孩太治愈了,他安慰老爷爷的方式就是典型的“情感共振”式安慰。

为什么你的安慰让对方反而更悲伤了

关于安慰,“多喝热水”是被吐槽得最多的一句话。在生活中,“我明明安慰了对方,为什么他反而更悲伤了”的疑惑也不在少数。为什么你的本意是想安慰他人,效果却适得其反呢?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没有采取正确的安慰方式。有时候,不应景、不合时宜的安慰,反而是火上浇油。

那生活中有哪些行为不但达不到安慰别人的效果,反而还会给对方带来伤害呢?

一、否定式安慰

何谓否定式安慰?比如说:“你想得太多了。”“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你要坚强一点,振作起来!”“为这样的人/事难过,真不值得!”“别想了,想也没有用!”……这些话看似是鼓励,带给对方的其实是一种被否定的感觉——否定的并不是对方这个人,而是他的负面情绪。如此安慰法,只会让对方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问题,是自己搞砸了一切而愈发自卑。

遗憾的是,这种安慰方式在生活中最为常见,因为大多数人在面对他人的负面情绪时,会有抵触心理,会产生焦虑,尤其是在对方难过自己却无能为力时,会更想把这种无力感推出去,把一切交给对方去承受,而否定情绪是一种最简单的做法。所以,否定式安慰的本质是否定对方的感受,同时传递了另一层意思——“你别再说下去了”,这其实是在逃避。这样的安慰对当事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加倍受伤。

二、说教式安慰

“这不能全怪你,但如果我是你,我可能不会这么做”“我告诉你,这件事不是你想的那样”等等,这些都属于说教式安慰。这种安慰最大的特点是将自己化身为思想委员或教导主任,只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全然不把对方的感受当回事。

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男生安慰女生的时候,女生受了委屈想从另一半那里获得安慰,结果却越听越生气。为什么?因为很多时候男生只专注于和女生摆事实讲道理,以为这就是安慰。其实,女生向你倾诉的那一刻,她需要的并不是你的建议或者解决方案,而是你的共情,是你的理解、认同和接纳。作为男生,你需要看到她的愤怒和难过,并针对她的情绪给予回应,而不是滔滔不绝地表现自己有多英明。

三、同情式安慰

同情不等于共情。《欢乐颂》里的一个细节就能充分说明同情和共情的不同。邱莹莹失恋了,曲筱绡说:“你真倒霉,又被男人甩了,不过这样的渣男不要也罢。”这种安慰最多算是同情,所以,邱莹莹听完之后哭得更厉害了。而关关是怎么安慰的呢?她说:“没关系,你哭吧,我在你身边。”这就是共情。

共情指的是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的情绪情感具备感受力和理解力。而同情是一种上对下的不平等情感,会让对方觉得矮你一截。

大家不妨试想一下,对方心情很差的时候,如果你说“天哪,那你也太倒霉了吧”或者“那你太惨了,我好同情你”这种貌似善良的话,是不是又往对方的心口插了一刀?没有人希望自己被同情,因为那意味着“自己的境遇比他还糟糕”,谁愿意当那个糟糕的倒霉蛋呢?

四、鸡汤式安慰

“心灵鸡汤”听起来岁月静好,其实不痛不痒毫无用处。所以,“想开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当初我比你更惨,后来我也熬过来了”“我能理解你”这类所谓的“安慰”,都会让当事人产生“你不是我,你怎知我的苦”的委屈感。对方的情绪还未得到合理宣泄,就被你的“鸡汤式安慰”再次堵住。也许你的初心是不想对方难过,但你这样做就像一个还没完全搞明白患者病症就开方抓药的糊涂大夫,虽是好心,可是你的真诚,对方真的感受不到。

如何让对方快速拥有“心理恢复力”

美国心理学家弗雷达·弗兰德曼博士在《与内心的小孩对话》一书中提到了一个心理学名词,叫“恢复力”,指一个人从痛苦崩溃无序的心境中快速恢复到日常心态的能力。我认为,真正的安慰和疗愈,不是否认糟糕的现实和负面的情绪,帮助当事人逃避现实、逃避焦虑,而是帮助当事人更好地面对现实、接纳情绪,并快速拥有“心理恢复力”。

如何拥有呢?

第一步:看见自己,哀悼和告别

生活中,很多仪式其实都起到了关照内心情绪的作用,比如葬礼。没有人喜欢葬礼,但是悲痛的氛围对我们内心情绪的发泄却起着极大的作用。我们需要用眼泪进行哀悼,承认情绪、看到情绪、陪伴情绪,从而完成一场有意义的追思和告别。

所以,安慰他人的第一步就是,内心完全地接纳对方的负面情绪,陪他一起伤心难过,甚至陪他崩溃,先把自己的主观思维放在一边,不要为此焦虑,也不用担心对方会一蹶不振。你要明白,他当下的一切痛苦不过是在完成一场哀悼和告别。你如果真的爱护他,就不要催促他快点好起来,尽可能给他时间,陪在他身边就好。

第二步:看见天地,寻找积极的能量

事件本身不会把一个崩溃的人带入绝境,让人绝望的是,事情发生之后,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了任何可以使用的积极能量。比如,一个人被心爱的人抛弃,同时又失去了对人的基本信任;一个人因为失去父母,自己的经济来源随之中断;一个人失去工作的同时,健康也没有了……只有积极能量耗尽时,他才会觉得一切都无法好起来了。

这个时候怎么做呢?你可以帮助对方厘清思路,让他们看到还有很多能量围绕在身边,告诉他们,世间还有亲人朋友,还有阳光空气和自由的呼吸,以及无数个可以重新来过的机会。

第三步:看见众生,让生活逐渐恢复秩序

2020年,国内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的那段时间,我应多个直播平台的邀请上了很多堂心理疏导课,其间,我多次提到“心理免疫力”这个概念。一个人想要具备心理免疫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尽快恢复正常有序的生活,按时作息,合理膳食。身体机能先得到恢复,心态才会逐渐好转。

按时吃饭不熬夜,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日常行为,却可以让人的心理获得极大的安慰和疗愈,这也是生活自律与情绪自洽的开始。

所以,好的安慰还要帮助当事人尽快恢复到生活的常态中去,陪他做一些不起眼的日常小事,让他在健康有序的环境中慢慢恢复心理弹性,慢慢找到“恢复力”。

真正的安慰,必须建立在共情的前提下

有一期综艺节目《奇遇人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录制节目的过程中,阿雅突然被告知自己的一个好友因为车祸去世。她听到消息后,悲伤很难平复,坐在路边崩溃大哭。陈学冬不知道怎么安慰才好,于是蹲在阿雅身边,一直静静地陪着她。事后,阿雅坦言,当时的陈学冬已经给了自己最好的安慰。

什么是最好的安慰?就是理解对方的痛苦和悲伤,然后用真诚、柔软以及耐心接纳他、陪伴他、温暖他,不用太心急。

具体怎么做呢?

陪他“看见自己”:“我接纳你”+“我陪着你”

当对方情绪非常糟糕的时候,你的接纳和陪伴都能起到安慰作用。

这时候,你该怎么安慰对方呢?

“你想哭就哭出来吧。”

“我知道你很难过,发生这样的事我也很难过。”

“再崩溃都没关系,心里难受就别忍着,我陪你一起。”

“亲爱的,我会一直在你身边的。”

语言的中心思想要紧紧围绕“我接纳你”和“我陪着你”这两点,不加其他,那么你的安慰就是有效的。

陪他“看见天地”:“你还有……”

当对方经过第一个阶段之后,你就要开始和他一起挖掘积极的能量,和对方一起梳理他依然拥有的东西,句式围绕“你还有……”展开,比如“你年轻、你还有喜欢的工作、你还有家人朋友、你还有我……”让对方知道,即使世界在崩塌,也依然会有属于他的安全港湾。

陪他“看见众生”:“我们一起做点什么吧。”

通过日常小事帮助对方恢复正常的生活。你可以跟对方约定好“我们每晚十点互说晚安吧”“明天我们一起吃饭吧”“以后一起跑步”……只要对方愿意去做,无论这件事是多么的日常普通,都说明他其实很想让自己好起来,而你已经唤起了他心理上的求生欲,就快帮他找回“心理恢复力”了。

除了语言,安慰还有多种表达方式,比如拥抱、紧握对方的手、点头回应、用心倾听、眼神肯定等等,你可以用这些身体语言去回应对方。但我想说的是,写得下来的都是技巧,分享不了的是真心。无论你用的是哪种安慰方法,最终都要落到一颗真心上。

♫ 好声音练习室

练习课 情感共振

有的人与对方初次见面,就能给对方一种讲话亲和的好印象,根本原因是他们能够设身处地感悟对方的心境,然后通过情感共振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御,让对方的内心得以放松和舒展。

想要拥有情感共振能力,除了需要训练心理层面的“共情”,你还可以通过控制声音和呼吸来进行练习。

声音控制法

练习一:假设你正身处一个非常安静的咖啡馆,那么你与人交谈时声音就不能太大,音色不能太洪亮,但是吐字一定要清晰,发音要更集中,语速不能太快太急,时刻考虑周围的环境因素。

练习二:假设你正身处非常嘈杂的环境中,与人交谈时就要大声说,尽量用短句子。想象自己正在酒吧里,周围音乐很吵人群很闹,这时候你看到不远处有一个不太熟但是见过一两次面的人,你会怎么去介绍自己呢?

呼吸控制法

练习一:假设你的朋友刚失恋,正趴在床上大声痛哭,而你在开口安慰他之前,需要深呼吸一口气,将呼吸节奏放慢,语调放低,然后再开始说话。

练习二:假设你的朋友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考上了研究生,得知成绩的他兴奋地跑过来和你分享这份喜悦。这时候的你可以深呼吸一口气,用较为急促的语调向他道贺,声音可以稍微拔高一些。

无效的批评是伤害,正确的批评是鼓励

有效的批评应该是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并且拿出勇气面对困难,改正错误。具体怎么做呢?围绕“勇气”和“解决”两个关键词来展开。

聚焦“勇气”,重塑对方勇气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先扬后抑法,关键在于维护对方的自尊心;一是先听后批法,关键在于给对方解释的机会。

批评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怎么解决?一是营造“同在感”:“对于这件事,我觉得你有这几个地方做错了。”一是做出“积极假设”:“下一次这样做,会不会更好?”

我在深圳高铁站应邀主持腾讯新闻频道的“温暖回家路”大型公益节目时,屏幕里突然出现了一位妈妈在扭打自己的孩子,口里还高声训斥、大吼道:“跟你爸一样,蠢货!没出息!我看你这辈子就这副德行了!我倒了八辈子霉养出你这么个没心没肺的玩意儿,等将来你把自己丢了,让你去喂狗!”

由于场面一度很难看,我们只好关掉直播先去劝架。我上前问原因,原来是孩子差点把火车票弄丢了。看起来只有八九岁的孩子垂头丧气,神情绝望而难过,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很明显,他已经知道错了,可是还要不停地承受妈妈的恶语批评。

作为心理工作者,那一幕让我久久不能忘记。我知道,这个孩子的心理一定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其实,这种批评在生活中很常见,大人批评小孩,领导批评下属,老师批评学生。糟糕的批评就像龙卷风一样,可以瞬间摧毁人的自尊。要知道,语言有时候真的可以杀人。

批评招人反感?因为你的方法错了

没有人喜欢被批评,矛盾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喜欢批评别人。可是,为什么你的批评不管用?为什么你的批评别人接受不了,甚至还会招致对方反感?很显然,你的方法不对。

错误的批评方法,常见的有哪些呢?

一、情绪失控式批评

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说过:“当语言忽视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感到疏远和伤害时,沟通就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遗憾的是,我们在批评对方时,很多时候都会夹杂着愤怒、失望、焦虑等情绪,这就导致我们无法看到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就像那位恶语攻击孩子的妈妈,她甚至情绪失控地把儿子的书包摔在地上,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孩子推推搡搡,完全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和心理。试问,这种带着强烈个人情绪化的宣泄、主观的批评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如果你正被愤怒的情绪控制着,那你说出来的话通常不会对事情和发展有建设作用,只会起到破坏作用。

有效批评的前提是,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所操纵,否则,只会让对方增强心理防御,越来越抵触你说的每句话,然后用冷漠进行对抗和逃避。

二、贴标签式批评

“对事不对人”是最基本的批评规则,但是很多人却弄反了,变成“对人不对事”,很容易就上升到人格、人品、智商、性格等层面。

比如说,作为家长,你的本意是想批评孩子做作业不够仔细、错误太多,结果说出口的话却是“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会看错”;作为妻子,你的本意是想让老公知道他没考虑你的感受,说出口的话却是“你这人从来都是这么自私”;作为领导,你本想告诉下属,他工作的执行力不够,结果却说“你这性子慢吞吞的,谁受得了?我看你是有拖延症”……这哪是批评,分明是夹枪带棒的人身攻击。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那些以批评为名、实为攻击的人,潜意识里对自己其实非常不满,对现状也无比焦虑。所以,贴标签式批评其实是一种心理投射,这种人对别人远比对自己挑剔,喜欢通过语言来打压对方,由此获取掌控感。这种批评方式只会让对方变得更沮丧、更自卑,更抵触这个世界。

这一定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

三、缺乏主题式批评

如果同一个问题,你批评过很多次,对方一直都没有改正,那么可能是因为你在批评的过程中没有抓住主题,也没有给予解决方式,只是隔靴搔痒,流于形式。

比如,你嫌弃身边的人吃饭太快,总是一边吃饭一边数落,而对方却把这当作背景噪声,根本没有起到批评的作用。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对方可能是因为工作或学习任务繁重,必须马上吃完继续去做事?重复并流于表面的批评只会让对方逐渐感到麻木。

四、翻旧账式批评

很多人喜欢翻旧账,在针对当下某件事的时候,又同时把对方之前的过错一并翻出。这种重提“陈年老账”的做法不但淡化了眼下的问题,而且无法让对方真正认识到错误,甚至还会让对方逐渐对自己感到失望,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能弥补曾经的错误,就算改正了也没有意义。

批评的正确姿势:先扬后抑法+先听后批法

无效的批评带给别人的是伤害,而建设性的批评却能起到鼓励的作用。所以,批评一定要讲究艺术。问题是怎样批评才能消除对方的不良情绪和反抗心理,让别人接受得了还不反感呢?

我们先来认识下“批评”的含义。“批”应该理解为“揪错”和“纠错”,也就是揪出错误,然后进行纠正。“评”的目的是针对错误提出看法,并帮助对方改正。

心理教育学者海姆·G.吉诺特认为,有益的批评不会指向人格,而是在处理当下困境。所以,有效的批评应该是让对方认识自己的错,并且拿出勇气面对困难,改正错误。具体怎么做呢?围绕“勇气”和“解决”两个关键词来展开。

聚焦“勇气”,重塑对方勇气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先扬后抑法,二是先听后批法。

“先扬后抑法”的关键在于维护对方的自尊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自尊心是做事的原动力,如果一个人丧失了自尊心,那么他就会失去对错误的认识和纠正错误的信心。所以,批评之前先表扬是一种高情商的做法。

比如说,约翰·卡尔文·柯立芝的做法就是典型的“先扬后抑法”。柯立芝是美国第三十任总统,因少言寡语而被人们称作“沉默的卡尔”。他有一位女秘书,人长得很漂亮,但是工作却常常因粗心而犯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女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姐。”女秘书一听总统这么夸她,顿时感到受宠若惊。这时,柯立芝接着说:“但也不要骄傲,我相信你的公文处理也能和你一样漂亮的。”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公文处理上很少出错了。

指出错误之前,先把对方之前做过的努力和成绩拿出来表扬一番,告诉对方,他有很多优点,而且大多时候能力都很强。这个时候,对方就会卸下心理防御听你说,并且愿意和你一起面对问题。

“先听后批法”的关键在于给对方解释的机会

任何一个人犯错,其行为背后都藏着“有意识”和“潜意识”,因此要给对方机会进行解释,这样做既能给对方时间梳理和反思问题,也能让自己接下来的批评更有针对性,不会误伤到他。

你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现在这个结果,你是不是也觉得委屈?”或者:“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结果呢?我们来梳理一下。”这样的语言在对方听来温柔而有接纳度,那么他就敢在你的引导下对错误进行复盘。这个时候,就算对方依旧表现得有情绪,或者给出的解释牵强幼稚,你也要允许他,给他时间讲完,因为前期的接纳是深入沟通的前提。

最高级的批评,是给对方赋能

批评是为了防止错误再犯,因此总结经验教训和解决问题才是主要目的。

关于“解决”,我也跟大家分享两个不错的方法。

一是营造“同在感”:“对于这件事,我觉得你有这几个地方做错了。”

很多时候,事情过去了,但是因为错误而带来的损失和负面影响并没有过去,纠正错误最直接的方式是直面错误,找出源头,负起责任。

直面错误需要勇气,无论犯错者还是批评者都需要,因为指出对方的错误也是一种承担。如果对方知道,出了问题你会和他一起解决,这会让他觉得自己并不孤独,有人陪伴他一起成长,同时也减弱了他的压力,让他能更理性、更平静地梳理自己。

一是做出“积极假设”:“下一次这样做,会不会更好?”

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看向未来,对犯错者来说,批评者给予的未来假设能让他更加明确地感受到信心。其实,那位在高铁站痛骂孩子的妈妈也做出了假设,但她的是消极假设,效果和影响当然也是负面的。

能够产生积极作用的假设必须是积极的。所以,你必须让犯错者知道,虽然这次没有做好,但你依旧对他充满欣喜,依旧相信他有做好的能力。只有犯错者感觉到自己继续被信任着的时候,他才会爆发出不可思议的能量。

最高级的批评,是给对方赋能!

♫ 好声音练习室

练习课 情景再现

有的人说话不好听,其实很大部分原因是他的语言无趣,不是内容无聊,而是语言表达时的语气和表现力让人觉得很乏味,声调没有高低起伏,情感也不流动,明明是在讲一件很好玩的事儿,可是听的人却总是感到没有意思。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情景再现”小练习提升语言表达的吸引力。

情景再现需要以文字描述的场景为背景,使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环境、情绪等全部出现在大脑中,形成连续流动的画面,由此激发出情感。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进行感受,在朗读的过程中,你要尽可能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置身于文字所描绘的场景中,并在内心想象这些场景,然后再通过语调变化来展示情绪与情感。

朗读练习一: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朗读练习二:天热得发了狂,太阳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院子里一点儿风也没有,闷得人透不过气来;柳树也像得了病,叶子在枝上打着卷儿;马路上干巴巴地发着白光,烫着人的脚;真是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闷得人喘不过气来。

这两个练习可以锻炼情景再现能力,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你的语言表达正变得越来越灵动。

经常焦虑的人,如果能够通过朗读练习提升情景再现能力,随着注意力越来越集中,他就会找到心理学中提到的心流体验,又叫全神贯注的快感。现代人太缺少专注力,精力正逐渐被碎片信息打散,但是越专注,焦虑就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