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以来李白研究述略
詹福瑞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和杜甫两位伟大诗人都曾在四川生活过。李白出生于四川,在绵阳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期,基本上定居在成都。二人虽以伟大诗人并称,但在20世纪前,对李白诗文注释的成就,远远不能与“千家注杜”的盛况相比。只有到了20世纪,李白研究才能与杜甫研究比肩,成为唐诗研究的两大热点。而现代意义的李白研究也正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20世纪的李白研究,是最富有创造性成果的时期。这一时期李白研究的成就,不仅体现在以传统的学术观念研究方法来校注整理李太白全集,考证李白的生平事迹,取得了超越曩昔的成果;还表现为现代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的引入,拓开了李白思想、个性、心态以及李白诗的风格与艺术成就研究的新领域,取得了带有20世纪标志性的新成果。20世纪初至今的李白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的李白研究
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的李白研究集中在四个方面:
首先是李白集版本的调查与清理。这是李白研究中最基本的文献研究工作,但到目前,介绍20世纪李白研究历史的书与文章却较少涉及。这项工作是由詹锳开始的。詹锳是20世纪李白研究的代表性学者,1916年生,山东聊城人,1938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8年赴美国留学,195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博士学位。他先后在西南联大、安徽大学、山东师院、天津师院、河北大学任教,曾任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李白研究会会长。其李白研究著作主要有《李白诗论丛》(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李白诗文系年》(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等。论及詹锳李白研究的成就,都会谈到他的李白诗文系年和注释,其实他的李白版本研究、诗文辨伪与诗文系年几乎同时。1943年8月他在《浙江大学文学院集刊》第3期发表《李白集版本叙录》一文,对唐宋时期李白集的编辑、刊刻与版本源流作了全面梳理与叙录。另有《李白〈菩萨蛮〉〈忆秦娥〉辨伪》辨二词非李白之作,发表于1944年《真理杂志》第1卷第1期;《李诗辨伪》发表于《东方杂志》1945年第41卷第2期,对《长干行》其二和《少年行》《猛虎行》《去妇行》《戏赠杜甫》等16首诗及《比干碑》一文,作了真伪之辨。此项研究工作再无人开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才有接续,而且研究的主力主要还是詹锳及其弟子。今传宋蜀本为宋甲本,此为国家图书馆藏《李太白文集》,为南宋高宗时蜀地刻本,缺卷十五至卷二十四。另有日本静嘉堂文库从陆氏皕宋楼所得《李太白文集》,称宋乙本。杨庆华发表于《天津师大学报》1983年第5期文章《宋甲本宋乙本〈李太白文集〉为同一版本》,比对行格与款式,边栏与版口版心,体例与编次,字体与误字、衍字、脱字、讳字等,考订甲乙本俱为南宋时刊本。詹锳发表于《文学遗产》1988年第2期文章《宋蜀本〈李太白文集〉的特点及其优越性》进一步考证证明宋甲本和宋乙本是从一副书版印出来的,并全面论述了宋蜀本优于其他通行本子之处。此文还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献信息:李白作品的分类、李白诗文最早的编年和李白游踪的最早考证等。
其二是李白诗歌选本的编选,如胡云翼选辑,罗方洲、唐绍吾注释《李白诗选》[1]、傅东华选注《李白诗》[2]、沈归愚选《李太白诗》[3]等。这些选本,多选取李白的代表作,注依王琦注本,间采其他注本,而以简明出之,为普及李白诗做出了贡献。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选本中的“前言”部分,是以现代的学术思想和方法来研究李白的学术论文,如张立德为胡云翼《李白诗选》撰写的前言《李白研究》,称李白为理想派诗人,傅东华《李白诗》的前言《李白研究》以“超世”统摄李白思想与艺术,都是用新的理论方法来研究李白的尝试。
其三是概述性的著作与论文,如傅东华《李白与杜甫》[4]、汪静之《李杜研究》[5]、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6]、戚惟翰《李白研究》[7]、玄修《说李》[8]、公盾《李白研究》[9],多从宏观着眼,对李白的身世、思想与性格、李白的作品进行全面概述,不乏中肯切当之论。如公盾从任侠、老庄及魏晋玄学,道教和佛教思想等多方面的影响,来研究李白的复杂而矛盾的思想与性格,并以仕宦长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认为:李白前期热衷功名,后期则由魏晋文人式的放歌纵酒的生活、佛道的虚无思想,逐渐代替了前期的慷慨激昂。该研究视野开阔,结论也令人可信。
此类书中,影响较大、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李长之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李长之(1910—1978),山东利津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工作于京华美术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重庆国立编译馆、南京国立编译馆、北京师范大学。其研究李白的著作主要是《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写于抗战爆发后的重庆,1941年由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另有1953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略稿》第八章“唐代诗歌”之第四节是李白专节。还有写于1951年的传记《李白——纪念李白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年》。李长之曾在清华大学学习哲学,颇受康德和尼采思想影响,所以他能够激赏李白的浪漫,从李白身上体验到超人的生命力,并且认识到李白的本质是热爱生命和生活的。所以此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研究了李白与道教的关系,勾勒了李白成为道教徒的过程以及道教对其影响,还在于此书对李白生命力的研究,并从生命力出发对李白人生矛盾与痛苦的揭示:“李白的精神是现世的,但他的痛苦即在爱此现世而得不到此现世上,亦即在想象保留此现世,而此现世终归于无常上。”“我们总括了看,李白的痛苦是一种超人的痛苦,因为要特别,要优待,结果便没有群,没有人,只有寂寞的哀感而已了;李白的痛苦也是一种永久的痛苦,因为他要求的是现世,而现世绝不会让人牢牢的把握,这种痛苦是任何时代所不能脱却的,这种痛苦乃是应当先李白而存在,后李白而不灭的,正是李白所谓‘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愁是万古无已的了;同时李白的痛苦又是没法解决的痛苦,这因为李白对于现世在骨子里是绝对肯定的。”“这痛苦根深于生命力之中,为任何人所不能放过的。”这是对李白内在世界深刻而又富有个性的发掘。
其四为李白身世的专题研究,代表性文章有李宜琛《李白的籍贯与生地》[10]、陈寅恪《李太白氏族之疑问》[11]、胡怀琛《李太白的国籍问题》[12]、詹锳《李白家世考异》[13]。关于李白的出生地,旧说多倾向于蜀中。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明确提出李白生于蜀地。魏颢《李翰林集序》:“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亦言李白生于蜀,二人皆为李白当世之人并切近者,蜀地之说,当来自李白自述。到宋代,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君名白,广汉人。”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已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所取象。”虽然未言生于何地,但从文章顺序看,亦当为李白父亲潜还广汉后所生。
李宜琛文章首次提出李白生于碎叶而非四川。陈寅恪文据李白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为宋中丞自荐表》称年五十七,上推其诞生之岁应为武后大足元年(701),而李白父亲于神龙元年(705)迁居蜀汉之时,李白已经五岁。可见李白生于西域而非中国,其本为胡人无疑矣。胡怀琛文考证,碎叶即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的呾逻私城,李白即出生在此城,五岁时由他的父亲带他回到巴西,即蜀地。因此,李白可以说是一个突厥化的中国人。詹锳《李白家世考异》亦云:“意者白之家世或本商胡。”[14]持西域说的主要论据是李阳冰神龙元年迁蜀的记载,不过清人王琦《李太白年谱》怀疑“神龙”为“神功”之讹,即李白父亲于武后神功年间迁来蜀地,如此,生于大足元年的李白,其出生地必蜀地矣。这些讨论,为其后的李白身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的李白研究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的李白研究,是一个既相沿40年代前李白研究路子,又有较大变化与发展的时期。说其相沿前一时代,是这一时期,仍主要以选集的形式传播普及李白诗歌;而关于李白的研究,仍集中在身世、思想性格、艺术成就与艺术风格等几个方面。说其有较大变化与发展,主要指两个方面:1.关于李白生平事迹和诗文系年,这一时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这一时期的学者受政治与社会风气的影响,把阶级性、人民性、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视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并以此为指导来研究李白的思想、性格及其诗文风格,即使李白研究呈现出新的面貌,又使研究受到一定局限。代表性的著作有詹锳《李白诗文系年》[15]《李白诗论丛》[16]、林庚《诗人李白》[17]、王运熙等《李白研究》[18]、郭沫若《李白与杜甫》[19]、王瑶《李白》[20]。流行较广的诗歌选本有舒芜《李白诗选》[21]、苏仲翔《李杜诗选》[22]、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室《李白诗选》[23]。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撰写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于50年代,后经几次翻印与再版。此书以文史互证的研究方法,考证李白诗文写作时间和背景,以年月为纲,对李白三分之二以上作品进行了系年。同时还旁征博引大量史料,考证李白的行踪和事迹;征引旧注、诗话、总集中关于李白诗的评论,辨析诗之义旨。这些诗文系年和事迹考证,多严谨可信,为学术界所推重,为此后的李白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因成书的复杂背景与书中显失公允的扬李抑杜倾向而遭到学术界的批评,但此书在研究李白生平事迹方面却获得了有重要价值的成果。关于李白的生地,郭著辨明即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托克马克),而非焉耆碎叶,旧说条支与碎叶并不矛盾,碎叶属于条支属内。此说已被学术界普遍认可。1962年,稗山在《中华文史论丛》第2辑发表《李白两入长安辨》一文,首倡两入长安说。此文依据情感类型,把李白关内诗分为三类,认为如按一入长安说,其中踌躇满志和忧谗畏讥类可以解释,而穷困潦倒、进身无门、渴望遇合类则无法解释,加之时间每每发生抵触,难于安排,因此,稗山提出二入长安。第一次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夏至开元二十八年(740)秋之间,李白从南阳启程,到长安后住终南山,认识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等人,秋末离开长安出游邠、坊,在那里度过一个冬天,第二年春回到终南山,大约五月间东归梁园。天宝元年(742)秋,李白因贺知章、玉真公主推荐被诏第二次入长安,此次李白自南陵启程,天宝三年(744)东归,走的是商州大路。郭著在此基础上,则进一步断定李白一入长安在开元十八年(730),此说也成为李白二入长安说的重要结论。
这一时期有关李白的思想、性格及艺术成就的研究,当以林庚《诗人李白》最有影响。林庚(1910—2006),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林庚既是现代诗人,又是著名古代文学研究家,他研究李白的著作为《诗人李白》,1954年由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出版,1956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新一版。论著中有关李诗为大唐太平盛世之音、代表了人民普遍愿望的观点,以及李白的布衣精神的实质,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胡国瑞、裴斐、陈怡焮等都参加了这一讨论。这场讨论,虽受阶级性与人民性观念的制约而有相当的局限或偏颇,然而无疑也推动了李白研究的进展。如林庚的两个主要论题,就把握住了李白思想与诗歌内容的神髓。他论李白的布衣感,并不仅仅视为李白个人的思想,而是继承了前代思想中的民族成分,又结合着盛唐精神面貌的“一种要求平等自由的解放情操”,“是那时代中解放的情操与高涨的民主的意识形态”[24],揭示了李白精神的历史底蕴和时代气息。他论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李白在诗歌上杰出的成就,又由于他代表了盛唐诗歌突出的优点,而且成为一个典型的风格,这典型更进一步,也使得李白成为历史上一个最具有鲜明性格的诗人。那丰富的想象,解放的个性,通俗而飞动的歌唱,青春与浪漫的气质,无一不是属于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25]既鲜明概括出了李白的诗歌风格,同时也指出李白风格所代表的时代面貌。
王运熙也是此一时期李白研究有代表性的学者。王运熙(1926—2014),上海金山人,194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于复旦大学。他主要的学术成就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乐府研究,于李白研究亦贡献甚大。20世纪50到60年代,他与青年教师及学生编写的《李白诗选》和《李白研究》,是这一时期李白研究的重要成果。《李白研究》1962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此书论述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以及李白作品中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在同类论著中讨论最为深入细致。
此外,孙殊青著《李白诗论及其他》[26],论述李白诗中的自然形象、妇女形象等,也都有建树。
这一时期较有意义的李白专题研究,则是俞平伯、任二北关于今传李白词真伪的讨论,和王运熙、俞平伯等人关于《蜀道难》寓意及写作年代的讨论。这两个问题,虽然至今仍无定论,但当时的讨论,却使人们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了相当深入的程度。
三、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李白研究
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由于学术思想的解放,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中国李白研究会的建立,多处李白纪念馆的建设,使李白研究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
其一,李白全集的整理等基础性研究工作最富有成果。李白全集的注释,历宋、元、明、清,不外杨齐贤、萧士赟、胡震亨、王琦四家。而20世纪的前70年,李白全集的校注整理工作,几乎是空白。进入到80年代之后,相继出现了四部李白全集校注著作。第一部为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朱金城,1921年生,南京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古籍整理工作,著有《白居易集笺校》。《李白集校注》以乾隆刊王琦注本为底本,以宋本、萧本、缪本及唐宋重要总集及选本进行校勘。注释及评笺部分,以杨齐贤、萧士赟、胡震亨、王琦四家注为主,旁搜唐宋以来有关诗话、笔记、考证资料以及近人研究成果,加以笺释补充与考订其中谬误。继瞿、朱注后,巴蜀书社1990年出版了安旗主编,薛天纬、阎琦、房日晰参加编写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27]。此书校勘范围略同于《李白集校注》,书之特色在于编年。李白诗文按编年诗、文和未编年诗、文排列,编年诗文约占作品的85%。注释简明,多及诗中的题外之旨。安旗及其弟子是本时期研究李白的一支生力军。安旗,1925年生,四川成都人,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安旗原为文学评论家,后转为研究李白,著述甚多。除《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外,安旗和他学生的著作尚有:安旗著《李白纵横探》《李白研究》《李白诗新笺》《李白传》,安旗、薛天纬著《李白年谱》,安旗率薛天纬、阎琦撰《李诗咀华》等多部,对李白的生平及其作品做了可贵的探索,颇多新说与创获。第三部校注著作则为詹锳主编、葛景春、刘崇德、詹福瑞等八人参编的《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出版。此书是首部带有集校、集注、集评性质的整理本,以静嘉堂宋本为底本,以明正德影宋咸淳本、元刊萧本、何校陆本等16种刊本并唐、宋、元、明重要总集及选本进行校勘。注释部分,分题解、注文、串解等三项内容。对较长诗文,都加上题解,说明写作背景、撰写时地以及诗文义旨。注文主要参照杨、萧注和王琦注,但首次对旧注作了全面清理,去其繁琐,出以精炼简明。旧注不确之处,换为新注,所引古书,一律核对原书,并注明篇名、卷数。为使读者弄明诗句上下的串联和取义,注文部分采纳了朱谏《李诗选注》及清人《李诗直解》等书,分段串讲。集评部分收录了著者所能搜集到的历代对李白诗文的评论材料。备考一项收集了古人和今人对作品的不同解释意见,以备研究者参考。以上三部书的共同特点是:对李白诗文进行了全面整理,集校勘、注释、评笺为一书,并广泛采纳了新的研究成果,体现了20世纪后期李白研究的水平。第四部为郁贤皓《李太白全集校注》,凤凰出版社2015年出版。此书之体例略同于《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其校勘,以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静嘉堂文库藏宋蜀刻本为底本,参校以萧本、郭本、胡本、缪本、王本、咸本以及唐宋重要总集;题解部分,主要是阐明题意,解释题中的人名、地名、官名以及写作年代和背景;注释部分,主要是训解难懂的词语和典故,疏通文句;评笺部分,选择历代较为重要的评述列于各篇之后。此书从体例上不同于此前各家整理本的是,在许多诗末,整理者都加了按语,或就诗之写作年代、背景,或就诗意提出个人意见,有的带有明显的概括各段大意或对全篇加以鉴赏的性质,其中融入了整理者数十年研究李白的心得。就李白作品的注释而言,此书乃是后出转精之作。还有一部李白诗歌的新注本,即管士光《李白诗集新注》,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出版。此书注释难字、词,不列书证,解诗不串讲,习见地名、官名不出注,注典章制度、史实等说明史料来源,但亦不引原文,唯典故及脱意前人的语句皆注明出处,并征引原文。由此可见,此书注释追求简明,而且在李白生平、诗歌作年以及疑难语词的注释上,充分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作为基础性研究工作,此时期还有两部工具书出版。一是中华书局1994年出版的裴斐、刘善良编《李白资料汇编(金元明清部)》,一是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郁贤皓主编《李白大辞典》。《李白资料汇编》的资料来源,包括金、元、明、清时期的总集、别集、诗文评、词话、笔记和方志等,收录内容包括总评、作品研究、生平事迹的记述与考证,以及吟咏凭吊之作等。资料的登录以人为单位,以时代先后为序编排,涉及书目多达865种、人916个。是一部搜集广博、内容丰富的李白资料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李白大辞典》分生平、作品提要、交游、诗文中地名、版本、研究著作、研究学者、海外研究、胜迹、名篇鉴赏十个部分,是我国第一部既为读者提供李白的各种基本知识,又反映出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工具书。
其二,李白生平事迹的研究,有令人关注的进展。20世纪的后20年,李白生平事迹的研究仍是李白研究的热点之一,詹锳、安旗、乔象钟、裴斐、郁贤皓、胥树人、薛天纬、阎琦、葛景春、李从军等人,在此方面用力较多。研究的内容涉及:李白的出生地与家世,李白的长安之行、洛阳之行,李白的经济来源等。李白在四川、安陆、安徽、山东的行踪等各个方面,著述亦多。如李白在全国的四个主要生活地的研究者,就出版了《李白在江油》《李白与四川》《李白在安徽》《李白在安陆》《李白在山东论丛》等书。关于李白行踪的考辨,仍以长安之行为讨论的焦点。有传统的一入长安说,裴斐主编《李白诗歌赏析集》中的《李白年谱简编》[28]《李白选集》[29]仍持此说。詹锳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校注汇释集评》对二入长安说亦持审慎的需进一步研究的态度,因此在《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中,未作二入长安的编年,但是詹锳为林东海《诗人李白》[30]所写序言中,就采纳了二入长安说。
二入长安说以郁贤皓的研究最为用力。郁贤皓,1933年生,上海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并在该校任教,曾任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李白研究会会长。他主要致力于李白生平与交游的研究,其著作《李白丛考》,1982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收录有关李白生平和交游的考证文章13篇,考证与李白交游人物四十多人,如崔侍御、卫尉张卿等。此书力主二入长安说,并考订李白一入长安的路线、居京时间与遭遇,二次入京是由玉真公主推荐等。此书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李白选集》,还对《蜀道难》《行路难》等诗作了重新系年。在此基础上,2015年出版的《李太白全集校注》对能够编年的作品作了新的编年。自稗山二入长安说发表后,研究界赞同者日多,如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后记》、安旗和薛天纬著《李白年谱》、林东海《诗人李白》等。二入长安外,学术界又有三入长安说。此说由李从军《李白三入长安考》提出,该文收录在李著《李白考异录》[31]书中,认为:李白于天宝十一、十二载三入长安。此说得到安旗补证,并体现在《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书中。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32],也采纳了这一意见。对于二入长安,有的文章也提出了不同意见,如葛景春《李白东都洛阳献赋考》[33]一文认为:开元年间的入京,不是长安,而是东都洛阳,提出了开元二十三年(735)洛阳献赋说,考证也较缜密。
关于李白生平事迹的论文,有两篇应该特别提出,一是傅璇琮发表于2000年第5期《文学评论》上的《李白任翰林学士辨》,辨析翰林供奉与翰林学士在天宝时实为两种不同身份、不同职务,李白所任是翰林供奉而非翰林学士,纠正了李白为翰林学士之误。另一篇是张才良1993年发表于《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上的文章《李白流夜郎的法律分析》,一般认为李白流放夜郎,未到即被放还。张文认为李白被判的是唐律中最为严厉的三年“加役流”,李白到夜郎不久便得到赦免,相对于“役三年”来说,他应该是“半道承恩放还”。此说依据的是唐律,因此是有说服力的。
其三,关于李白思想、性格及艺术成就的理论研究,视野开阔,获得了诸多创造性成果。老一辈学者,如裴斐的《李白十论》[34]、罗宗强的《李杜论略》[35]、乔象钟的《李白论》[36],仍坚持通过解读李白的诗文、剖析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来分析李白的思想、性格与其诗歌艺术成就,既立论平稳,资料详实,又多有新的发现。裴斐(1933—1997),四川成都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于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曾任李白研究会副会长,著《李白十论》《诗缘情》等。《李白十论》立足于分析李白面对社会深藏失望和始终不肯放弃兼济天下理想的思想与性格矛盾,力排李诗是盛世之音的观点,加上他的文章《李白个性论》[37]提出的李白诗悲中见豪的观点,在李白思想与性格的研究中独树一帜。罗宗强,1931年生,广东揭阳人。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1964年研究生毕业,任教于南开大学,曾任李白研究会副会长。他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思想史研究,李白研究主要见《李杜论略》,另有《李白的神仙道教信仰》《自然范型:李白的人格特征》《也谈李白与〈长短经〉》等重要文章。《李杜论略》坚持爬梳剔抉大量的文献资料,通过比较李白、杜甫的政治思想、生活理想、文学思想、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的不同,从而实事求是地总结出李白和杜甫各自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其散见的数篇文章,着重点在李白的思想之形成对其人格的影响,尤其是李白“自然范型”之说,无疑是开创性的。
在此一时期,还有几位古代文学研究大家,虽然不专门从事李白研究,但其发表的李白研究文章,却都很有建树,影响很大。袁行霈注重李白诗歌文本的文学研究,分析其诗歌意象、境界与风格,《李白诗歌风格与意象》《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李白的宇宙境界》等文,为李白诗歌艺术分析做出了范本。周勋初的研究则从具体问题着眼,文史结合,发掘李白生平所带有的文化背景及其内涵,《李白剔骨葬友的文化背景之考察》《李白思想中的“异端”因素》《李白及其家人名字寓意之推断》《李白两次就婚相府所铸成的家庭悲剧》,发人所未发。其他如安旗、乔象钟的著作和刘忆萱与管士光《李白新论》、王运熙的散见文章等,也都有持之成理的新颖之见。
此时期的中青年学者注意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研究文学现象,吸收西方文化学及心理分析与意象分析等方法,来研究李白的思想、性格、艺术风格等,也给李白研究带来了新的面貌。如葛景春的三部李白研究专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李白思想艺术探骊》、群玉堂出版公司1991年版《李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李白与唐代文化》,都是从文化学角度来探析李白思想和诗歌艺术的。所不同的是,前二书是从儒、道、玄、兵法、纵横、任侠、屈骚精神等传统文化角度剖析李白思想及诗歌艺术的形成及其特点,后书则是从唐代的儒、释、道、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角度来分析唐代文化的浪漫精神、自由开放精神对李白诗歌的渗透和影响。二书的研究方法具有启发意义。此类著作,尚有张瑞君《李白与盛唐诗新探》[38]、陶新民《李白与魏晋风度》[39]、杨海波《李白思想研究》[40]、孟修祥《谪仙诗魂》[41]等。
这一时期,探讨李白诗歌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的文章比较多,取得成就最为突出的是李白诗体研究。李白诗分古风、乐府、歌行和律诗、绝句等几类。古风的最早研究文章应是朱偰1941年发表于《国书月刊》第1卷第6期的文章《李白〈古风〉之研究》,詹锳《李白诗文系年》附录《李白〈古风五十九首〉集说》文章。20世纪80年代研究古风的文章主要有乔象钟《论李白的〈古风〉》[42]、房日晰《论李白的〈古风〉》[43]、张明非《试论李白的〈古风〉》[44]、郁贤皓《论李白〈古风五十九首〉》[45],但这些文章多讨论古风是否为一时之作和其题材内容的分析,还主要不是诗体研究。在李白诗体研究中最有创造性成果的是乐府与歌行的研究。关于李白乐府,詹锳有《李白乐府探源》,收入《李白诗论丛》,指出:“太白乐府,或模旧制,或创新篇;因革之端,往往可指。”[46]故此文依照郭茂倩《乐府诗集》分类编排李白149首乐府诗,指出李白乐府哪些是衍古辞,哪些是拟古题、古辞,哪些是古题新意,哪些是古意新辞,哪些是变体,哪些是唐当代体,“各著渊源,以明通变”,开了李白乐府研究先河。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李白乐府的文章甚多,然着眼于诗体研究的主要是乔象钟发表于《文学遗产》1982年第3期的《李白乐府诗的创造性成就》、傅如一1994年发表于《文学遗产》第4期的《李白乐府论》、葛晓音1996年发表于《唐代文学研究》第6辑的《李白乐府的复与变》。乔文论述了李白古题乐府或扩充原来题意、或别立新意及在旧题下创造出新的作品的特点,并把缪本中的79首歌吟类作品视为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傅文亦把李白歌吟类作品作为新题乐府,评价为:“他的五十三首新题乐府诗有力地说明,李白是唐代新题乐府的开创者。”傅文还对李白挖掘、整理、加工和创新乐府旧题做了全面概括,即修改旧辞、依题立义、为失辞古题乐府增补新辞、对立意欠佳的古辞另铸新辞。葛文从李白乐府诗内容和表现艺术的复变关系入手研究李白乐府诗,深入探讨了李白乐府诗复古和变革关系的三种类型:在体制、内容及艺术方面恢复古意;综合并深化某一题目在发展过程中衍生的全部内容,或在艺术上融合汉魏、齐梁风味再加以提高和发展;沿用古题,而在兴寄及表现形式方面发挥最大的创造性。这两篇文章应该是李白乐府研究中最有分量的成果。薛天纬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唐代歌行研究,撰有《唐代歌行论》专著,其中李白的歌行研究当然成为此书主要内容。他还另有《李杜歌行论》文章,发表于《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文章把歌行定性为缘事而发的七言自由体抒情诗,并从诗体的角度,着重研究了李白歌行的三种类型:古题乐府、歌辞性诗题的歌行和非歌辞性的歌行。对李白律诗绝句研究的文章,主要有房日晰的《试论李白的五言律诗》《论李白的五言绝句》、葛景春的《李白律诗浅探》等。
其四,李白诗歌接受与经典化的研究,是本时期李白研究新开辟的领域。此前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亦有之,但极为薄弱,如果把版本研究也算入的话,最早的论文应是詹锳《李白集版本叙录》[47],其后有罗根泽《李杜地位的完成》[48],应该是最早的李白经典化研究。进入20世纪80年代,有裴斐、刘善良编《李白资料汇编(金元明清部)》,为李白传播与接受研究做了基础性的文献工作,此外有裴斐《历代李白评价述评》[49]、王仲镛《杨慎论李白述评》[50]、朱易安《明人李杜比较研究浅说》[51]、杨栩生《唐五代时人论李白述评》[52]等文章,从题目即可看出,多为述评。此一时期研究李白传播、接受及其经典化的研究,值得关注的是王红霞《宋代李白接受史》[53]和詹福瑞《唐宋时期李白诗歌的经典化及其价值取向》[54]。王书是李白接受史的第一部断代史,详细考察并论述了宋代四个时期李白的接受情况。詹文则在张海鸥、誉高槐《李白诗歌在唐五代时期的经典形成》[55]文章的基础上,更为具体地考察了李白在唐宋时期的经典化路径以及李白经典意义与价值的发掘与凝练。
其五,普及著作和作品赏析文章蔚为大观。20世纪80年代以后,李白诗文选注、选译、赏析的主要图书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安旗《李白咀华》、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马千里《李白诗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毛水清《李白诗歌赏析》、裴斐主编的《李白诗歌赏析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刘开扬等编《李白诗选注》、学苑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牛宝彤主编《李白文选》、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张才良主编《李白诗四百首》、巴蜀书社1991年出版的詹锳主编《李白诗选译》和詹福瑞、葛景春、刘崇德等《李白诗全译》[56]等。过去的普及读物,多以诗注为主,此时期的选注范围不限于诗歌,也兼及李白的文章。除选注外,还增加了作品今译、作品赏析的内容。这样,读者就更便于阅读和理解李白诗文了。古诗今译,是困难较大的工作,不易做好。詹福瑞等人编写的《李白诗全译》,首次把李白全诗译为现代散文语体,不失为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至于这一时期散见于各种书刊的名篇赏析文字,其数之多,不能确切统计。其功在于普及李白作品,但滥而缺少新意,亦是一弊。
总之,20世纪以来的李白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李白研究尚有许多工作要做,待开拓的领域比较广阔。李白身世和生平事迹有许多并无定论,有待新的史料的发现和旧的文献资料的发掘;理论研究也有待拓展与深入;截止到目前,李白研究尚缺少一部带有总结性的李白研究史,如此等等,都说明未来的李白研究仍大有可为。
[1]胡云翼选辑,罗方洲、唐绍吾注释:《李白诗选》,中国文化服务社,1921年。
[2]傅东华选注:《李白诗》,商务印书馆,1928年。
[3]沈归愚选:《李太白诗》,中华书局,1937年。
[4]傅东华:《李白与杜甫》,商务印书馆,1927年。
[5]汪静之:《李杜研究》,商务印书馆,1933年。
[6]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商务印书馆,1941年。
[7]戚惟翰:《李白研究》,中华书局,1948年。
[8]《同声月刊》1941年第1卷第9、11期。
[9]《人物杂志》1947年第2卷第12期,1948年第3卷第1、2期。
[10]李宜琛:《李白的籍贯与生地》,《剧报副刊》1926年5月10日。
[11]陈寅恪:《李太白氏族之疑问》,《清华学报》1935年第10卷第1期。
[12]胡怀琛:《李太白的国籍问题》,《逸经》第1期。
[13]詹锳:《李白家世考异》,《国文月刊》1943年第24期。
[14]《李白诗论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4页。
[15]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作家出版社,1958年。
[16]詹锳:《李白诗论丛》,作家出版社,1957年。
[17]林庚:《诗人李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
[18]王运熙等:《李白研究》,作家出版社,1962年。
[19]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
[20]王瑶:《李白》,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
[21]舒芜:《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
[22]苏仲翔:《李杜诗选》,春明出版社,1955年。
[23]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室:《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
[24]林庚:《诗人李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1页。
[25]林庚:《诗人李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50页。
[26]孙殊青:《李白诗论及其他》,长江文艺出版社,1957年。
[27]此书中华书局2015年再版。
[28]裴斐主编:《李白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88年。
[29]裴斐:《李白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30]林东海:《诗人李白》,中国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31]李从军:《李白考异录》,齐鲁书社,1986年。
[32]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33]葛景春:《李白东都洛阳献赋考》,《中国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
[34]裴斐:《李白十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35]罗宗强:《李杜论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
[36]乔象钟:《李白论》,齐鲁书社,1986年。
[37]朱金城主编:《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38]张瑞君:《李白与盛唐诗新探》,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
[39]陶新民:《李白与魏晋风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
[40]杨海波:《李白思想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
[41]孟修祥:《谪仙诗魂》,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
[42]乔象钟:《论李白的〈古风〉》,《文学遗产》1984年第3期。
[43]房日晰:《论李白的〈古风〉》,《西北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44]张明非:《试论李白的〈古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45]朱金城主编:《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46]詹锳:《李白乐府探源》,《李白诗论丛》,第76页。
[47]詹锳:《李白集版本叙录》,《浙江大学文学院集刊》1943年8月第3期。
[48]罗根泽:《李杜地位的完成》,《中央日报》1946年10月29日。
[49]裴斐:《历代李白评价述评》,《文学评论丛刊》1980年第5辑。
[50]王仲镛:《杨慎论李白述评》,《四川师院学报》1983年第1期。
[51]朱易安:《明人李杜比较研究浅说》,《李白学刊》1989年第1辑。
[52]杨栩生:《唐五代时人论李白述评》,《绵阳师专学报》1992年第4期。
[53]王红霞:《宋代李白接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54]詹福瑞:《唐宋时期李白诗歌的经典化及其价值取向》,《文学遗产》2017年第5期。
[55]张海鸥、誉高槐:《李白诗歌在唐五代时期的经典形成》,《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56]詹福瑞、葛景春、刘崇德等:《李白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