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春期:9~18岁孩子正向教养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无视父母的不悦

有时候,十几岁的孩子会让父母感到深深的挫败:再一次“忘记”了她的承诺;又没有收拾自己制造的一片狼藉;仍然在做那些被告知不能做的事情;继续热衷于那些父母想要禁止的爱好;抛弃父母最看重的东西。父母会对此深感绝望,他们会说,“问题是,我们的孩子再也不关心我们到底想要什么了!”

事实上,根据我所看到的,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尽管孩子们会逞强,会表现出对父母的反应满不在乎的样子(“我不在乎你怎么想!”),但正如小孩子总是渴望自己在父母眼中出类拔萃一样,青少年依然存在着这种期盼。事实上,这些逞强说法真正的意思是:“因为太在乎了,在乎到不想让你们知道我有多在乎。”

这就是为什么青少年需要很大的勇气。有时,在完成青春期两个主要发展目标的过程中,青少年必须敢于得罪父母——他们的世界中最重要的成年人。一个目标是通过尝试个性化的表达,青少年形成了专属的身份认同,“我已经尝试了不同的形象,拥有了足够的经验,现在知道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另一个目标是与童年告别,与父母拉开距离。青少年在反复的练习中扩大了自己的选择范围,实现了在社会功能上的独立。“我已经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了自力更生。”

当这些正常的变化发生时,父母最好留意自己的反应。青少年极易因不符合父母的期望、品位、兴趣和价值观而不被认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父母必须包容他们与自己的不同之处。在青少年追求独特和寻求独立的这段时期,如果他们的行为没有像父母所期望的那样,“契合”或遵循父母所珍视的那些原则,青少年自己就会被没达到标准的挫败感压得喘不过气来,而父母则会对孩子表达失望。

“他们不喜欢我现在的样子!”

面对这种不愉快的情形,青少年要保持自己的独特之处是需要勇气的。“我只是不像我的父母那样喜欢社交,喜欢成为领导者。我不是那样的人,也不想成为那样的人!”

我认为有两句话父母永远都不应该对孩子说:一句是“你真的让我们失望了”;另一句是“你真的辜负了我们”。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我看到过很多青少年在咨询时因父母的这些话而流泪。我认为原因是他们把这种失望等同于丧失了(也许是无法挽回的)父母的爱。这并不是父母想要传达的意思,但青少年就是这样理解的。也许父母可以用一种正面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惊讶,说:“你让我们有点措手不及,你现在的行为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既然我们讨论到了什么话不该说这个主题,那我就再补充一句,“你就是懒”这句话为什么伤人?因为青少年可以从这句话中体会到父母没有说出的潜台词:“你就是个懒惰的废物。”这得有多伤人啊?

随着青春期的幕布徐徐拉开,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互不满也越来越多。例如,青少年对父母的指导变得越来越抗拒,为了获得更多的自主权,他们开始反抗、挣脱并绕过父母的权威,他们还会用主动(争吵)和被动(拖延)的方式来应对父母提出的要求和命令,试图找到一种能免于惩罚的方式。这些都是对权威的试探,看看父母是言出必行还是会改变主意。当然,亲子关系还不至于剑拔弩张,但分歧确实越来越多了,导致关系越发紧张。青少年的说法是:“当我不同意父母说的话时,我会直接说出来。”而家长们的说法是:“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我们提出的每一个要求,面对的都是孩子没完没了的争辩。”

在意见不同的时候,顶着父母的不悦去据理力争需要很大的勇气。

“父母不明白的是,当我反抗他们时,就是在维护自己!”

父母不妨将分歧视为可能需要与孩子进行讨论的信号、一个能让双方进行更多沟通的机会。有时候,如果青少年承担不起父母不愉快这样的压力,就可能意味着他们的成长会受到阻碍,无法发展出充分的个性和独立。

有些情况下,会出现青春期发展不完整的情况,也就是说,在最合适的成长时段里,青少年没能成功完成蜕变,没有形成新的个性,也没实现独立。这样的孩子渴望得到父母毫不犹豫的接纳、完完全全的认可,在这种渴望的支配与驱使下,他们可能会付出发展上的代价。

“我不敢反抗父母,不敢质疑他们的价值观,也不敢反对他们的要求。”

如果青少年不敢面对这些挑战,他们的发展就可能被推迟,或者看起来被推迟了。例如,有的成年人总是习惯于去取悦他人,但有时候他们又会不顾及他人想法而执意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就像在和谁赌气,试图完成自己没能完成的青春期发展目标。

“不管别人怎么想、父母能否理解,我都要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成为我从未允许自己成为的那种人!”他们最终会获得解决问题的勇气,但也要付出代价。